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郭姓文化研究网
中华郭姓文化研究网 > 贾祝文 > 62岁老者17年写就郭子仪 锁定历史虚实皆有依据 [精品] > 打印文档
62岁老者17年写就郭子仪 锁定历史虚实皆有依据

郭网(www.guo.ac.cn) 2012/4/22 18:03:59

  17年写就汾阳王郭子仪

  核心提示

  从1995年着手,历时17年,最终出版了60回的章回体历史小说,62岁的贾祝文,瘦瘦小小,业余出身,却完成了48万字的厚厚一部书。今年1月,贾祝文的长篇历史小说《汾阳王郭子仪》,由昆仑出版社出版,这位太原市军休六所休养干部算是了了一桩心愿。

  收集资料,足迹遍及晋陕

  山西有那么多名人,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浩如烟海,为何独独选中了郭子仪?贾祝文回答得很严肃,“小时候看《打金枝》的戏和电影,就对汾阳王郭子仪印象深刻。”后来,贾祝文参军到了部队,从事宣传工作,对历史研究尤其是唐史非常关注。接触到一些史料后,他对郭子仪的了解逐渐深入,由喜欢上升到敬仰,“慢慢地就有了写书的冲动。”

  有想法和落笔之间的距离,简直是“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1995年,贾祝文开始收集郭子仪的史料,山西省图书馆、太原、上海、西安图书馆,都留下他的身影,《资治通鉴》、《新唐书》、《旧唐书》、《唐史》、《郭子仪评传》、《郭氏史略》等历史和文献资料,尽收囊中。

  收集资料的同时,贾祝文赴郭子仪出生和生活过的地方走访。陕西华县的郭子仪纪念馆,华县西马村搬迁前的原址,西安碑林“郭氏家庙碑”,我省阳曲县、原平市的郭氏遗迹,郭子仪作战、驻防过的永济、右玉、大同、朔州、雁门关等地,贾祝文寻找着有关郭子仪的民间传说和故事。

  精细的案头准备,贾祝文整整做了3年。1998年,他写下第一个字。

  锁定历史,虚实皆有依据

  2008年,第一稿完成,共80回,60多万字。

  贾祝文通篇再读,觉得枝杈太多了,应该把注意力都放在郭子仪身上。于是,修改、再改,调整结构、补充史实,经过3次大的改动后,《汾阳王郭子仪》有了最后的面貌:60回,共48万字的章回体历史小说。

  历史小说都要面临一个问题:怎样处理史实和虚构。贾祝文说:“七分真实,三分虚构,是中国文学界历史演义小说的通例,像《三国演义》很多人当成历史读,其实不对。”在《汾阳王郭子仪》里,重要人物都确有其人,郭子仪的人生经历都有历史记载,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也都有依据。“辅助人物和辅助情节是虚构的,多为了丰满主要人物的性格,对重大历史事件进行文学渲染。但必须尊重史实,不能胡说戏说。”

  既然是历史小说,贾祝文采用了文言与白话结合的语式。“写的毕竟是一千多年前的中唐故事,用文白结合的语言,使人物语言和时代背景更贴合,史实时空与史人语境也更协调。”为了方便读者阅读,贾祝文还做了近200条的注释,用简明的文字,对古代的人物、典故、制度、地理、习俗等,一一细细解释。

  十多年的心血,贾祝文说,背后的酸甜苦辣都不知道从何说起,对于下一部作品,贾祝文已有计划:“准备写民企题材。”

  转载自中新网 http://www.chinanews.com/cul/2012/03-28/3779487.shtml

录入:郭池 [2525次浏览]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