郭子仪被称“纲目一人”的解析 |
|
郭网(www.guo.ac.cn) 2015/9/23 12:11:30
|
郭子仪被称“纲目一人”的解析 郭子仪史实重要疑议解析之一 (贾祝文) “再造唐室,功盖天下”的大唐汾阳王郭子仪被称“纲目一人”,并由此衍义出“千古一人”和“千古一将”等称誉,但是,不少人对“纲目一人”之称的由来却不甚明了。 将郭子仪称为“纲目一人”之说,语出宋朝郭禧元于淳熙元年为四川遂宁《郭氏宗谱》所作“序言”,其完整表述为:“终纲目千三百六十二年,一人而已。”之后,亁隆27年湖南益阳郭痒生撰《郭氏复修谱序》等郭氏宗谱中亦完整转述了这段称誉。 “纲目”一词中,“纲”的原意为“提网的总绳”;“目”的含意为“网的孔眼,即网目”。而由“纲”、“目”这二字原意组成的“纲目”一词,则引申出更宽泛的“大纲和细目”,也就是“概要和细则”的意思。然而“纲目”一词的含意不止于此,比如还有“法网、法度”的语意等等。 可见,“终纲目千三百六十二年,一人而已”句中,“纲目”一词的含意很是宽泛,但“千三百六十二年”的界定却唯此无二。因此“千三百六十二年”的认定便成为解析“纲目一人”的关键。 宋、清郭氏宗谱中所言“终纲目千三百六十二年,一人而已”中的“千三百六十二年”,从字面上看,就是个单纯的数字符号,很难明了其特定含意以及与“纲目”一词的关联。笔者曾为此多方请教且屡查资料而不得,直到二年前在了解《资治通鉴》主撰司马光史料时,方在看似偶然实为留意中解开了此疑议。 北宋司马光主撰的《资治通鉴》一书,记载了自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起,一直到五代时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征淮南(公元959年)期间共十六个朝代的历史重要人物和事件。然而,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对这十六个朝代记叙的起止时间,即公元前403年至公元959年,恰好是整整1362年。由此可知,“终纲目千三百六十二年,一人而已”中“千三百六十二年”所指称的时间概念,正是《资治通鉴》一书所载历史的时间跨度,也就是说“终纲目千三百六十二年,一人而已。”换言之,即“尽数《资治通鉴》所载十六朝人物,一人而已。” “终纲目千三百六十二年,一人而已。”中“千三百六十二年”的解析和界定,也使句中“纲目”一词特定含意的认定迎刃而解。《资治通鉴》的体裁,是以时间为“纲”,以事件为“目”的,即所谓“纲举目张,时索事叙。”正如司马光在《乞令校定<资治通鉴>所写稽古录札子》中所言:“顾以年祀悠远,载籍浩博,非一日二日所能徧閲而周知。所宜提其纲目,撮其精英,然后可以见治乱存亡之大略也。”司马光所言,明白无误表明,《资治通鉴》所叙十六朝1362年之时事,统于“纲目”一词总称。 综上所述,郭氏宗谱中“终纲目千三百六十二年,一人而已”中所言“纲目”一词特指的,及“千三百六十二年”所界定的,正是《资治通鉴》记载的上自周威烈王始,下至五代时后周世宗显德六年止的十六朝历史。 综上可知,诸郭氏宗谱中所言“终纲目千三百六十二年,一人而已”之句的含意,即:“通观《资治通鉴》纲目中所记一千三百六十二年中诸先贤,郭子仪堪称仅此无二之一人。” 史称《资治通鉴》一书,“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是“专取国家之盛衰,直系生民之休戚,扬善可为法者,揭恶可为戒事,扬贤明之德,有资于治道”的纪传体史书。由此而论,郭子仪被称“纲目一人”以及由此衍义的“千古一人”、“千古一将”的称誉,不止于郭子仪“功盖天下,勋高古今”的缘由,更有其“德完道粹、完名高节”、“自秦而汉,无与伦比”的原因。
|
录入:贾祝文
发表评论 [已有1个评论]
[2142次浏览]
[进入打印页面]
重要提示:该文由原作者委托郭网为其独家互联网首发或由作者亲自发表,
版权归其原作者所有。该文观点不代表郭网及郭网站长郭池的观点。
|
|
|
|
|
|
文章评论
|
郭謙賢(2016/8/23 10:00:46):
|
最近看到了宋朝郭禧元元于淳熙元年为《郭氏宗谱》 所作“序言”。 详读其内容,郭禧元写道【江右芦陵吉水之墟,建有九庙十宗焉。举凡郭氏孰非其苗裔耶,吾敬奉仪公为鼻焉…】,因此觉得这篇应是【郭禧元为江西某地《郭氏宗谱》 所作“序言”】。
|
|
|
共有1个评论
|
|
|
|
联系郭网

郭网站长:郭池
aymi@163.com(投稿专用邮箱)
7749027(QQ)
(+86)1366007010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