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氏子孙都应该一读:《寻根认祖系列书——郭》

 

写在前面的话:

 

中国家谱资料研究中心李吉、李梦涛编著的《寻根认祖系列书——郭》,气象出版社出版,初版时间1999121。去年回老家时,家兄把他重金购得的一复印本给我,才知道有这本书。

出版前言称“本套丛书聘请中国家谱资料研究中心的专家学者编写。中国家谱资料研究中心是我国唯一专门研究姓氏文化的机构”,而郭姓专册由该中心主任、本套丛书主编李吉教授亲自撰写,可见此书弥足珍贵。

携书而归,爱不释手。为得到正本,每到一地必到书店打听,均没果。在网上查询,只见到广东某市网拍有两本,但那已经是好久前的事了。我询问了好多网络上的宗兄,竟没有一人见过此书。于是突发奇想:利用休闲时间慢慢敲出正文内容,一则加深我对先祖的追思,二则于热心寻根问祖、报本思源的我姓子孙有助,何乐而不为?苦于没有时间,搁置到今。现在闲暇许多,也就开始结心愿了。

 

 

 

《寻根认祖——郭》(李吉 李梦涛编著)之一根深叶茂 源远流长

 

郭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源远流长、人口较多的一支族姓,也是当今炎黄苗裔英贤荟萃、遍布中外的著名姓氏。在有关夏商朝奉的文献典籍中,就有郭氏名人的历史记载。也就是说,郭姓族人的发祥、发展、繁衍、播迁历史,纵贯了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的发展轨迹。这在数以千计的中华姓氏中是屈指可数的。

在流传甚广的《百家姓》中,郭姓虽排列在第144位,但据《人民日报》1987531992104报道,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人员杜若甫、袁义达,根据国家统计局提供的1982年全国人口统计中0.5‰随机抽样资料,以及1978年台湾省出版的《台湾地区人口之姓氏分布》所提供资料的综合数字表明,郭姓人口总数1400万左右,在全国排居第18位,占汉族人口总数1.15%,其中尚未包括数以万计的海外侨胞。(录入者注:据新华网北京2007年4月24日电,公安部治安管理局最近对全国户籍人口的一项统计分析显示,郭姓排居第16位。)

纵观五千年华夏文明史的发展长河,郭姓素以望族著称于世,英贤俊杰,代有伟人。在郭氏族祠中,有三副流传至今的楹联,极其生动,高度精度地概括了从春秋战国经秦汉魏晋、隋唐五代到宋远之际,郭氏族人的丰功伟绩和对华夏的历史贡献。

其一为:

“金台师事”(郭隗)

“竹马欢迎”(郭伋)

“金台师事”的郭隗,为战国时期燕国人。燕昭王为富国强兵,招贤纳士,郭隗应聘而至,以“欲求千里马,千金买马骨”的譬喻,深受燕王嘉许,以师礼相待,“筑金台”(宫殿)以居之,于是乐毅、邹衍、剧辛等,纷纷投效燕国,燕国遂成战国七雄之一。

“竹马欢迎”的郭伋,为东汉时扶风茂陵人。他初任大司空府属吏,后历任渔阳都尉、颖川太守、并州牧等职,因在任内施德政,深受百姓拥戴,到西河美稷时,百姓扶老携幼,夹道欢迎,数百名少年儿童,骑竹马沿途迎送。

其二为:

“北宫史表”(郭槐)

“东国人伦”(郭泰)

“北宫史表”指晋代尚书令郭槐。因他德行高尚,世人敬仰,名载史书,誉为史表。

“东国人伦”指东汉郭泰。郭泰字林宗,太原郡介休人。博通经典,志节高尚,朝廷屡次举荐、征聘,拒不出仕,居家授徒,弟子近千。因与反对宦官阉党的首领人物李膺交好,曾游历东都洛阳,文士名流络绎拜访,千里迎送,名动朝野,被誉为“东国人伦”。

其三为

“道学千古”(郭忠孝)

“纲目一人”(郭子仪)

“道学千古”指宋代郭忠孝。郭忠孝字立之,开封人,曾拜宋代理学大家程颐为师,研习《易经》、《中庸》,倡导儒学。后任永兴军路提点刑狱,助唐重守城,抵御金兵,终因兵败城破,以身殉职。

“纲目一人”指唐代郭子仪。郭子仪为华州郑县(今陕西华县)人,因平定安史之乱,功居第一,官至太尉、中书令,封汾阳王,一身系时局安危达二十年之久,史称“再造唐室第一功臣”。

宋、元之后,郭氏族人南迁江东,遍布海内。明、清之际,拓展海外,助郑成功收复台湾。并漂洋过海,远涉东南亚及欧美等国家地区,堪称华夏文明史的缩影。

 

 

(一)  黄帝苗裔 周室宗支

 

“参天之木,必有其概;怀山之水,必有其源;人之有祖,亦犹是焉。”据文献史籍记载,郭氏之根,在黄土高原的秦、晋、豫三省,郭氏始祖为中华民族所共认的“人文初祖”——轩辕黄帝。

据史书记载,黄帝有四妃、二十五子,是一个“多妻多子”的庞大家族。

黄帝二十五子中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姬、酉、祁、巳、滕、箴、任、荀、(苟)僖、姞、偎、依。还有青阳氏、苍林氏同为姬姓(纪姓)。

实际上就是说,在黄帝姬姓大家族中的二十五个儿子中,有十四人因有封爵领地,被赐为十四个氏族,其中青阳氏、苍林氏与黄帝同为姬姓,余者为异姓、庶姓。

对黄帝二十五子的姓氏,生平及传承世系,古代典籍记载较为简略,且有所差异,见之于先秦文献典籍的宗支族系达一百多个。现择其与郭氏有关的几个支系作一简要介绍。

郭氏之“郭”。从字形来看,带有邑“阝”旁;从义来讲,就是在城的外围加筑一道城墙。可见郭氏起源,与居邑的地理方位有一定渊源。

据史书记载,郭氏姓源主要有三:

一是以居邑为氏。居于城郭者是为郭氏。如东郭、西郭、南郭、北郭,皆以居住之地域方位为姓。后省文减字,统称为郭氏。

二是以古郭国为氏。源于夏代侯伯、大禹之御郭哀和郭支。古书云:“夏禹御郭哀”,“禹乘二龙,郭支为御。”说明早在夏、商时期,郭氏已“得姓受氏”,成为有一定社会地位的宗族群体。

龙其值得注意的是:郭哀、郭支先后为夏之御,已明显具有“世职世守”(即世代承袭某一职务或技艺)的特征。这种“世职世守”的现象,是夏、商、周三代设官任职确定其社会等级地位的重要制度,也即先秦文献中所说的“百官”、“百工”、“百姓”。如商代“理氏”,即因其世代为“大理官”(司法官)而称之为“理氏”(即李姓先祖)。

至于“御龙”之事,一向认为是历史神话传说,而近代史学界则普遍解释为“畜马、牧马、驯马、驭马”。在《周礼·夏官》中,也早有“马八尺以上为龙”的释义。也就是说,夏代郭哀、郭支家族是一个以训养、驾驭良马为职业的专职世家。这也印证了当时畜牧业较为发达的社会经济形态。

对于郭哀、郭支的生平及其得姓受氏之源,历代的姓氏典籍多语焉不详,或笼统地称之为“最早的郭姓”。

但笔者在《路史·国名记·己卷》“夏世伯侯”中,发现了有关郭哀的一段记述:“郭哀,夏后御。博之聊城有郭水出东南郭。商有郭崇子。”并引用《三一经》注释云:“郭崇子,商代人,彭真人弟子。”

这就说明,郭哀在夏世为“侯伯”,其地在今山东博之[录入者注:原文如此]聊城,其职为“夏后(即夏禹)之御”。传至商代有后裔郭崇,受封子爵。战国时古郭国为齐所灭,郭荣即其族人。

在郭远唐撰写的琼州海南《郭氏家谱》中,便以夏大夫郭支、商大夫郭崇为郭姓最早始祖,郭哀、郭支、郭崇均引入了黄帝姬姓世系。

三是出自姬姓,为周王室宗支虢公(虢仲、虢叔)后裔,也即黄帝后裔。这是海内外郭氏所公认的发祥始祖,也是当今郭氏的主要宗支。

《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详细记述:“郭氏出自姬姓。周武王封文王之弟虢仲于西虢,封虢叔于东虢。西虢地在虞、郑之间。平王东迁,夺虢叔之地与郑武公。楚庄王起陆浑之师伐周,责王灭虢,于是平王求虢叔裔孙序,封于阳曲,号曰郭公。虢,谓之郭,声之转也。因以为氏。”

《元和姓纂》、《古今姓氏辩证》、《万姓统谱》等后世之姓氏典籍也多采用此说。公认郭氏出自姬姓,为黄帝苗裔、周室宗支,因受封于虢而得姓命氏。

此外,《路史·后纪》还记载了郭氏出自姬姓的另一条传承世系:“黄帝有熊氏……元妃西陵氏曰嫘祖,生昌意、玄嚣、龙苗。昌意就德,逊居若水,有子三人,长曰乾荒,次安,季悃。……悃迁北土,后为党氏、长孙氏、车非氏、兀氏、郭氏……”

在《古今姓氏书辩证·郭氏》中,有一段与之相印证的记载:“后魏郭崇播,本党氏,改焉。”这里所说的党氏,即为黄帝之孙、昌意之子——悃的后裔。

郭崇播由党氏改为郭氏,从当时的历史背景来看,是北魏鲜卑族统治集团推行汉化政策、倡导“胡姓汉化”的一例,反映了郭氏姓源的另一个重要来源:由少数民族汉化改姓。

郭氏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大姓氏,其中确有相当一部分是由少数民族汉化而来的。尤其是在所谓“五胡乱华”的西晋末年、唐末五代十国、宋、辽、金、夏及元、清统治时期,中华民族处于民族交融时期,这种由少数民族“胡姓汉化”的现象更屡见不鲜。

但从中华民族五千年发展史的角度来看,历代姓氏书中所谓“胡姓汉化”(即由少数民族改为汉姓)的提法,并不贴切。因为在不同历史时期,“少数民族”这一概念有不同内涵、如先秦时期,中原华夏族周边的“戎、夷、蛮、狄”,经春秋战国之际的社会剧变,到秦汉大一统时,均与中原华夏族融为一体,构成后世被称为“汉族”的重要部分。上述党项族的党氏改为郭姓,从当时历史背景看,可谓“胡姓汉化”,但追源溯流,党项族也为黄帝之苗裔。

除党项族的党氏改为郭姓外,尚有后晋天福年间的郭金海,其先世为突厥族;宋代太师太保郭从义,其先为沙陀部族,因破契丹有功,屡受封赏,也为郭姓。

至于辽、金、元、清时期,由于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受中原文化影响,由少数民族改为汉姓者更比比皆是。据《黑水郭氏世德录》所载:“黑水郭氏旧作郭博勒氏,本达呼尔(即达斡尔族)之支族,系出大贺氏,契丹国族也。远祖徙黑龙江之郭博勒屯,因以著姓。共和(辛亥革命)后,弛冠姓之禁,族人仿古人复姓从简之例,以郭为氏,系黑水地望,所以别太原郡也。”由于音译之差异,郭博勒氏在史籍中有郭博尔、郭本尔、郭勒本、郭布勒、郭博曼、果博勒、果博尔、戈博尔等十余种写法和读法,其后世大多简称为郭氏,也有部分演化为果氏、戈氏。

反之,在某些历史时期,也有把汉姓族人改为少数民族“胡姓”的。如隋代的郭衍,太原介休人,周武帝赐姓为“叱罗氏”,到随文帝开皇年间,又复姓为郭氏。

这就是说,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的某些姓氏,特别是一些大姓中,包含有部分少数民族的成员,是一种很正常的历史现象,是民族融合、人类文明进步的自然轨迹,而其间有一些支族来源于少数民族,也就不足为奇,无需隐晦了。

综上所述,可以得知:郭氏出自姬姓,发祥始祖为轩辕黄帝,依其繁衍活动地域及传承世系,源于姬姓之郭(虢)氏先世,大致可以分为东、西、北三大支系。

东支郭氏即古郭国后裔,出自黄帝少子禺虢,是最早见之于文献典籍的“虢”(郭)氏。在夏代为侯伯(郭哀),商代为子国(郭崇),春秋时为齐所灭。齐之郭荣、郭最、郭周父,即其族人。东支郭氏的繁衍活动地域,当以古郭国之封地——博之聊城为中心,即春秋战国时齐鲁之地,今山东、辽东半岛广大地区。后世所称之中山郭氏,馆陶郭氏即其支脉。

北支郭氏为黄帝之孙、昌意之子悃的后裔,悃迁北土,“后为党项之辟”,有党氏、达奚氏、乞骨氏、万俟氏、秃发氏、长孙氏、乌氏、源氏、周氏、郭氏等北方五十多个部族、姓氏均为悃之后裔,南北朝时建立北魏政权并大力推行汉化的拓跋氏(后改为元氏)也为其支裔。其活动繁衍之地,三代之时为北狄之地,春秋战国时为中山、燕、赵之地,即今山西、河北省北部及内蒙古自治区广大区域。这支郭氏虽然也系黄帝之后,但一向被视为“夷、狄”,因而其得姓初祖、传承世系等,文献失载,难以确考。其后世子孙也讳言其“夷狄世系”,故很难确认其有代表性的郭氏历史名人。

郭氏古代公谱世系图(黄帝到虢叔)

                       黄帝

 昌意                  玄嚣                      禺虢

                    峤极                      禺京

                       帝喾

                       后稷                    (古郭国)

                       楘玺

叔望                      郭哀

不窟

鞠陶                      郭支

公刘

(党项族)               庆节

皇朴

弗参                      郭崇

郭氏                   毁隃

公非

辟方

高圉

侯侔                        郭氏   

亚圉

云都

太公

组绀

诸梬

公叔祖

古公亶父

季历

虢仲 姬昌  虢叔

姬发

姬诵                           

                   

西支郭氏即前述周室宗支虢公之支派。据《环球郭氏宗谱》及其它郭氏谱记载,从黄帝到虢叔,计约二十七世。这支郭氏先祖,从一世祖黄帝开始,中经后稷(弃)、公刘、古公亶父,到西伯侯文王姬昌,其繁衍活动地域多在黄河中上游的陕甘一带,故称之为西支郭氏。实际上,此支是郭氏的主要支派,故文献典籍记载较为详细,其世系传承也较为明晰,如太原郭氏、汾阳郭氏、冯翊郭氏、西平郭氏、颍川郭氏、昌乐郭氏等皆其衍派。

 

 

(二)  虢公胤绪 以国为氏

 

“虢公”,是后世对虢仲、虢叔及其继位裔孙的统称。周初,周武王封虢仲于西虢,封虢叔于东虢,因位列公爵,故尊称虢公。为区分二虢,又分别冠以“东”、“西”二字,即“东虢公”、“西虢公”。及至平王东迁,周室衰微,东、西虢的封邑食地屡有变迁,又衍生了“南虢”、“北虢”、“小虢”等称谓,故史书有“二虢”、“三虢”、“四虢”、“五虢”之记载。

首先需要指出的是,“虢仲”、“虢叔”这两个称谓,最初是专指周文王姬昌的两个弟弟。但文献典籍中,常把东、西二虢君位继承人泛称为“虢仲”或“虢叔”,导致后人读史的误解,混淆了虢仲、虢叔后裔传承世系,成为难以理清的历史症结。

稍有历史常识的人都知道,虢仲、虢叔(即周文王之弟)受封于西周初年(前1065),《春秋左传》中所记史实始于鲁隐公元年(前772),即周平王东迁,建立东周之四十九年。《春秋左传》中所称之“虢仲”、“虢叔”,与西周初年之“虢仲”、“虢叔”绝非一人,“虢仲”、“虢叔”也绝无长寿到四五百岁的可能。

搞清“虢仲”、“虢叔”这两个称谓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历史事件中所确指的人物名讳、身世,不仅对于理解、考辨文献典籍中有关虢仲、虢叔记载不一、相互矛盾的历史资料是一个基本的起点,也是我们研究郭氏先祖源流、传承世系、支派繁衍及其家族文化的首要条件。

其次,应对史籍中提及的“五虢”,有一明确的历史界定和地域概念,以便对其发展演变及其传承关系有一全面系统的了解。

“五虢”,系东虢、西虢、北虢、南虢、小虢之总称。

西虢,位于今陕西省宝鸡市东,西周文王弟虢仲的封地。

东虢,位于今河南省荥阳东北虢亭镇,虢叔的封地。

南虢,位于今河南省陕县东南李家窑,因平王东迁,西虢迁到上阳而得名。

北虢,位于今山西省平陆县大阳镇南,虢仲的别支。

小虢,是西虢迁徙后,仍留居原地的支族。

第三,由于古代“虢”、“郭”二字不仅同声,且可以互相借用、通用,虢姓即是郭姓的古姓。据《说文解字》解释,“虢”像一个人手执铁戟与虎搏斗,寓意威武勇猛,实际上是古老原始图腾崇拜的会意文字,反映了远古时期郭氏先民以狩猎为生的社会经济形态。因此,在中国古代的许多文献典籍中,也将夏、商时“古之郭国”写作虢国。也就是说,由虢仲、虢叔繁衍派生之东虢、西虢、南虢、北虢、小虢,均可视为郭氏得姓受氏之渊源。

关于郭姓先世的公谱世系,即虢公后裔的传承世系,史籍文献多有零星记载,今参照各种郭氏族谱的相关资料,作一粗略排序,以显示虢公支系的大体传承脉络。

虢公传承世系图

季历

虢仲              文王            虢叔

             武王            虢公本

虢公长父          成王            虢公婴

                              虢公偃

虢季子白          宣王            虢公特

虢文公                          虢公莲池

                幽王             虢公存素

虢石父                          虢公孟回

虢公翰            平王            虢公方镇

虢公忌父                        虢公阜

虢公林父                        虢公石岚

              惠王           虢公复古

虢公丑                            虢公序

 

 

 

《寻根祖——郭》(李吉 李梦涛编著)之二:本固枝荣 钟灵毓秀

 

中华郭氏不仅是一个历史悠久,族大人多的强宗大族,也是较早登上政治舞台,并进入权力中心的姓氏之一。

无论是在典型的封建宗法制度的西周时代,还是在封建大一统确立的秦汉之际,或是在魏晋六朝、隋唐盛世,郭氏族人都以其开拓进取的入世精神和文治武功的显赫业绩,自立于华夏民族众多的姓氏之中,对中华五千年的历史进程做出了卓越贡献,也为郭氏自身的发展谱写了浓墨重彩的诗篇。

 

 

(一)   王室卿士 列国谋臣

 

     武王灭商、建立周朝后,为牢固地控制被被制服的广阔区域,维护其家天下的统治地位,大力推行“封邦建国,屏藩周室”的分封制度,建立了一整套较夏、商两代更为严密、更为典型的“宗君合一、家国同构”的封建宗法制度。

相传,武王、周公、成王先后建置七十一国。周王室的子弟一般都得到了封地,立为大、小诸侯。如文王之弟虢仲封于西虢,虢叔封于东虢;武王之弟封于管、蔡、郕、霍、鲁、卫、毛、郜、雍、曹、滕、毕、原、郇;武王之子封于(于刂)、晋、应、韩;周公之子封于凡、蒋、邢、茅……同姓之国达数十之多。异姓诸侯则以后妃之族姜姓居多,其它姓氏的传统贵族,如尧、舜、禹的后裔也均受封。在周康王之后,这种分封制度仍在延续,如厉王之子、宣王之弟友,在宣王时受封郑国。

通过这种分封制度,周王室不但有效地统治了原来商朝的地域,而且不断扩大其影响和势力,成为远远超过商朝的一个强盛的奴隶制国家。

虢仲、虢叔作为文王之弟,在武王灭商之前,已是“勋在王室,藏于盟府”、辅佐朝政的“王室卿士”。“卿士”是朝廷中品级最高的官职,即太宰、太宗、太史、太卜、太祝、太士六卿的全称,一般均由功勋卓著的元老重臣、宗室戚贵担任,协助周王处理政务。

在周代,对内维护宗法、礼仪和社会秩序,对外负责征伐、御敌等军事重任,是卿士的主要职责。

虢仲、虢叔兼具元老重臣与宗支近族的双重身份,因其所封之国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负有特殊的历史使命。

虢仲被封于西虢,其地在“岐之凤翔”,即今陕西省宝鸡市以东一带,为“畿内之地”,是紧邻周天子国都镐京的重要封国,负有“屏藩京城,捍御戎狄”的重大使命,是监护周王室西北边陲的一方诸侯。其都曰“虢镇”,即今宝鸡市虢镇,因其系“虢”之宗庙社稷所在,亦曰“成虢”。

虢叔被封于东虢,地在荥阳一带,其都曰“制邑”,成为监控殷商旧族和东方诸国的重要屏障。

当武王灭商之后,周王室由一个西方属国,骤然变成统辖广阔地域的天下共主,创业伊始,根基未固的周武王姬发,面对商王朝遗留下来的大批“殷民百姓”及势力强大的东方诸侯,深感忧虑,“自夜不寐”。后来采纳周公旦之策,在分封诸侯的同时,“营周居于洛邑”(今河南洛阳),作为周天子巡狩、监控东方各国的“陪都”,史称“宗周”,亦曰“王城”。周成王继位后,按武王原意使召公复营洛邑,并把象征王室尊严的九鼎安置在洛邑。自平王东迁之后,洛邑便成为东周国都,东周二十代天子均先后居于此地。

为加强洛邑的防御体系,监护邻近诸侯,武王将虢叔封于紧邻洛邑的东虢,使东、西二虢分别肩负了护卫西都镐京、东都洛邑的特殊重任。由此可见,东、西二虢在周初的地位是何等重要,也足见周天子对虢仲、虢叔的信任和倚重。

事实上,东、西虢(包括平王东迁后南虢、北虢)从周初受封立国,到春秋时晋献公“假道灭虢”,在近四百年左右的时间里,可谓不负周天子所托,“辅弼天子,监护诸侯”、“屏藩周室,捍御戎狄”,是虢氏宗支,亦即郭氏先祖历史上不可磨灭的一段丰功伟绩。

1.辅弼天子 监护诸侯

周朝是中国历史上宗法制度最为盛行的王朝,宗法制度是构建、管理和维护其统治权益的基本要素。周天子作为国家机器的象征,集王权、政权、族权于一体,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地位,是各诸侯国的共主与“大宗”。各国诸侯对周天子而言是“小宗”。同样,卿、士大夫在作为各诸侯国“小宗”的同时,又是各自的封地、食邑内的“大宗”,管理、统治着“百姓”、“庶民”。

因此,“尊天祀祖”,维护宗法,就成为周代政治生活中的头等大事,亦即典籍文献中所说的“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之“祀”。虢仲、虢叔及其后裔作为周室卿士,“辅弼天子,监护诸侯”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维护宗法,存亡继绝”。

据《春秋左传》、《史记》、《国语》等典籍所载,西周末年,向有“中兴”之誉的周宣王,因在位日久,日渐骄奢。在宣王三十九年即公元前789年,宣王违背“古者天子耕籍田千亩,为天下先”的惯例,不修亲耕籍田之礼。作为王室卿士的虢文公,认为宣王此举不仅有违古制,而且事关重大,于是直言切谏:“不可!百姓的大事在于农耕,上帝的祭品出于此,百姓的生计由此来,各种所需的供给才有了保障,只有这样,社会便和睦兴旺,社会财富才有所积累,所以农官为大官。”

但宣王执意不听,荒于农事,喜于用兵,终至“千亩之战,败于姜戎”的结果。

宣王死后,其子宫涅继位。他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荒淫无道的周幽王。周幽王宠爱美女褒姒,为博取褒姒一笑,竟然点起了用以传递紧急军情的报警烽火,将军国大事视同儿戏,骗得各地诸侯紧急驰援,奔赴京城。结果这一场啼笑皆非的闹剧,失去了诸侯的信任,此即史书、戏曲中所传之“熄火戏诸侯”。后褒娰生子伯服,幽王即废元妃申后及太子宜臼,立褒娰为后,立其子伯服为太子。此举遭到了朝臣的激烈反对,而申后之母弟申侯更是勃然大怒,联合缯侯及西夷犬戎,起兵攻周。幽王忙点燃烽火的的求援,屡遭欺骗和戏辱的各路诸侯,自然无人出兵,幽王遂被杀于骊山之下。于是诸侯与申侯共立幽王太子宜臼继位,是为平王。

然而据《汲冢竹书纪年》载称:当犬戎攻入周都之后,“伯服与幽王俱死于戏。先是申侯、鲁侯立平王于申,以本大(太)子,故称天王。幽王既死,而虢公翰又立王子余臣于携,周二王并立。”

拥立王子余臣之虢公翰,史无明文详载。据《史记·周本纪》记载,幽王时任用虢石父为卿士,故推断虢石父可能即是虢公翰,或系虢公翰之族人。当申侯与犬戎攻克镐京,立太子宜臼于申,继承大统之时,虢公翰则拥立幽王爱子余臣(一说即伯服)于携,与平王抗衡。正因为如此,周平王对虢公之族心存不满,因而在东迁洛邑之后,重用在此次平叛中功绩卓著、以身殉国的郑桓公之子郑武公为卿士,并夺东虢之地与郑。

周平王十三年(前758),郑武公死后,其子郑庄公继位。因其平定共叔段内乱,久不在朝,平王又忌其恃功骄纵,乃欲起用虢公忌父为王室卿士。但这事为郑庄公所悉,便以“辞职让贤”之名要挟平王,平王无奈,只得以周太子狐入质于郑,以平息郑之不满。郑亦以世子忽入质于周,史称“周郑交质”。

周平王死后,太子狐回国奔丧。因久居中郑国,心情郁闷,治丧期间哀痛而亡,由其子林继位,是为桓王。周桓王因怨恨其父质于郑,以至英年早逝,与郑积怨甚深,故起用虢公忌父取代郑庄公为王室卿士,独秉朝政。郑庄公也怨恨在心,五年不朝王室。

周桓王十三年(707),因郑庄公假借天子之命擅自出兵伐宋,桓王十分恼怒,决定出兵伐郑。此时虢公林父继虢公忌父为周室卿士,深知周、郑强弱悬殊,力谏桓王不可出兵,宜下诏征召郑人,以免出兵不利,自坠天威。但桓王怀恨已久,一意孤行,下令征集蔡、卫、陈三国之兵一同伐郑,以虢公林父统帅右军,周公黑肩统帅左军,桓王自居中军,与郑国大战于繻葛。结果周兵溃败,周桓王左肩中箭,幸得虢公林父奋勇救驾,方得脱险。

此役郑国虽然大获全胜,但因周天子名义上仍是天下诸侯之共主,故郑国仍派祭足为使臣,前往周都赔礼致歉。虢公林父代周桓王抚慰郑使,使周王朝紧张局势得以缓和,显示了虢公林父智勇兼备的政治才干和外交能力,成为支撑周王朝的中流砥柱。

此时,周王室更加衰微,诸侯纷争不已,不奉号令。周桓王十七年(前703),晋国曲沃武公出兵伐晋,俘获晋哀侯(后杀之)。诱杀哀侯之子小子侯,欲自立为晋君。周桓王派虢公林父统帅芮伯、梁伯、荀侯、贾伯讨伐曲沃武公,曲沃武慑于王师之名,退回曲沃。虢公林父代传周天子之命,立晋哀侯之弟缗为晋侯。虢公林父此次出兵,虽然挫败了曲沃武侯公自立为晋侯的阴谋,但并未从根本上遏制曲沃武公日益壮大、欲取晋侯之位而自立的势头。相反,虢国与晋国结下了宿怨,成为晋献公“假道灭虢”的历史原由。

周桓王之后,周庄王、周(敉下加厘)王相继位。周(敉下加厘)王三年(前679),“曲沃武公伐晋缗侯,灭之,尽以其宝器赂献于周(敉下加厘)王。” 周(敉下加厘)王派“虢公”为使节,任命曲沃武公为晋侯,正式列为春秋时期的十二大诸侯之一。

周(敉下加厘)王死后,太子阆继位,是为周惠王,周王室又发生了“庶嫡争立”的内乱。虢公再次起兵,与郑国共同平息了这场内乱,维护了周惠王的君位。

周(敉下加厘)王之父周庄王,宠爱姚姬,生子名颓,史称王子颓,为(敉下加厘)王之弟,惠王之叔。王子颓恃宠专横,欲篡王位。惠王二年(前675),惠王夺取大臣(艹下加为)伯等人之园,建立苑囿。(艹下加为)伯心怀怨愤,联合边伯、詹父、子禽、祝跪等拥立王子颓,召请燕、卫二国之兵,讨伐惠王,史称“五大夫之乱”。惠王仓惶出奔,逃至温邑。

温邑(今河南温县)原为苏侯苏忿生故地。周桓王夺苏侯十二邑与郑,苏侯对此怀恨已久,故与五大夫勾通,欲加害惠王。惠王又急忙奔郑国,居于郑之栎邑(今河南阳惟县)。

虢公闻变,遂与郑伯起兵平叛,并为惠王在虢之玤邑(今河南渑池境内)建立行宫。惠王四年(前673)夏,虢、郑联军攻入王都,杀王子颓及五大夫,奉惠王还都。惠王赐郑伯虎牢以东之地及“鞶鉴”之器,赐虢公以酒泉之地及玉爵,以示酬劳。虢公林父再次担当了匡扶周室、平定内乱的重要角色。

2.屏藩周室  捍御戎狄

西周初年,周武王、周成王以及周公、康王相继分封诸侯,镇抚四方,除“亲亲、酬功”之外,很重要的一个用意,就是要诸侯国屏藩维护周天子统治地位,并抵御周边蛮、夷、戎、狄的侵扰。

当时,周都于镐京,地处西北、西戎、北狄及(犭严)狁等戎狄部落常常侵扰周疆,因而受封畿内的西虢就成为征伐抵御戎狄的主要侯国。

周懿王时,周王室己呈衰微之势,故而“戎狄交侵,暴虐中国”,以致迫使周懿王把都城由宗周迁到槐里。

为捍卫王室,抵御戎狄,虢公(即西虢之后裔)率师北伐犬戎,犬戎败逃。此后,虢公数次率兵攻伐戎夷,捍卫王室。如:

夷王“七年,虢公率师伐太原之戎,至于俞泉,获马千匹。”

厉王“三年,淮夷侵洛,王命虢公长父征之。”

由于周厉王荒淫无道,国人群起而攻之。厉王仓惶出逃,由其子宣王继位,史称“宣王中兴,”曾多次出兵征伐戎狄。宣王十二年(前816)春,虢季子白奉命征伐(犭严)狁于洛水之阳,斩首五百,执俘五十。宣王对虢季子白大加封赏,赐其宝马良驹,朱弓彤矢,旌旗钺斧,授与“代王征伐”之权,获得最高殊荣。

及至平王东迁,东虢为郑所灭,西虢迁居于虞郑之间,国势日衰。但虢氏族人效忠王室的赤诚,一如既往,并于周惠王十七年(前660)、十九年(前658)先后两次出兵攻伐犬戎。

然而,从当时形势来看,南、北二虢都巳自顾不暇,是面临亡国的强弩之末。其邻国晋国自曲沃武公正式封为晋侯之后,势力愈益强盛,对日渐衰竭的南、北二虢早己虎视眈眈。加之晋、虢二国曾有历史宿怨,因而晋国更是必欲灭虢而后快。但由于当时虞、虢结为联盟,“伐虞则虢救之”、“伐虢则虞救之”,故一时难以下手。

周惠王十九年(前658),晋献公采纳谋臣荀息之计,借口洗雪虢公林父伐晋之耻,用名马、宝玉买通了虞公,答应晋军借路伐虢。昏庸无能的虞君,贪图晋国的良马、美玉,不顾宫之奇的再三苦谏,答应晋国“假道伐虢”的请求。于是晋献公派大将里克、荀息出兵伐虢,攻取夏阳,灭掉了由虢序所建的北虢。

北虢被灭,虞虢之盟瓦解,南虢也处于晋国的威胁之中,时刻都有亡国的危险。但南虢公丑父仍不警觉,于同年秋出兵,“败戎于桑田”,并以此而居功骄纵,毫无戒备。其国有识之士舟之侨出奔晋国,晋国卜偃预言:“虢必亡矣。……不可以五稔。”意即不出五年,虢国必亡无疑。果然,在北虢亡后的第四年即公元前655年,晋献公再次“假道于虞”,灭掉南虢,虢国最后一位国君虢公丑父出奔京师。晋师在回师途中又顺手灭掉了虞国。此即历史上“唇亡齿寒”、“假道灭虢”典故的由来。

通过这段历史背景的透析,我们固然可以看出南虢公丑父是一位无先见之明、不自量力的庸碌之君,但也给人一种悲凉凄惋的感觉。虢国作为周室的宗支近族、辅政卿士,自始至终都在为捍卫周室而拼搏,直至亡国失爵,颇有点“鞠躬尽瘁,死而后巳”的精神。

虢仲、虢叔及其后裔,从周初分封,到晋献公“假道灭虢”的近四百年历史中,先后创立了“东、西、南、北”四个虢国,其宗支衍派遍布秦、晋、豫三省广大区域。“四虢”相继灭亡之后,虢(郭)氏裔孙作为亡国之民,除少数仍留居原地外,大部分被迫迁徙。也有一部分逃亡到异国他乡,流散到齐、鲁、燕、楚等地,并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成为列国的客卿、谋士。见之于史籍记载的有齐大夫郭荣、郭最,鲁大夫郭重,燕谋士郭隗。

郭荣,春秋时人,事齐灵公及庄公、为大夫。鲁襄公十八年,晋平公率诸侯伐齐,齐师败,灵公要逃,荣对太子(后即位为庄公)曰:“国之主不可以轻易逃跑,这样会失去民众之所望,则失众,君必待之。”既而晋师果然撤退,使齐灵公父子免为失国之君,可谓一言兴邦。

郭最也为春秋时齐国大夫,事齐灵公及庄公,正直果决,不畏权贵。灵公有嬖臣夙沙卫恃宠骄逸,人皆畏之,连太子(即齐庄公)也让他三分。独郭最敢当面斥之,庄公称赞郭最为“寡人之雄也”!

郭重为春秋时鲁襄公侍从之臣。当时,鲁之大权均操纵于“三桓”之手。三桓指鲁之季孙氏、孟孙氏、叔孙氏,皆出自桓公,久专朝政,凌驾于鲁君之上。鲁之朝臣皆趋之若鹜,畏之如虎,独郭重刚正不阿,一意匡扶公室,欲抑“三桓”,但终因独力难支,为三桓所害。

郭隗为战国燕之谋士,是战国时期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物。当时燕国为齐国所败,被迫割地纳贿,深受其辱。燕昭王继位后,立志兴国,立榜招贤。郭隗即应酬而至,自荐于燕王。当昭王向他求教时,他先给燕昭王讲了一段“千金买马骨”的故事:古时有个富翁欲出重金购买千里马,派人带着黄金千两四处寻找。当好不容易找到一匹千里马时,这匹马已经死了。于是他用五百两黄金将马骨买回。主人见状大怒,责问他:为何花五百金买了一堆马骨?他从容答到:一匹死了的千里马尚且出五百金购买,可见我们的一片诚心,不久定会有千里良驹送上门来。不到一年时间,果然就有人连续送三匹千里马上门出售。所以大王要想招揽人才,请先从我郭隗开始。比我有才能的人听见此事,就会主动来到燕国。昭王认为他讲的很有道理,就拜郭隗为师,建筑了华美的宫室让他居住,并在生活上给以丰厚的待遇。不久,乐毅、邹衍、剧辛等一批贤能之士,闻风而至,于是燕国很快强盛起来,并由乐毅率师讨代齐国,连下齐国城池七十余座,几乎灭掉齐国。

这段史实说明,早在春秋战国之时,郭姓族人已播迁到山东、河北等地,并在列国王室中身居要职,颇多建树。

 

 

(二)  秦汉望族  魏晋豪门

 

虢仲、虢叔及其后裔自周初受封,到春秋末年晋献公“假道灭虢”,在近四百年的历史中辅弼王室,鞠躬尽瘁,终于伴随着王室的衰微,在诸侯兼并,弱肉强食的群雄角逐中,走向没落。

然而“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及至秦汉、魏晋之际,随着社会的安定和经济的发展,虢(郭)氏族人又以其顽强的生命力和开拓进取的精神,走出历史阴影,登上社会舞台。

在这一时期的郭氏族人中,既有位高权重的皇亲国戚,也有“与王者埒富”的实业巨子;即有驰骋疆场的英武将帅,也有望重儒林的一代宗师……总之,郭氏族人秉承先世的优良传统,奠定了自己的社会地位。

1.同姓三皇后

秦汉、魏晋时期,郭氏族人因贵为皇亲国戚而显赫一时。其间中山郭氏就先后出过两个皇后,西平郭氏也有一位贵为国母。

中山国(郡)的建制是西汉高祖时确立的,汉景帝曾封其子刘胜为中山王,但中山这个地名来源甚早,春秋时此地叫作中人,因城内有山,故又名中山。到战国时始有中山国,后被魏所灭。汉晋和北魏时,中山国(郡)的管辖范围大约是今河北中部定县附近广大地区。中山郭氏的来源甚早,可追溯到夏商时期的古郭国,“齐有郭最,燕有郭隗”就极有可能是中山郭氏的远祖。从那时起一直到魏晋之际,留居于此的古郭国的郭氏族人和后来从其它地区迁徙而来的郭氏族人难分彼此,相互结合,共同发展,渐渐族大人多,到东汉光武帝时出了一位皇后。

光武郭皇后,名圣通,真定藁(今河北藁城县)人。其父郭昌娶真定恭王女,号郭主,史称“虽王家女,而好礼节俭,有母仪之德”,生皇后及子况。

郭家在藁,素为著姓。郭昌曾把数百万的田宅、财产分给同父异母兄弟,被当地人称为义举,大受褒扬。更始二年(24),光武帝在征讨叛乱时,路过真定,与郭氏家庭联姻。郭氏起初被封为贵妃,建武二年(27)立为皇后。

郭后弟郭况,小心谨慎,为人谦逊,从不以皇亲国戚自恣,同时“恭谦下士,颇得声誉”,也深为光武帝赞许,16岁时被封为黄门侍郎。郭氏被立为皇后后,郭况也受封为绵蛮侯。因贵为国戚,宅第里常常是高朋满座,宾客辐凑。后郭况为城门校尉,徙封阳安侯,迁大鸿胪。光武帝不止一次在他的府第大宴公卿诸侯,燕饮通宵达旦,还常赐他大量的金钱和丝绸,以致京城的人把他家称为金穴。不仅如此,光武帝还把自己的女儿淯阳公主许配给郭况的儿子郭璜,再次联姻。

永平二年(59),郭况卒,汉明帝亲自前往郭府吊丧,并赠赐许多金钱,还加郭况谥号为节侯,命郭璜承袭父职。后郭璜为长乐少府,其子郭举为侍中,兼射声校尉。郭举娶大将军窦宪之女为妻,汉和帝永元四年(92),窦宪被诛,郭举因是其婿而被怀疑一起谋逆,父子俱下狱诛杀,家属被迁往合浦(今广西合浦)定居,宗族中但凡为官者都被罢免。

郭后贵为皇后,郭氏一族满门显贵:其兄郭竟,以骑都尉从光武帝征伐有功,被封为新郪侯官至东海相,卒后由其子郭嵩袭封。建初二年(77),汉章帝又封嵩子郭勤为伊亭侯。郭竟的弟弟郭匡也因郭后而被封为发干侯,官至大中大夫,卒后由其子郭勋袭封,勋卒后又由其子郭骏继袭。建初三年(78),汉章帝又封郭骏为观都侯。这样藁城郭氏一门三侯,可以说尊宠显贵至极。

光武郭皇后世系如下:

郭昌——  ——郭后

          ——郭况——郭璜——郭举

          ——郭竟——郭嵩——郭勤

          ——郭匡——郭勋——郭骏

三国时,中山郭氏又出了一位皇后,她就是曹魏文帝的文德郭皇后。

文德郭皇后,安平广宗(今河北深县一带)人,祖上多为地方长官,其父郭永,为东汉南郡太守。母董氏,生三男二女;长子浮,高唐令;次女昱,次即后,后弟都,弟成。

据说郭皇后生下来的时候就和常人不同,稍长大后,其父更觉得她很不一般,常说:“此女,吾女中王也。”但她并没有像她父亲想象的那样一帆风顺地成为皇后,而是很早就失去了双亲,并饱经战乱带来的颠沛流离,被掳掠在铜鞮一个姓侯的人家里。曹操把她带入东宫后,因她颇有心计,时常给曹操和当时还是太子的曹丕送些令其惊喜的东西而深受喜爱,就连曹丕得为继嗣太子,都和她有一定的关系。

曹丕登位后,郭氏还没有成为皇后,先是被封为夫人,后来又进为贵嫔。但不是皇后的她比那位甄皇后更受皇帝的宠爱,甄皇后也因此郁郁而死。文帝考虑封她为后时,又遭到大臣们的反对。一位不知趣的大臣非拿出什么“无以妾为妻”的古训来劝谏皇帝,曹丕岂能听得进去,郭氏这时才终于登上皇后的宝座。

作为皇后的郭氏比较严于律己。她的亲戚准备与别的地方的望族联姻,她劝阻说:“应当和本乡本土门当户对者结亲,不要借势强与他方的人成婚。”她姐姐的儿子回到老家想要娶妾,她又阻拦说:“当今世上妇女少,应当尽力让她们和将士成婚,不要借故娶以为妾。”并劝告她的亲属们要各自小心从事,不要骄奢恣肆,触犯法规。

郭皇后的亲兄弟们都去世较早,因而其从兄郭表得以沾光,先是被封为拜车都尉,后又拜为安阳亭侯,迁中垒将军,加爵增邑。郭表长子郭详为骑都尉,后又成为附马都尉;次子郭训也封为骑都尉,后与其弟郭述一起被封为列侯。

文德郭皇后的世系如下:

郭永 ——  ——郭浮

——郭昱(女)

——郭皇后

——郭都

——郭成

——郭表——  ——郭详——郭钊

——郭训

——郭述  

继文德皇后之后,又一位西平郭氏女子被魏明帝曹睿立为皇后——明元皇后。

郭皇后于黄初(220--226)年间入宫,魏明帝即位,拜为夫人,后立为皇后。齐王曹芳即位后,尊为皇太后。到曹魏末期,三主幼弱,朝廷大事,都要先禀告郭后后方可施行。

西平郭氏遂以后戚而日贵。郭后叔郭立,先为骑都尉,后进宣德将军;郭后另一叔父郭芝先为虎贲中郎将,后迁散骑长侍、长水校尉。郭立子郭建及其兄郭惪,俱为镇护将军,掌管宫禁宿卫。郭建字叔始,史称他“有器局而强问”,后封为临渭县公。其子嘏,为给事中。郭惪字彦孙,虽无才学,但为人谦逊,恭俭有礼,后封为广安县公。到西晋时,官大鸿胪,加侍中、光禄大夫。其子喜,位至辅国将军,加散骑长侍。

西平郭皇后的世系如下:

——郭满———郭皇后

——郭立———郭惪———郭喜

郭建———郭嘏

——郭芝

从光武帝刘秀中兴汉室,到三国时曹魏立国,短短二百年中,郭氏族人,同姓三皇后,满门皆勋戚,荣华富贵,盛极一时。

2.一门七廷尉

汉魏之际,山川秀气,钟于郭氏,人才荟萃,英贤辈出。其中最为人称道的是郭弘家族,子继父业,世守其职,谱写了“一门七廷尉”的奇迹。

郭弘,颍川阳瞿人,以熟知刑律,执法公允著称于世。在任颍川曹掾三十多年中,曾审理、裁决了许多疑难案件,深得百姓赞许,许多情节复杂、难以评判的案件,经郭弘决断,都能得到很好的解决,诉讼双方都能心服口服而“退无怨情”。

郭弘子郭躬,从小就学习法律,继承父业,后来他应聘召做了官吏,朝廷每遇案件曲理不明、疑窦丛生时,因他熟习律例、谙熟律条而常向他咨询。有一次,有一桩兄弟二人共同杀人案,有司把握不定谁轻谁重而迟迟未能判决。汉明帝认为弟弟杀人是因为哥哥管束不严,就判定哥哥死罪,弟弟免于一死。传诏的官员却误传为兄弟二人都是死罪,于是尚书要以矫诏之罪判其死刑。就此事明帝询问郭躬,郭躬说:“理当罚金,因为法律有故意和失误的区别,他只是传诏失误,不应判其死罪。”明帝又考虑这个官员和此事有牵连,恐其故意误传,郭躬说:“君子不逆诈,法律不能因主观认定而置人于死地。”明帝认为郭躬言之有理,就赦免了了那人的死罪,并任命郭躬为延正。

郭躬承继父业,一直做到廷尉的官职,史称他“奏谳法科,多所生全”,永元六年(94)卒于官。其子晊,亦明法律,官至南阳太守,为政多有声名。

郭躬的侄子郭镇,起初被召太尉府,汉安帝时曾为尚书。安帝驾崩,宫廷内乱,在迎立顺帝的斗争中,郭镇披甲执坚,手刃奸贼,立下汗马功劳。顺帝即位后,被封为定颍侯。食邑二千户,拜河南尹,转廷尉。

郭镇子郭贺在其父死后本当袭爵,但他为把官职让给弟弟,就逃往它处。几年过后,顺帝命有司在全州寻找,郭贺不得已,出来接受了官职,后来也做了廷尉。

郭贺的弟弟郭祯、族弟郭禧,都因为明习家业、通晓法律而被任命为廷尉。郭禧的儿子郭鸿官至司隶校尉,被封为城安乡侯。这样颍川郭氏从郭弘到郭鸿,一门五世,世习法律,成为东汉中期著名的刑法世家。人称一门七廷尉。据《后汉书》载称:“郭氏自郭弘后,数世皆传法律,子孙至公者一人,廷尉七人,侯者三人,刺史、二千石、侍中、中郎将者二十余人,侍御史、正、监、平者甚众。”

郭弘世系如下:

郭弘郭躬—— 郭晊

郭镇——郭贺

郭祯

郭禧——郭鸿

3.颍川多谋士

颍川郡最早的建制形成于秦代,两汉至魏晋时其地域范围包括现在河南省中部郑州、许昌及其附近广大地区。从东周时起,郭氏族人就开始聚居于此,经过数百年的繁衍生息,到西汉时已渐渐成为郡中望族。

汉魏之际,群雄蜂起,诸侯争霸,智谋之士应运而生,各路诸侯身边都招纳了一批长于谋略,运筹帷幄的文人谋士。如蜀汉之孔明、庞统;东吴之周瑜、鲁肃;曹魏之郭嘉;袁绍之郭图等,都是风云一时的著名谋臣,其中郭嘉、郭图,均为颍川郭氏,纵横捭阖,争雄斗智,是颍川郭氏中的代表人物。

郭嘉字奉孝,颍川阳翟(今河南禹县)人。他生当东汉末年天下大乱之时,从小就饱尝战乱之苦。年纪稍大后便隐姓埋名,与当时的英贤俊杰秘密交往,不和一般官吏或士人往来,所以其名不为普通人所知。最初他先去投奔袁绍,在拜见袁绍后对其手下谋士说:“袁绍不知用人的策略,并且多端寡要。有谋无决,要与他一起成就大事,恐怕很难。”后来又去投靠曹操,与曹操纵论天下大事。曹操事后对人说:“帮助我成就大事的,必定是此人。”

郭嘉投靠曹操后,充分发挥了自己足智多谋的才能,在许多关键时刻给曹操出谋划策,多次使曹军获胜。在与吕布作战时,曹军连续击败吕布,使吕布溃守一城。由于长时间的战斗,曹军也兵困马乏。曹操想要撤退休整,郭嘉以兵贵神速来劝阻。曹操听从了郭嘉的话,一鼓作气攻下了吕布固守的城池,生擒了吕布。在与袁绍子袁尚及三郡乌丸作战时,曹军许多将领担心刘备、刘表会乘机从后面偷袭。郭嘉审时度势地分析了局势后,力劝曹操出兵。曹军行至半路,郭嘉看到大军辎重过多,行动缓慢,又对曹操说:“兵贵神速。现在我军千里跋涉去打击敌人,如果辎重过多,很难获胜。加上敌军听到我军的消息后,一定会有所准备,那样攻打起来就增加了难度,不如扔掉辎重,轻装前进,这样才能出其不意,攻其不备。”曹操采纳了郭嘉的意见,于是曹军又大获全胜。史称郭嘉“深通有算略,达于事情”,曹操也经常感叹说:“只有郭奉孝最能知我意。”

可惜郭嘉寿数太短,仅仅活了三十八岁。郭嘉死后,曹操失去左膀右臂,悲痛伤心之至。他在给另一位谋士荀  的信中,流露出深深的悲哀:“郭奉孝年不满四十,相与周旋十一年,阻险艰难,皆共罹之。又以其通达,见世事无所凝滞,欲以后事相属之,何意率尔失之,悲痛伤心。今表增其子满千户,然何益亡者,追念之感深。且奉孝乃知孤者,天下人相知者少,又以此痛惜。奈何奈何!”

郭嘉的儿子郭奕也是一位才子,当时著名文人王昶评论他“好尚通达,敏而明知”,曾做过太子文学一类官职,不幸也英年早逝。郭奕的儿子郭深,郭深的儿子郭猎。郭嘉还有一孙名郭敞,史称他“有才识”,官散骑常侍。

郭嘉的世系如下:

郭嘉——郭奕——郭深——郭猎

郭敞

另一位颍川谋士郭图则为袁绍集团的首席谋士。袁绍为两汉时期河北望族。“四世三公”门庭显赫,门生故吏遍布天下,加之兵多将广,粮草充足,虎视群雄,强盛莫敌,大有逐鹿中原,捷足先登之势。郭图也隐以“萧何、张良”自居,屡次为袁绍陈说天下大势,出谋划策。但袁绍为人心胸狭窄,优柔寡断,刚愎自用,不听劝谏,屡次坐失良机,终于在官渡一战中全军覆没,兵败身亡。空有经世之才的郭图,因错投庸主,难以一展其雄才大略,郁郁而终。但其明析天下大势的奇才伟略,切中时弊的直言劝谏,为时人和政敌叹服,堪称汉魏之际的一大谋士。

4.英豪出太原

自春秋末年晋献公“假道灭虢”之后,虢公丑父举族而奔,定居太原,太原就成为郭氏族人最早聚居的地区之一。汉魏时期的太原,其地域范围大致包括北起雁门关,南至霍太山的晋中地区。在这“表里山河”,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中,郭氏族人经过数百年的繁衍生息,到两汉、魏晋时期,已成为太原望族。其中以儒林宗师介休郭泰,曹魏大将军阳曲侯郭淮最为著称。

郭泰,字林宗,太原介休人(今山西介休市),因博学多才,高风亮节和善鉴人物而望重朝野。据《后汉书》所载,有一位陈留人史叔宝,年纪轻轻享有很高的名望,林宗见过这位青年名人后对别人评论说:“墙很高,但基础薄弱,看起来有所得,日后必有闪失。”后来史叔宝果然因恃才傲物而一败涂地。还有一个名叫黄允的人,也是以俊才而声名远扬。林宗见到他后对他说:“你有他人无与伦比的才能,足以成就一番大事,然而恐怕你日后会因为守道不坚,而招致失败。”其后不久,司徒大人为女儿选女婿,看到黄允后感叹说:“如果我的女婿能像黄允那样,我就心满意足了。”黄允听到这番议论后,意志动摇,想攀上这门高官,做个乘龙快婿,就找借口准备休掉自己的结发妻子。黄妻知道后,对婆婆说:“我快要被休掉了,请求能大会黄家亲朋宾客,让我和他们一一告别。”于是黄家请来了亲朋好友共三百多人。黄妻在这些亲友面前,将黄允平时隐藏起来的恶行陋习一一抖落出来,让大家知道黄允的真面目,说完登车而去。黄允因此名声大损,果然应验了林宗的话。

正因为林宗知人论人无一不爽,使他在朝野声望大振,就是他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也争相效仿,以为时髦。林宗“身高八尺,容貌魁伟,褒衣博带”,一天正行路间,忽然下起雨来,他随手将头巾折起一角以避雨,后来人们纷纷效法,故意将头巾摺起一角,并把这种头巾叫做“林宗巾”。还有一次,林宗游学洛阳,与当时河南尹李膺交往很好,于是名震京师。后来林宗要回家乡,洛阳当地的儒生、官吏一起到河边去送行,数千辆马车停满了河岸。林宗和李膺两人同乘一船,翩翩而行,众人远远望去,以为神仙飘然而至。

林宗虽然声誉很高,但他从不故意危言耸听,沽名钓誉,因此东汉时期宦官专政,党锢之祸等灾难都没有涉及到他。林宗在天下混乱时,闭门教书,弟子数以千计,其中不少弟子日后都成为名人,当时社会名流范滂评论林宗说:“隐不违亲,贞不绝俗,天子不得臣,诸侯不得友,吾不知其它。”而林宗死后,著名文学家、书法家蔡邕为他撰写了碑文,并对他人说:“我给别人撰写过许多碑文,这些人在品德上多多少少都有些欠缺,只有林宗于此毫无愧色。”《后汉书》对林宗的评价也很高,说他“逊言危行,终亨时晦,恂恂善导,使士慕成名,虽墨、孟之徒,不能绝也”。

另一支望重当时的太原郭氏,是三国时曹魏大将军、阳曲侯郭淮。郭淮字伯济,太原阳曲人,其祖父郭全,是东汉中后期的大司农。父郭蕴,官雁门太守。郭淮是继郭嘉之后曹魏集团的又一重要成员,他活的时间比郭嘉长,经历了从曹操到魏文帝、明帝、齐王、高贵乡公五个皇帝,从政时间长达四十多年,为维护曹魏统治的稳定付出了毕生的精力。正元二年(255),大约六十多岁时病故。

郭淮的一生功绩主要是在对蜀汉的战争上。作为谋士,他能审时度势,做出正确的判断;作为将军,他能当机立断,从不拖拖拉拉。

在蜀魏对峙、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时,曹魏以征西将军夏侯渊为帅,以郭淮为军中司马,率兵拒敌。建安二十四年(219)正月,蜀汉与夏侯渊大战于阳平关,汉军夜烧曹营,夏侯渊战死,曹军大败,军心涣散。在此生死存亡之际,郭淮首先将打散的士卒重新召集起来,然后推举张郃为元帅,重整旗鼓,严阵以待汉军新的进攻。果然,第二天汉军就准备渡过汉水来攻击。曹军新败之后,人心不齐,各位大将议论纷纷,以为敌众我寡,宜守不宜攻,应依水为阵来御敌。郭淮力排众议,说:“这是将我军军心不稳的弱点暴露给敌人,很显然不是良策。应当远离汉水摆出迎敌的阵势,待汉军渡河至一半时出击,只有这样才能打败敌人。”郭淮的话起了作用,诸将依他的计策列阵,汉军远远望去,看见魏军军容严整,阵势整齐,于是不敢渡河,魏军也没有丝毫退意,两军又形成对峙局面。

诸葛亮六出祁山,与之对垒的魏军首领是司马懿,郭淮又是司马懿手下的将军,诸葛亮兵进斜谷,郭淮以为汉军必定要抢占北边的高山坡,就劝说司马懿应当先行占领。一些将领和谋士不以为然,郭淮说:“如果诸葛亮借助此山跨过渭河,登上高原,连兵北山,断绝了去往陇上的道路,同时扰乱当地民心,那样后果就严重了,将对国家大大不利”。司马懿同意了他的意见,并派他去戍守那个高山坡。果不其然,守军的堡垒和战壕还没建好,诸葛亮就率军攻了过来,郭淮的话再一次得到应验。

在以后的年月里,郭淮一直与蜀军周旋于汉中,维护着曹魏西部边界的安全。与此同时,他特别注意搞好与当地少数民族的关系,对羌、胡恩威并施,保证了地方的稳定。嘉平二年(250),魏帝下诏曰:“昔汉川之役,几至倾覆,淮临危济难,功书王府。在关右三十余年,外征寇虏,内绥民夷。比岁以来,摧破廖化,禽虏句安,功绩显著,朕甚嘉之。”任命淮为车骑将军、仪同三司,晋封阳曲侯。

郭淮的功绩使得太原郭氏再次名噪一时。最令太原郭氏族人感到骄傲的是,郭淮的后代绍继前贤,在随后的历史上也留下了光辉的印迹。

郭淮的儿子郭统,袭父爵,官至荆州刺史。他的儿子郭正,魏末咸熙年间因其祖父功勋卓著而被封汾阳子。

郭淮的弟弟郭配字仲南,有重名,官至城阳太守,西晋时名相裴秀、贾充都是其女婿。郭配之子郭展,字泰舒,有器度干用,做过许多地方的刺史、太守之类的官。

郭淮的二弟郭豫,字泰宁,很有名望,曾做过相国参军,早卒。其女嫁给西晋著名清谈领袖、琅琊王氏的王衍。另一弟郭镇字季南,官谒者仆射。郭镇之子郭奕,字泰业(《晋书》作大业)。

郭奕年轻时就享有很高的声誉,当时著名文人山涛称赞他“高简有雅量”。后来他曾任雍州刺史、鹰扬将军。当地还有一位亭长名叫李含,很有才能,可因为出身寒门而屡遭门阀大族的排挤。郭奕却不管门阀之见,大胆起用,后来李含果然干出许多成绩。于是时人以为郭奕能慧眼识人,知人善任。

西晋太康年间,郭奕进位尚书,史称他“有重名,当世朝臣皆出其下”。死后,皇帝称赞他“忠毅清直,立德不渝”,赐谥号为简。

到北魏时,郭淮又有一位位极人臣的后代,他就是帮助魏孝文帝改革的郭祚。

郭祚是郭淮的七世孙,字季祐。其祖父郭逸,先后以两女嫁给崔浩,后来崔浩大权在握,拜郭逸为徐州刺史、假榆次侯。崔浩被杀后,郭祚的父亲郭洪之也受株连而被诛杀,郭祚逃亡他乡才得以幸免。

郭祚少年时有灾难,自然孤单贫寒,加上其貌不扬,人们都看不起他。但他却刻苦学习,广涉经史,所写文章、信札频频为人称道。

魏孝文帝时,郭祚因举策上第,从此走上了了仕途,不久被任命为中书侍郎,迁尚书左丞兼给事黄门侍郎。这些官职所执掌的基本上是给皇帝起草诏书文诰,为皇帝出谋划策。郭祚担任官职后,勤勤恳恳,“清勤在公,夙夜匪懈”,深得孝文帝的赞许。一次,他跟随孝文帝巡幸长安,路过郭淮墓,孝文帝问他郭淮是不是其祖先,郭祚回答说是他七世祖,孝文帝深有感触地说:“先贤后哲,顿在一门。”

魏孝文帝锐意进取,先有迁都之举,随之对前朝的许多典章制度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革,以加快北魏汉化进程。郭祚积极参与孝文的改革,夜以继日,为其运筹帷幄,策划和参与制定了一系列新的规章制度,尤其是对考察官吏多有论述,“承禀注疏,特成勤剧”。孝文帝一次大宴群臣,手持酒杯向郭祚和另一位重臣崔光敬酒,并对其他大臣说:“郭祚忧勤庶事,独不欺我。崔光温良博物,朝之儒秀。不劝此二人,当劝谁也?”由此可见郭祚在当时声望之高。

郭祚虽位极人臣,名重一时,但他从不骄横恣肆,常怀恐惧之心,每每想到当年因遭崔浩之祸而几乎灭绝满门,便产生一种危机感。数十年中,虽然位秩隆重,“而进取之心,更复不息。”《北史》本传中对他评价很高:“祚达于政事,凡所经履,咸为称职,每有断决,多为故事,名器既重,时望亦深。”

郭祚长子郭思恭,早卒。子延伯曾为骠骑大将军、将作大匠。次子郭景尚,字思和,博学多识,通晓星历占候,言事多验,曾做过员外郎、司徒主簿、太尉从事中郎一类的官职,史称他“公强当世,善事权贵,世号曰郭尖”。其子名季方。三子郭庆礼,字思叔,最为郭祚喜爱,曾为著作郎等官职,子元贞。

郭淮、郭祚世系如下:

郭全郭蕴———郭淮郭统郭正

郭配郭展

郭豫

郭镇郭奕

郭亮郭逸郭洪之

                                                                    

郭思恭郭延伯

郭洪之郭祚——郭景尚郭季方

郭庆礼郭元贞

 

 

(三)隋唐显贵  五代枭雄

 

1.功高盖世,再造唐室

隋唐时期,中国封建社会进入鼎盛阶段。郭氏族人的发展也进入第二个高峰,其代表人物就是“再造唐室”的中兴名臣,汾阳王郭子仪。

郭子仪是华州郑人(今陕西华县),系属华阴郭氏,为太原郭氏分支。

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华阴郭氏亦出自太原。汉有郭亭,亭曾孙光禄大夫广智,广智生冯翊太守孟儒,子孙自太原徙冯翊。后魏有同州司马徽,郭徽子郭荣为隋大将军、蒲城公。次子郭弘道为同州刺史、郜国公。郭弘道的儿子郭广敬为左威卫大将军。郭徽弟郭进,即郭子仪六世祖,生平事迹不详,其子(即郭子仪五世祖)名讳失载,其孙郭履球为金州司仓参军。郭履球之子郭昶为隋凉州法曹。郭昶之子、子仪公的祖父郭通为美原尉。郭通之子、子仪公的父亲郭敬之历吉、渭、寿、绥、宪五州刺史。子仪公兄弟十一人:子琇、子仪、子云、子(日加胃)、子瑛、子珪、幼贤、幼儒、幼明、幼冲、幼谦。子仪公排行第二。

郭子仪先世世系如下:

—— 福差

弘道敬君依仁

—             —广敬

子琇

- ? 履球  —  —敬之——子仪

子云

[日胃]

子瑛

子珪

幼贤

幼儒

幼明

幼冲

幼谦

郭子仪的先世中,只有郭荣于正史有传,其他人的身世、经历等资料都付之阙如,郭荣字长荣,自云太原人,史称他“容貌魁岸,外疏内密,与交者多爱之”。郭荣是北周至隋朝时一员武将,勇敢善战,因而很为皇帝赏识。年轻时和隋文帝杨坚关系密切。一天晚上,两人坐于月光下,赏月谈心。杨坚对郭荣说:“我仰观天象,俯察人事,北周的气数已尽,我要取而代之。”在当时还是北周王朝的情况下,杨坚能对郭荣如此说话,足见他们之间关系很不一般。后来北周宣帝驾崩,杨坚总领朝政,应验了他当初说的话。

到隋炀帝杨广时,郭荣为武侯骠骑大将军。西南夷陵诸郡叛乱,隋炀帝以郭荣有平叛经验,委派他再去平叛,大胜而归。后炀帝征战吐谷浑,拜他为银青光禄大夫;征战辽东,他以功进为左光禄大夫。

炀帝在位几年,年年征战,穷兵黩武,国力日渐疲惫,人民怨声载道。在刚刚结束征战辽东的第二年,炀帝又要起兵去征伐辽东,郭荣以连年用兵、国力疲惫来劝谏,炀帝听不进去。郭荣无奈,只好又跟着皇帝前往征伐。在前线,白天他亲冒箭矢,率领战士作战;夜晚他不释铠甲,随时准备披挂上阵。炀帝知道这些情况后,心中大悦,日后还不止一次地对其他大臣说:“像郭荣那样的忠心耿耿,恐怕你们没人可比。”后来郭荣又跟随炀帝到处讨伐,最后终于病死在前线的军营里。

郭子仪,生于唐武后神功元年(697),卒于唐德宗建中二年(781),享年八十有五。

史称郭子仪身高“七尺二寸”,体貌秀杰,出身士族,从小就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其父郭敬之在担任州刺史时,就让郭子仪学军习武。严格的训练,良师的指点,使郭子仪进步很快。武则天执政期间,实行军事改革,设立武举制度,考试科目有长垛、马枪、步射、穿札、翘关、负重、身材、语言等,如果其中有五项及格,就可安排一定的官职。郭子仪以“武举高等”,即后世所谓的武状元名列榜首,朝廷任命他为“左卫长史”即掌管宫禁宿卫的官职。

后来郭子仪奉命戍边,因善于带兵,每战必胜,频频得到重用。天宝八年(749),朝廷在木刺山置横塞军,设安北都护府,调郭子仪为该军军使,加封左卫大将军。天宝十三年(754)朝廷又设天德军,任命郭子仪为军使,并兼任九原郡太守。

郭子仪从做安北都护使起,就在边防前线,一边练兵,一边守卫边防,把练兵和打仗有机地结合起来。在练兵中他特别强调六要:一要忠爱。即忠于国家,爱于乡里,教育士兵为了保家卫国,即使赴汤蹈火,也在所不辞。二要勇敢。即冲锋陷阵,不怕牺牲。他反复强调,一心想保全性命,反会手忙脚乱,白白送死;只有勇敢作战,消灭敌人,才能保全自己,建功立业。三要守法。即遵纪守法,执法公正。在军营中,军令如山,即使父子兄弟,也不例外。四要勤习武艺,苦练杀敌本领。只有平时练好过硬本领,战时才能临危不惧,转败为胜。五要和睦。即在军营中要衣食相互照顾,疾病相互扶持,上阵时彼此关照,守阵时齐心协力。六要有信义。所谓信,就是心口一致,不要言不由衷,自欺欺人;所谓义,就是忠于职守。大家都诚信守义,就可建功立业。

郭子仪刻苦练兵的同时,特别注意熟悉周围的山川地势,所以每次外敌入犯,都被他打得落花流水。正由于他在边防前线训练了一支拖不垮、打不烂的过硬军队,所以后来在平定“安史之乱”过程中,才能出奇制胜,屡建功勋。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冬,郭子仪五十九岁,升任朔方节度使,奉命东进,讨伐安禄山叛军。唐肃宗至德元年(756)初,年逾花甲的郭子仪进军河东,收复静东军镇(今山西右玉),又在振武军镇(今山西朔县)大败安禄山部将高秀岩,收复云中(今山西大同)、马邑(今山西朔县一带)。玄宗破例提升他为正三品御史大夫。同年,下井陉,拔常山,克赵郡,正拟直捣范阳时,肃宗即位灵武,急欲收复两京,下诏班师,命为兵部尚书、同平章事,仍兼朔方节度使。

至德二年(757),郭子仪率军攻打潼关,他的二子郭旰在攻永丰仓时阵亡。子仪破叛军于潼关,肃宗迁居凤翔,升他正一品司空,兼关内、河东副元帅(太子任元帅,即后之代宗)。后因潏水失利,降为左仆射。其后,收复西京长安、东京洛阳,再造唐室,加封司徒、代国公。

唐肃宗乾元元年(758),郭子仪率军大败叛军,活捉叛将安守忠,进位中书令。

第二年,宦官鱼朝恩弄权,郭子仪初失兵权。肃宗上元元年(760),子仪被封为邠宁节度使,以备吐蕃,但仍留京师。

肃宗宝应元年(762),郭子仪再次受命为朔方、河中、北庭、潞泽沁遼等州节度行营使兼任兴平定国副元帅,晋封汾阳郡王,屯兵绛州(今山西新绛)以安定河东。四月,肃宗崩,代宗立,宦官程元振联合鱼朝恩离间子仪,使子仪再失兵权,充任肃宗山陵使。

第二年,诸镇兵乱再起,仆固怀恩屯兵汾州,阴召回纥、吐蕃入寇西河,吐蕃军直抵奉先、武功,京师告急。代宗任郭子仪为关内副元帅,破吐蕃,再复京师。代宗自陕州入长安,赐铁券,并令画其像于凌烟阁。

代宗广德二年(764)二月十日,六十八岁的郭子仪亲临汾州,平定仆固怀恩之叛。仆固怀恩逃往灵州,河东遂定。二月十六日回到河中(今山西永济),诏为太尉,三次坚辞始获准。又改诏为尚书令,复再三次辞让获准。充北道邠宁、陉源、河西、朔方招讨观察使,仍兼任关内河东副元帅。

代宗永泰元年(765),郭子仪六十九岁时,由河中至陉阳,单骑入回纥,破吐蕃。

代宗大历四年(769),郭子仪自河中移镇邠州,立国防最前线,又前后六次破吐蕃,使其不敢入寇。

代宗大历十四年(779),代宗崩,德宗立,郭子仪八十三岁,诏为摄冢宰,充山陵使,赐号“尚父”,又进位太尉、尚书令。

德宗建中二年(781)六月十四日,郭子仪逝世于长安私第,时年八十有五。

郭子仪于安史之乱之际,唐室衰微之时,提孤军转战东西,两复京师,再造唐室,堪称中兴名臣。更难能可贵的是,他虚怀若谷,从不居功自傲,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更给后世郭氏族人树立了光辉的榜样。无论是《新唐书》、《旧唐书》,还是《资治通鉴》,以及唐以来诸多文人学士的文集奏议,对郭子仪的评价都很高,其中尤以唐人裴[土自]“权倾天下而朝不忌,功盖一世而上不疑,侈穷人欲而仪者不之贬”的评论最为精到贴切。

郭子仪不但自己为唐朝的安定和统一奋斗了一生,而且还教育子女为此而奋斗。他有八个儿子,大多是英勇善战的将领;他的七个女婿也是达官显贵。由于子仪公功高盖世,深受皇室青睐,因而其子孙多与皇室联姻,男为驸马,女为贵妃。从子仪公开始的郭氏子孙与唐朝皇室,由拆不散的患难君臣关系,到割不断的亲戚联姻关系,连续尊宠达十代皇帝之久。这在历史上也是罕见的。

子仪公八子:曜、旰、晞、昢、晤、暧、曙、映。郭旰在至德二年(757)攻打潼关战役中壮烈牺牲。郭昢官至试鸿胪卿。郭晤官至兵部郎中。郭映官至右庶子、封寿阳男。子仪公八子中,以长子郭曜、三子郭晞六子郭暧最为著称。

子仪公长子郭曜,性格沉着冷静,相貌魁梧,有豪杰之气。年轻时他就跟随子仪公在节度府任职,进而转战沙场,因破敌平叛有功,晋升为开阳府果毅都尉。唐肃宗至德初年,因子仪的功勋,授曜为卫尉卿,又升为太子詹事,封为太原郡公。后来子仪公长期在外征战,留郭曜在后方管理家中事务。他把内府管理得井井有条,老少都很满意。几个弟弟年幼无知,花钱大手大脚,馆舍花池、车马衣物都比较讲究,而郭曜却十分简朴,给弟妹们做出了榜样。子仪公凯旋回京,朝廷因子仪公的功勋升郭曜为太子少保。子仪临终前,遗书要郭曜把皇帝赐给他家的名马珍宝全部献给朝廷。子仪公逝世后,郭曜袭封代国公,遵命照办。德宗接受了这些珍宝,然后又把这些珍宝赏赐给郭曜。郭曜接到珍宝后,又将它们分发给了各位弟妹。

后来卢杞掌权,出于嫉妒之心,总想找郭氏家庭的麻烦。但他不敢对郭曜兄弟下手,而首先拿子仪公的三个女婿开刀。一个是太仆卿赵纵,一个是少府少监李洞清,再一个是光禄卿王宰。卢杞找了个借口,唆使一些小人向官府提出要夺走他们的土地、房屋与奴婢。平时不善多言的郭曜听说后,十分担心,找到了宰相张镒。张镒看不惯卢杞的行为,就将此事上奏给德宗皇帝。德宗皇帝为此事专门下了一道诏书给有关衙门,说:“尚父子仪功勋卓著,保卫朝廷,再造王室,我曾向天地发誓,并刻石记录,特准郭氏子孙十世免罪。最后有人因为尚父去世,寻找借口,要夺走他们的土地、房屋与奴婢,有关衙门不得接受这些无赖的要求。”由于天子出面保证,郭氏子孙才免遭伤害。

建中三年(782)即子仪公逝世的第二年,郭曜也因病离开了人世。德宗赠郭曜为太子太傅,加谥号为“孝”。

郭曜有四个儿子:锐、锋、链、锜。郭锐官嘉王府长史,郭锋官光禄少卿,郭锜官京兆仓曹参军。

子仪公第三子郭晞是个英勇善战的将领。他一直跟随子仪公在外征战,特别是在收复西京长安、东京洛阳的战役中,表现得尤为英勇顽强,并能出奇制胜,为战役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因为收复两京的功勋,他被提升为鸿胪卿。平定河中叛乱时,子仪公诛杀了首恶分子,但其支党仍不投降,并时常骚扰官兵。郭晞选派了一些最信得过的兵士整夜巡逻,使叛兵无可乘之机,保卫了驻兵的安全,事后以有功被提升为殿中监。吐蕃,回纥入侵中原时,郭晞被提拔为御史中丞,率领朔方军队增援閤州,大败叛军。敌军再次进犯时,在泾水之北摆好了阵势,准备与唐军决一死战。子仪公派郭晞率五千名步兵和五百名骑兵去袭击敌军,郭晞考虑自己兵马太少,寡不敌众,只能以巧制胜,于是伪装迟迟不前。敌军等得不耐烦,傍晚时开始渡河进攻郭晞。郭晞待敌军有一半过河时,突然号令兵马出击,敌军顿时乱成一团,无法还手,五千人毙命。郭晞出其不意,以少胜多,立了大功,加官御史大夫,因子仪公坚决辞让,朝廷才收回这一决定。

子仪公去世后,郭晞在家居丧时,正值朱泚叛乱,郭晞虽躲进山谷,但还是被叛兵抓获了。叛兵用轿子把郭晞抬到朱泚帐中,朱泚请郭晞助其一臂之力,并当场封他为官,郭晞假装有病,一言不发。朱泚见软的不行,就亮出兵器来威胁他,郭晞毫无惧色,拒不降贼。在被朱泚囚禁的日子里,郭晞想方设想托人向唐军送去有关军事情报,为唐军平叛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后来他设计逃出了虎口,回到了朝廷,被提升为太子宾客。

郭晞有七个儿子:钧、钢、鍊、鉷、銶、鏶、镶。郭钢在朔方军杜希全帐下为官,后来因看不惯杜希全软弱无能,辞去官职。德宗任命他为太子宾客,封为赵国公,去世后,又赠其为兵部尚书。

郭晞孙承嘏,字复卿,少年时聪明过人,精通《五经》。唐宪宗元和年间中进士,官起居舍人。大和六年(832),任谏议大夫,多次上书议论朝廷政事的得失。文宗皇帝欲用郑注为太仆卿,郭承嘏上书极论其非,不怕触犯龙颜,敢于坚持真理。后来他被提拔为给事中,没多久被任命为华州刺史。给事中卢载把任命郭承嘏为华州刺史的诏书送还给文宗皇帝。说:“郭承嘏在任谏议大夫与给事中期间,多次上书,均言之有理,十分称职,应当留在朝中。”文宗觉得有理,又恢复了承嘏的给事中官职,后来又提升为刑部侍郎。文宗皇帝曾赞扬承嘏谦虚朴实,没有一般功臣子弟的那股骄横之气。承嘏为官十分清廉,去世时家无余财,是亲友们为他办的丧事。皇帝赠他为吏部尚书。

子仪公第七子名曙,在代宗朝就当上了司农卿的官职,德宗逃难离开西京去奉天的途中,郭曙正在咸阳附近率家丁打猎,听说皇帝驾到,立即停止打猎,在道旁恭候。德宗十分喜欢,令他随从。途中遇上了连阴雨,道路异常难走,有的卫兵因之发了一些牢骚,德宗听到后说:“是我不好,让你们受苦了。”郭曙知道后,与另外几个功臣子弟戴盔披甲来见德宗说:“再往南走,道路更加艰险,弄不好会出事。我们世代蒙受皇恩,现在一起发誓,愿意在您身边保卫您的安全。”德宗十分高兴。回京后,立即提拔郭曙为金吾大将军,后来又封他为祁国公。

郭曜、郭晞与郭曙在那动乱的年代,不但创造了丰功伟绩,而且作为功臣子弟,他们不忘父训,勇敢、正直、谦虚、朴实,与一般功臣子弟不同。他们在自己的官位上尽职尽力,更为华阴郭氏增添了荣耀。

子仪公第六子暧,十余岁时即与代宗第四女升平公主定婚(后来封为昭懿公主)。婚前官太常主簿,婚后拜驸马都尉、试殿中监,封清源县侯,在朝廷中备受尊宠。代宗大历末年,他被提升为检校左散骑常侍。朱泚叛乱时,郭暧与公主正在家居父丧,被朱泚囚禁。朱泚逼郭暧在他手下做官,郭暧以居丧和有病为由拒不受官。不久他与公主逃离虎口,到了德宗避难的奉天(今陕西乾县)。德宗见到后十分高兴,晋升郭暧为金紫光禄大夫,赐封五十户,不久改任太常卿。德宗贞元三年(787),袭封代国公。郭暧去世时,年仅四十八岁,赠尚书左仆射。升平公主虽是金枝玉叶,却懂得谦和待人。她晚年告诫子媳汉阳公主说:“骄淫贵奢,可戒不可恃。”后来汉阳公主成了以俭化天下的楷模。

郭暧有四子:铸、钊、[金从]、铦。郭铸官右庶子,不甚知名,而钊、[金从]、铦三人则十分显贵。

郭暧第二子钊,身高七尺,相貌魁梧。代宗时,官奉礼郎,不久提升为左金吾大将军,调任检校工部尚书,出任邠州节度使,又升任为司农卿。宪宗病重时,宫中宦官对是否废立太子议论纷纷。太子李恒是郭钊的外甥,便找郭钊商量对策,郭钊回答说:“你作为太子,应当日夜侍候在父皇身边,为什么要考虑这些问题呢?”李恒觉得有理。后来李恒即位(821),是为穆宗,拜郭钊为检校户部尚书兼司农卿,不久又升任河阳三城节度使,迁河中府尹,管领晋、降、慈、隰四州节度府。敬宗即位(824)后,将郭钊召回朝廷,拜为兵部尚书、剑南东川元帅。文宗大和年间(827-835),南蛮侵犯西蜀,进攻到了成都郊外,西川节度使杜元颖抵挡不住,文宗下诏西川节度府归郭钊兼管。郭钊尚未起程,蛮兵已到了梓州。州兵人少,且没有战斗力,无法抵御敌军。郭钊去后,没有轻易用武,而是先了解情况,并遣使给南蛮头领槎巅送去书信,责问他率军侵入内地的缘由。槎巅回报说:“杜元颖不在自己的管辖范围内安分守己,多次侵入我的管区,所以我要报复他,让他瞧瞧我们不是好惹的。”槎巅了解到郭钊确实是朝廷派来的将领,便同意郭钊的意见,停火罢兵,重归于好,并订约不再互相侵犯。文宗得知南蛮战事和平解决,高兴异常,嘉奖了郭钊,并任命郭钊为西川节度使。时郭钊已病重,改任太常卿,去世后,赠司徒。

郭钊七子:仲文、仲恭、仲词、仲谦、仲诩、仲宣、仲武。仲文官任秘书少监。仲恭夫人为穆宗第四女金堂公主,仲恭官任詹事府丞、驸马都尉。仲词夫人为穆宗第六女饶阳公主,仲词官任检校殿中少监、驸马都尉,袭封太原郡公。仲谦官任卫尉卿。仲诩官任通事舍人。仲宣官任河东令。仲武官任朗州刺史。

郭暧第三子[金从],字利用。夫人李畅。为顺宗长女,被封为德阳公主。顺宗即位(805),晋封李畅为汉阳公主,晋封郭[金从]为检校国子祭酒、驸马都尉。唐朝自武则天后,外戚多为检校官,不实际管事,所以郭[金从]任检校官,符合惯例。但郭[金从]才能出众,宰相认为不安排实际职务十分可惜,于是奏请皇上,拜他为右金吾将军,封太原郡公。郭[金从]为人谦虚有礼,没有富贵人家气势;办事扎实有成,不考虑个人名利,有事向皇上进谏,回去后一定要烧掉奏稿,不求流芳百世。

[金从]夫人汉阳公主严于律己,生活俭朴,也与一般富贵子弟不同。当时富贵之家生活侈靡,文宗皇帝十分厌恶。汉阳公主回宫时,文宗皇帝问她:“姑祖母这样简朴,是什么时候形成的规矩?现在的侈靡之风,又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呢?”汉阳公主回答说:“我自德宗贞元年间离开宫廷,所有的衣物都是宫中陪嫁的,直到现在也没有新置过。宪宗元和以后,常有战争,我们把家中收藏的许多值钱的东西都拿出来赏赐给了在前方作战的兵士。由于我们这么做了,内外官兵效仿自律,从而形成了简朴的风气。如果陛下把你的主张向大家宣布,并严格执行,谁敢不改变呢?”文宗听后很高兴,立即下令京兆尹禁止侈靡风气,并要求从皇室公主做起。汉阳公主曾告诫自己的女儿们说:“我们都是皇室亲戚,骄盈贵侈之习只能戒除,不能滋生”。郭[金从]夫妇就是这样,成了当时改变风气的表率。天子与他们关系甚好,尤其是穆宗皇帝,常来他们家看望,一同吃饭饮酒,十分亲热。

郭暧第四子铦,性格谦逊温和,官殿中监。夫人为唐顺宗第四女西河公主,郭[金从]去世后,他代替其兄任太子詹事、闲厩宫苑使。长庆三年(823)因病去世。

郭暧一门,与皇室关系最为密切,同公主结婚成为驸马者,就有郭暧、郭暧子[金从]与铦、郭暧孙仲恭与仲词五人。山西省的汾阳县有个“暧子村”,暧子村北背山朝阳的地方,有一大片坟地,人们称为“郭家坟”,是埋葬郭氏历代先人的墓地。晋剧《打金枝》是山西民间流传最广的地方剧目,长期以来深受百姓欢迎。剧中所写的就是郭暧与昭懿公主的故事。这个故事被编为晋剧并长期在山西流传,正是郭暧及其子孙在山西活动的佐证。

2.懿安郭皇后

郭暧一门不但有五人为当朝驸马,而且有一女成为宪宗皇后。宪宗李纯在即位前为广陵郡王时,取郭暧女为妃。广陵王父唐顺宗因为郭家对朝廷有特殊的功勋,加之昭懿公主又一直显贵于朝廷,因而对郭暧此女也特别优待。宪宗即位后,晋封她为贵妃,对她格外恩宠。元和八年(813),群臣连续三次上书,请求立郭氏为皇后,宪宗考虑宫中矛盾重重,害怕另生事端,于是没有正式立为皇后。但郭氏生一子,名李恒,被立为太子,后来又成为穆宗皇帝,因而郭氏虽未正式立为皇后,但实际上已处于皇后的地位了。

穆宗李恒即位后,首先给其母郭氏上尊号为皇太后,赠外祖父郭暧为太尉,外祖母昭懿公主为齐国大长公主,舅舅郭钊为刑部尚书,郭[金从]为金吾大将军。穆宗将其母郭皇后移居兴庆宫,每月三次率百官前往看望。每逢节日庆典,后宫内外贵妇前往祝贺,车骑壅塞了道路,金玉珠宝之声充满宫廷。穆宗更为孝顺,千方百计让其母高兴。郭皇太后曾游览骊山,在山上留连忘返,穆宗命令景王领禁军随从,并亲自到山下迎接,与其母欢宴数日才回到宫中。穆宗去世时,宦官中有人策划要郭皇太后临朝称制,郭皇太后斥责他们说:“你们是要我仿效武则天吗?现在太子虽然幼弱,但可以选德高望重的大臣辅佐,我为什么要干涉朝廷的事呢?”由此,内外对郭皇太后更为尊敬了。

敬宗李湛即位后,给郭氏上尊号为太皇太后。敬宗即位一年多也去世,郭太后为了大唐江山的稳定,立即召江王李昂进京,即皇帝位,是为文宗。文宗生性谦虚孝顺,对太后十分有礼貌,凡是各地进贡来的瓜果海鲜与四方珍奇,一定先用来祭祀宗庙,然后送给三宫太后,剩下的才留下自己使用。

接替文宗的武宗皇帝李炎喜欢打猎游玩,角斗武打,选了许多年轻力壮的少年,经常出入宫中。一天武宗给太后请安,问太后:“怎么做才能成为盛世的天子?”太后告诉他:“谏官的上书应当亲自审阅,认为可以采纳的建议应当及时采纳,认为不可采纳的意见应当去问问宰相。不要拒绝正直的批评,不要听信小人的谗言,要使忠臣良将成为自己的心腹。这样做,就会成为盛世天子了。”武宗听后,很受启发,回去后即拿出大臣的奏章一一审阅。从此以后,武宗勤于政事,很少打猎角斗了。

郭太后历宪宗、穆宗、敬宗、文宗、武宗、宣宗六朝。由于郭太后行为端正,事事从大局考虑,且具有一定的政治眼光和处理政事的能力,因而历朝都受到宫廷内外的尊宠,享有很高的威望。

郭子仪后裔世系表如下:

长子:曜---锐

-锋一-[王余]――端夫——彦崇

—在徽

—在岩

—在微

        -链――[王寿]――唐夫――轸

                               —苹

                           —轺

                                 [  ]

                -锜——[王共]――景初   

                      [    ]  -汉夫

                      [    ]  -磻

                               -尧夫

次子:旰

  三子:晞——-钧

                -钢——承嘏

                -鍊

                -鉷

-銶

                -鏶

                -镶

     四子:昢

     五子:晤——-铁

                 -鋿

                 [金肙]

                 -钎

                 -鉟

                 [++走之]

                 -镫

                 [金每]

                 -锬

    六子:暧-——铸

                -钊——仲文

                    ――仲恭

                    ——仲词

                    ——仲谦

                    ——仲诩

                    ——仲宣

                    ——仲武

                [金从]-仲元

                [金舌]

    七子:曙

    八子:映

 

3乱世枭雄  肇基开国

唐末五代是藩镇割据,风云变幻的多事之秋,中原动荡,山河破碎,短短数十年间,梁、唐、晋、汉、周更迭兴衰,吴、楚、闽、越、荆……小国林立。在这群雄并起,强者为王的激烈动荡中,有两支起于草莽的郭氏族人,凭借自己的政治才干和军事谋略,纵横捭阖,角逐政坛,把郭氏族人的历史推向了第三个发展高峰。

其中,一是以郭崇韬为首的代北郭氏,以辅唐灭梁的丰功伟绩,封妻荫子,出将入相。另一位则是以郭威为首的中山郭氏,以其文治武功,雄才大略,黄袍加身,肇基开国,创建了郭氏历史上唯一的封建王朝——后周。

郭崇韬,字时安,父曰弘正,世居代州雁门。郭崇韬为人机敏,富有才略,初为昭义镇军李克修亲随,后事李克用、李存勖父子,参赞军机,执掌中枢,历任中门使、枢密使、兵部尚书,承德节度使、检校太保,位兼将相,宠荣无比,是辅唐灭梁的第一功臣。

但由于他直言切谏,位高震祖,渐为唐庄宗李存勖所猜忌。加之宦官、优伶等小人,日进谗言,嫌隙渐深。为免遭陷害,消弥毁谤,郭崇韬一面自请辞去枢密使、节度使等职,一面奉魏王李继岌远征西川。不料平定巴蜀之后,仍遭宦官诬陷,刘皇后假传圣旨,令宦官马彦桂以魏王召见为名,伏兵擒杀郭崇韬及其二子廷信、廷诲,暴尸蜀中。其余三子廷说、廷让、廷议,也分别被诛于洛阳、魏州、太原,家产抄没入官。一个雄才大略,忠心报国的政治家就此含冤而死。

及至唐明宗李亶继位,始得昭雪平反,赐还太原旧室。廷诲、廷让各有幼子一人,幸赖亲友隐匿,免于难,留下了郭氏一支血脉。

五代时另一位郭氏名人是周太祖郭威。郭威字文仲,诨名郭雀儿,少时孤贫,初为军吏,后汉时,以军功拜为枢密副使。公元948年,奉命讨平李守桢之乱,封邺都留守兼天雄节度使,成为集军政大权于一身的大员,因而受到汉隐帝的猜忌,于是郭威在众将拥戴下起兵反汉,攻入京城,登基称帝,国号曰“周”,史称“后周”,是历史上唯一的郭姓王朝。

由于郭威出身贫苦,初通文史,深知民间疾苦和创业艰辛。因而即位后,生活节俭,轻徭薄赋,广招天下人才,虚心纳谏,改革时弊,整肃吏治,使北方地区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形势趋向好转。因此,深受历代史家好评,被誉为“五代十国”第一明君。

郭威死后,由养子郭荣(即周世宗柴荣)继位,继续休养生息,积蓄国力,为日后北宋王朝扫灭群雄,平定江南,奠定了基础。

 

 

 

《寻根认祖——郭》(李吉 李梦涛编著)之三枝柯遍布  玉树扬风

 

郭氏族人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迭经盛衰荣辱,多次播迁繁衍,以其顽强拼搏的生命力和落地生根的适应性,遍布神州,拓展海外。

纵观郭氏族人播迁繁衍的历史轨迹及其分布地域,大致有以下四个特色:一是由秦、晋、鲁、豫等中原发祥祖地,向周边地区辐射性逐步迁徙;二是随着政治中心的南移和沿海地区的开发,由北向南波浪式渐次推进;三是适应环境,与世推移,体现出落地生根的顽强活力;四是不畏艰险,开拓进取,以其勤劳勇敢的精神,披荆斩棘,创立家园。

其迁徙原因,一是避乱、避仇、作官为宦或商贾谋生等主动性迁徙;二是由于外族入侵,流徙放逐,或由官方组织的移民开疆。究其大规模迁徙的历史背景,大都在战火频仍、社会动荡的多事之秋,大致可分为: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兼并、魏晋南北朝时的“五胡乱华”、唐末五代的藩镇割据,和宋室南渡、明清移民等五个时期。

 

 

(一)    秋风飘絮  春芽再萌

 

春秋之际,当虢国被灭之后,虢氏族人作为亡国之民,有如秋风飘絮,或被迫强制迁徙,或逃亡异国他乡,也有一部分仍留居原地。但血缘纽带仍把它们维系在一起。“存亡继绝”保存和繁衍虢(郭)氏家族的宗祀、血脉,成为他们共同的宗旨。

据《春秋左传》、《史记·晋世家》、《竹书纪年》等史书所载:晋灭虢之后,南虢公虢公丑携其族人出奔京师(一曰出奔卫),依据城郭而居,把虢姓改为郭姓,所以有东郭氏、西郭氏的称谓。此处“京师”指东周都城洛阳。卫即河南卫辉、汲县一带。也就是说,南虢公之后人,其聚集活动地区当以河南为中心。

另据欧阳修所撰《郭氏旧谱序》所载,虢为晋所灭之后,虢公合举其族迁徙,出奔京师,

子孙多就城郭园池而居,因以为氏。西汉初年,郭氏族人再次兴起,随从汉高祖起兵推翻暴秦。如郭蒙、郭亭、郭忠等,均因功封为公侯,形成太原、河南、颖川、东郡、冯翊等五大望族。

在亡国、失地、宗族流离的情势下,郭氏族人保存血统、延续世系的典型代表,一是山西崞县的郭氏族人,二是山西汾阳的虢国后裔。据“世界郭氏宗亲总会”编撰的《环球郭氏宗谱》第二辑收录的郭紫峻《山西崞县郭氏源流》载称:“本人远祖为东虢贵族之一支,故远祖等最先被迫迁。初迁当(春秋)战国时代,地点在雁门关南,即秦始皇所筑内长城之崞山。此一崞字,据传为远祖所自创。盖有失封邑而迁至一山地之慨。故在郭公之郭字右边去邑,左边加山,并名该山坡地为崞山,自立堂号曰‘崞阳堂’。该地系一军事要区,乃在崞山旁,依山傍水筑一座坚城,并将县治所在地扩平,迁至崞山城,改原平为崞县。”

“ 崞山城成为崞县之县治后,远祖又被迫迁至崞县同川上庄村之北岗。……定居于上庄北岗,最少在五十代以上。后遭天灾,又自北岗迁至上庄村之南寨村。……传至本人已历二十五代。”

“考上庄村共有郭姓宗人约在五六百户以上,俗称‘三郭’,即先后迁居该村者。后两者宗派与本支宗派本出一源,约在宋、元、明时代,分别迁入本村,成为一大宗派。”

由于“崞”字系虢(郭)姓族人所自创,除用以“崞山”、“崞县”外,再无它用。致使大名鼎鼎的胡适博士1920年到山西讲学时,将“崞”读为“淳”,闹了一场大笑话。

上述这条珍贵而罕见的族谱资料,为我们至少提供了有关郭氏渊源、世系及其繁衍播迁的历史佐证,可补正史文献之不足。

第一,明确交待了这支郭氏“远祖为东虢贵族之一支。”

第二,追述先祖及迁徙之世系、年代,与史书所载时间基本吻合。即初迁之时,当在春秋、战国之时。初居崞山城,后又“被迫迁至崞县同川上庄村之北岗。……定居于上庄村之北岗,最少在五十代以上。后遭天灾,又自北岗迁至上庄村之南寨村。……传至本人已历二十五代。”也就是说,郭氏族人从崞山城到南寨村已历七十五代以上,按族谱以三十年为一代计算的惯例,已达2250年以上,若再加上初次迁居崞山城的世系,估计可达到八十代左右,即2500年左右。而这也正是晋献公“假道灭虢”的历史时期,即公元前655年。崞县郭氏当属最早被强迫迁徙的虢氏后裔。

第三,讲清了远祖被迫迁徙的原因、身份及改姓的来由。即其远祖为东虢贵族之一支,因失国后,作为亡国之人,最先被迫迁徙。因失掉封邑,被迁至一山地,故去郭旁之邑,加山之偏傍,名其地为“崞山”。这一说法,与许多以邑为氏,以国为氏的姓氏演变的规律完全一致。如鄣氏,因失去封邑改为章氏,邱氏改为丘氏,邵氏改为召氏,邾氏改为朱氏、邴氏改为丙氏等……

第四,点明了虢公后裔在亡国后,被迫强制迁徙到偏僻边远、艰险荒凉地区的历史背景和地理特征。古人云“亡国之人不如犬”。虢国破灭之后,其宗支近族,被强制迁徙到边远地区充军戍守或屯垦开边,是历史常规。而春秋、战国之际,崞县正处于中原与戎狄杂处交接的边塞之地。故该族谱资料反映的历史情况,较为真实可信。五代时,后唐郭崇韬因辅佐庄宗,为佐命功臣第一,官拜承德军节度使,官至兵部尚书、枢密使。其先世代居雁门,应是崞州郭氏之后裔。故而当他追认汾阳王郭子仪为其先世时,受到时人讥笑,留为话柄。但若追根溯源,汾阳王郭子仪为华阴支派,与雁门郭氏(即崞州郭氏)同源于虢国,也可谓同源异派。

另据《太平寰宇记》载称:汾州府之“虞、郭二城,相传晋来虞、虢,迁其人于此,筑城以居之。”此即汾阳县之小虢城、大虢城及虞城之由来。也就是说,今分布于汾阳、孝义等县、市的郭姓族人,即当年被迫迁徙的郭氏群体的后裔。为纪念其发祥始祖得姓之源和始迁故地,故将所居村邑冠以“虢”字。尽管后裔子孙均改虢为郭,但其地名、村名,千百年来相沿不改,与今陕西宝鸡市之虢镇,河南荥阳市之“虢亭”,可谓“鼎足而立”之“三虢”。也较为真实、客观地再现了当年虢(郭)氏族人以秦、晋、豫三省为其活动中心区域的历史。

此外,被迫迁徙的虢公后裔,还有甘、凉(今甘肃、宁夏)一带的“西平郭氏”。大约是秦灭“小虢”之后,迁其民于西北戎、狄之地,聚族而居的群体后裔,汉、魏、两晋之际,西平郭氏人材辈出,为西北一大望族。

虢公后裔除被迫迁徙者外,还有一部分流散到齐、鲁、燕、楚等地。

据《姓氏寻源》转引《汉郭辅先生碑》的记载,郭氏出自周王室后裔,是周初王室的卿士,受封于虢邑,春秋时被晋国所灭,其子孙后代辗转流徙到湖北、荆襄一带,为纪念故国,以“虢(郭)”为氏。换言之,虢公后裔有一支已南迁到楚国荆蛮之地。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起源于周王朝虢国的郭姓,其迁徙是与虢国的兴亡密切相关的,无论是西虢还是东虢,以及北虢、南虢,每一个虢国的灭亡都导致了虢国族人的大逃亡和大迁移。在迁移的过程中,西虢成了魏晋时期西平郭氏和敦煌郭氏的始祖,而东、北、南三虢则成了太原郭氏、河东郭氏、颍川郭氏和冯翊、华阴郭氏的始祖。

 

 

(二)植根中原   衍生北国

 

郭氏族人经过战国、秦汉数百年的休养生息,到汉魏六朝时再度勃兴,渐成望族,至隋唐时期发展至巅峰状态,可谓枝繁叶茂,誉满中原。成为以秦、晋、豫三省为中心的北国豪门。

1.太原郭氏

太原郡为秦庄襄王时设置,治所晋阳,即今山西省会太原。当时太原郡的地域范围,包括雁门关以南、霍山以北的忻州、晋中地区。

太原是郭氏族人最早聚居之地,也是郭氏郡中望族最为称著的一支。从汉代起,就有大司农郭全、昌华侯郭准、光禄大夫郭广智等名公巨卿,世居太原阳曲。东汉一代宗师、儒林泰斗郭林宗也出自太原介休(今山西省介休市),致使太原郭氏早在两汉时期就成为海内闻名的世家大族。魏晋六朝时,郭淮、郭祚(均为太原阳曲人),又以其文治武功的宏伟业绩,为太原郭氏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使太原郭氏一直保持了士族豪门的地位。因而唐初确定山东八大望族时,太原郭氏仍位列其间。

此外,由太原分支出去的郭氏族人,到新的聚居地后,又形成新的郭氏望族,如冯翊郭氏、华阴郭氏、昌东郭氏等。因此太原郭氏成为几乎所有郭氏族人共认的发祥祖地。

特别是唐代中叶,由于郭子仪被封为“汾阳王”,隶属太原之汾阳,更成为普天下郭氏族人所崇仰的寻根祖地。汾阳郭氏名声雀起,誉满中外。“汾阳堂”成为海内外郭氏族人最崇尚的家族堂号。座落于汾阳县城的“汾阳王庙”,更是海内外郭氏族人朝宗祭祖的殿堂。据北宋欧阳斐《集古录》记载:最早的一座汾阳王庙就建在汾阳。其建庙时间为唐贞元元年(785),即汾阳王郭子仪逝世后的第五年,由汾宁节度使韩游环主持筹建。次年七月庙成,由中书舍人高参撰文,右威卫仓曹参军张谊书写,立碑于汾阳王庙内。该庙是全国最早的汾阳王庙。明代万历十三年(1585),汾州知州白夏将汾州城北二十里的大相村佛寺改建为汾阳王庙。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汾州知州杨伯柯在汾阳县城南重建汾阳王庙。故老相传,在汾阳三道沟有郭子仪衣冠冢遗迹。今汾阳爱子村原名郭家村,相传因郭子仪之子郭暧曾居于此,故改名“爱子村”。

19941030,世界各地郭氏宗亲联谊会一行八十多人前往汾阳寻根祭祖,与当地有关部门及郭氏宗亲,捐资修庙、修墓、刻碑,寻访文物古籍,编撰史书谱传,使“汾阳郭氏”声闻海外,名动一时。而汾阳县之命名,据说也是因“先有汾阳王,后有汾阳县”而来。

2.河东郭氏

河东郭氏也是山西境内历史悠久,人文发达的名门望族,在海内享有很高声誉。

河东在我国古代史上特指黄河以东,即今天山西南部的广大地区。郭姓的得姓始祖郭序就受封于河东。从那时起,郭氏族人就开始在河东繁衍生息,并造就出郭璞等一批名人,使河东郭氏辉煌一时。

隋唐以后,河东郭氏族人中仍不时有名人产生。及至明代,从山西各地尤其是洪洞大槐树下迁出的郭氏族人又遍及全国,这在各地现存的方志、家谱中的记载比比皆是。如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的山东《荷泽县乡土志·氏族》中就有:“郭氏,系出晋大夫郭偃,原籍山西洪洞县,其始祖名权,明初迁居曹州,世居城东,传世至今二十五代。”

3.颍川郭氏

颍川郡为秦时设置,其地约相当于今河南省郑州、许昌一带,东周以来就是郭氏族人聚居之地。其中大多是东虢后裔。自郑武公灭虢之后,其族人大部流散于今河南中部。经过数百年的繁衍生息,到两汉时渐成郡中望族。

其中以东汉时期的刑法世家、一门七廷尉的郭弘家族最为称著,而魏晋之际颍川郭氏更以“智囊策士”为人所称道。如郭嘉、郭图分别作为曹操、袁绍两大集团的首席谋士,各展奇才,纵横捭阖,殚精竭虑,运筹帷幄,成为曹、袁两大集团斗智斗勇,逐鹿中原的决策核心,使颍川郭氏望重朝野。

此外,西晋哲学家郭象,官至黄门侍郎、太傅主簿,以好老庄,善清谈而著称。

4.冯翊郭氏

冯翊,三国时曹魏改左冯翊置郡,治所在临晋(今陕西大荔县),相当于今韩城以南、蒲城以东、渭河以北地区。冯翊郭氏出自太原,其开派始祖为东汉太守郭孟儒。

冯翊郭氏中,较著名人物有西魏时兵部尚书郭彦,其祖籍本是太原阳曲,因其父郭胤曾任灵武令,遂家居冯翊。郭彦初任澧州刺史,教化蛮夷,鼓励农耕,使仓廪充足,社会安定,人口日增,受到朝廷嘉奖,累官至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封为伯爵。

冯翊郭氏另一名人为名儒郭高,在长安开馆授徒,徒众达数百人之多,其中不少人是自千里之外慕名而来。就连当时的后秦国主姚兴,也常把他请入宫中,讲论道义和治国方略。

5.敦煌郭氏

敦煌郭氏也系虢国后裔,约在战国、秦汉之际,由关中西迁而来。魏晋之际繁衍鼎盛,名人辈出。其中较为著名的有郭荷、郭瑀,以“精通精义,雅辩谈论”闻名一时。并著有《春秋墨说》、《孝经错纬》等论著。收授门徒数千人之多。

此外,随董卓起兵作乱的郭汜,也为敦煌郡人。

6.中山郭氏

中山为古郭国之地,其地域范围约相当于今河北中部定县一带,因城内有山,故名中山。早在夏商时,已有郭姓族人居住于此。汉景帝时曾封其子刘胜为中山靖王(即刘备远祖)。东汉光武郭皇后,魏文帝文德郭皇后,均为中山郭氏,因此,中山郭氏在汉魏之际显赫无比。

7.昌乐郭氏

昌乐为汉代营陵县,隋曰营丘县,宋置安仁县,后改昌乐。其地约相当于今山东馆陶一带,故亦称馆陶郭氏。其开派之祖为东汉郭林宗之后,即太原衍派。

8.华阴郭氏

华阴郭氏,主要分布于今陕西省华县一带,也系太原郭氏分支。因唐代汾阳王郭子仪出生于此,故华阴郭氏成为海内外著名望族。

此外,尚有广平郭氏、河内郭氏等,都是太原郭氏分支。

 

 

(三)播迁江南    蔚然成荫

 

早在春秋战国之际,已有部分郭氏族人为避免中原战乱,迁居江汉平原。及至三国两晋时,南迁郭氏更日渐增多。如东吴散骑常侍郭逴、广州刺史郭纳、广州部曲都督郭马及郭璞族人,都是这一时期由北方迁居南方的。但郭氏族人大规模南迁,则是唐末五代及宋元时期,其中以唐汾阳王郭子仪后裔南迁支派最多,分布地域最广,名声最著。据史志和族谱资料所载,主要有以下几支:

1.郭子仪长子郭曜衍派

郭曜有子四人:锐、锋、链、錡。因史料缺失,世系难以考究。据福建长乐郭氏族谱记载:郭锋传有后裔二人(世次不明),长曰郭岩,史料缺载,次曰郭嵩,为郭曜南迁支系始祖。郭嵩唐末迁居河南固始,五代后梁开平四年(910),随王潮、王审知南迁福州,居于新宁县芝山,并择地建汾阳王庙,以奉郭子仪香火,后改名福惠寺。因其子孙日益兴旺,聚处之地俗称“郭坑”,以示不忘郭氏之本。其后裔繁衍、分迁于长乐、福清、莆田、仙游、泉州、惠州、闽县、延平一带,并由此渡海迁台,或播迁海外者代有其人。

郭嵩福建长乐分支世系如下:

                                                                                   

                                                                子仪        

                                                                             

                                                                                

                                                          : …… :              

                (由河南固始迁居福建新宁今长乐县芝山郭坑)嵩     

                                                                                  

                                                     

                                             

(迁福建唐县今福建清县玉融山南阳村) 绚      [忄旬]            

                                      

(以下略)

 

                                                          

郭德广福州泉州分支世系如下:

                                                                   

                                                                  

(五代时迁至杭州富阳县郭家村)某

                              

(元末迁居泉州晋江县三十五都法石里)德广

                                    

子洪

 

季渊         仲远        和卿

                        

(以下略)

 

郭锋有一支后裔名郭在徽,五代时迁往江苏南京。其后又迁至江西吉州,聚居于庐陵、吉水、安一带。南宋时,有郭亮一支迁往湖南桂阳。元代郭益埙又由吉州迁往广东海南,郭好智迁往湖南、广东,并由此播迁海外。

郭在徽江西福安庐陵分支世系如下:

 

                                                                 子仪    1

|

                                                                       2

|

                                                                 3

                                                               |

                                                             [王余]       4                                                   

                                                               |

                                                    (太原令)端夫        5                                               

                                                               |

                                (迁金陵仕后唐谪居吉州安福县)在徽        6              

                                                               |

兴(迁龙泉)  宜(迁青江)               (迁庐陵今吉安市麻冈)晖         7           

                                                               |

                轮(迁吉湖吉水)                        軿         8

    |                                                                                                                        

                                                                    9  

                                                                           

                     三郎                                              10    

                                         

                                                                       10

                                                                

圣(居网冈)                           (迁吉水杜源)龙      11           

                                                                       

                                                                    12                                                   

                                                                           

                                                               13      

                                                                                

            谥 该         (迁分宁)丽                     14 

            

                                                                     15

              

                                    

                                                                       15

                                                                                         

                                                                                16         

                                                                                                 

                                                                                17

                                                                                       

                                                                                18             

                                    

                                                                                19

                                    

                               宠(迁林泉)                                 20

                                    

                                     有恒                                         21

                                                                                       

                                                                                22   

                                                

                                  德彰(迁视头秀溪)                              23 

                                                                           德彰   23

                                                                            

     (四人同迁吉水五十八都相木塘)中友  中孚  中达                        中佐   24

                                                                            

                                                        (迁安福县白石乡)元清    25

                                                                                    

                                                      (迁湖南桂阳县)亮    26    

                                                                          

(以下略)

                                                                                                   

                                                                                                                                 

2.郭子仪三子郭晞衍派

郭晞随父征战,以功拜招讨使,唐末五代有后人入闽平乱,遂定居于闽中,聚族而居,并修建家庙、府弟于福建兴化。后又分为三支:一支为柳江公,居于泉州府惠安县白城;一支为柳海公,居于漳州府龙溪县之大棚;一支为柳溪公,居于漳州府龙溪县之涂仔里。

3.郭子仪六子郭暧衍派

郭暧为唐代宗驸马,其妻为升平公主,因而郭暧后裔最为显贵,族大人多,先后有七支裔脉分迁于江西太和、杭州富阳、江苏润州、镇江、安徽亳县、江苏南京、泰兴、丹徒及湖南麻阳等地。历经世代更迭,再迁于福建泉州、晋江、四川、云南、贵州及广东等地,并漂洋过海,迁居异域。

暧公后代有一支由汾阳迁至山西沁水县,北宋神宗时迁至安徽亳州。其后世有个叫郭益的人,于元末任淮安太守。传到明正德八年(1513),郭璟字良玉,曾官福建建安县丞,例授迪功郎。

4.郭子仪七子郭曙衍派

这支郭氏族人先由汾阳迁至河南光州息县,后转徙于浙江宁波、鄞县等地。

安徽亳县分支世系如下:

                                              [应乃暧之误,录入者注]

                                              

(迁到山西沁水县)某                                                           

                                                                      

                         (北宋神宗时迁至亳州)某                                   

                                                    

(元末淮安太守)益

               

(字良玉明正德八年聚族而居日益壮大)璟

                                   

                                   礼证 

                                   

                           品翰    肖霆  

 

5.南迁其它郭氏

自唐末五代至明清,南迁郭氏族人支派繁多,分布面很广,大多以汾阳王郭子仪为远祖。但因年代久远,史料不足,难以系统地载录其传承世系,今择其主要支派,简述如下:

郭春江苏丹徒分支世系如下:

                                             [疑暧之误,录入者注]

(后代南渡散居四方):

                                            

                                              

                        (隐居丹徒马迹山观前)春(春江)                    1

                                             

                                                                          2

                                              

                             (由观前迁北港)仲正                            3  

(以下略)                                     

 

郭英江苏南京分支如下:

                  (后世迁安徽濠州,今凤阳县)暖[疑暧之误,录入者注]

                                             

(武定侯)英                  (巩昌侯)兴                       

                                                                

(官中军右都督)镛    (官辽府典宝)铭   (尚永嘉公主)镇              

                                                                    

 (袭武定侯)玹                 (官锦衣卫指挥佥事)珍               

                                                            

 (锦衣卫指挥佥事)聪                         (袭武定侯)昌

                                                         

(指挥佥事袭武定侯)良

                   

(太师、翊国公)勋

                                                           

(袭武定侯)守乾

 

郭永清湖南麻阳分支世系如下:

[疑暧之误,录入者注]

(迁江苏宜兴县)某

(迁湖南麻阳县羊石哨严床坪)永清

                             

                   

 

江西庐陵郭氏  据族谱所载,该派为郭子仪长子郭曜后裔。四传至郭在徽时,官居鸿胪右卿。因故谪守庐陵,为开派之祖,后裔分迁于福建、广东、湖南等地。

安徽肥东郭氏  其开派之祖为郭荣益,明代洪武初年由宣州徒居合肥东北古城集。后有一支徙居和州新塘圩,一支居肥水撮镇东。至清代光绪时,传承二十余代。

湖南三湘郭氏  据族谱所载也是郭子仪后裔,宋时有广国公,家于湖北麻岗,子孙多宦游于楚。明代有万圣公徙居湖南澧县,振温公徙居常德武陵。其后子孙繁衍播迁,散居于湖南各地,通称曰:“三湘郭氏”。

广东大麻郭氏  其先祖由江西徙居福建宁化石壁,后移居上杭,南宋末年再徙广东大麻,分天锡公派、天祐公派、筱留公派等支系。

 

 

(四) 徒居琼崖  拓植台湾

 

     海南岛与台湾岛是我国两大岛屿,早在一千多年前就有沿海居民漂洋过海、开发拓植、定居谋生。富有开掘进取精神的郭氏族人,自然也是开发海南、拓植台湾的重要成员。

    1、漂洋过海  徒居琼崖

海南岛作为我国的第二大岛,与雷州半岛一衣带水,很早就有大陆民众迁徙定居,并由此而漂洋过海,移居东南亚地区及世界各地。

据《泰国郭氏宗亲总会成立三十周年纪念特刊》所载,泰国郭氏即有一支是从海南岛迁居而来,俗称琼崖郭氏。

琼崖郭氏为唐汾阳王郭子仪后裔,唐末五代由中原地区迁居福建莆田。南宋时,有郭元音、郭元吉兄弟二人,因元吉任琼州府评事,出仕海南,定居文昌。历经元、明、清数百年繁衍生息,宗族日盛,子孙兴旺,遍布全岛。其间漂洋过海,远涉泰国、马来亚等郭氏族人中就有一支来自琼崖郭氏。

为联络宗亲,明晰世系,琼崖郭氏于乾隆年间拟定统一字辈,并呈报琼州府正堂批准,作为海内外琼崖郭氏通用字辈 。民国初年,琼崖郭氏再次集会,续取了二十个字辈。自20世纪80年底以来,泰国等郭氏后人,曾多次赴琼寻根问祖,谒祖朝宗,对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起了良好作用。

2、筚路蓝缕  拓植台湾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神圣领土。早在三国时吴大帝孙权,就曾派一万官兵抵达台湾,随军出行的吴人沈莹在其所著《临海水土志》中首次记录了有关台湾的文献资料,是台湾有文字记述的开端。隋大业三年(607),由大陆开始向金门、澎湖等地移民。宋元以来,中央政府在台、澎地区设置官府,派员管理,台湾地区正式列入中国版图,明、清之际,大陆居民,主要是闽、粤沿海居民,源源不断渡海迁台,以其先进的生产技术和艰苦创业的精神,披荆斩棘,开拓垦植,成为开发台湾宝岛的先驱和主体。

据台湾方面的最新统计,目前台湾2300万人口中,96.4%的台胞根在大陆,台湾100个大姓中,80%以上来自福建,16%来自广东。正如台湾名儒连雅堂先生在《台湾通史》中所说:“台湾之人,中国之人也,而又闽、粤之族也。”

目前,台湾有郭氏族人近26万,占台湾人员总数11.3%,排名第十四位。分布较多的地区有台北市、高雄市及台南、台中等地,大都由福建漳州、泉州等地赴台,也有一部分从广东潮州、惠州、嘉庆州渡海入台。这些郭氏族人均称出自唐汾阳王郭子仪之后,并以太原、汾阳、华容、冯翊为其郡望堂号。

据史书记载,郭氏族人迁台始于明末清初,其著名人物为郭怀一。郭怀一,福建人,早年随郑芝龙纵横海上,为郑部重要将领。及至郑芝龙受明朝招安,郭怀一与何斌等部将仍留居台湾,率部属垦耕于台南之二层行溪南岸,创立家园,人丁日盛。

郭怀一生性豪爽,仗义疏财,深受部众拥戴,被推为首领,俗称“长老”或“甲螺”,《台湾地方史》称其“提任过多年士美村村长”。故可推断,郭怀一与其部属垦耕创业之处,即今台南士美村一带。

此时,荷兰入侵者正盘踞台湾,推行殖民统治,横征暴敛,民不聊生。对来自大陆的民众凌辱尤甚。郭怀一忍无可忍,遂于南明永历六年(1652)八月十二日聚众密谋起义,计划于八月十五日中秋节之际,以赏月联欢为由,一举全歼赴宴之荷兰官绅,并推翻其殖民统治,重建自己的家园。

但由于判徒告密,起义被迫提前举行。八月十三日,郭怀一率部攻占了普罗民遮城(即今台湾省赤嵌市)。荷兰殖民统治者急忙从各地调集兵力,云集赤嵌城外,向义军猛烈反扑。经过一周浴血奋战,起义军因内无粮草,外无援兵,城池失守,郭怀一身中三箭、五弹,壮烈牺牲。

郭怀一领导的这次起义,虽然被荷兰殖民者残酷镇压,但却体现了中华民族不畏强暴,反抗外族入侵的凛然浩气和民族精神,为郑成功收复台湾,驱逐荷兰殖民者埋下了火种,是郭氏族人中值得大书特书的民族英雄。

当郭怀一英勇就义时,其弟仍然居住于现台南市的赤嵌,并且自此子孙繁衍,成为最早开发台湾的功臣。后来郑成功收复台湾,将荷兰人驱赶出海,其部下就有许多郭氏族人相继入台,郭氏在台湾由此扎下根来。

除郭怀一家庭之外,明、清二代先后入台的郭氏族人还有以下数支:

来自福建漳州者:(一)尤溪县:南明永历五年,郭由怉入垦台南麻豆,传至四世郭焕为,下传八房,是为郭八房。雍正年间,郭光传入垦今台南县。乾隆年间,郭其读迁今澎湖马公;郭振德、郭安政、郭长等,先后入垦今台北万里。(二)南靖县:康熙中叶, 郭锡瑠入垦今彰化。乾隆初年,移垦今台北市,募资开圳,灌溉台北盆地。后人感念其恩,将圳道取名瑠公圳。雍正五年,郭崇怉入垦今台北市内湖。乾隆年间,郭砒石、元记、纯直兄弟入垦今台北金山,郭荣兴入垦今万里。(三)平和县:乾隆年间,郭朝球入垦今万里,郭阿叶入垦今台北瑞芳。(四)不详县别:雍正三年,郭光天入垦今桃园龟山;稍后,郭崇嘏、郭龙文、郭玉振、郭樽等,先后入垦今桃园大园、龟山。

来自福建泉州者:(一)惠安县:康熙后期,郭顺宜入垦今彰化鹿港。雍正六年,郭奕荣入垦今新竹香山。(二)同安县:乾隆十九年,郭行足入垦今麻豆,长房下传六房,是为郭六合。稍后郭川入垦今台北八里,郭植厚入垦今基隆市。嘉庆年间,郭盘衍入垦今苗栗苑里。(三)南安县:乾隆初年,郭宽入垦台南佳里,后迁台南市。郭卜入垦今台北树林,郭云山、云河兄弟入垦今台北汐止。乾隆三十五年,郭恭亭入垦今新竹市。(四)安溪县:道光年间,郭畅入垦今台北坪林。(五)不详县别:嘉庆年间,郭百年率众入垦今南投埔里,郭福富、郭景先后入垦今台北石碇。

来自广东潮州者:(一)大埔县大麻乡:乾隆、嘉庆年间、郭宏烈渡海抵台,在中部苗栗定居。(二)饶平县:康熙中期,郭德奇入垦今嘉义水上。

来自广东惠州者:(一)海丰县:雍正八年郭青山入垦今新竹新丰。(二)陆丰县:乾隆年间、郭成万入垦今苗栗镇。

来自广东嘉应者:(一)镇平县:乾隆二十八年、郭鸣成入垦今台南市安平。(二)梅县:乾隆年间,郭有凤入垦今苗栗镇。

 

 

(五)中山郭氏    创业香港

 

      香港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特殊历史意义和神秘色彩的地区。自1842年被英国殖民主义者强占之后,即成为帝国主义列强侵略掠夺中国的桥头堡垒,也是东西方进行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港口,一度被称为英国女王皇冠上的明珠。一个多世纪以来,数以百万计的炎黄子孙,在这一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忍辱负重,辛勤劳作,用自己的血汗谱写了香港的文明与辉煌。来自广东中山的永安郭氏,就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家庭之一。

     永安郭氏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为著称的十大豪门望族之一,向以“工商两栖,经营有道”著称于世。“永安”郭氏虽然祖籍在广东中山(原香山县),但由于永安郭氏的崛起及其发展是在香港,以致习惯上以地望称之为“中山郭氏”,而以其所创业集团称之为“香港永安郭氏”。

据族谱记载,其远祖为西周时虢叔。历经秦汉、魏晋、唐宋各代,子孙繁衍不衰。南宋淳佑年间,郭氏先祖郭致政任广东南雄盐场总管,居住南雄珠玑巷。因喜爱香山(即今广东中山)山明水秀,环境幽雅,遂定居于此。及至清末,其二十三代裔孙郭炳辉、郭乐、郭泉兄弟,漂洋过海,在澳洲墨尔本、悉尼等地谋生,创立了“永安果栏”(做水果生意的小店)。由于兄弟数人同心协力,艰苦创业,永安果栏很快发展成兼营土特产的批、零货栈。之后又利用与当地外国银行及国内银号业务关系,涉足金银票号业务,实力大增,生意兴隆。遂于19078月在香港创立了“永安百货公司”,提出了“经销环球百货”的口号,并别出心裁地设立了德育、智育、体育三部,对职工进行职业道德、服务规范和业务技能训练,公司发展蒸蒸日上。

与此同时,又设立“金山庄”,为华侨办理各种事务,兼营进出口贸易。之后,又创立了永安水火保险公司,广泛吸纳社会游资,增强资本实力。到1931年,永安集团已成为拥有百货、保险、银号、货仓、酒店、地产、纺织等多行业的综合性企业集团,积累资本达630万元,成为声名远播、举足轻重的华人财团。在中国两大对外港口城市——香港和上海站稳了脚跟。

此后,又经过郭琳爽(郭泉长子)、郭棣活(郭葵之子)数代人的努力、永安郭氏更日益兴旺,成为富甲一方、海内外之港01      了中华民族不畏强暴,反抗外族入侵的较多的地闻名的豪门望族和爱国民主人士。

新中国建立以后,永安郭氏以其饱满的爱国热情,投入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为新中国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人民政府也给予他们应得的荣誉和地位。郭琳爽和郭棣活均先后当选为上海市人民代表、政协委员、工商联副主任委员等职。郭棣活还经陶铸、陈郁同志力荐,经中央批准,就任广东省副省长。

如今的永安郭氏,已是第三代“志”字辈大展宏图的时期,他(她)们秉承永安郭氏爱国创业的传统精神,在各个经济领域中大显身手,使永安郭氏继续领时代之风骚,享誉海内外工商两界。其代表人物有:永安集团主席郭志权、永安百货公司总经理郭志仁,友升国际公司总裁郭志娴等。

在永安郭氏崛起的同时,广东中山郭氏另一支系、香港地产业巨子郭得胜家族也应运而生。郭德胜祖籍中山县石岐,自幼在故乡受私塾教育。小学毕业后,随父亲经营洋杂货批发,销售网遍及广州及上海等地。日本侵华期间,郭得胜与家人逃难至澳门,开设“信发百货商行”。战后,定居香港,在上环开办“鸿兴合记”,批发洋杂货及工业原料,有“东南亚洋杂大王”的称誉。

50年代中期,郭得胜以其强大的经营能力和良好的社会信誉,取得了日本著名的“KYK”拉链在香港的代理权,生意日渐兴隆,资本与日俱增。1958年,郭德胜又与好友李兆基、冯景禧合作,成立“永业公司”,发展十分顺利。1963年又在永业公司的基础上,合力组织“新鸿基企业”,从事房地产业和证券业投资,再度取得巨大成功。

1969年,经过11年合作的三位老友为了各自更大的发展,分道扬镳。郭得胜独自经营“新鸿基”地产。1972年新鸿基地产上市,在房地业中崭露头角,到1993年新鸿基成为香港地产业中数一数二的企业。同时新鸿基还从事物业与投资控股,至19933月底,新鸿基地产市值为160.16亿美元,而郭氏家族就持有38.7%的股权。

1984年,郭得胜再度与冯景禧、李兆基、胡应湘等联手,在广州兴建中国大酒店,再次扩大了自己的实力。

郭德胜先生于1990年逝世后,家业由其子郭炳湘、郭炳江、郭炳联兄弟三人主理,使郭氏实业得以继续发展,再创新高。

 

 

《寻根认祖——郭》(李吉 李梦涛编著)之四春华秋实   桃李芬芳

 

郭氏源远流长,本固枝荣,素以名门望族著称于世。英贤辈出,代有伟人,除了本书前面提及的历代英贤之外,还有声名卓著者,载录于后。

 

 

(一)古代英贤  青史标名

 

  西汉时人,生卒年不详。汉初,匈奴屡为边患,侵扰不已。汉武帝元封年(前110),武帝亲率十八万大军巡边,浩浩荡荡地陈兵朔方,以显示武力,稳定匈奴,并派郭吉去劝谕当时在位的单于。郭吉见到单于说:“南越与汉朝多年交战,而今南越王已被斩首,头颅高悬于城门。如今你单于若敢于开战,武帝的大军就陈兵于前;若不敢开战,就赶快南面称臣,何苦总是忽战忽逃,藏匿于漠北苦寒之地呢?”单于听后,竟恼羞成怒将郭吉囚于冰天雪地的北海去折磨他,却又不敢与武帝的大军交战。从此郭吉就像苏武一样,手持汉节,不辱使命,在漠北艰难地生活。可惜他没有等到返回朝廷,就死在了那个苦寒地方。而匈奴单于也始终不敢再侵扰汉边,只是休养士马,练习射猎,并且多次派使者要求与汉朝和亲。

郭吉虽不能像苏武那样在历经艰苦之后功成而返,但他所表现出来的不屈精神和顽强斗志,更令人敬佩。

  西汉云中(今山西大同一带)人,历事汉武帝、昭帝、宣帝三朝,一生是在戎马倥偬中度过的。最初,他只是一位校尉,跟随大将军卫青作战,在征讨匈奴的战斗中,他冲锋陷阵,英勇杀敌,立下战功。元鼎六年(前111),南越反,他以中郎将和卫广一起率兵讨伐,斩首数万,平定了叛乱,设置牂柯郡。元封二年(前109),又以大将军率卫广讨代西南夷中未服者,设置益州郡。四年,以太中大夫为拔胡将军封浞野侯,屯兵朔方,随时准备打击匈奴的入侵。六年,益州(今四川)、昆明(今云南)西南夷又反,郭昌以将军率兵平定。汉宣帝时,加封为光禄大夫,受命治理黄河,在章丘县一带裁弯取直,开渠引水,百姓深受其益。

    字细侯,约生于西汉元帝建昭元年(前38),卒于东汉光武帝建武二十三年(47),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人。其高祖父是西汉时有名的任侠郭解。郭解是河内轵(今河南济源)人,为人恭谦,常以德报怨,厚施而薄望,在西汉士大夫中享有很高声誉。

郭伋的父亲郭梵曾为蜀郡太守。郭伋从小就很有志向,西汉末年,哀帝、平帝时他被辟召大司空府,后又担任过渔阳都尉的官职。王莽新朝时,郭伋为上谷大尹,迁并州牧。

东汉光武帝即位后,拜郭伋为雍州牧,转为尚书令。他忠于职守,数次忠言谏争。建武五年(29),郭伋出任渔阳(今北京密云一带)太守。当时此地连遭战乱,“民多猾恶,寇贼充斥”。郭伋到任后,对民众示以诚信,对盗贼坚决打击,很快就使该地稳定下来。消除内患后,郭伋又着手对匈奴的防范。由于汉室衰微,加上连年战乱,匈奴乘机骚扰边境,百姓不堪其苦。郭伋一方面整顿军备,训练士兵,一方面加强防御,“设功攻之略”,使匈奴不敢再来寇边,远逃它方,民众得以安居乐业。郭伋在渔阳担任太守五年,治理有方,使当地的人口得到成倍增长。

由于郭伋治理渔阳成绩显著,建武九年(33),他又被任命为颍川太守。当时颍川境内山贼甚多,他们自恃山道崎岖,官军不易追捕,因而十分猖獗。行前,光武帝召见郭伋,对他寄以厚望。郭伋到任后,并没有大动干戈去清剿山贼,而是采取怀柔政策招降他们,使数百山贼束手归降,然后郭伋又让他们各自回家,安心务农。郭伋的这一举动深得人心,很快就在颍川树立起威望,山贼余党也因听到官府并没有治罪的消息,纷纷从远方回来归附。

郭伋是西汉末、东汉初的一位出色的地方行政长官,在当时天下大乱、政权更迭之际,他能尽职尽责,维护地方的稳定和人民生活的安定,获得了很高的声誉,也深受后人的好评。

   字子横,汝南宋(今安徽太和县一带)人。生卒年不详。郭宪生活的时代,正是汉室衰微、王莽当政的西汉末年。年轻时,他曾拜东海王仲子为师。一天,当时已官至大司马的王莽要召见王仲子,王仲子正准备出发,郭宪拦住他说:“按照礼法,只有学生来求教,没有老师去教人的道理。先生您去见王莽,固然是畏惧权贵,却失去了礼法。您应当等到讲完课后再去。”王仲子听从了他的劝告,直到太阳快落山时才去见王莽。王莽问他迟来的缘故,王仲子据实以告,使王莽大为惊叹。

王莽篡位后,拜郭宪为郎中,并赐给他许多衣物。郭宪回家后,将王莽赏赐的所有衣服全部付之一炬,连夜逃到东海之滨躲了起来。王莽又恨又气,让手下去查找,却一无所获。

到光武帝建立东汉后,征拜郭宪为博士。建武八年,光武帝要西征隗嚣,郭宪劝谏说:“现在天下刚刚平定,不宜兴兵远征。”光武帝不听劝谏,郭宪急了,拦住皇帝的车驾,掏出佩刀将缰绳割断,可皇帝仍旧不听。后来果如郭宪所言,颍川一带的军队趁皇帝西征之机起兵叛乱。在从前线返回的路上,光武帝与郭宪同车而言,感慨地说:“恨不听子横之言啊。”

后又上书谏阻征讨匈奴,认为天下疲惫,不宜劳师动众。光武帝不予采纳,郭宪即拜伏不起,装作晕眩状态。光武帝命人强行把他拉到扶到殿外,郭宪还跪拜谢恩,致使光武帝对其倔强耿直,十分佩服。而郭宪却从此称病辞官,病故于家中。

    字子玄,约生活于西晋中后期,河南(今河南洛阳附近)人,是魏晋时期玄学、清谈的著名代表人物。

郭象年轻时就很有文采,史称他“好老、庄,能清言”。魏晋时期是清谈和玄学昌盛的年代,门阀士族和士大夫们以清谈物议相标榜。当时清谈代表人物太尉王衍曾评论听郭象谈话如“悬河泄水,注而水竭”。郭象起初也曾想以清谈名家处世,以文章论述自娱,因此州郡屡召不就。后来召他为司徒掾时他上任了,不久升为黄门侍郎。东海王司马越掌权时,引他为太傅主簿,对他特别信任,把所有事务都交由他去处理,一时间他“任职当权,熏灼内外”,却失去了当初人们对他的好评。大约西晋愍帝永嘉(313-315)末年时郭象因病去世,他曾撰著有碑论十二篇。

郭象生前死后卷入一场千古“版权纠纷”。魏晋之际盛行老庄之学,于是各以己意注疏《老子》、《庄子》蔚然成风,作注疏者有数十家之多。当时著名文人向秀也曾为《庄子》作解义,“妙演奇致”,对社会上的玄学之风起了推动光大的作用。可惜他还有《秋水》、《至乐》两篇未及注完就去世了。其子年幼,不能继承父业,郭象见有机可乘,就依向秀的解义,将其重新整理一遍,再把《秋水》、《至乐》解出,又替换了另一篇《马蹄》,然后以自己的名义流传于世。这一不高明的举措,既引得当时人们的非议,也频频为后世史家评说。但《四库全书简明目录》对此事的评价还是比较公允:“……今乃向佚而郭存,以陆德明《庄子》释文所引向注互校,攘窃之迹,灼然可见。然象亦有所补缀改定,不可目为秀书。”

    字景纯,生于晋武帝咸宁二年(276),卒于晋明帝太宁二年(324),河东闻喜(今山西闻喜)人,两晋之际著名的文学家、训诂学家。

郭璞父郭瑷,曾为晋尚书都令史,以公正方直见称。郭璞从小就喜好经术,长大后博学有高才,文章词赋为一时之冠,却不善言谈。有一名叫郭公者,客居河东,此人精于占卜筮卦,郭璞就拜他为师,向他学习。郭公将平生所学的青囊九书全部传给郭璞,于是郭璞对阴阳五行、天文卜筮之术、攘灾消祸之法烂熟于心。

晋惠帝、晋怀帝之际,河东不断受到匈奴的进犯和骚扰,郭璞预感此地不可久居,便联络亲戚朋友数十家离开家乡,到江南避难。

郭璞过江以后,最初被宣城(今属安徽省)太守殷祐任用为参军,后来又随升任石头(今南京市)都护的殷祐到石头城,不久又被丞相王导任为参军。这时郭璞已是四十岁左右。大约在过江前后,他写了著名的《江赋》。晋元帝于建武元年(317)即位后,率全朝效祀,他写了颇有气势的《南郊赋》,描绘了郊祀的盛大场面,希望晋元帝能“振西北之绝维,隆东南之桡柱,廓清紫衢,电扫坤宇”,深受晋元帝赏识,并被任为著作佐郎。

晋元帝在位期间,郭璞有一系列奏疏,最主要的有《省刑疏》、《天变疏》、《皇孙生疏》、《谏留任谷宫中疏》。从现在资料看来,前三疏的中心意思是针对当时天下刑狱泛滥,要求减少刑狱,大赦天下,实行无为而治,希望晋元帝“无为而为之,不宰而宰之”。由于这几疏都受到晋元帝嘉奖,郭璞因此又被任用为尚书郎,这是他一生所任最高职务。

晋元帝去世前后,郭璞以母忧去职,居暨阳(今江苏省江阴),不久被大将军、扬州牧王敦任用为记室参军。

晋明帝太宁二年(324)六月,王敦起兵反叛,要郭璞卜筮,预测吉凶。郭璞回答说,将军如要起兵,一定以失败告终。可能是因为郭璞曾受晋元帝和晋明帝器重,而且与温峤、庾亮友好,因而引起王敦猜忌(当时温峤、庾亮正在王导、郗鉴率领下准备征讨王敦),所以要找借口杀掉郭璞。当天中午,郭璞被王敦在一个叫南冈头的地方斩杀,时年四十九岁。王敦被平叛后,晋明帝追赠郭璞为弘农太守,故后世有“郭弘农”之称。

郭璞的一生是悲剧性的,但他的文化成就和学术贡献却是多方面的:

第一,郭璞是晋室南渡之际的重要作家。他有许多赋,如《江赋》、《南郊赋》、《盐池赋》、《巫咸山赋》、《流寓赋》、《井赋》、《蚍蜉赋》、《登百尺楼赋》、《龟赋》、《蜜蜂赋》等。其中最著名的《江赋》,是中国文学史上山水文学方面的重要著作。第二,郭璞是我国神话学研究的鼻祖。他用了多年功夫,花费了大量的精力,注释了《楚辞》、《山海经》、《穆天子传》。他认为《山海经》和《穆天子传》中记载的所有神话故事,都有其合理性和真实性。真正认识到《山海经》和《穆天子传》的价值所在,这两部书得以流传,实有赖于郭璞。

第三,郭璞是我国晋代以前训诂学的集大成者,其突出的成就就是《尔雅注》。《尔雅》作为我国最早的一部字典,自训诂以至鱼鸟虫兽,几乎囊括了当时所有的知识。

《晋书》郭璞本传中还记述了许多郭璞卜筮灵验的故事,可见他在当时享有占卜的盛名。郭璞不像郭淮或郭嘉那样,以积极进取、赢得功名而留名青史,但他却以其独特的文化特色成为继东汉郭林宗后郭氏家族中又一文化名人。

郭澄之   字仲静,生卒年不详,约晋安帝元兴年间(402)前后在世,太原阳曲(今太原阳曲)人,东晋时著名的文学家。

郭澄之少年时即有才思,机敏过人。后步入仕途,开始为尚书郎,出任南康相。时值卢循起义,攻陷豫章(今江西南昌)一带,郭澄之奔波流离,辗转回到都城建康。战争平息后,被刘裕任命为相国参军。义熙十二年(416),他随从刘裕北伐,任参赞幕府。后官至相国从事中郎,封南丰侯。

郭澄之擅长于著述,《隋书·经籍志》著录有文集十卷,己佚。另有志人笔记体小说集《郭子》三卷,记述魏晋间名士的言谈轶事,文笔简洁生动,不乏精彩片断。如描述许允新妇的故事云:

许允的媳妇是名门阮德如的妹妹,容貌奇丑。婚礼交拜后,许允便搬到书房居住,寄情于诗书,决心永远不再进入新房。友人桓范劝解他说:“阮家出嫁丑女给您,本当有用意,应该留意观察她。”许允便到新房见面,新妇手提着裙子出来接待他。许允对新妇说:“妇女有德、言、容、工四德,您有几德?”媳妇回答说:“新妇我所欠缺的只是容貌。士人有百行,您有哪几种品行?”许允回答说:“我全都具备。”媳妇说:“您好色,不重德,怎么能说全都具备?”许允面有愧色,于是对新妇很是敬重。

许允担任吏部郎,多任用自己的乡亲邻里。皇帝派遣虎贲武士拘捕许允,新妇急忙走出闺阁告诫许允说:“对英明的君主只能用道理说明,很难用感情求免。”许允到了朝廷,明帝核问他,他据理回答:“陛下不是让荐举你所熟知的人吗?为臣我所熟知的人,请陛下考核检查,是称职还是不称职?如果不称职,为臣应该承受罪责!”经过考核检查,许允所任命的乡亲邻里都是官得其人。于是,朝廷很快就释放了他。当时许允是穿着破旧的衣服被抓去的,皇帝还命令赏赐给他一套新衣服。许允刚被抓走时,全家人都大声号哭,只有他的媳妇说:“不必忧愁,他很快就会回来。”于是就做小米粥等待许允。时间不长,许允果然就回来了。

这两段文字,描述了一个德才兼备、应对敏捷、处变不惊、料事如神的新妇形象,笔墨简洁精炼而又生动传神,虽然尚未脱离笔记体纪实窠臼,但可以说已深得小说文体之意趣。

《郭子》一书,唐代犹存,贾全曾为之作注,可惜后来散失了。鲁迅先生《古小说钩沉》中辑有八十余则佚文,可窥见《郭子》全书的概貌。

    生年不详,卒于北周武帝天和四年(569),太原阳曲(今太原阳曲)人。北魏时,郭彦的先祖曾在关内做官,因之迁居冯翊(今陕西高陵)。其父郭胤曾任冯翊郡功曹,又做过灵武县令。

郭彦年少的时候就很有声望,但他真正走上仕途是在北魏孝武帝永熙三年(534)。他的一生,是在西魏和北周时期度过的,是这一时期著名的军政人才,既受到统治者的重视,又获得老百姓的爱戴。

北魏雍州刺史贺拔岳于永熙三年(534)春被杀,时任夏州刺史的宇文泰赶到雍州,被贺拔岳的部众推举为统帅。高欢亲自率兵进逼洛阳,是年八月,魏孝武帝离开都城洛阳,率百官到长安依靠宇文泰,所属众官亡者过半。孝武帝以泰为大将军、雍州刺史兼尚书令,军国大权决于一人。军国草创,郭彦以先祖在关内做官的缘故被宇文泰辟为西曹书佐,以后逐渐提升为管理山泽草木鸟兽蕃昌的虞部郎中。因他做虞部郎中有政绩,被封为龙门县子,封邑三百户。西魏文帝大统十二年(546)朝廷令州内推选有声望的人统领乡兵,他被拜为帅都督、持节、平东将军。大统十六年(550)岷州羌人首领傍乞铁匆与汉人郑五丑等起义,郭彦随从大将军宇文泰镇压了这支义军,因军功被拜为大都督,又封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司农卿。西魏恭帝元年(554)封兵部尚书之职。这年朝廷决定攻打与北齐通好的梁元帝,于是郭彦以兵部尚书职随从柱国、雍州刺史于谨南下讨伐江陵。江陵都城的外城被魏军攻陷,梁元帝出城投降,郭彦因战功晋升为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西魏恭帝三年(566)宇文泰建六官制度,郭彦被拜为民部中大夫。

北周孝闵帝宇文觉登帝位(557),郭彦远离都城去做澧州刺史(今湖南澧县)。澧州之民不善农耕,多以捕猎为生,朝廷的赋税制无法施行。因为这里缺乏粮食,需要常从荆州调运粮食以救济。郭彦任职后,劝民耕稼,施行发展农业生产的措施,使澧州之民学会了农业生产技术,粮食生产有了节余,从此澧州不仅不要朝廷调拨粮食补给,而且有了储备,并向国家交纳赋税,由此郭彦在东南部建立起善政爱民的威望。武帝天和元年(566)他被调任益州总管府做长史,后又升任陇右总管府长史,并于天和四年(569)在任上去世。

    字彦文,生年不详,卒于隋大业七年(611),是北周、隋两朝著名的军事将领。

郭衍父郭崇曾于北魏末年事孝武帝,以舍人随其入关,后官至侍中。郭衍从小就骁勇刚武,557年宇文氏代魏建周后,被周陈王宇文纯所器重,引为左右,并累迁大都督。其时,北周经常受北齐的威胁,郭衍奉诏从天水(今甘肃天水、秦安、甘谷等地)招募迁徙千余家人口,屯于陕城(今河南峡县),以镇守北周东部边境,官拜持节、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一年内数次打败北齐的进攻,颇使齐军丧胆,陈王因此而更加亲宠重用他。北周建德六年(577),郭衍率周军攻破北齐都城邺(今河北临漳),北齐灭亡。在北周统一黄河流域的一系列征战中,郭衍屡立战功,因而加授开府,封武强县公,并被赐鲜卑姓叱罗氏。宣政元年(578)又为右中军熊渠中大夫。

北周静帝大定元年(581)二月,杨坚以隋代周,建元开皇,是为隋文帝。郭衍亦奉敕恢复旧姓郭氏。隋开皇三年(583),隋文帝命郭衍为行军总管,领兵屯于平凉(今甘肃平凉)以防突厥犯境。又因关中产粮不足京城消费,隋文帝乃于开皇四年(584)诏开广通渠,命郭衍为开漕渠大监,同宇文恺率水工凿渠引渭水,经大兴城(今陕西西安)北,东至潼关接黄河,漕运四百里。广通渠使关东粮食得以西运,缓解了关中粮荒,因而被时人称为“富民渠”。开皇五年(585),郭衍为瀛州刺史,赴任后适逢秋雨成灾,瀛州属县多被水淹。郭衍亲备船筏和粮食救灾,并先开仓赈恤,后禀秦文帝,此举深得隋文帝的赞赏,故又选授其为朔州总管。朔州地处边远,尤以恒安镇(今山西大同县西北)北接番境,粮食转运非常不便。郭衍便在此择地屯田,不仅做到粮食自给,且“岁剩粟万余石”,使民众免受转输之苦,因而得到隋文帝的信赖。开皇九年(589),隋平南陈,统一了全国。为巩固为江南的统治,第二年隋文帝派晋王杨广出镇扬州(今江苏省江都县),郭衍亦随从前往。其时,南陈故地反隋叛乱四起,郭衍受命为行军总管,先领精锐部队万余人屯于京口(今江苏省丹徒县),后于贵州南平定叛乱,生擒敌帅,缴获大批舟船粮草,接着又平定东阳、永嘉、宣城、黟、歙等诸地叛军,维护了全国统一的局面,于是又被授蒋州(今江苏南京)刺史。

在江南追随杨广期间,因郭衍“临下甚踞,事上好谄”,深得杨广厚爱,遂迁洪州(今江西南昌)总管。时太子杨勇日渐失宠,杨广阴谋承取而代之,便以郭衍为心腹,郭衍亦欲以杨广为靠山,故而杨广密召郭衍与其暗地共谋夺嫡大计。此后,郭衍频繁来往于洪州和扬州之间,与杨广过从甚密。为了策应杨广,郭衍还在洪州“大修甲仗,阴养士卒”,暗中积聚武装。仁寿二年(602),隋文帝听信杨素等人谗言,废杨勇,立杨广为太子,郭衍亦被征授为左监军率,后转左宗卫率。仁寿四年(604)七月,隋文帝临终前发现自己废立太子的错误,但为时已晚。杨广同杨素伪造圣旨,令郭衍和宇文述率兵控制了皇宫和东宫,并将隋文帝害死于仁寿宫,杨广遂即帝位,是为隋炀帝。时汉王杨谅闻迅于并州起兵讨伐杨广,“从谅反者凡十九州”,郭衍又奉杨广之命据守京城。

郭衍于隋炀帝袭位有功,故大业元年(605)拜左武卫大将军。大业七年(611)正月,郭衍卒于江都,赠左卫大将军,谥曰襄。

郭知运  字逢时,生于唐高宗乾封二年(667),卒于唐玄宗开元九年(721),瓜州晋昌(今甘肃玉门关附近)人。

郭知运“长七尺,猿臂虎口”,年轻时以格斗勇猛而补秦州三度府果毅,后跟随大将军郭虔瓘征讨突厥,以功加右骁卫将军,封介休县公。

郭知运的一生是在征战之中度过的。就在他加官进爵后不久,突厥进犯渭源(今甘肃渭源),劫掠当地民众牧马,于是朝廷命令他率军前去征讨。战斗中,他与另外两位大将军互为犄角,大败突厥军。此役获胜后,郭知运进官冠军大将军,兼临洮军使,封太原郡公,皇帝赏赐给他的金银数以万计。

史称郭知运屯兵西方,“戎夷畏惮”。他与另一大将王君奂在征讨的战斗中功名相当,人称“王郭”。知运死后,皇帝命人将他的功劳刻在墓碑上,后又将其牌位配飨太公庙,并给他封赠谥号为“威”。

郭知运的长子郭英杰,字孟武,也是一员勇敢善战的大将,官左卫将军、幽州副总管。开元二十三年(735),英杰与其他将领率军和契丹军大战,屯兵榆关。在这次战斗中,由于敌众我寡,加上一部分将领提前率兵离开战场,英杰等苦苦死战,壮烈牺牲,浴血沙场。

郭知运次子郭英   ,字元武,“以武勇有名河、陇间”,和其父、兄一样,也是一员武将。“安史之乱”时,他官秦州都督、陇右采访使。安禄山部将高嵩率兵进掠他管辖的地区,他假装劳军,并且准备了丰盛的饭菜请来叛军首领,暗地里却设了埋伏,将叛军全部俘虏。

因为郭英  勇敢善战,到史思明为乱河南、陕西时,朝廷把他作为一支重要的防御力量委以重任:史思明攻陷洛阳、谋掠陈蔡时,皇帝诏他统淮南节度兵;叛军进兵关中,皇帝又诏他为陕西节度、潼关防御使。他也因此而官运亨通,先是晋御史大夫,兼神策军节度使,到代宗即位后,以他为检校户部尚书兼大夫,后又以功赏封三百户,拜为尚书右仆射,加封定襄郡王。

但郭英  却渐渐居功自傲,后终因内外交困而被人所杀。

郭守文  太原人,生于五代后唐清泰二年(935),卒于北宋端拱二年(989)。一生戎马倥偬,为开创大宋基业和保卫边陲,立下了显赫战功,是北宋初期著名军事将领。

郭守文父郭晖,后汉时为护圣军使,随郭威征战河中,死于战场。郭守文当时十四岁,郭威将其收留在帐下。郭威建立后周,是为周太祖,任命郭守文左班殿直。陈桥兵变,赵匡胤建立北宋王朝,蜀地初平,宋太祖让郭守文知简州。当时剑阁一带流寇散匪颇多,郭守文则将当地治理得井井有条,寇匪多归附朝廷。潘美征岭南,曹彬平金陵,郭守文皆随军效力。

开宝九年(976),曹彬派郭守文担任护送使,护送南唐皇帝李煜去开封见宋太祖,李煜恐己为亡国之君,蒙受宋朝君臣羞辱,故不愿活着去见宋太祖。郭守文劝慰李煜:“国家只务恢复疆土,以致太平,岂复有后至之责耶?”李煜的顾虑才被打消,随郭守文赴开封,郭守文因此迁西京作坊使,领翰林司事。太平兴国元年(976)郭守文随党进与北汉军战,大败北汉于团柏谷(在山西祁县东南60里,东接太谷,南接武乡)。当时,秦州(今甘肃天水)刚刚归附,军民心存疑虑。加之其地与西夏为邻,若处置不当,则边患无穷。宋太祖鉴于郭守文机敏善辩,安抚南唐颇有方略,于是命郭守文前往秦州,晓喻军民。郭守文赴任之后,对边地各部落族人待之以礼,陈说利害,使西北边陲得以安宁。

北宋立国之初,主要边患一为辽国,二为西夏。郭守文因善于筹边,屡受重任。雍熙二年(985),郭守义调任武州团练使,主持西北防务,整修关塞,操练士卒,屡次挫败西夏的侵扰,先后征服了夏川、银川、麟川等25个少数民族部落,致使1600余户内附北宋,解除了北宋王朝一大边患。

郭守文深通兵法,富有谋略。但他深知“兵危战凶”,决不轻启边衅,邀功请赏,只是迫不得己时才出兵反击。故而在他历任边防将帅期间,边境很少有战事发生,与邻国各少数民族部落关系较为融洽。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实属难能可贵。

郭守文不仅富有军事才能,而且以善于治水见称于世。他曾先后两次奉命率领军民丁夫堵塞黄河决口,一次堵塞汴水泛滥,保护了京都安全,拯救了黎民百姓。可谓“文可治国,武能安邦”的英贤俊杰。

郭守文历北宋太祖、太宗两朝,官居宣徽院北使、南使、北面行营都部署等职,可谓功勋卓著的一代名臣。无论南下抚慰后唐,还是北上平定甘陇、燕云,或是保卫边陲,治理黄河,都表现了“文事武功”的卓越才干。因而死后,宋太宗十分惋惜,谥曰“忠武”,追封樵王。

    生于后梁开平元年(907),卒于宋乾德三年(965)。原名崇威,因避后周太祖郭威名讳,只称郭崇。郭崇世居应州金城(今山西应县),父、祖俱为代北酋长。

史称郭崇“重厚寡言,有方略”,“弱冠以勇力应募为卒”。后唐清泰中,为应州骑军都校。及至后晋石敬瑭为换取契丹军事支持,割让燕云十六州,自称“儿皇帝”,应州遂为契丹所据。郭崇对石敬瑭割地称臣的卖国行为,深以为耻,且不愿为契丹效力,于是毅然率部南下,历任“郓、河中、潞三镇骑都校尉”,戍守太原。

郭威登基之后,改国号为周,史称后周。郭崇被封为京城都巡检使、修城都部署,兼知步军公事。历任定武军节度使、陈州节度使。后加平章政事,出镇澶州。契丹畏其声威不敢南下侵扰。

周世宗继位之后,于显德四年(957)亲征淮南。契丹乘虚南下,以万余铁骑掳掠边境。郭崇率兵迎击,攻取束鹿县城,斩首百级,俘获甚多。

显德七年(960)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取代后周,建立北宋。郭崇感念周室之恩,向宋太祖请求致仕为民,太祖不准,为笼络人心,加封郭崇兼中书令(宰相),后改任平卢节度使。但郭崇仍时时怀念旧主,郁郁不乐,于乾德三年(965)病逝,享年五十八岁。宋太祖深为惋惜,追赠太师封号。

郭崇生有二子,长子守璘,官至洛苑副使,其妻为明德皇后之姊。次子允恭,以父荫授殿直之官,后迁崇仪副使,死于常州任上。

郭若虚  宋代太原人,生卒年不详。为著名的书画鉴赏家和画史评论家。有《图画见闻志》传世。

郭若虚世居太原,出身于北宋初期的豪门望族。其曾祖父郭守文历仕太祖、太宗两朝,官至宣徽院使、北面行营都部署。

郭若虚生平酷好绘画,尤精于画论画理。据其自云:“余大父司徒公虽贵仕,而喜廉退恬养,自公之暇,唯以诗书琴画为一适。时与丁晋公、马正惠蓄书画约,故画府称富焉。先君少死,躬蹈懿节,鉴别精明,珍藏罔坠。”可知其家素有收藏鉴别书画的传统。郭若虚自幼便受到熏陶,为他日后从事绘画史和绘画理论的研究提供了文化背景。郭若虚,毕生极力搜罗书画,不断进行艺术实践和创作。

郭若虚的《图画见闻志》是一部重要的中国绘画史著作,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郭若虚作为一名杰出的绘画史论家,亦将永远彪炳史册。

郭文振  字拯之,金朝太原(今太原市)人,生卒年不详。金章宗承安二年(1197)进士。累官辽州(治所乐平,即今山西昔阳县)刺史,中都(今北京城西南)副留守。

兴定元年(1217),蒙古军南下侵金,北方民众奋起抵抗,组成抗蒙义军。金宪宗欲恢复中都,征调山东驻军接应河北义军苗道润所部。因真定府(今河北保定)为叛军所据,金宪宗恐怕其从中作梗,下令郭文振与粘割贞、武仙等部互为犄角之势,共图中都。

然而,其时地方豪强之势力己成,金朝中央集权制己趋崩溃,故“不能尽用文振之言”。为利用地方豪强势力抵御蒙古入侵,兴定四年(1220)三月,金宣宗从右司谏术甲直敦等人之请,郭文振被封为晋阳公。

元光元年(1222),郭文振秦请起用前平章政事胥鼎,以任行省河北,诸公府、帅府并听节制,以一事权,消弭纷争。朝廷不用其言。次年,诏郭文振率兵应援史泳,复河东。五月,辽州已不能守,郭文振徙其军于孟州(今河南孟县一带),以部将郝安等护沿山诸寨。时郭文振辞公府,诏不许。不久,郭文振部将与孟州防御使纳兰谋古鲁有隙,复徙卫州(今河南辉县、汲县一带)。正大年间(1124-1131)卒于卫州。

郭文振怀抱经世之材,生逢金元乱世,虽难以实现其报国安民之志,但其治事之才、御敌之志,深为世人称道,堪称一代英贤俊杰。

郭守敬  字若思,金哀宗正大八年(1231)出生于顺德邢台(今河北省邢台市),为元代著名的天文学家和水利专家。

郭守敬祖父郭荣,学识渊博,对天文、历算及水利均有很深的造诣。郭守敬在家庭的熏陶下,喜好读书求学,留心观察周围的自然现象。祖父也对他着意培养,先后让他拜名士刘秉忠、张文谦为师。守敬天资聪颖,刻苦用功,很快便崭露头角,对“经世致用”的天文历算、地理、水利尤有心得。真正成了一个“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年轻学者。

元中统初年,雄才大略的元世祖忽必烈统一北方后,为医治战争创伤,发展农业生产,沟通南北水利交通,大力提倡兴修水利。经张文谦举荐,郭守敬面见元世祖,陈述了六条兴修水利的建议,深受元世祖嘉许,特别委派他为提举诸路河渠副使,与张文谦共同主持兴修水利,治理中原水患。

郭守敬不仅是一位水利专家,而且也是一位卓有成就的天文学家。当时通用的天文历法,为沿用多年的辽、金旧历,不仅有所误差,而且无法适用元代辽阔的疆域。元世祖平定南方后,即任命郭守敬为太史院同知院事(副使),协助太史院令王恂制定新的历法。

于是郭守敬以唐代一行和尚所创之《大衍历》为基础,系统深入地对历代天文、历法进行分析研究。为便于观察日月星辰的运行,四时气候的变化,取得准确数字,郭守敬先后制成了简仪、高表、仰仪等十三种天文仪器;为了去外地观测,他又创制了一套携带方便的天文仪器,还制作了仰规变矩图表、导方浑盖图等五种图,与仪器互相参照使用。

郭守敬还是一个出色的天文观测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他挑选了十四个具有天文技术知识的官员,分为几个小组,带着轻便的仪器到各地去观测天象。当时在全国从东到西,从南到北设立了二十二个观测站,在二十七个地点进行观测。各地观测得来的数据纷纷报到大都。郭守敬运用报来的数据精密计算,花了两年的时间,修成了一部新历法----《授时历》。以往的历法,不满一日的尾数大多用分数来表示,使计算十分复杂。郭守敬修《授时历》改用了小数,计算出一年为365.2425日,和地球公转周期只差26秒,与目前世界上通用的格里历(即公历)的一年周期相同。《授时历》对旧历法做了七项重要的改正,还有五项重要的创新,因而成为我国古代最好的一部历法。

郭守敬在天文历法方面的著作有十四种,共计一百零五卷。在古代天文学家中,他是著作最丰富的一个。

郭守敬作为一个杰出的天文学家和水利专家,不仅对元代农业生产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也给后世留下了一笔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无愧中国历史上伟大的科学家之一。

郭子兴  生卒年不详。其先世为山东曹州人,后迁居凤阳定远(今安徽凤阳县)。

子兴生性任侠,广为交游。元末群雄并起,子兴也散其家产,结纳豪侠壮士。至元十二年春(1275),子兴聚众数千,袭据濠州,自称元帅,兴兵反元。当时明太祖朱元璋穷困潦落,前往投靠。守门卫士见其形迹可疑,以为元人间谍,捆绑而入,禀告子兴。子兴见朱元璋相貌奇伟,亲自解去捆绑,好言抚慰,收于帐下。其妻小张夫人,也精于相术,谓朱元璋日后富贵不可限量,于是将其养女马氏许与朱元璋,并招赘为婿。马氏即史称之“马皇后”。

初时,与子兴一同起事者,尚有孙德崖等四人,均自称元帅,日事掳掠,胸无大志,且屡受子兴轻视,因而合谋伺机夺取子兴权柄,吞并其部属。不久,另两支反元义军首领彭大、赵均用率其部众投奔濠州。因彭大富有谋略,与郭子兴相交日厚。而子兴对赵均用较为轻慢,于是孙德崖等乘机挑拨,鼓动赵均用将郭子兴拘押于孙德崖家中。幸亏朱元璋极力奔走,请彭大出面,始将郭子兴救出。自此,郭子兴与赵、孙等人结下宿怨,赵均用也时刻图谋加害子兴。

及至朱元璋攻占滁州,势力大盛,郭子兴即率其部众投奔滁州。后朱元璋攻下和州,军势日盛,仍奉郭子兴为帅。此时孙德崖屡败于元兵,势穷力竭,就食于和州。朱元璋开城容留。郭子兴也赶到和州。孙德崖怕郭子兴乘机报复,于是乘夜发难,两军发生混乱,孙德崖为郭子兴擒获,而朱元璋也在混战中为孙部所俘。

郭子兴本欲将孙德崖处死,以解心头之恨。但听说朱元璋为孙部所获,只得以交换朱元璋为条件,将孙德崖放还。

经此事变,郭子兴对孙德崖恨之入骨,必欲杀之而后快,但朱元璋以讨元大局为重,屡加劝阴。郭子兴悒闷成疾,发病而死。

郭子兴有子三人,长子早年战死,次子天叙,三子天爵,均为反元将领,后因受人唆使,与朱元璋反目成仇,先后被杀。独有其养女马氏与朱元璋患难与共,被封为皇后。小张夫人之女,也被朱元璋封为惠妃,生三子,被封为蜀王、谷王、代王。

明洪武三年,明太祖朱元璋下令追封郭子兴为滁阳王,立祠建庙,并手书郭子兴生平事迹,立碑庙中,以报知遇之恩。

    濠州(今安徽省凤阳县)人。生卒年不详。元末郭子兴据濠州起义,自称元帅,郭英与其兄郭兴投奔义军。后归于明太祖朱元璋部下,为亲信侍卫,常值宿朱元璋中军大帐,朱元璋呼之为“阿四”(郭英排行第四)。

郭英兄郭兴以军功授管军总管,晋封统军元帅,围攻常州,昼夜督战,不解衣甲达七月之久。曾随朱元璋与陈友谅大战于鄱阳,献火攻之计,大破陈军。后随大将徐达扫灭另一劲敌张士诚,以功封镇国将军、大都督府佥事、巩昌侯。

郭英自十八岁投军,先后随朱元璋攻克滁州、和州、采石、太平等城邑,骁勇善战,屡立大功。

洪武十七年远征军班师回朝,郭英以平定云南有功,封武定侯,食禄二千五百石。次年封靖海将军,镇守辽东。洪武二十年(1387)从大将冯胜出金山,元将纳哈出被迫投降。嗣后又从大将兰玉远征至捕鱼儿海,元朝残余势力基本扫平。

次年,郭英奉召回京,典领禁军,赏赐甚厚。而其妹贵为宫中宁妃,宠信有加,郭氏一门尊荣显贵,王公大臣,无以伦比。

郭英有子十二人:郭镇,尚永嘉公文,郭铭,为辽府典宝,郭镛为中军右都督。郭英有女九人,二女均为辽郢王妃。孙女为明仁宗贵妃。

郭英有孙数十人。其最著名为郭登,早年从沐斌远征云南腾冲,以功授都指挥佥事。

明正统十四年(1449),明英宗受奸宦王振蛊惑,前往大同,亲征瓦刺。郭登奉命随从护卫。王振为炫耀乡里,唆使明英宗绕道怀来县土木堡,为瓦刺统帅也先所掳。史称“土木堡之变”。

当时郭登留守大同,督率军民严加守御。元兵久攻不下,也先遂以仁宗为要挟,令大同守军出降,并派人入城索取金帑。郭登紧闭城门,以飞桥将使者独自接入城中,筹措两万金银,转交英宗,以赐也先,并密谋派遣壮士动营救驾,但因元兵防守严密,未能如愿。

英宗被掳后,由其弟朱祁钰继位监国,史称景泰帝。加封郭登为都督同知,大同总兵。景泰元年(1450)春,郭登侦知敌寇数千骑,自顺圣川入营沙窝,遂率兵跟踪掩袭,大破敌兵,追至栲栳山,斩杀二百余人,夺回被掠人畜八百有余。自“土木堡”败后,明朝元气大伤,守边将士畏敌如虎,无人敢与敌寇交锋。景泰帝加封郭登为襄伯。之后瓦刺屡次来犯,均被郭登一一击退。

六月间,也先率兵数千,挟持英宗至大同城外,声称送还圣驾,要郭登开门迎驾。郭登与同僚设计,具朝服迎驾于月城内,伏兵于城上,准备等英宗一入城门,即落下月城大闸,救驾退敌。也先挟持英宗进至城门,觉察情势不对,忙挟持英宗退兵而去。

由于郭登御敌有方,瓦刺屡次入寇均难以得逞,遂将英宗送还。

英宗还朝复辟后,不仅对郭登守边之不功不加褒奖,反而责怪郭登在“土木堡之变”时,不尊圣旨,不开城迎驾。郭登答称:“臣奉命守城,不知其它。”英宗为此怀恨在心。郭登也恐难免获罪,屡次上书请求罢职为民,并荐贤自代。不久即下诏召还京师,命掌南京中府之事。朝臣中也有人迎合英宗之意,罗织罪名,将郭登定为斩首死罪。英宗恐舆论不平,又念及郭氏祖孙多年效力王室,遂下旨免除郭登死罪,降为都督佥事,贬到甘肃立功赎罪。直到英宗死后,宪宗继位,才下旨恢复郭登伯爵之位,充任甘肃总兵。不久召还京师,掌中府之事,总领神机营兵。成化八年(1472),郭登病逝京城。追赠侯爵,谥曰忠武。

   山东即墨人,生年未详,卒于康熙五十四年(1715)。康熙九年(1670)进士,历任吴江县知县、江南道御史、左都御史、湖广总督。

郭绣为官清正,耿直敢言,不畏权贵。康熙二十七年(1688),河道总督靳辅奏请停止下河挑浚工程,另筑高家堰大堤,以为屯田,可增税收数万。直隶总督于成龙则极力反对,主张“下河宜挑不宜停,重堤宜罢不宜筑”。户部尚书佛伦等奉命前往实地勘察,赞同靳辅意见。

郭绣则坚决支持于成龙挑浚河道的正确主张,并上书弹劾靳辅偏听幕僚陈潢阻挠下河挑浚,借筑堤之名,强行摊派,勒索扰民等罪状。双方争执不下,康熙遂令大学士、九卿、科道共议河工事宜,条陈利弊。最后采纳了郭绣的正确主张,罢免靳辅河道总督之职,将陈潢革职问罪,使这一有关国计民生的争端得以圆满解决。

由于郭绣屡次直言上书,弹劾权贵,因而部分朝官大臣对之侧目而视,深为忌恨。山东巡抚钱珏、江宁巡抚洪之杰、佛伦等先后上书,攻讦郭绣,并诬称郭绣之父郭景昌原名郭尔标,曾入贼党,以罪伏法;郭绣伯父郭尔印系明末御史黄宗昌家奴,郭绣隐瞒家世,为其父滥请封典诰命,犯有欺君大罪。

朝廷部议依据佛伦等人所奏,革去郭绣花翎顶戴及本、兼各职,追夺郭绣之父封诰,并将郭拘押到江宁问罪,发配充军,欲将郭绣置之死地而后快。幸得康熙皇帝格外施恩,减去郭绣充军之罪,削职为民。

康熙三十八年(1699),圣驾南巡,郭绣于德州迎驾,面陈蒙冤情节。声称:其生父郭景昌,为即墨县秀才,康熙十五年去世,与贼党郭尔标并非一人。郭尔标一生并未娶妻,何能诬为臣之生父?伯父郭尔印也为安善良民,并无罪过,恳请圣上主持公道,昭雪伸冤。

于是康熙帝责问佛伦事情原委,佛伦只得以“误疑郭尔标为郭尔印昆弟”进行搪塞。郭绣之冤始得昭雪。康熙帝在南巡时,又得悉郭绣为吴江县令时,政德卓著,深得民心。于是升任郭绣为湖广总督。

郭绣在湖广任内又多行仁政,屡有建树,并妥善处置苗民事变,深受康熙皇帝信赖。康熙四十二年(1703),郭绣以年老多病上书皇帝,请求致仕。康熙下诏加以慰留。但部分朝臣因忌恨郭绣,多方罗织罪名,促使康熙皇帝再次将郭绣削职为民。

康熙五十四年(1715),郭绣病逝。一代清廉正直的名臣,走完了其仕途坎坷的一生。但其德操品行深为后人敬仰,即墨、吴江两县分别将其列入乡贤、名宦,岁时祭祀、瞻仰。

 

(二)近世俊杰   风流千古

郭嵩涛  清湘阴人(今湖南湘阴),字伯琛,号筠仙,道光年间进士。累迁至兵部左侍郎,先任出使英法大臣。他为人清廉,不尚虚华。常说:“廉者,君子以自责,不宣以责人;惠者,君子以自尽,不宣以望人”。被时人当作名言传诵。年老致仕后,更号“玉池老人”,自建一书斋曰“养知书屋”,人称“养知先生”,著有《礼记质疑》、《大学质疑》、《周易释例》、《毛诗余义》、《绥边徵实》、《养知书房文集》、《湘阴县图志》等。

其弟崑涛,字仲毅,号意城,道光举人,官至内阁中书、湖北布政使。光绪中卒。著有《卧云山庄集》。

  乐(1874--1956  广东香山(今中山)人,企业家,1874年(清同治十三年)生。少年协助父亲务农。后去澳大利亚悉尼谋生。先后作傭工、小贩和店员。1897年开设永安果栏任司理,并联合侨商果栏永生与泰生号,于1905年开设永安果栏任司理,并联合侨商果栏永生与泰生号,于1905年与郭泉在斐济岛组织生安泰公司 ,自辟蕉园广植果树。此后,在香港、上海、美国开设永安公司。晚年留居美国,1956年在美国逝世,终年82岁。

  泉(1879---1966  字凤辉,广东香山(今中山)人,企业家,1879年(清光绪五年)生。1893年赴檀香山,任职律师楼、英国领事馆。两年后自营小本生意,后赴澳大利亚悉尼在其兄郭乐之永安果栏(店)任职。1905年与郭乐在斐济岛设生安泰公司,复开辟果园,广植果树,任司理。此后,在上海、香港开设永安公司,最后定居香港,19664月在香港逝世,终年87岁。著有《国民大会纪略》、《四十一年来经商之经过》、《郭泉自述----永安精神之发轫及其成长史略》等。

郭松龄(1883---1925  字茂辰,辽宁沈阳人,军事家。1916年毕业于北京陆军大学,此后,任东北军旅长、副司令、总司令,19251224,在新民县被奉军俘获,后被枪杀,终年42岁。

郭泰祺(1888---1952  字保元,号复初,湖北广济人,外交家。先后任国民党驻英全权大使,国际联盟理事会中国首席代表、安理会代表、驻巴西全权大使。1952229在美国病逝,终年64岁。

郭秉文(1878---1969  字鸿声,江苏省江浦人,近代著名教育家,早年毕业于伦敦剑桥大学,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归国后历任商务印书馆编辑、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务长、浙江大学、东南大学及中央大学校长、“日本欧美教育考察团”团长、实业国际贸易局局长。抗战时任国民政府财政部常务次长。后任联合国粮农会议、货币与财政会议代表、国际善后救济总署副署长。著有《中国教育制度沿革史》(英文版)。

郭沫若(1892---1978  原名开贞,乳名文豹,号尚武、鼎堂,笔名沫若,曾用名麦克昂、杜顽庶、易坎人、高汝鸿、谷人、爱牟、石沱生、羊易之、龙子、克拉克、于硕等,四川乐山人,文学家。1892年(清光绪十八年)生。先后任中国科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社会科学部主任,第一、二、三、四、五届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第一、二、三、四、五届政协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常务委员会主任;并历任中国科技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一所所长,中国共产党第九、十、十一届中央委员等职。1978612病逝于北京,终年86岁。著有《中国古代社会研究》、《棠棣之花》、《孔雀之花》、《孔雀胆》、《蔡文姬》、《武则天》、《青铜时代》、《甲申三百年祭》、《李白与杜甫》、《郭沫若诗选》、《奴隶制时代》、《文史论集》、《中国史稿》、《甲骨文合集》等。

郭林爽(1896--1974  又名启棠,广东香山(今中山)人,1921年毕业于广州岭南大学,获农学学士学位,1949年前,先后在香港、上海、美国经营永安公司。1949年后,永安公司实行公私合营,继续任永安公司总经理。1954年,先后当选为上海市人民代表,上海市政协第三届委员、常务委员、全国政协第三届委员,全国工商联执行委员,上海市工商联副主任委员。19741027在上海逝世,终年78岁。

郭棣活(1904--1986  广东中山人,1904年(清光绪三十年)生于澳大利亚悉尼。1918年至1923年回广州岭南大学读书,后赴美国留学,入麻省纽必弗纺织学院学习。1927年归国,任上海永安纺织公司工程师、副经理、副总经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上海市人民政府委员,华东财经委员会委员,上海市侨联主任等职务。1953年在安徽合肥与其他工商业者创办公私合营纺织厂。1958年调任广东省副省长。曾任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央副主席、全国侨联副主席等职。当选为第一届至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一届至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常委,广东省第二、三、五、六届人大代表,政协广东省第三届常委、第四届副主席。19834月被选为广东省第六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并兼任中国工商经济开发公司董事,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委员,198649在广州逝世。终年82岁。

郭化若(1904--    又名俊英,福建福州人。14岁入小学读书。1921年流浪于汕头、上海、广州。1925年入黄埔军校第四期;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曾任中国工农红四军第二纵队参谋长,红一方面军代参谋长、延安中央党校军事教育处处长,华东野战军第六纵队副司令员。1949年后,任上海防空司令部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南京军区副司令员,19559月,被授予中将军衔。在中共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著有《军事辩证法浅说》、《新教育教学法》、《孙子今译》等。

郭天民(1905--1970  湖北黄安(今红安)人。1926年入黄埔军校第六期学习。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12月,参加广州起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云南军区第一副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高级系主任,中国人民解放军训练总监部副部长兼军事出版部部长、院校部部长。19559月,被授予上将军衔。为第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1970526在广州逝世。终年65岁。

郭永怀(1909~1968  山东荣成人。幼年在石岛镇明德小学读书,毕业后考入青岛大学附中。1929年夏,考入南开大学预科理工班学习,1931年转入本科。次年由光学专家饶毓泰教授介绍入北京大学物理系攻读。两年后,留校读研究生。新中国成立后,曾参与核武器研制、火箭发动机、超低空导弹、反导弹武器研制和第一颗人造卫星设计。1968125,因飞机失事遇难。终年59岁。著有《作用在剪切流中物体上的力和力距》、《二维可压缩无旋跨声速流》、《现代空气动力学的问题》等。

郭德胜(1911---1990  广东省中山市(原香山县)石岐人。小学毕业后随父经商。日军侵占广东后,全家避难于澳门,战后移居香港,开办“鸿兴合记杂货店”(后改为“鸿昌合记”),1952年改为鸿昌进出口公司,主要经营洋货批发,以信誉良好,经营得法,获得日本KTV拉链和台湾良友牌尼龙丝产品的经营代理权,生意日渐兴旺,事业蒸蒸日上。

50年代末期。郭德胜又和好友冯景禧、李兆基合组“永业企业有限公司”,投资房地产,1963年改称“新隆基企业有限公司”,成立香港工业楼宇市场的霸主。1972年以后,该公司又涉足证券市场,效益急剧增长,到1990年时,该公司总资产已超过220亿港元,增值70多倍。

此外,郭德胜还投资地产业及保险业等行业,对香港新界开放做出了杰出贡献。他的成功秘诀就是:不肯浪费一分钟时间。直到他功成名就之后,每天工作量仍在十五个小时左右。据有关方面统计:郭德胜家族财产总值达100亿港元以上,位居港台亿万富豪之第三位。

郭德胜虽然久居港澳,但对祖国和故乡一往深情,一生中乡音不改,十分关注祖国的建设事业。1984年在广州投入巨资,开设中国大酒店。20世纪80年代末,又捐资1000万港币,在家乡兴建“中山纪念堂”,体现了炎黄子孙对故乡的一片深情。

郭小川(1919---1976  诗人,热河丰宁(今属河北)人,原名恩大。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八路军一二0师三五九旅司令部机要秘书。1941年入延安马列学院文艺理论研究室学习。1945年后任冀热辽《群众日报》副总编辑。建国后,历任中共中央中南局宣传部宣传处处长,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宣传处、文艺处副处长,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秘书长,《人民日报》特约记者,中国作协第二届理事。著有诗集《到青年公民》、《甘蔗林青纱帐》、《昆仑行》,长诗《将军三部曲》等。有《郭小川诗选》(下、下集)。

郭兰英(1930--      歌唱家。山西平遥人。女,1949年毕业于华北大学艺术系。后任中央戏剧学院演员,中国歌剧舞剧院演员、艺委会主席,中国文联第四届委员,中国音协第二、三届理事。197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第一、二、三、五、六届全国人大代表。1949年获得第二届世界青年联欢节独唱奖。曾在《白毛女》、《刘胡兰》、《小二黑结婚》等新歌剧中饰主角。演唱曲目有《翻身道情》、《妇女自由歌》、《我的祖国》、《南泥湾》、《绣金匾》等。

 

(三)海外名人   赤子情深

郭鹤年(1924--     祖籍福州市盖山郭宅村,其父郭钦鉴有兄弟6人,钦鉴居末。除长兄郭钦铮留居家乡经营中药生意外,其余5人均漂洋过海到马来西亚谋生。郭鹤年之父郭钦鉴初到马来西亚时,曾在咖啡店当店员,后与堂兄接管东升有限公司,经营大米、大豆、食糖等农副产品。由于经营得法,生意日渐兴隆,生活日益富裕,郭鹤年与长兄郭鹤举、二哥郭鹤麟就读于当地最好的贵族学校-----柔佛州新山英文书院,毕业后考入马来西亚最高学府新加坡莱佛士学院。良好的教育不仅为郭鹤年一生的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也使他结识了一大批日后成为马来西亚、新加坡政界首脑的重要人物。

1955年郭鹤年开始向糖业经营进军,在槟城的北赖创建了马来西亚有史以来第一家糖厂------马来西亚制糖厂,从泰国、古巴等地购入粗糖或蔗糖,加工提炼后运销印尼、中国及东南亚各地,获利甚丰,生意越来越旺,1962年就获得了“马来西亚糖王”的称誉。

1968年,郭鹤年又组建了玻璃市州甘蔗种植园,形成了种植、加工、运销一条龙的食糖生产企业,年产销量达150万吨左右,占马来西亚糖业经营的80%,国际糖业市场10%,由“马来西亚糖王”发展成“亚洲糖王”,被列为世界六大糖王之一。

郭鹤年生长于马来西亚,可以说马来西亚是生他养他的故乡。但他的父母出生在中国,中国是他的父母之邦,也是他的根之所在。因此他对中国也充满了深厚的赤子情怀。

为表达炎黄子孙的一片深情,从70年代起,郭鹤年移师香港,于197418在香港成立了嘉里贸易有限公司,并正式长驻香港主持业务,而将新加坡、马来西亚业务交由弟弟主持。

80年代后期,中国的改革开放,更使他产生了向中国投资的念头。1985年他与中国经贸部合作,斥资3.8亿美元,兴建北京国际贸易中心,成为当时中国引进外资最瞩目的项目。另外在北京还兴建了拥有870个客房的香格里拉大酒店。

目前,郭鹤年领衔的郭氏集团在中国大陆投资的项目近30个,涉及到旅游服务,深水码头,进出口贸易等若干领域。在北起沈阳、辽阳,南到深圳、厦门都有郭氏投资的项目,投资总额达数十亿港元。在郭鹤年的带动下,马来西亚很多企业家都来华投资设厂,形成一股热潮。

郭鹤年之所以热心于中国大陆投资贸易,一方面是由于中国改革开放以来良好的投资环境和市场前景;另一方面是由于中国是他的“根”之所在,来中国投资怀有一种“报本思源”的赤子情怀。1994年他曾专程前往山西寻根问祖,受到省委、省政府领导的热忱接待。

郭鹤年虽然生长于马来西亚,接受的是西文教育,但由于家庭熏陶和华人社会生活的影响,在他的思想言行和精神品质方面,都保留着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美德。他事母至孝,注重伦理道德,急公好义,平易近人,富有为神圣事业献身的博大胸襟,深受各界的推崇和爱戴,是炎黄子孙引以为荣的一代英豪。

郭芳枫(1911---     福建省厦门市同安县莲花镇人,因家境贫寒只念了三年小学,便于1925年只身漂流新加坡,投靠亲戚充当了一家五金店的店员。由于他聪明好学,勤奋守职,深得老板赏识,1931年便被委以经理之职。到30年代末,小有积蓄的郭芳枫便与先后来到新加坡的3个兄弟联手创办了丰隆公司,开始了郭氏家族艰辛创业的历程。

丰隆公司于1941年正式成立时主要经营五金、漆料、胶园器材和轮船用具,因适逢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生意十分萧条。但郭芳枫以其敏锐的经营眼光预感到:经过世界大战的浩劫、物资必然会出现短缺,海运事业必将兴旺。于是郭芳枫投入资金,以极低的价格收购大战的军需剩余物资。果然为时不久,这些战后的剩余物资都成了紧俏商品,给丰隆公司带来了巨额利润。到1948年,丰隆公司已成为拥有六家分公司的著名企业,业务扩展到整个马来半岛。

随着丰隆实业的发展和资金的积累,郭芳枫又果断地筹资创办丰隆金融有限公司,作为丰隆集团的财务支柱,以适应新加坡经济迅速发展的需求。目前丰隆金融有限公司发展成为拥有14家分行的国际性金融机构。从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郭芳枫先后收购了新加坡金融有限公司72%的股权;以及香港道亨银行、格陵兰金融公司,并在香港新设了数家附属公司和联号。至1986年底,丰隆金融的总资产达11亿新元。在丰隆金融的支持下,郭芳枫的经营业务已发展到马来西亚、香港、台北、马尼拉、英国等国家和地区,所属企业已有60多家,经营范围有商贸、制造、酒店、房地产、造船、保险、金融等领域。仅新加坡、马来西亚丰隆集团两大系统的总资产达40亿新元。据美国金融月刊《投资者》19836月报导:“世界上有12个最富有的银行家,他们的财产都在10亿美元以上。在这12人中有五个是华人,……”而郭芳枫在12人中名列第二。香港的远东经济评论,也将其列入“亚洲十大首富之列”。

80年代后期,郭芳枫除继续执掌丰隆公司的大政方针外,主要主持丰隆基金有限公司,其它公司则大多由其子侄经营管理。

 

 

《寻根认祖——郭》(李吉 李梦涛编著)之五:落叶归根  华冑朝宗

 

郭氏作为中华民族的大姓之一,根深叶茂,本大枝荣,在长达三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崇文尚武,开拓进取,力农务本,善于商贾,尊祖敬宗,报本思源等独特的郭氏家族文化特色,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为我们探索、研究郭氏家族历史遗存了大量珍贵的族谱资料和文献典籍,也为郭氏族人寻根问祖,追慕先贤留下了大批人文景观和历史遗迹。

(一) 史乘佳作  血缘凭借

族谱家乘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一向被列为与正史、方志的三大历史文献,也是炎黄子孙寻根问祖的重要凭借。郭氏族人向有尊祖敬宗,慎终追远的传统。加之族大人多,枝柯遍布,历代撰写的谱牒、家乘卷帙浩繁,数量众多,据《中国家谱综合目录》统计,流传至今的郭氏族谱多达97种。山西省社会科学院中国家谱资料研究中心,保存的郭氏家谱已有30多种,估计散存于全国各地和民间郭氏家谱当在数百种以上。

同时,由于郭氏为历代名门大族,不少姓氏学著述中,有关郭氏的专门记述也较为详尽,为郭氏家族文化研究提供了珍贵的历史文献, 是郭氏族人寻根问祖的血缘凭借。现择其要载于后,以飨郭氏族人,并供专家学者研究参酌。

(唐)林宝《元和姓纂》

周文王季弟虢叔受封于虢,或曰郭公,因以为氏。《公羊传》云:虢,谓之郭,声之转也。《左传》:齐有郭最,燕有郭隗。后汉司徒郭丹,郭泰字林宗。

太原阳曲  汉末大司农郭全代居阳曲,生緼,緼生准、配、镇。准,魏雍州刺史,生奕。配,城阳太守,裴秀、贾充并其婿也。镇,尚书郎,谒者仆射、昌平侯。镇七代孙祚,后魏左仆射、东光文贞公。曾孙士谦、士伦。士谦玄孙伷,驸马。士伦,唐仓部员外,赠深州刺史。曾孙珍,桂州都督。

冯翊  魏雍州准孙正,因官冯翊,居焉。裔孙彦,周兵部尚书。孙福始,唐绥州刺史、夔城男。

京兆   西魏右仆射郭嵩,雍州刺史准八代孙也。生衍,隋左卫大将军、洪州刺史、武山公,生贇、嗣本、俭。贇,隋武强公,生依宗。依宗生袭庆、袭业。袭业生味邱,申州刺史。味邱生液,驸马都尉、秘书监。液生[山由]峋。袭庆,台州刺史,生味先、味贤。味先生景华。味贤,陈州司户,生雄、孺华。雄,吏部郎中,孺华,校书郎。嗣本,职方郎中、司农卿、怀仁公,生绍宗、齐宗。绍宗,徐州刺史,齐宗,司农郎中、怀州刺史。曾孙商州刺史求,校书郎。俭生敬宗、肃宗。敬宗,濮州刺史,曾孙南金,硖州刺史。肃宗孙涣,荣州刺史。生佐殷、曙。佐殷,剑州刺史,曙,兼殿中御史。肃宗少子袭征左拾遗。

颍川    北齐黄门侍郎平章事举(案唐世系表:郭待举,相高宗,生二子秦初、秦方。此作北齐相,未详。)生秦方,兄子秦初,生润、纳。润,起居舍人,纳,给事中、陈留采访使,生贲、谟、霸。纳兄孙,监察御史、凉州都督、阳翟公。郭孝恪,颍川阳翟人,生待封,左卫将军,待聘,宋州刺史。

华阴   隋大将军蒲城公郭荣,称本太原人,后居华州,生福善,唐兵部待郎。荣弟宏道,同州刺史、郜公,生敬君、广庆(案唐世系表:广庆作广敬。)敬君生依仁。广庆,左威卫大将军,礼部尚书。生昶,庆州刺史,云本尉氏。太尉中书令汾阳王子仪云:荣,父叔进之后。进曾孙通,美原尉,生敬之,天宝中渭、吉、寿三州刺史。生子琇、子仪、子瑛、幼贤、幼儒、幼明、幼冲(案唐世系表:敬之十一子,尚有子云、子[日胃]、幼谦、子珪四人。)子琇生晔。子仪生曜、旰、晞、昢、晤、暧、曙、映。曜太子少保,生锐、锋,锋光禄少卿。旰鸿胪卿同正,晞工部尚书,生钧、钢、鍊、鉷、錡、銶、鏶、镶。钧兵部员外。钢兼监察御史。鍊太常丞。錡京兆仓录。昢试鸿胪卿。晤兵部郎中,生鋿、鋗、鉟。暧附马、右军常待,生铸、钊、[金从]。铸右庶子。钊卫尉少卿。[金从]驸马殿中监。曙左金吾将军。映右庶子。子云,左领军将军,生昕,检校左仆射、碛西节度。子瑛,延州司法,生[目见]。幼贤,单于副都护,生昉、晓。幼儒,成都少尹,生昈、暄、晟、晖。暄,河南丞。幼明,少府监、太原公,生煦、[日恒]、皥、皓、晫。煦鸿胪少卿。皓兼殿中御史。幼冲太仆卿、太子詹事,生[日韦]、晦。子珪、幼谦早亡。

中山鼓城    唐中书待郎、平章事、颍川男,郭正一生忠,能事舍人。

馆陶    唐齐州刺史致仕郭善庆,状称林宗之后。生元振,兵、礼、刑三尚书、平章事、代国公。生晟,鸿胪卿、左骁卫将军。生[王咸],膳、兵二员外。

曲沃    镇后,唐蒲州刺史子贱。

河内    晋郭默,今无闻。

武昌    晋有郭讷,弟察, 翻。

洛阳    后汉有郭整,六代孙荷。

广平邯郸    汉有郭纵,以铁冶富埒王公。

河东闻喜    晋建平太守郭[王爰],生璞,著作郎,生骜。

诸郡郭氏    唐左武将军、太原公郭知运,生英杰、彦英、协,状云本太原,徒居晋昌。协生嘉,将作少监。彦英,检校仆射、剑南节度。光禄少卿郭仁勖,冯翊人,济州刺史,生震、观、豫。震,左司员外郎。观,拾遗。豫生图,图生降,降鸿胪卿,生同知、同节。崇默襄州刺史,生恒。崇嗣生损,库部员外。工部郎中郭虚巳,京兆人,生恕、弼、彦、枢。恕少府少监,彦绵州刺史,枢京兆兵曹、右骁卫将军。北庭都护郭虔,齐州历城人。给事中郭邻,浚仪人。主客郎中郭奇,洛阳人,兵部员外。郭诠,栎阳人,司勋郎中。知制诰郭慎征,秋官郎中。郭奉,万年人,仓部员外。郭文简,建兴高平人,生叔畅,右拾遗。刑部员外郭洽、秘书郎郭翰,晋陵人。邠州刺史郭怀,魏郡贵乡人,生偲。兄遹远,生[亻参]

郭氏家谱的还有(宋)罗泌《路史·国名记·戊卷》(宋)欧阳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郭氏旧谱序》、郭紫峻的《山西崞县郭氏源流》、《台湾区姓氏堂号考》等。

 

(二)   青史留芳  风物纪胜

“雁过留声,人过留名”。郭氏作为中国历史上的名门望族,镇里,功在千秋。不仅在史志、族谱中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文献资料,而且在郭氏族人发祥祖地的秦、晋、豫三省遗存有大批古迹遗址和各种文物,展示了当年郭氏族人的英姿风采和尘埃轨迹,是郭氏家族文化中弥足珍贵的历史遗产,也是郭氏后人寻根谒祖,瞻拜先贤的人文景观。

1.       稀世珍宝——“虢季子白盘”

现藏于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的“虢季子白盘”,于清道光生意出土于陕西省宝鸡地区秦岭南麓的虢川司(今虢镇南太白县虢川河流域),为西周中期典型的青铜器皿,是研究郭氏渊源的重要实物。

该盘为长方形,长130.2厘米,宽82.7厘米,高41.3厘米,造型孳生而精美,矢形四足,四面有二兽衔环,腹饰环带纹,口饰窃曲纹。盘内有铭文八行,共111字,记述了周宣王十二年(前816)正月,西虢国君季子白奉周天子之命征伐[犭严]狁,大获全胜,周宣王在太庙中接受献俘仪式,赐给季子白宝马良弓,彤矢锦旗,并委以代天征伐的重任。

盘中铭文,可和《诗经》中之《采薇》、《出车》、《六月》、《采苞》等篇章所记史实相互印证。可以看出当时西虢君主周室卿士,辅弼王室,屏藩边防的强盛状况。是郭(虢)氏家族文化中的重要史绩。

2.       虢国墓地

现存虢国墓地共有两处:一是东虢国君虢叔墓地,在郑之荥阳虢亭(今河南荥阳),有“台冢”遗址,尚未发掘;二是西虢别支,即虢仲后人所建之南虢贵族的墓地。该墓地位于河南省三门峡市区北上村岭一带,1990年在城市基建中发现,总面积58万平方米,共有各种贵族墓葬142座,车马坑、祭祀台五十余座。在已清理发掘的9座墓葬中,有国君墓二座,太子墓一座,姬妃墓一座,车马坑两座,出土各种文物17000多件,其中铸有铭文的青铜器二百多件,尤其是玉柄铜蕊铁剑的出土,被确认为我国最早的人工冶铁实物,它的出土发现,将中国冶铁历史年代上溯了一个世纪,堪称“中华第一剑”。此外,玉面罩和玉珠串饰为汉代金缕玉衣的前身。八件一套的青铜甬钟也是西周晚期墓葬中惟一完整的瑰宝。而规模宏大的车马坑,可与秦始皇兵马俑相媲美。

虢国墓地的考古重大发现,被称为全国考古十大重要发现之一,闪耀着中华古代文明,是研究虢国乃至西周历史、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宗法等多个学科的难得的实物资料,是虢(郭)氏族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一大贡献,是郭氏族人乃至整个中华民族的骄傲。

为进一步做好对虢国墓群的保护、整理、发掘研究工作,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振奋民族精神,三门峡市在国家及河南省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投资4775万元,先后在墓地遗址建起了“虢国墓地遗址博物馆”、“虢国车马坑博物馆”,并组织力量对虢君“虢仲墓“、”虢季墓“开始发掘,使之成为展示虢国历史的文物旅游景点,也是海内外郭氏子孙谒祖朝宗,瞻拜先贤的发到之处。

3.       汾阳王郭子仪故里——陕西华县西马村

唐汾阳王郭子仪是“再造唐室”的替代名臣,是郭氏族人中功业显赫,名标青史的人物,也是海内外郭氏后裔最为推崇的列祖先贤。当今海内外郭氏苗裔多自称为汾阳王后裔,“汾阳郭氏”自然而然成为郭氏引以为戒的郡望堂号。郭子仪故里陕西华县西马村也就成为海内外郭氏寻根谒祖的首选之地。

华县位于陕西省八百里秦川东部,南依秦岭,北临渭河,东接华阴,西连渭南,古称华州郑县。

华县历史悠久,人杰地灵,自然资源得天独厚,人文旅游丰富多彩。该县莲花寺镇西马村,为唐汾阳王郭子仪故里,村民多为郭子仪后裔,有关郭子仪的遗迹文物较多:村南有郭子仪招魂冢遗址;县附近的郭子仪祠,建于宋代,有九百多年的历史,为历代郭氏后裔及当地民众追念郭子仪的祭祀之所;杏林镇五龙山上,有郭子仪六子郭暧之墓,也为当地浏览名胜及郭氏后裔祭奠之处。

西马村位于华县城东五公里处的罗纹桥东。丁为罗纹河,北临二华干渠,南靠县城——柳枝公路,东边与南马票、北马村为邻。此村为郭子仪故里,是他的出生地。因为郭子仪六子郭暧也出生在这里,而郭暧为唐代宗驸马,故称为驸马村。后来不知什么原因,又称西马村。

村庄原址在再起北0.5公里处。原址因地势低凹,常有洪水进村,故从1977年后,陆续搬迁到现址。搬迁前的老村共65户,其中郭姓占45户,他姓(王、杨、樊——占20户。现在全村共150户,其中郭姓占80户,原先的他姓和后来从山区迁来的移民共70户。全村共有居民550人,其中郭姓就有320人,点全村人数的60%以上。

老村构有北、中、南三道巷。据老人们讲,老村很大一部分原来都是郭子仪的故宅,他出生的地方,在老村南巷。

据村内郭竟成说:文化大革命前,郭氏家族每年有两次隆重的祭坟拜祖活动。大年初一,郭氏家族的各户男性,不论年龄大小,都必须去族长家的郭子仪神位前烧香叩头,再去东关郭子仪庙中烧香叩头,然后才能按每家去的人数领取所得的份子(烧饼和散子)。每年光明节,每户的男性去郭子仪招魂坟(瑞在的白家河小学处)和五龙山吊纸坪的郭暧墓上坟扫墓,同样也按每家去的人数分份子。

郭子仪招魂坟在村南边不无处,瑞为白家河小学,群众称此招魂冢为王坟。

爱子村南,沿公路边村口,竖立有“唐汾阳王故里”石碑,原碑为嘉靖己未春正月华州知州朱茹所立。碑高1.5,连基座高约2.3,宽0.72,厚0.2。原石碑由华县文物管理会收藏,19948月,华县人民政府照原石碑样式刻制后在原地重立。

4.汾阳王郭子仪纪念堂及虢城村、爱子村简介(据山西省汾阳县人民政府资料节录)

汾阳王郭子仪纪念堂位于山西省汾阳县县城南门街东侧,原为明代建筑。199410月重新整修,焕然一新。坐北向南,占地492平方米入山门,东西有垂花门,东院为花园格局,西有藏以楼。东、西两侧有厢房各九间。纪念堂大殿一间,进深三间,卷棚与戏殿合而为一,皆悬山顶,砖木结构,殿顶玻璃塑嵌,颇为壮观,殿内设紫微阁,汾阳王郭子仪塑像置于神台上。山墙挂子仪公八子图像,两侧展出汾阳五的生平系列书卷。供台上铜炉银烛为后人祭祀所设。大殿两侧为偏殿,面阔三间。西殿有虢城、爱子村简介及郭氏后裔迁徙图,并陈列依原件复制的明万历年间汾阳王庙碑及高璋县长所写之跋。

东殿陈列有历代汾阳王庙遗物及稀世珍宝——子仪公手书《后出师表》石碑。碑文烫金熠熠生光,更现出其狂草雄姿之势。

虢城村,位于汾阳县城南十公里处,现有人口800人,土地3500亩,属汾阳县阳城乡。据考,子仪公先祖周文五弟虢叔、虢仲所建立的古虢国为晋拟灭后,虢 氏族人迁聚于此。《太平寰宇记》载称:汾州虞、虢二城,晋献公假道灭虢,迁其人于此,筑城以居之。虢音转为郭,虢 城村因之成为郭氏一派的起源地。现在该村多存古迹,尚有夯土城墙、古城门及众多遗物。原村貌为典型古城堡格局。城墙围村,辟有四门,为凤仪门、映旭门、鸿文门等城门均为拱券式砖石结构。鸿文门城楼代周文王神位。村南虢义(虞)河南畔与之遥遥相对的虞城村,相传为虞国遗民集聚地,有上河古虞碑碣和唐代经幢等文物。

爱子村,位于汾阳县城东18公里307国道东侧,属汾阳县冀村镇。现有人口600余人,土地150亩,世传为汾阳王六子郭暧的官邸所在。明碑载:“爱子村,人盈千户,地及千顷。”经探掘,村周围五里内的五米深处始见古村庄遗址。据郭氏家谱记载,明末山崩(洪水)村毁,郭氏后裔多远走他乡。今日之爱子村为灾后重建。村属境内,田园地名多以郭家祠堂、郭家花园、郭家茶台、郭家粮仓等命名。从出土的“爱子村郭”字样印章和斧钺等文物鉴定,可知爱子村郭氏当年确属名门望族。村民郭德起现藏家谱,上溯至七代祖的名讳,表明他们确是子仪公的后裔。

 

(三) 锦绣华章  风流知古

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郭氏族人不仅以其文治武功的宏伟业绩和高风亮节,为历代史家所推崇、载述。其多姿多彩文化内涵和绚丽画卷,也为历代文人墨客所倾斜、赞叹,因而在史传、家乘之外,也留下了雅俗共赏、脍炙人口的奇闻轶事。其中尤以汾阳郭子仪及其家族后裔为素材的传奇、戏曲、题铭像赞、诗词、楹联最为丰富、最为精彩

1.宗祠楹联

宗祠楹联是家族文化的表征,也是家族精神的升华和凝练。现从古今中外郭氏宗祠的部分楹联中,撷英聚萃,以飨读者。

 

相国家声远,

汾阳世泽长。

 

晋水功勋世族,

汾阳将相传芳。

 

晋水功勋绵祖德,

汾阳将相旧家风。

 

派出汾阳念祖德之贻谋世传忠孝,

堂居晋水承天朝之宠渥罔替簪缨。

 

汾阳诗礼传家科甲科名未即光绳祖武,

晋水簪缨奕世尽忠尽孝已湼克裕孙谋。

 

谱有由基汾阳而富阳螺阳家道悠然天道之开泰,

堂乃肯构世德而世爵世禄宗功并此臣功以流徽。

 

2.名人像赞

金台师事(郭隗),

竹马欢迎(郭佊)。

 

北宫史表(郭槐),

东国人伦(郭泰)。

 

道学千古(郭忠孝),

纲目一人(郭子仪)。

 

功盖天下,

再造唐室(郭子仪)。

 

3.赞汾阳王诗选

 

唐相国汾阳忠武王赞诗    唐德宗

天祚有唐,奕奕重光。宁无否运,盖世忠良。

白日再中,秋慧失芒。目视横流,心竞色藏。

力扶天柱,唯赖汾阳。雪戾将坛,气销帝乡。

唯师尚父,可通鹰扬。图形配享,无愧祠堂。

汾阳王赞    李白

忠武英声振德威,恩光荡荡古今稀。

八男受爵黄金印,七婿封官碧紫微。

半壁宫花歌宴罢,满床牙笏肃朝归。

应知积庆源流远,自有云礽拜锁闱。

赞汾阳王像诗    赵普

远柱元勋建太平,军容命具上瑶京。

望春楼上君先侍,长乐司前众远迎。

拒虏谨施三妙略,安邦唯尽一忠诚。

国家再造唯卿力,图像凌烟盖宠荣。

赞汾阳王像诗    王旦

公作唐朝社稷臣,之韬之略妙通神。

素虑忠悃唯思主,常振军容自感人。

奸党构疑污令望,野胡罗拜礼严亲。

国家再造功居最,绘像凌烟迈等伦。

赞汾阳王像诗    吕蒙正

恩赠荣金紫,重褒禄位高。

文章师孔孟,事业继萧曹。

尊甫优三策,难兄善六韬。

满门俱将相,百世仰勋劳。

赞汾阳王像诗    李文靖

代国名公事业优,累从尊甫赞嘉猷。

特颁诏命封三职,辞遣声华遍九州。

备被匡戎呈      威严将相冕貔貅。

争看父子蝉联美,肇启曾玄总拜侯。

赞汾阳王像诗    范仲淹

令公名望冠萧何,菖毫储勋汝更多。

心服蛮夷都将相,身扶国祚宰山河。

钧衡屡秉分轻重,鼎鼐端居招致和。

国像凌烟为第一,名镌金石记难磨。

赞汾阳王像诗    欧阳修

当年郭相智谋深,提策乾纲尽此心。

盖世勋劳昭汗简,传家文献蔼儒林。

生前义重明时宝,没后名优上国珍。

今日展图如在目,恍从鸣偑听纶音。

汾阳王赞    周敦颐

国家惟赖老汾阳,盖世勋名树远疆。

将吏资谋遵德化,官僚听命肃朝纲。

虏人罗拜齐称父,黎庶闻过总贤王。

铁券图形传宦谱,儿孙世世宠恩光。

 

(三)  报本思源  谒祖朝宗

“慎终追远,报本思源”,是郭氏族人的传统美德,也是郭氏家族文化的一大特色。在长达三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郭氏子孙无论是达官显贵,庶民百姓,也无论是土生土长,或漂泊异域,他们牢记着共同的血缘根本,有各种方法表达自己的赤子之心。

早在春秋时期,晋献公“假道灭虢”之后,满怀亡国之痛的郭氏族人,无论是被迫迁徙,或留居故地,都借用“虢”字的谐音“郭”字,作为自己的姓氏,以寄托对故国的病变和哀思。经过三千多年的繁生息,郭氏族人已由当年的亡国之民,发展成遍布神州,扬名海外的一大族姓,人口总数已达1400万左右,占全国人口总数1.15%,位列全国第十八[最新人口普查资料位列第十六]大姓。尤其令人感叹的是,经过三千多年的沧桑巨变,当年郭(虢)氏族人发祥地的秦、晋、豫三省,仍然保留着“虢镇”(今属陕西宝鸡市)、“虢亭”(今属河南荥阳市)、“虢城”(今属山西汾阳市0的故名,旧址。而以郭氏族人命名的“郭家庄”、“郭家堡”、“郭庄”、“郭村”更是难胜数。体现了郭氏族人的历史,也展示了中华姓氏文化的魅力。

三千年的历史长河录了郭氏族人开拓进取的轨迹,抒写了郭氏族人的史诗篇章,也遗存了大量的文物古迹和人景观。尤其是郭氏第一伟人——汾阳王郭子仪,以其丰功伟绩和高风亮节,最为世人所推崇和景仰,其遗址、故里,也往往成为郭氏族人谒祖朝宗的圣地。

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忍无可忍热的兴趣,海外郭氏侨胞及港、台地区的郭氏后人,本着“寻根问祖,宗亲联谊”的宗旨,先后组成了各种形式的郭氏宗亲组织,通过各种途径,归国省亲,谒祖朝宗。其中以泰国、新加坡等东南亚地区的郭氏宗亲社团成立最早、活动也较为频繁。如泰国郭氏宗亲总会早在1965年就已成立,存货有完备的组织机构和管理章程,而且定期举行大规模的宗亲联谊活动。尤其值得称道的是,世界各地的郭氏宗亲组织,在寻根问祖,报效故国的同时,弘扬了中华民族“尊师重教,培育人材”的优良传统,捐资办学,兴教育人。各郭氏宗亲组织几乎无一例外地设立了奖学基金会,用以资助、嘉奖成绩优异的郭氏学子,培育郭氏后人,光大郭氏家风,实是一件光前裕后,造福子孙的功德义举。

随着对外经济文化日益扩展,海外华裔侨胞归国省亲,谒祖朝宗的多年得以实现。海外郭氏子孙的故国情怀化作滚滚的寻根热潮,涌向郭子仪生活、战斗过的秦晋大地。故国的郭氏宗亲和有关部门,也以满腔热忱盛情接待了一批又一批的异域游子和同胞。谱写了一幕幕宗亲联谊,中外交流的亮丽画卷。

早在1991年春天,山西省社会科学院中国家谱资料研究中心,应新加坡郭氏宗亲会寻根问祖的要求,运用收藏丰富的郭氏族谱资料和实地考察的结果,经过一年多的努力,终于 了汾阳王郭子仪的世系和源流以及在山西的活动概括和遗物、遗迹。199212月,“中心”向新加坡有关方面通报了查证情况。新加坡郭氏宗亲会会长郭明星、秘书长郭祖荫获悉后,专程到山西社会科学院家谱资料研究中心了解查证情况。当郭明星在缩微阅读复印机上看到他先世迁徙世系时,高兴地跑了起来,并说:“你们的资料太过硬、太珍贵了,真棒!”郭明星和郭祖荫还新版到汾阳县,对明万历年间修建的汾阳庙的遗址进行了考察和访问,并捧走一块明代的汾阳王庙砖以资纪念。1993年春,家谱中心与汾阳县合作,录制了《汾阳与汾阳王》录像带。随后次查证资料和录像带寄给新加坡郭氏公会。新加坡郭氏公会又将这些资料与录像带转给海外郭氏审阅,最后他们共同议定于1993121720日,在新加坡召开世界郭氏宗亲团体联谊会,并特邀家谱资料研究中心牵头组团赴会,向与会代表报告查证情况。查证报告引起了各个 代表团的高度重视。最后,会议商定,199410月,以世界郭氏宗亲团体联谊会的名义,组织世界各国的郭氏宗亲团体代表回山西汾阳寻根谒祖。1994年秋,为迎接世界各国郭氏宗亲团体的到来,家谱中心将三年间关于郭子仪的研究成果和重要资料,疏理成《汾阳王郭子仪谱传》一书。该书中有三件珍品对他们吸引力最大。这三件珍品,第一件是故宫南熏殿珍藏的“唐郭子仪像”。这幅郭子仪像是唐代宗赐绘凌烟阁所藏之故物,传至清代的南薰殿珍藏。海外郭氏宗亲团体没有见到过如此庄重威严的汾阳王郭子仪的画像。第二件是汾阳王郭子仪的墨宝——《唐郭汾阳书诸葛亮后出师表》影印件。第三件是唐朝宰相杨绾为汾阳王妻霍国夫人王氏撰写的神道碑。这三件珍品,对海外郭氏宗亲团体来说都是第一次见到,因而倍感珍贵。台湾世界郭氏宗亲总会还用他们编纂的《环球郭氏宗谱》与之交换。《汾阳王郭子仪谱传》一书的出版发行,进一步增进了海外郭氏与山西的感情。

当山西省社会科学院家谱资料研究中心和汾阳市政府积极为海外郭氏寻根问祖筹备各项工作之时,郭子仪故里——陕西华县也于19934月收到 了我驻泰国使馆领事部,希望帮助泰国郭氏宗亲查寻郭子仪故里及资料的函件。在陕西省侨办的统筹之下,广泛征集资料,进行实地考查,写而了《唐代名将郭子仪故里·陵墓在陕西有关情况的调查》,寄达泰国郭氏宗亲会秘书郭远功先生。

同年9月郭远功先生专程来秦、晋二省考察寻根。在陕西华县、醴泉等查看了郭子仪故里、故居、墓地及西安碑林中的“郭公家庙碑”,真话了郭子仪故里华县西马村的郭氏后裔,并幸运地在醴泉县子仪公墓地控出了失散已久的明代墓碑。

郭远功先生此行收获良多,先后向世界郭氏宗亲总会、新加坡世界郭氏宗亲团体联谊会做了专题汇报。新加坡世界郭氏宗亲会秘书郭祖荫先生于19945月、9月两次赴秦、晋二省实地考察,为郭氏宗亲归国寻根预先做好准备。

199411月,由泰国、印尼、新加坡、缅甸及台湾、香港等八个国家和地区78人组成的“世界郭氏宗亲子仪公遗址寻根团”漂洋过海来到 秦、晋二省,谒祖朝宗,寻根联谊。

“寻根团”先后在山西省汾阳市瞻拜了“汾阳王纪念堂”、“郭子仪衣冠冢”及爱子村等遗址。在陕西走访了郭子仪故里华县马西村,并专程赴醴泉县郭子仪墓地祭祀先祖。数十位海外宗亲当声慷慨解囊,为修建子仪公纪念馆捐资数十万元。

“寻根团”每到一地,都受到热烈欢迎,山西省副省长郭裕怀、陕西省副省长姜信真及两省侨办等有关部门接见并宴请了寻根团成员。在此期间,“寻根团”全体成员还先后参观了太原晋祠、平遥古城,西安雁塔、西安碑林、秦兵马俑等名胜古迹,拜谒了黄帝陵,目睹了伟大祖国的,州虞了多年来寻根谒祖的宿愿。

19978月,为纪念郭子仪诞辰1300周年,海外郭氏宗亲组织,再次组团归国,其爱国敬[祖之心弥深弥厚,其寻根联谊之情令人激奋,体现了血浓于水的赤子情怀,也展现了中华民族无与伦比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对于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实现祖国和平统一大业,深远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