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郭姓文化研究网
中华郭姓文化研究网 > 郭荣生 > 白家社-------郭氏心目中的圣地(之一) > 打印文档
白家社-------郭氏心目中的圣地(之一)

郭网(www.guo.ac.cn) 2011/7/21 21:56:26

    这篇文章不好写但是必须写。
    这篇文章是在我的其他文章论证了----现在的阳曲县是郭氏起源地和阳曲县泥屯镇白家社村郭氏文化底蕴最深厚,地理位置最符合郭氏起源地的条件以后,在此基础上写的文章。如果我在此重复以前的内容,显得既零乱又繁琐;不重复以前的内容,又担心说不明白要说的问题。这就是难点所在。
    必须写得目的就是为了更加引伸我们郭氏后裔尊重祖先、尊重先辈的念头。进而引伸到在外工作尊重领导,在家生活孝敬父母的思想。这样做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现实意义就是在目前我们郭氏后裔不明白我们的祖先到底在哪里的时候,我的文章可以告诉您,郭氏之源在阳曲,更具体地说是在太原北面、离太原不远的阳曲县白家社这个郭姓村落里。深远的历史意义就是在我们郭氏后裔几代人都找不见郭氏起源地的时候,我用大量白家社的图片、实证,附近邻村的旁证,各个历史朝代的山西省地理记关于现在的阳曲县和汾阳市的历史称谓和名称记载,以及全国各地家谱留存的有关汾阳、晋水、等的记载证明:天下郭氏起源于阳曲。现在的阳曲县白家社村就是郭氏祖先的发源地这个结论。这个结论将使我们郭氏后裔从此再次找到我们的根,我们的根之所在;并将在以后的各种历史年代里传承、继承和延续下去。
    我是一个和大多数郭氏宗亲一样,有着一个工作或者生意的普通郭姓老百姓。人们常说:“力微休负重,言轻不劝人”。出于对先辈的尊敬、进而延伸到对祖先的怀念和崇拜,特别是涉足郭氏起源问题以后,多次设身处地地站在祖先GUO氏的立场上思考问题:
    我们GUO氏在周朝的时候是皇亲国戚,过着人人仰慕、富贵威风的生活。周朝开国八百年,创造了中华民族文明史上最辉煌的一页。虢仲、虢叔曾在那个时代,替周王朝到处出兵、到处平叛,是保卫周王朝的重要力量。但是,就是这样的地位和条件的王室嫡系,在公元前767年东虢虢仲被郑国消灭。公元前655年,东迁到三门峡和平陆的前西虢虢叔被晋国所灭。
    经历了上述事件的虢氏,这时树倒猢狲散。一部分人被敌人俘虏,被敌人像牛马一样虏到别处,过起了房无一间、地无一垄,没有地位、没有人生自由,连猪狗也不如的凄惨生活;另一部分虢氏,侥幸逃出了敌人的追杀,携妻带女、背井离乡、饥寒交迫、到处乞讨、到处流浪…….郭氏祖先到了灭亡的危急时刻。
    天无绝人之路,上天有好生之德。在公元前606年,位于南方的楚国看不惯敌人的做法,仗义执言,逼得周定王做出了把虢叔遗孙郭序找出来,封到阳曲、异地安家、自生自灭的决定。这一决定一出,使虢氏祖先找到了救星,看到了希望,看到了未来。
祖先郭序被封到阳曲以后,可贵和值得我们郭氏后代尊敬和赞扬的就是抓住这次绝处逢生的机会,首先选择风水地理条件较好的白马掌作为他们的立脚点,然后采取隐姓埋名的策略在白马掌的北面建“社”安家。开始了长期休养生息、慢慢恢复元气的艰难历程。
白家社地处太原市的正北方,离古晋阳宫一百多里,离现在的太原不到三十华里。属于太原市阳曲县泥屯镇管辖。地处阳曲县的的西面不到三十华里。如果从太原市的北面的太原第二热电厂出发,向北十三公里就是白家社村庄。    
    在白家社的周围布满了山岗。北面、西面、东面是高高的山峰,南面是一道岗岭。四面的山岗使这块地面形成了型是“盂”或“掌”的样子,当地人称“白马掌”,面积几十平方公里,地势北高南低,型状长椭圆型。在原来的时候,由于北高南低,南面形成了一个大的湖泊,当地人有的叫莲花池,书上记载叫“晋水”。有的说是现在晋阳湖的前身。白家社就是处在这片水域的北面。按照风水学的原理来看,“前有明堂水,后有靠山”,坐北向南、背山倚水、巽门坎宅,属于很好的地理位置。
    在白家社和太原市之间,有一道横跨东西的岗岭,这条岗岭就是传说中的标志“龙城太原”的一条龙。它南秉汾河之水,北乘晋水之气,站在白家社的高处向南望去,它跃跃欲试,腾空万里,给人一种蓬勃向上,展翅腾飞的感觉。
由于白家社的独特地理位置,古时候进出白家社的路不是现在的柏油路。而是从白家社的西面向南到太原市的西北角----古时是叫“天门关”的关口出入。所以,白家社的地理位置较隐蔽,是最适合长期隐秘地发展的地方。
    白家社的北面的地理位置也是独特的。在他的北面有几道深沟,条条都通向了北面的大山里。我曾在2009年的第一篇文章------《现在的阳曲县白家社村就是郭氏祖先发源地》中,大体说明了这些地理条件的作用,就是一面可以生产生活,另一面预防敌人的突然袭击,一遇突然情况,可以顺着深沟逃到北面的大山里。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九十周年,回顾中国革命的历程,一九三四年,当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在南方被敌人围追堵截脱不开身的情况下,党中央果断作出了向北进行战略大转移的决定。经过一年的艰难历程,红军最终摆脱了敌人的围困,到达了陕北,在延安这个条件艰苦的山沟里休养生息十几年,最终转危为安、转败为胜。延安从此成为胜利的象征,成为中国革命的圣地。
    大部分郭姓宗亲都知道“勾践灭吴”和“卧薪尝胆”的故事。说的是公元前496年,吴王阖闾攻越兵败而亡,死前嘱其子夫差复仇。夫差练兵三年,于494大败越兵,越几亡。越王勾践领五千残兵退守会稽,外示弱求和于吴,内取十年生聚、富国强兵之策,终于灭掉了吴国。祖先是在公元前606年被封到阳曲县白家社的,比起上述故事早了一百多年。祖先在白家社励志奋斗的故事同其相比,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
    祖先从三门峡到阳曲时是一穷二白三落魄四如丧家犬。就好比如红军到达陕西延安时的情景一样。从现在遗留白家社的窑洞和大量的石臼以及石磨、石碾、地道等来分析,祖先在白家社长期休养生息是肯定的。为了复仇,为了争回以前的地位等,隐姓埋名、忍辱负重、发奋图强,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最终“建社阳曲,表望太原”,在白家社完成了凤凰涅磐、破茧成蝶、浴火重生、脱胎换骨的转变。才使我们郭氏有了今天繁荣和兴旺的局面。前五百年虢氏盛极辉煌荣华富贵志得意满骄奢淫逸穷兵黩武由盛而衰最终灭亡;后五百年郭氏序封阳曲虢转为郭隐姓埋名韬光养晦从零开始逐渐发展称雄天下。
    白家社为我们郭氏生存、发展、壮大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白家社在我们郭氏历史进程中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有了郭序祖先在白家社隐姓埋名安家立命的第一步;才有后汉末大司农郭全代居阳曲;才有以郭淮为代表的郭氏后代在汉代末期的展露头脚;才有郭全裔孙后来迁移到颖川、华阴、华县等地繁衍生息发展壮大的局面;才有唐代威震天下的唐代名将“汾阳王”郭子仪,才有我们郭氏后裔在唐代走向鼎盛,遍布全国,走遍天下的辉煌局面。
白家社在GUO氏浴火重生、脱胎换骨“虢”转为“郭”的转变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如果没有祖先“虢”转为“郭”的定论,那么,“虢”氏可能转变的是拼音“GUO”的其他汉字。白家社是郭氏翻身的象征,是郭氏繁荣昌盛的标志,是郭氏吉祥如意的所在,白家社是郭氏心目中的圣地。
    四川珙县育贤郭氏家族家谱记载的《乐章七首》是古代郭氏汾阳衍派后人祭祀祖先的乐章。在太原市的北面,只有白家社的地理条件符合《乐章七首》中的 “六、佑启后人之章”------太原之上 ,汾阳之滨。 地非缥渺, 栖止其神。舟不用楫 ,车不用轮。 望我先祖, 佑我后人。”
    “三、合致钦诚之章----祖功宗德 ,到今犹称 。汾阳派衍 ,继继承承。春秋霜露 ,报本有恒 。清酒既载, 其香始升。”
我们今天追根溯源、寻根问祖,目的就是要总结祖先的先进经验,缅怀祖先的丰功伟绩,激励后人要向祖先那样困难面前不低头,失败面前不服输,顽强拼搏,发奋图强,“蔚起人文 ,如操左券。瓜瓞绵绵, 斯年千万。”为祖国的繁荣强盛而奋斗,为我们郭氏的发展壮大而努力。
    郭荣生                
2011年7月9日星期六
录入:郭荣生 [2429次浏览]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