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郭姓文化研究网
中华郭姓文化研究网 > 郭世科 > 祝贺浙江省郭氏联谊会建会十周年‏(郭世科) [精品] > 打印文档
祝贺浙江省郭氏联谊会建会十周年‏(郭世科)

郭网(www.guo.ac.cn) 2013/11/17 22:37:36

贺 电

浙江省郭子仪后裔联谊会并武泉会长:

  衷心感谢贵会盛情邀请!因事不能前往,深表歉意!今致电贵会:热烈祝贺建会十周年庆典活动隆重举行!祝各位宗亲身体健康、家庭幸福!

山西省郭氏文化研究会
2013年10月2日

 

 

走出迷团 正本清源
摒弃偏见 共谋发展

(浙江省郭子仪后裔联谊会建会十周年《郭氏文化论坛》书面发言稿)

山西省郭氏文化研究会荣誉会长 郭世科

  随着国家的日益开放与发展,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入挖掘与弘扬,郭氏文化研究也在蒸蒸日上,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局面。

  然而,由于历史记载的模糊,口头相传的失误,研究考证的不足,人为偏见的炒作,直至今天,郭氏文化研究还存在有不该存在的误区,还出现有不该出现的争论,还影响着郭氏宗亲的凝聚与团结。这种现象,对家族、对国家均是无益的。

  在诸多迷团与偏见中,最突出的:一是虢仲虢叔两始祖的封地;二是"序封阳曲"的由来;三是汾阳王何以冠名汾阳。

  虢仲授封西虢,即虢镇,今陕西宝鸡;虢叔授封东虢,即虢亭,今河南荥阳。可是《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却打了个颠倒,说虢仲封在东虢,虢叔封在西虢。这一颠倒,就造成了虢序是虢仲之裔还是虢叔之裔的混乱与争论。

  "序封阳曲",原本是指郑国侵吞东虢之后,周平王为平息众怒,给虢叔裔孙序另选地盘封侯,即封在黄河千里一"曲"又为黄河之"阳"的今山西平陆(时称夏阳也称下阳)境内,因地理位置而泛称"阳曲", 与随平王东迁由陕西宝鸡迁在河南三门峡(时称上阳、陕州、陕县),由西虢演变的南虢隔河相望,故称北虢。至此,东虢演变为北虢,是虢叔之后;西虢演变为南虢,是虢仲之裔;留在西虢未随东迁的少数族人,改称小虢,也为虢仲之裔。这就是历史上有过的五个虢国。

  正是"序封阳曲"这一泛指地理位置的含糊记载,就给后人带来争论不休的麻烦。尽管史书上已有明确认定,今人也有得力考证,可仍有人固直己见,死咬字眼。

  所以说"序封阳曲"不是今日之太原阳曲,一是东周时期中国版图上是不存在阳曲这一具体地名的;二是东周时期今太原阳曲由少数民族占据称名狼孟并不在周王朝疆域之内;三是历史上有过的五个虢国并无一个虢国定位在今太原阳曲。我们可以追问:封侯可以封在疆域之外吗?未曾有过虢国的地方能有虢国诸侯吗?一个距"序封阳曲"980年才改狼孟为阳曲的今太原阳曲,能与东周初泛指的阳曲对上号吗?打开《山西通志》、《阳曲县志》看看,对阳曲历史均有明确交待。

  今太原阳曲,是在东汉建安年间,曹操平定并州即今太原后迁西汉置即今定襄时称的阳曲县之民,越过系舟山定居狼孟并改狼孟为阳曲的。正是由此开始,太原阳曲走出郭全、郭淮等数位郭氏名人,太原阳曲郭氏郡望才由此形成。

  《新唐书·宰相世系表》的含混记载,除带来"序封阳曲"地域的错乱,还错定了虢改郭姓的时间与地点,将虢改郭姓定在"序封阳曲"之时之地,即"序封阳曲,号曰郭公,声之转也。"查阅诸多版本的虢公世系,从周武王分封东、西虢国姬改虢姓开始,直到公元前655年最后一个虢国消亡为止,一直延续姓虢,虢国最后一位国君仍称虢公丑,并未称郭公丑,这能说"序封阳曲"之时就转虢为郭吗?何况虢乃皇帝赐姓,荣耀姓氏,有谁愿意改姓?又有谁敢于改姓?虢改郭姓,就如同清朝年间朱元璋后裔改姓一般,只能在危难时期,在不得已的处境之下,为避迫害杀戳才忍痛改姓。至于改姓地点,应该就是"假虞灭虢"迁南、北虢国之民于此的今山西汾阳、孝义境地,虢氏族人在此置县虢(瓜)衍,改虢姓为郭姓。时跨2668年之后,相互衔接印证的,"假虞灭虢"形成的虢城、虞城两个古老村庄,还在此作证。

  迁居虢(瓜)衍县的虢氏族群,不仅是虢叔后裔,应该说还有虢仲后裔,只是由于虢叔后裔所在的北虢,是虢氏家族的宗庙社稷所在,改虢为郭的郭氏族人便尊虢叔为得姓始祖。

  改虢为郭的郭氏家族植根虢(瓜) 衍之后,凭借地处吕梁山之东、汾河之西,"两阳"皆佔、依山傍水的优越地理位置,与良好的生态环境;凭着郭氏族人固有的顽强意志与聪明才智;凭靠诸侯世家占有的周王朝文化、文明鼎盛资本,开疆辟土、建设家园,繁衍生息、发展壮大,辈出人才、救国兴邦,转辗迁徙、四海安家 。

  有一考证,汉代有郭亭助刘邦打天下,封为河陵侯,河即西河今汾阳;陵即大陵今文水,家族聚居郭栅镇即今汾阳市永安村。郭亭是有谱可查的、郭子仪认可的直系先祖。

  东汉大文豪郭泰、字林宗、号有道,生在汾州介休,为避党锢之祸,隐居汾阳办学,"闭门教授,生徒数千。"汾阳城有其旧宅,后改林宗祠、天宁寺。有一世系记载,郭泰是郭子仪前十世先祖(旁系?直系?准确性尚待考证)。

  隋朝末年,世居汾阳的郭氏精英郭君、郭解愁、郭士论等助唐立国,建功封官,移居仕地。郭子仪出生陕西华县,平息安史之乱,"功盖天下,再造唐室。"因其祖藉汾阳,授封汾阳郡王。汾阳有郭子仪平息仆固怀恩之乱驻地而名的郭太尉庄,有汾阳王府,有汾阳王庙,有汾阳王衣冠冢,有其长子与六子后裔世居的诸多村庄与众多后裔,有诸多有关汾阳王与汾阳的史证、史迹、故事、传说,有山西省社科院收藏的由汾阳外迁各地的郭子仪后裔的历史资料,有由汾阳迁出的海内外汾阳王后裔的大量族群,有明确记载先祖迁自汾阳的各地老家谱,有汾阳称名历史悠久特别是近十多年来出土的、佐证郭子仪授封汾阳郡王的前前后后、汾阳就称名汾阳的七块唐代墓志,有汾阳由位在汾河之阳而名的史记城图(明代改道于平遥)。一系列史实佐证,汾阳王冠名汾阳是顺理成章的,汾阳王封地今汾阳是确凿无疑的。

  正由于此,汾阳之名与汾阳郭氏名播天下,汾阳郡望,汾阳堂号,汾阳衍派,汾阳世第,汾阳谱系遍及各地;连旅居日本的郭氏后人,起名也冠以"汾阳"二字。明代罗伦撰《郭氏族谱序》云:"林宗振汉,子仪鸣唐,太原、汾阳著望天下,上下数千年由二人而郭氏大焉。"罗伦这里所指之太原,是由郭林宗引出。史书称郭林宗为"太原介休人",而介休是古汾州辖县。郭林宗生在介休,避党锢之祸隐居州所在地汾阳城,直至谢世。所以这里所指之太原,还是汾阳,是扩大化了的汾阳。

  能有以上结论,是得益于诸多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得益于身居古虢(瓜)衍在地即今汾阳这一得天独厚的条件。

  说到三门峡与汾阳及其它地方郭氏的关系,如果用河流比喻,三门峡是源头,汾阳是源流,其它地方是支流;如果用大树比喻,三门峡是树根,汾阳是树身,其它地方是树枝。不论历史上有几多虢国,不论几多虢国如何定位,如何演变,三门峡是其最后归宿;不论郭氏家族何时得姓,通姓还是改姓,不论郭氏家族如何变迁,汾阳是其中兴圣地。由此得出:三门峡与汾阳,是中华郭氏发展史上的两大坐标。

  当然,郭氏起源、郭氏得姓、郭氏支派还有他说,这也是客观事实。比如说,夏商时代就有郭姓;比如说,少数民族改姓,以回族为例,是有改为郭姓的,但也有汉族郭姓误为回族的。有一位移居福建泉州的郭德广,原本是汉族,可有说其是回族。山西省社科院所藏资料由汾阳外迁的郭子仪后裔中写道:"暧公后代有一支于五代时迁至杭州富阳县,称该村为郭家村。八传至郭德广,元末官至太常寺卿宣慰使,以督需供应来到泉州。泉州起兵,不能回朝,便纳室于泉州晋江县(今福建泉州),卜居晋江县三十五都法石里……""其后世陸续迁往海外。"文中还有数代世系与家族的更详记载,清楚地载明郭德广是先祖由汾阳迁出的汾阳王之后。就在当今,也是福建,也有汉族郭氏为享受国家对少数民族的优惠政策而充当回族的。还有人说汾阳王信奉景教,是回族,更是无稽之谈。

  当今天下郭氏,大都认归郭氏主流,共尊虢叔为始祖,这就无须分辨什么正统与否。早在十年前,世界郭氏宗亲总会编辑出版的《环球郭氏宗谱》,在一篇《郭氏源流说》中写道:"经魏晋南北朝崇重门第之后,多以古代黄帝苗裔相羽饰。历世久远,屡经兴亡,播迁转折,转徙流离,故老不存,谱传失散,而欲更以详以稽考,亦已难矣。要之既占为郭氏,则众流同源,固不碍其有同姓之亲也。"此一论述,早已成为古往今来海内外郭氏之共识。

  "天下郭氏同根共祖。"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今天我们研究郭氏文化,探讨郭氏源流,绝不可有封建观念,绝不可有排他思想,就是对诸多历史缘由形成的改姓、随姓、冒姓等现象,也应容纳,而不是排斥。要以"家族的凝聚,民族的团结,社会的和谐,国家的统一"为宗旨,以"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的观念,在尽可能地追求源流世系不乱的前提下,共同营造"天下郭氏一家亲"的和谐大局。

  不论是研究,还是考证,我们都应遵循"以史作证,以证佐事,以事明理,以理服人" 的原则;秉持"使命感、责任感、紧迫感"的心情;充分利用今天电子时代高科技的有利条件;以和谐的理念,和谐的文风,相互交流,共同探讨,求同存异,勇于纠偏,彼此包容,无愧祖先,不图名利,只为承传。

  走出迷团,正本清源;摒弃偏见,共谋发展,才是我们研究郭氏文化的崇高目的。

录入:郭池 [7条评论] [2349次浏览]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