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后才可以搜索) 登录
郭网 www.guo.ac.cn
当前位置:  郭网首页 > 贾祝文 > 郭子仪身高“六尺余”?还是“七尺二”?独辟蹊径解其疑 [精品] 最新评论 | 最新文章hot | 热门文章 | 热心宗亲
郭网首页 >>  起源繁衍 | 郭姓名人 | 宗族文化  家族动态 | 研究专栏   在线读书   浙江联谊会 | 虢国博物馆
       郡望堂号 | 子仪世家 | 文史论坛  大众探讨 | 郭养法专栏  郭世和著作  郭姓起名 | 寻根 | 交流
→ 投稿
郭子仪身高“六尺余”?还是“七尺二”?独辟蹊径解其疑

郭网(www.guo.ac.cn) 2017/4/2 11:58:04

                郭子仪身高“六尺余”?还是“七尺二”?独辟蹊径解其疑
                        
    关于汾阳王郭子仪的身高,虽有史料记载,但却各说不一。因之,一直以来众说纷纭,却难有定论,以致郭子仪身高究竟几何,竟然成疑似迷。且看相关史料记载:
    《旧唐书·郭子仪传》载:“子仪长六尺余”。
    《新唐书·郭子仪传》载:“郭子仪长七尺二寸”。
    成书仅仅相隔百余年的新、旧《唐书》,对于郭子仪身高的记载,竟然差以尺计。这对于名震史册的郭子仪来说,出现如此之甚的不同身高记载,着实令人不可思议。更何况《新唐书》是在《旧唐书》基础上增删修订而成。那么,这是否意味《旧唐书》关于郭子仪身高“六尺余”的记载有误?因之《新唐书》方将其含糊其辞的“六尺余”,勘正为有整有零的“七尺二寸”?当然,也有疑《新唐书》记载有误者。
    郭子仪身高“六尺余”之说,最先出自成书于唐乾符三年(876年)、记述唐代宗至唐懿宗十朝文学艺术和人物等历史杂事的笔记体小说《杜阳杂编》。该书涉及郭子仪身高的内容是这样的:“上因命御马九花虬并紫玉鞭辔以赐。子仪知九花之异,固陈让者久之。上曰:‘此马高大,称卿仪质,不必让也。’子仪身长六尺余。”遗憾的是,作为笔记体小说的《杜阳杂编》一书,其内容虽有一定的史研参考价值,但又“颇多荒诞”,所以该书所载郭子仪身高“六尺余”的记述,虽与成书于其后69年的《旧唐书》相关记载一致,但还不能视之为正史史料,不能成为新、旧《唐书》郭子仪身高记载孰误孰确的认定依据。
    对于困扰已久的郭子仪身高之疑,中国唐史学会会员、长篇历史小说《汾阳王郭子仪》作者贾祝文,未再因循“六尺余”、“七尺二寸”孰误孰确的角度辩析,而是从唐代相关尺度标准入手,另辟解析郭子仪身高之迷的路径:

    一、从了解中国古代尺度演化的情况入手
    当前,关于中国古代各朝代尺度变化情况虽有不同说法,但大体由小而大的总体变革过程还是一致的,其中流传普遍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如下:
    商代,一尺约今16.95cm,
周代,一尺约今23.1cm ;
    秦时,一尺约今23.1cm ;
    汉时,一尺约今21.35—23.75cm ;
    三国,一尺约今24.2cm ;
    隋代,一尺约今29.6cm ;
    唐代,一尺约今30.7cm ;
    宋元,一尺约今31.68cm ;
    上述各朝代尺度演化变革的具体数字,虽然并非确凿无疑的公认数据,但却是在史研认知和考古探究基础上得出的,所以,这些数据还是极具客观参考价值的。为了解这些数据客观依据的来龙去脉,贾祝文就上述各朝代尺度数据的历史资料和依据作了搜集整理和进一步的解析、说明及数据修订:

    商代;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商代骨尺和象牙尺,分别长16.9厘米及15.8厘米。据此,商尺一尺约合今16.95厘米。按这一尺度换算,其时一般人高约一丈,即1.7米左右,故有“丈夫”之称。
    周代:洛阳金村东周墓中曾出土过一件铜尺,长23.1厘米。
    秦代:秦始皇统一天下度量衡时的一尺,约等于23厘米左右。
    汉代:出土的西汉尺有 8支,实测其长度均在23—23.6厘米之间。出土的东汉尺有40余支,长度在23—24厘米之间。因之汉尺平均每尺长约23.2厘米。
    魏晋时期:考古发掘所得三国时期尺数支,尺度在23.8—24.2 厘米之间,与东汉后期尺度相差无几。《晋书·律历志》记载魏时尺长约24.2 厘米。
    南北朝:北朝常用尺度迅速增长,至北朝时期的东魏,尺长已达30 厘米,而唯一出土的一支北魏尺长度则达31厘米。南朝尺度变化不大,迄今出土的南朝尺有二支,皆长25 厘米。南北朝出土三支尺的平均长度约为28厘米左右。
    隋代:将北朝旧尺制及南朝已增长的尺度量值作为统一尺度的基础。《隋书·律历志》记载,隋文帝时“官尺”以北朝“前尺(27.8厘米)”一尺二寸八分一厘为一尺,据此推得隋“官尺”一尺约合29.5 厘米。但是,自隋代起,尺度出现了大、小制并存现象,则天文、皇家冠冕制作等仍沿古制,即每尺27.8厘米的小制。官民平日常用,则为每尺29.5 厘米的官尺大制。
    唐代:唐尺度基本沿用隋制,并且将隋以来的大、小尺制按典章制度作了规定。据《唐六典》记载,小制一尺二寸为大制一尺。唐尺留存至今的有四十多支,长度多在29—30厘米之间;日本正仓院收藏的多支唐尺,长度则在29.4—31.7厘米间。从38 支唐尺中求得的每尺均值,为30.2 厘米。据此,唐尺度小制约为每尺25.3厘米。
    宋代:宋尺基本沿袭唐尺,宋代官尺由太府寺掌造,主要用来征收布帛之用,故又称为“三司布帛尺”。出土的二支宋代尺,一支长30.91厘米,一支长31.4厘米,则每支均长约31.16厘米。
    上述各朝代尺度,是以出土及存世的各朝代尺度平均值及相关史料综析而得出的参考值。
    
    二、分析新、旧《唐书》对郭子仪身高记载相差为甚的真正原因
    1、首先理清新、旧《唐书》与郭子仪之间及新、旧《唐书》之间的时间关系:
    郭子仪逝于唐德宗建中二年,即公元781年。
    《旧唐书》成书于后晋(936年—947年)开运二年(945年)。
    《新唐书》成书于北宋(960—1127年)嘉祐五年(1060年)。
    据此,可知二书与郭子仪之间及二书相互之间存在这样的时间关系:
    一是,郭子仪逝世(781年)164年后的公元945年《旧唐书》成书。
    二是,郭子仪逝世(781年)279年后的公元1060年《新唐书》成书。
    三是,《旧唐书》、《新唐书》二书成书时间相距115年。

    2、其次理清新、旧《唐书》与郭子仪之间及新、旧《唐书》之间的紧密关系:
    《旧唐书》成书于唐、宋之间五代十国时期的后晋,《新唐书》成书于北宋中期。二书在郭子仪逝后一、二百年间即相继成书,所以,新、旧《唐书·郭子仪传》被公认为记载郭子仪生平经历最权威的正史史料。
    《新唐书》是在《旧唐书》基础上编撰而成。
    二书中《郭子仪传》的内容基本一致,唯在郭子仪身高记载上出现相差为甚,且耐人寻味的明显不同。
    据此,可知新、旧《唐书·郭子仪传》之所以在这样短的历史时段内,对郭子仪这样名震史册人物身高的记载竟出现“六尺余”与“七尺二寸”如此之大差异的原因,不可能是何者有误的缘故,最有可能者,在于各自所取表述角度及所依尺度标准不同所致。

    三、用唐、宋相关不同尺度计算郭子仪身高
    1、以《旧唐书》所载郭子仪身高“六尺余”计算
    六尺余的“余”是多少?作为数量词的含义,“余”指大数目或整数后的零数。按一般习惯来说,整数后的“一或二”,意为“多点”,亦可称“余”;“三与四”为“近半”;“五”为“半”称,“六和七”曰“过半”或“多半”;“八及九”则为“大几”。由此而论,“六尺余”,通常情下,一般意指“六尺一”或“六尺二”之数。
    《旧唐书》成书于唐、宋之间(907—960年)南北朝时的后晋开运二年(945年)。因南北朝及其后的宋朝多沿用唐尺度,因之,应以唐尺中官民平常所用大制,即每尺30.2厘米来计郭子仪的身高,则:
    30.2厘米×6.1≈1.84(米)
    30.2厘米×6.2≈1.87(米)
    “六尺余”相当于1.84—1.87(米)
    如果用唐尺中与大制并行的小制,即每尺25.3厘米来计郭子仪身高,则:
    25.3厘米×6.1≈1.54(米)
    25.3厘米×6.2≈1.58(米)
    “六尺余”相当于1.54—1.58(米)

    2、以《新唐书》所载郭子仪身高“七尺二寸”计算
    《新唐书》成书于北宋仁宗嘉祐五年(1060年)。所以,对生活于唐中期的郭子仪身高计算,既可以北宋尺度计算,也可用唐之尺度来计算,则:
    宋    尺:31.16厘米×7.2≈2.24(米)
    唐尺大制:30.2厘米×7.2≈2.17(米)
    唐尺小制:25.3厘米×7.2≈1.82(米)
    由以上新、旧《唐书》所载郭子仪不同身高及唐、宋之期不同尺度计算的结果来分析,可得出如下结论:
    《旧唐书》关于郭子仪身高“六尺余”的记载无误,其是以唐尺大制每尺30.2厘米的标准来计算的,即郭子仪身高约在1.84米到1.87米之间。
    《新唐书》关于郭子仪身高“七尺二寸”的记载亦无大误,因其似以唐尺小制每尺25.3厘米的标准来计算的,即郭子仪身高约为1.82米,这与《旧唐书》所记“六尺余”的下限1.84米相差无几。
    如果说《新唐书》郭子仪身高“七尺二寸”的记载有所误,无非是不宜以测天、皇家冠冕之制所用的唐尺小制来计。但其之所以如此表述,显然是为避免《旧唐书》“六尺余”之记易造成郭子仪身材似是不高的误解。因之,《新唐书》“七尺二寸”并非无据误记,而是出于特意展示郭子仪“七尺男儿、雄姿魁伟”的用意。

    四、郭子身高在1.82到1.87米之间的认定与史实记载基本相符
    《大唐赠太保祁国贞懿公庙碑》(郭子仪父郭敬之碑)载:“(郭敬之)身长八尺二寸(按唐尺度小制计亦达2.07米)。”且载“(郭子仪)少而英秀,长而魁伟。”可知郭子仪家族遗传即身材高大。
    《唐尚父汾阳郭忠武王碑记》载:“(郭子仪)体貌修伟”。
    《唐故汾阳王尚父郭公庙碑铭并序》载:“(郭子仪)雄姿魁杰”。
    唐乾符三年(876年)成书的《杜阳杂编》记载,“此马高大,称卿(郭子仪)仪质。”
    由上史料记载可知,身高达1.82米以上的郭子仪,方与诸多史料中对其身高的表述相符。新、旧《唐书》对郭子仪身高的记载看似相差甚大,其实只是表述角度及换算尺度不同而已。《新唐书》郭子仪身高“七尺二寸”的表述,虽有适用大、小尺度之瑕疵,但却比《旧唐书》之记更为世人喜闻乐见。

录入:贾祝文
 发表评论  [1646次浏览] [进入打印页面]
重要提示:该文由原作者委托郭网为其独家互联网首发或由作者亲自发表,
版权归其原作者所有。该文观点不代表郭网及郭网站长郭池的观点。
上一篇: 郭子仪与关羽,武庙中名位颠覆性变化的玄机何在?

 
登录后可评论
 

相关精品

郭子仪身高“六尺余”?还是“七..
郭子仪与关羽,武庙中名位颠覆性..
中华郭歌
二个王守一,哪个是郭子仪的老丈..
也谈郭子仪诞日之迷
“夏郭”·“周虢”·“归郭”郭..
弘扬郭子仪人文精神,传承中华文..
癸巳年郭氏宗亲三门峡寻根祭祖祭文
《郭曜墓志铭并序》中“三边、两..
《郭曜墓志铭并序》中数处重要记..

相关热点

商榷白家社新立郭子仪纪念碑碑文..
长篇历史小说《汾阳王郭子仪》相..
世界华人郭氏宗亲联合会理事长郭..
考“李白于太原是否救郭子仪”
《郭曜墓志铭并序》注释
“夏郭”·“周虢”·“归郭”郭..
《汾阳王郭子仪》出版后部分评论
《郭曜墓志铭并序》中数处重要记..
解析汾阳王郭子仪的宗教信仰
释疑汾阳王首庙“在邠”、“在汾..

联系郭网

郭池

郭网站长:郭池
aymi@163.com(投稿专用邮箱)
7749027(QQ)
(+86)13660070101

郭网 郭网 www.guo.ac.cn © 中华郭姓文化研究网(郭网) 版权所有 TOP

关于郭网 | 贺信贺赠 | 投稿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天文爱好者无心插柳

 鸣谢!郭养法、郭一民、天府游侠、郭征记、郭浩军、郭荣生、郭青萍、郭世科、郭道梦、宁根峡、郭世和、郭升平、阎广勤、贾祝文、郭亚阔、郭发源、郭安胤(不分先后)…… 

知乎 豆瓣 新浪微博

Copyright © Since 2004.5.7 郭池作品 郭池 By Aymi贴吧_C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