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后才可以搜索) 登录
郭网 www.guo.ac.cn
当前位置:  郭网首页 > 郭世科 > 祝贺浙江省郭氏联谊会建会十周年‏(郭世科) [精品] 最新评论 | 最新文章hot | 热门文章 | 热心宗亲
郭网首页 >>  起源繁衍 | 郭姓名人 | 宗族文化  家族动态 | 研究专栏   在线读书   浙江联谊会 | 虢国博物馆
       郡望堂号 | 子仪世家 | 文史论坛  大众探讨 | 郭养法专栏  郭世和著作  郭姓起名 | 寻根 | 交流
→ 投稿
祝贺浙江省郭氏联谊会建会十周年‏(郭世科)

郭网(www.guo.ac.cn) 2013/11/17 22:37:36

贺 电

浙江省郭子仪后裔联谊会并武泉会长:

  衷心感谢贵会盛情邀请!因事不能前往,深表歉意!今致电贵会:热烈祝贺建会十周年庆典活动隆重举行!祝各位宗亲身体健康、家庭幸福!

山西省郭氏文化研究会
2013年10月2日

 

 

走出迷团 正本清源
摒弃偏见 共谋发展

(浙江省郭子仪后裔联谊会建会十周年《郭氏文化论坛》书面发言稿)

山西省郭氏文化研究会荣誉会长 郭世科

  随着国家的日益开放与发展,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入挖掘与弘扬,郭氏文化研究也在蒸蒸日上,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局面。

  然而,由于历史记载的模糊,口头相传的失误,研究考证的不足,人为偏见的炒作,直至今天,郭氏文化研究还存在有不该存在的误区,还出现有不该出现的争论,还影响着郭氏宗亲的凝聚与团结。这种现象,对家族、对国家均是无益的。

  在诸多迷团与偏见中,最突出的:一是虢仲虢叔两始祖的封地;二是"序封阳曲"的由来;三是汾阳王何以冠名汾阳。

  虢仲授封西虢,即虢镇,今陕西宝鸡;虢叔授封东虢,即虢亭,今河南荥阳。可是《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却打了个颠倒,说虢仲封在东虢,虢叔封在西虢。这一颠倒,就造成了虢序是虢仲之裔还是虢叔之裔的混乱与争论。

  "序封阳曲",原本是指郑国侵吞东虢之后,周平王为平息众怒,给虢叔裔孙序另选地盘封侯,即封在黄河千里一"曲"又为黄河之"阳"的今山西平陆(时称夏阳也称下阳)境内,因地理位置而泛称"阳曲", 与随平王东迁由陕西宝鸡迁在河南三门峡(时称上阳、陕州、陕县),由西虢演变的南虢隔河相望,故称北虢。至此,东虢演变为北虢,是虢叔之后;西虢演变为南虢,是虢仲之裔;留在西虢未随东迁的少数族人,改称小虢,也为虢仲之裔。这就是历史上有过的五个虢国。

  正是"序封阳曲"这一泛指地理位置的含糊记载,就给后人带来争论不休的麻烦。尽管史书上已有明确认定,今人也有得力考证,可仍有人固直己见,死咬字眼。

  所以说"序封阳曲"不是今日之太原阳曲,一是东周时期中国版图上是不存在阳曲这一具体地名的;二是东周时期今太原阳曲由少数民族占据称名狼孟并不在周王朝疆域之内;三是历史上有过的五个虢国并无一个虢国定位在今太原阳曲。我们可以追问:封侯可以封在疆域之外吗?未曾有过虢国的地方能有虢国诸侯吗?一个距"序封阳曲"980年才改狼孟为阳曲的今太原阳曲,能与东周初泛指的阳曲对上号吗?打开《山西通志》、《阳曲县志》看看,对阳曲历史均有明确交待。

  今太原阳曲,是在东汉建安年间,曹操平定并州即今太原后迁西汉置即今定襄时称的阳曲县之民,越过系舟山定居狼孟并改狼孟为阳曲的。正是由此开始,太原阳曲走出郭全、郭淮等数位郭氏名人,太原阳曲郭氏郡望才由此形成。

  《新唐书·宰相世系表》的含混记载,除带来"序封阳曲"地域的错乱,还错定了虢改郭姓的时间与地点,将虢改郭姓定在"序封阳曲"之时之地,即"序封阳曲,号曰郭公,声之转也。"查阅诸多版本的虢公世系,从周武王分封东、西虢国姬改虢姓开始,直到公元前655年最后一个虢国消亡为止,一直延续姓虢,虢国最后一位国君仍称虢公丑,并未称郭公丑,这能说"序封阳曲"之时就转虢为郭吗?何况虢乃皇帝赐姓,荣耀姓氏,有谁愿意改姓?又有谁敢于改姓?虢改郭姓,就如同清朝年间朱元璋后裔改姓一般,只能在危难时期,在不得已的处境之下,为避迫害杀戳才忍痛改姓。至于改姓地点,应该就是"假虞灭虢"迁南、北虢国之民于此的今山西汾阳、孝义境地,虢氏族人在此置县虢(瓜)衍,改虢姓为郭姓。时跨2668年之后,相互衔接印证的,"假虞灭虢"形成的虢城、虞城两个古老村庄,还在此作证。

  迁居虢(瓜)衍县的虢氏族群,不仅是虢叔后裔,应该说还有虢仲后裔,只是由于虢叔后裔所在的北虢,是虢氏家族的宗庙社稷所在,改虢为郭的郭氏族人便尊虢叔为得姓始祖。

  改虢为郭的郭氏家族植根虢(瓜) 衍之后,凭借地处吕梁山之东、汾河之西,"两阳"皆佔、依山傍水的优越地理位置,与良好的生态环境;凭着郭氏族人固有的顽强意志与聪明才智;凭靠诸侯世家占有的周王朝文化、文明鼎盛资本,开疆辟土、建设家园,繁衍生息、发展壮大,辈出人才、救国兴邦,转辗迁徙、四海安家 。

  有一考证,汉代有郭亭助刘邦打天下,封为河陵侯,河即西河今汾阳;陵即大陵今文水,家族聚居郭栅镇即今汾阳市永安村。郭亭是有谱可查的、郭子仪认可的直系先祖。

  东汉大文豪郭泰、字林宗、号有道,生在汾州介休,为避党锢之祸,隐居汾阳办学,"闭门教授,生徒数千。"汾阳城有其旧宅,后改林宗祠、天宁寺。有一世系记载,郭泰是郭子仪前十世先祖(旁系?直系?准确性尚待考证)。

  隋朝末年,世居汾阳的郭氏精英郭君、郭解愁、郭士论等助唐立国,建功封官,移居仕地。郭子仪出生陕西华县,平息安史之乱,"功盖天下,再造唐室。"因其祖藉汾阳,授封汾阳郡王。汾阳有郭子仪平息仆固怀恩之乱驻地而名的郭太尉庄,有汾阳王府,有汾阳王庙,有汾阳王衣冠冢,有其长子与六子后裔世居的诸多村庄与众多后裔,有诸多有关汾阳王与汾阳的史证、史迹、故事、传说,有山西省社科院收藏的由汾阳外迁各地的郭子仪后裔的历史资料,有由汾阳迁出的海内外汾阳王后裔的大量族群,有明确记载先祖迁自汾阳的各地老家谱,有汾阳称名历史悠久特别是近十多年来出土的、佐证郭子仪授封汾阳郡王的前前后后、汾阳就称名汾阳的七块唐代墓志,有汾阳由位在汾河之阳而名的史记城图(明代改道于平遥)。一系列史实佐证,汾阳王冠名汾阳是顺理成章的,汾阳王封地今汾阳是确凿无疑的。

  正由于此,汾阳之名与汾阳郭氏名播天下,汾阳郡望,汾阳堂号,汾阳衍派,汾阳世第,汾阳谱系遍及各地;连旅居日本的郭氏后人,起名也冠以"汾阳"二字。明代罗伦撰《郭氏族谱序》云:"林宗振汉,子仪鸣唐,太原、汾阳著望天下,上下数千年由二人而郭氏大焉。"罗伦这里所指之太原,是由郭林宗引出。史书称郭林宗为"太原介休人",而介休是古汾州辖县。郭林宗生在介休,避党锢之祸隐居州所在地汾阳城,直至谢世。所以这里所指之太原,还是汾阳,是扩大化了的汾阳。

  能有以上结论,是得益于诸多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得益于身居古虢(瓜)衍在地即今汾阳这一得天独厚的条件。

  说到三门峡与汾阳及其它地方郭氏的关系,如果用河流比喻,三门峡是源头,汾阳是源流,其它地方是支流;如果用大树比喻,三门峡是树根,汾阳是树身,其它地方是树枝。不论历史上有几多虢国,不论几多虢国如何定位,如何演变,三门峡是其最后归宿;不论郭氏家族何时得姓,通姓还是改姓,不论郭氏家族如何变迁,汾阳是其中兴圣地。由此得出:三门峡与汾阳,是中华郭氏发展史上的两大坐标。

  当然,郭氏起源、郭氏得姓、郭氏支派还有他说,这也是客观事实。比如说,夏商时代就有郭姓;比如说,少数民族改姓,以回族为例,是有改为郭姓的,但也有汉族郭姓误为回族的。有一位移居福建泉州的郭德广,原本是汉族,可有说其是回族。山西省社科院所藏资料由汾阳外迁的郭子仪后裔中写道:"暧公后代有一支于五代时迁至杭州富阳县,称该村为郭家村。八传至郭德广,元末官至太常寺卿宣慰使,以督需供应来到泉州。泉州起兵,不能回朝,便纳室于泉州晋江县(今福建泉州),卜居晋江县三十五都法石里……""其后世陸续迁往海外。"文中还有数代世系与家族的更详记载,清楚地载明郭德广是先祖由汾阳迁出的汾阳王之后。就在当今,也是福建,也有汉族郭氏为享受国家对少数民族的优惠政策而充当回族的。还有人说汾阳王信奉景教,是回族,更是无稽之谈。

  当今天下郭氏,大都认归郭氏主流,共尊虢叔为始祖,这就无须分辨什么正统与否。早在十年前,世界郭氏宗亲总会编辑出版的《环球郭氏宗谱》,在一篇《郭氏源流说》中写道:"经魏晋南北朝崇重门第之后,多以古代黄帝苗裔相羽饰。历世久远,屡经兴亡,播迁转折,转徙流离,故老不存,谱传失散,而欲更以详以稽考,亦已难矣。要之既占为郭氏,则众流同源,固不碍其有同姓之亲也。"此一论述,早已成为古往今来海内外郭氏之共识。

  "天下郭氏同根共祖。"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今天我们研究郭氏文化,探讨郭氏源流,绝不可有封建观念,绝不可有排他思想,就是对诸多历史缘由形成的改姓、随姓、冒姓等现象,也应容纳,而不是排斥。要以"家族的凝聚,民族的团结,社会的和谐,国家的统一"为宗旨,以"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的观念,在尽可能地追求源流世系不乱的前提下,共同营造"天下郭氏一家亲"的和谐大局。

  不论是研究,还是考证,我们都应遵循"以史作证,以证佐事,以事明理,以理服人" 的原则;秉持"使命感、责任感、紧迫感"的心情;充分利用今天电子时代高科技的有利条件;以和谐的理念,和谐的文风,相互交流,共同探讨,求同存异,勇于纠偏,彼此包容,无愧祖先,不图名利,只为承传。

  走出迷团,正本清源;摒弃偏见,共谋发展,才是我们研究郭氏文化的崇高目的。

录入:郭池
 发表评论  [已有7个评论] [2337次浏览] [进入打印页面]
重要提示:该文由原作者委托郭网为其独家互联网首发或由作者亲自发表,
版权归其原作者所有。该文观点不代表郭网及郭网站长郭池的观点。
上一篇: 郭世隆后裔续修家谱欢迎各地本支宗亲联系参与
下一篇: 由贾祝文先生复老仙之帖说起
文章评论
郭泳(2013/11/30 21:44:08):
恕我不礼貌的回答一句:文章中的考证比较乱七八糟,思路混乱,我问太原郡望是由哪个家族开始的(阳曲郭氏先开始的),是由哪些支族一直在发扬光大的(阳曲郭氏及其支族)。我现在引用一些段落,用红色的字体来评论文章。
1、明代罗伦撰《郭氏族谱序》云:“林宗振汉,子仪鸣唐,太原、汾阳著望天下,上下数千年由二人而郭氏大焉。”罗伦这里所指之太原,是由郭林宗引出。史书称郭林宗为“太原介休人”,而介休是古汾州辖县。郭林宗生在介休,避党锢之祸隐居州所在地汾阳城,直至谢世。所以这里所指之太原,还是汾阳,是扩大化了的汾阳。
乱说一通,这段。郭泰,字林宗,太原介休人。不是汾阳人。在东汉,士族形成之初,多依其籍贯。如郭淮,阳曲人,于是为太原郡望。明代罗伦撰《郭氏族谱序》云, 这个“云”字本身就有偏颇。历史,皆云太原郡有阳曲郭氏及其支族而成为太原著姓。这是当时社会所公认的。介休在汉朝属太原,但是从汉末开始,隶属西河郡。但是,没听说西河郭氏的盛名超过了太原郭氏。
所谓“郡望”,为“郡”与“望”合称。“郡”为汉唐行政区划,“望”为郡内望族,声望显达。“郡望”,即为某郡之名门,为郡内众庶所仰望之贵显家族,即一郡之望。介休有名人,但是没听说魏晋南北朝有西河郡望(介休此时属西河)。只听说,西河郭氏自称是太原郭氏的分支(也许是阳曲郭氏分支也好,也许是阳曲郭氏支族分支,也许根本就不是阳曲郭氏分支,而是给自己贴金而已)
2、有一考证,汉代有郭亭助刘邦打天下,封为河陵侯,河即西河今汾阳;陵即大陵今文水,家族聚居郭栅镇即今汾阳市永安村。郭亭是有谱可查的、郭子仪认可的直系先祖。  (小子案:郭亭封阿陵侯,即阿陵县,属涿郡,即今河北任丘附近,有阿陵侯遗冢)
如果阿陵在汾阳,那么《史记》和《汉书》所记载的封侯制度,在这个作者的眼里就一钱不值了。太史公司马迁和班固的学品,还不如这位作者高了。这是什么考证呢??作者自己的考证吧。
3、正是由此开始,太原阳曲走出郭全、郭淮等数位郭氏名人,太原阳曲郭氏郡望才由此形成。
    是的,太原郭氏成为郡望,是从汉朝郭全、郭缊、郭淮等开始的(不是从郭泰开始的,郭泰只是运气好而已,是当时的太原郡介休人),这位作者自己也承认。为何又说是郭林宗光大的?什么叫形成和广大??魏晋南北朝时期,有没有郭林宗的后人成名或是响当当的,像郭淮、郭祚、郭彦那样为太原郡望争光的?我目前还没找到这样的人,至少是正史没有。
4、东汉大文豪郭泰、字林宗、号有道,生在汾州介休,为避党锢之祸,隐居汾阳办学,“闭门教授,生徒数千。”汾阳城有其旧宅,后改林宗祠、天宁寺。有一世系记载,郭泰是郭子仪前十世先祖。    
不管是直系还是旁系,甚至是旁系的旁系的旁系,都是大大的谬误。从郭子仪上溯至北魏的中山太守郭智,才六代(有人说7代),花了200多年,难道从郭智到郭林宗,4代(或者3代)就要花400年?
郭智,北魏末中山太守。534年左右任职中山太守呢!《郭荣碑》。
郭泰,建宁二年(168年)死,年四十二呢!《郭泰传》。
还有就是,郭泰生在太原介休县,不是汾州。再强调一下。东汉没有汾州,今汾阳在东汉也不叫汾阳,介休只是在当时是属太原郡的。
另外,我也不知道旧宅的被子是不是郭林宗真的睡过的。
这位作者,应该是聪明人??还需要拿出“讨论语气有何不可”的架势?!

    5、尽管史书上已有明确认定,今人也有得力考证,可仍有人固直己见,死咬字眼。
    这句话是在批评人家吗??还是自己固执己见??什么叫史书明确认定??什么叫死咬字眼?? 我前面就说过了,司马迁和班固在《史记》和《汉书》中的封侯制度,在这位作者眼中都不值一提了。现在这位作者觉得史书又重要起来了是吧!?觉得他们可以用来批评异己者了是吧???

6、所以说“序封阳曲”不是今日之太原阳曲,一是东周时期中国版图上是不存在阳曲这一具体地名的;二是东周时期今太原阳曲由少数民族占据称名狼孟并不在周王朝疆域之内;三是历史上有过的五个虢国并无一个虢国定位在今太原阳曲。我们可以追问:封侯可以封在疆域之外吗?未曾有过虢国的地方能有虢国诸侯吗?一个距“序封阳曲”980年才改狼孟为阳曲的今太原阳曲,能与东周初泛指的阳曲对上号吗?打开《山西通志》、《阳曲县志》看看,对阳曲历史均有明确交待。
小子记得,小时候有人经常讨论“猴子变人”的事情。有人说,是猴子变成人的,有人说不是的!!!到底是不是的,我也搞不清楚!虽然“我”的大脑容量比猿人高!!!

7、《新唐书·宰相世系表》的含混记载,除带来“序封阳曲”地域的错乱,还错定了虢改郭姓的时间与地点,将虢改郭姓定在“序封阳曲”之时之地,即“序封阳曲,号曰郭公,声之转也。”查阅诸多版本的虢公世系,从周武王分封东、西虢国姬改虢姓开始,直到公元前655年最后一个虢国消亡为止,一直延续姓虢,虢国最后一位国君仍称虢公丑,并未称郭公丑,这能说“序封阳曲”之时就转虢为郭吗?何况虢乃皇帝赐姓,荣耀姓氏,有谁愿意改姓?又有谁敢于改姓?虢改郭姓,就如同清朝年间朱元璋后裔改姓一般,只能在危难时期,在不得已的处境之下,为避迫害杀戳才忍痛改姓。至于改姓地点,应该就是“假虞灭虢”迁南、北虢国之民于此的今山西汾阳、孝义境地,虢氏族人在此置县虢(瓜)衍,改虢姓为郭姓。时跨2668年之后,相互衔接印证的,“假虞灭虢”形成的虢城、虞城两个古老村庄,还在此作证。
这段也荒谬。不知道这位作者读过《公羊传》没?? 人家公羊高直接把所有虢写成“郭”了,连虢国都写成“郭”国了。“建国命氏”固然没错,但是声转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不见得人家为了方便,写你的姓的时候就不简写了!!!

8、随着国家的日益开放与发展,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入挖掘与弘扬,郭氏文化研究也在蒸蒸日上,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局面。
然而,由于历史记载的模糊,口头相传的失误,研究考证的不足,人为偏见的炒作,直至今天,郭氏文化研究还存在有不该存在的误区,还出现有不该出现的争论,还影响着郭氏宗亲的凝聚与团结。这种现象,对家族、对国家均是无益的。
我不知道什么段中的“偏见”是什么意思??难道这位作者作者认为老人、小孩、傻子、聪明人都是一样的智商吗??难道你自己的考证就是完美无缺的吗??抑或是,周围人都都全都在刁难你,你是??让周围这么多人都在刁难你??
郭氏事业应该蒸蒸日上。我也相信,在我们郭氏族人的心中(平民也好,学者也好,官员也好,其他人都好),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杆秤,所以没有任何人有权利说他的就是最权威的,也没有任何人可以强制别人去接受他的观点。反之,强迫他人接受,宣布自己的权威,这与文化霸权有何分别???
9、隋朝末年,世居汾阳的郭氏精英郭君、郭解愁、郭士论等助唐立国,建功封官,移居仕地。郭子仪出生陕西华县,平息安史之乱,“功盖天下,再造唐室。”因其祖藉汾阳,授封汾阳郡王。汾阳有郭子仪平息仆固怀恩之乱驻地而名的郭太尉庄(郭子仪平定仆固怀恩、联兵回纥打败吐蕃时,还没有担任太尉呢),有汾阳王府,有汾阳王庙,有汾阳王衣冠冢,有其长子与六子后裔世居的诸多村庄与众多后裔(郭曜死于长安亲仁里,不是汾阳,郭曜郭暧以及子孙世居长安亲仁里、宣阳里、长兴里,不闻有汾阳某某里),有诸多有关汾阳王与汾阳的史证、史迹、故事、传说(郭子仪一生转战东西,或许经过汾阳,但不能因为“经过”这里,这里就是他的祖籍)有山西省社科院收藏的由汾阳外迁各地的郭子仪后裔的历史资料(我家族谱记载,郭在徽的高祖就是郭曜,居住京兆长安亲仁里。在徽也是自长安迁去洛阳的,最后才迁去庐陵。有《旧唐书》记载朱全忠的命令佐证),有由汾阳迁出的海内外汾阳王后裔的大量族群,有明确记载先祖迁自汾阳的各地老家谱,有汾阳称名历史悠久特别是近十多年来出土的、佐证郭子仪授封汾阳郡王的前前后后、汾阳就称名汾阳的七块唐代墓志(汾阳最多只设县,没听说过“汾阳郡”,就更没有郡望了。),有汾阳由位在汾河之阳而名的史记城图(明代改道于平遥)。一系列史实佐证,汾阳王冠名汾阳是顺理成章的,汾阳王封地今汾阳是确凿无疑的(我都提出疑问和作出批驳了,说明汾阳王的封地在汾阳是有疑问的)。
我的观点:汾州在唐代,确实出了几个狠角色。但,不要忘记了,太原郭氏的盛名是从郭全、郭淮开始的,他们是阳曲人。什么郭解愁、郭君,自己名望本身不高,于是假借太原郭氏来为自己贴金。唐代这样的事情多得是,什么“太原郡南和人”、“广陵太原”、“太原平阳”等等之类的。唐代西河跟广陵、平阳一样,皆不属于太原郡。
我在此再强调一点:汾州没有汾阳王府。在唐代,功臣的王府都在京师长安。汾阳王府在长安亲仁里。驸马郭暧的驸马府在长安宣阳里。郭仲文的府邸在长安长兴里。所有说郭子仪的王府、祖籍、封王在汾阳者,不过是个别史籍和碑文先有误,而一些郭子仪后人跟着扰乱视听而已。
王府首先不在汾州,而在长安亲仁里;
汾阳王庙首庙在邠州,五代时期在福建长乐福惠庙,而不是在今山西汾阳。今之汾阳汾阳王庙,明朝修建的,不能证明什么;即使有王府遗址,曾也是为了纪念郭子仪而修建的,不能说明就在汾阳。
要说汾阳王的长子、六子,他们袭爵都是代国公,世居长安。郭在徽,于唐朝天佑年间自长安徙居洛阳,是朱全忠被迫迁徙的命令所致,最后南迁庐陵。郭在徽不是汾阳人,许多家谱以郭子仪封汾阳王,于是认为封地在汾阳而已。
我在此再强调一下: 我们湖南还有广国公郭晖的传说呢,有他的遗迹呢,难道郭晖的祖先在湖南???显然是证据不足的嘛。末尾我再强调:邠州今陕西彬县,有邠宁庆节度使,而不是汾宁节度使,不在汾州;郭子仪首庙在邠州。今汾阳王庙是明朝修建的,不能说明郭子仪的封地就在这里。

10.不论是研究,还是考证,我们都应遵循“以史作证,以证佐事,以事明理,以理服人” 的原则;秉持“使命感、责任感、紧迫感”的心情;充分利用今天电子时代高科技的有利条件;以和谐的理念,和谐的文风,相互交流,共同探讨,求同存异,勇于纠偏,彼此包容,无愧祖先,不图名利,只为承传。
走出迷团,正本清源;摒弃偏见,共谋发展,才是我们研究郭氏文化的崇高目的。
我们这些研究自己家世的人见了 “崇高”都该死了!为什么?因为我们不能“摒弃偏见”,更没有“如此高的境界”。

郭泳(2013/11/30 21:50:15):
另外,  在三门峡的虢国灭亡之前, 东周的晋国就已经有人在当官了。。。郭偃,大名鼎鼎的郭偃,在《国语》和《左传》中都能找到!!   郭偃历仕晋献公、晋惠公、晋文公时代。。。。。灭三门峡之虢国之前,郭偃曾讲过一段话:“虢公败戎于桑田。晋卜偃曰:“虢必亡矣。亡下阳不惧,而又有功,是天夺之鉴,而益其疾也。必易晋而不抚其民矣,不可以五稔。”     郭偃帮助晋献公进言灭虢国。。。
郭泳(2013/11/30 21:51:08):
事实很多是荒唐的!!!   郭偃竟然帮助晋国灭同姓。 《左传 鲁僖公二年》。
郭泳(2013/11/30 21:53:23):
隋朝的郭荣,是不承认自己为汾阳人的。 根据《隋故右候卫大将军蒲城侯郭恭公神道碑》记载:郭荣,“公讳荣字长荣太原晋阳人也”。。
郭泳(2013/11/30 21:56:27):
有一世系记载,郭泰是郭子仪前十世先祖。    
不管是直系还是旁系,甚至是旁系的旁系的旁系,都是大大的谬误。从郭子仪上溯至北魏的中山太守郭智,才六代(有人说7代),花了200多年,难道从郭智到郭林宗,4代(或者3代)就要花400年?

说这话的人,我真的搞不清楚怎么想的。。。。。。郭泰168年去世,年42岁。。郭子仪生于697年,相差500到600之间,竟然只传10代。。。

这还要探讨的语气? 小孩子都能看出来这段话是大大的谬误!!!!!!!!!!!!500、600年只传10代

郭泳(2013/11/30 21:59:21):
我在此再强调一点:汾州没有汾阳王府。在唐代,功臣的王府都在京师长安。汾阳王府在长安亲仁里。驸马郭暧的驸马府在长安宣阳里。郭仲恭的府邸在长安长兴里。郭暧、郭钊、郭仲文、仲恭等等,他们父子几代人都葬在京兆凤栖原,不是汾阳。。。。。。。
王府首先不在汾州,而在长安亲仁里;
汾阳王庙首庙在邠州,五代时期在福建长乐福惠庙,而不是在今山西汾阳。今之汾阳汾阳王庙,明朝修建的,不能证明什么;即使有王府遗址,曾也是为了纪念郭子仪而修建的,不能说明就在汾阳。
郭池(2013/12/14 18:17:34):
两点浅见-----评郭世科先生的《书面发言稿》

  世科先生在他的郭网专栏,发表了郭世他在浙江省郭子仪后裔联谊会的“文化论坛”的一篇题为《走出迷团,正本清源,摒弃偏见,共谋发展。》的书面发言稿。郭 泳先生于11月30日,接着对此发表了《文章评论》。通读这二篇,我也谈两点见。我觉得郭泳的文章所举是事实,有理有据,以理服人。世科先生的讲话是老调重弹,把子仪公的一些事情都拉到今汾阳。作为一个有名望的研究者,这是骗人。我视力不好,偏瘫多年,行动困难。不想全面评说,只扼要说两点。

  一、序封阳曲

  先秦时期,秦始皇推行郡县制度,把全国分为三十六郡,阳曲隶属于太原郡,据《汉书•地理志》载:太原郡,秦置,县二十一……汾阳……阳曲”这就是说,汉代的阳曲是从秦朝沿袭下来的,并非从汉代开始,也不是泛指,从地理形态上看《阳曲县志》直书“阳曲乃汾曲的阳”,所以,秦、汉、隋、唐四朝四称汾阳,阳曲就是处于汾河北岸的弯曲处。公元前606年周定王封虢叔裔孙序于阳曲就是这个地方。《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更详细,“郭氏出自姬姓,周武王封文王弟虢仲于西虢,封虢叔于东虢,东虢地在虞郑之间。平王东迁,夺虢叔之地与郑武公,楚庄王起陆浑之师以伐周,责王灭虢,于是,定王求虢叔裔孙序封于阳曲,号曰“郭公,”虢谓之郭,声之转也,因以为氏。后汉末,大司农郭全,代居阳曲,生蕴,蕴生淮、配、镇、谒者仆射,昌平侯,裔孙徙颖川。唐代宗广德二年(公元764年)十一月郭子仪为其父郭敬之,建立家庙,刑部上柱国鲁郡开国公颜真卿亲笔撰书《郭公庙碑铭》载:“其先盖出周之虢叔,虢或为郭,因而氏焉。代为太原著姓,汉有光禄大夫广意,生孟儒,为冯翊太守,子孙徙自太原家焉,后转徙于华山之下,故一族今为华州郑县人。”此表来源于唐宪宗元和年间林宝的《元和姓篡》,就是说“序封阳曲”在唐代就有此说。今汾阳市博物馆收藏一幅唐碑《唐故上大都督骑都尉郭府君碑谒并序》载:“自姜源履迹,乃诞隆周,王季君临,爰生虢叔,褒称郭氏,命翼宗周。表望太原,建社阳曲” 虢叔世系,源于阳曲。毋庸置疑。

  二、古汾阳与今汾阳

  前题对古汾阳说得很清楚,它的位置在太原北,汾河北岸的弯曲处,早在唐肃宗封郭子仪为汾阳郡王是在公元762年,今日的汾阳县是在明万历23年,即1595年。也就是郭子仪被封为汾阳郡王后的833年才出现今日的汾阳县(市),而位置在太原南,文峪河西边,唐时叫西河县。西安碑林博物馆的《郭家庙碑》可见证郭子仪祖上及其子孙根本就不在今 “汾阳县郭家庄” 应该认定是华州郑县人。。所以汾阳王府,汾阳王庙都在长安而不在今天的汾阳县。今天汾阳县里的汾阳王府,汾阳王庙,汾阳王的衣冠甍都是假的。郭子仪没有封地,郭子仪的食邑也不在今天的汾阳县,稍有历史知识的人都知道,您是研究郭氏历史的专家,不会不知道,如果是装煳涂或者有意欺骗,为打造“汾阳” ,发展当地经济而不遗余力、固执己见,搞偏见,这样,不但害了自己,更害了全族。

                ——郭世和2013.12.12

共有7个评论  

 
登录后可评论
 

相关精品

子仪公李光弼迥异结局原因浅析
汾阳王府楹联及释义(转载)
《汾阳军太守谢雨祭文碑》佐证金..
勿忘“九·一八” 追念郭松龄
家和万事兴
愿天下郭氏能精诚团结
春联贺春节
子仪公先辈是从由汾阳移居仕地的
春联贺春节
《打狗棍》编导郭靖宇

相关热点

郭氏与汾阳
汾阳称名历史久远
郭德广入闽及汉回之辨
致郭荣生的公开信
清·康熙《汾阳县志》有关汾阳称..
必须澄清的几个问题——史实佐证..
郭世科先生对郭氏文化的研究成果
七块唐代墓志 佐证汾阳称名
子仪公先辈是从由汾阳移居仕地的
壬辰年春节感谢信

联系郭网

郭池

郭网站长:郭池
aymi@163.com(投稿专用邮箱)
7749027(QQ)
(+86)13660070101

郭网 郭网 www.guo.ac.cn © 中华郭姓文化研究网(郭网) 版权所有 TOP

关于郭网 | 贺信贺赠 | 投稿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天文爱好者无心插柳

 鸣谢!郭养法、郭一民、天府游侠、郭征记、郭浩军、郭荣生、郭青萍、郭世科、郭道梦、宁根峡、郭世和、郭升平、阎广勤、贾祝文、郭亚阔、郭发源、郭安胤(不分先后)…… 

知乎 豆瓣 新浪微博

Copyright © Since 2004.5.7 郭池作品 郭池 By Aymi贴吧_C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