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郭姓文化研究网
中华郭姓文化研究网 > 郭荣生 > 《寿州刺史郭公(郭敬之—郭子仪父亲)神道碑》译文 > 打印文档
《寿州刺史郭公(郭敬之—郭子仪父亲)神道碑》译文

郭网(www.guo.ac.cn) 2016/12/24 16:42:14

            唐肃宗朝 侍中(左相)苗晋卿撰 中书侍郎平章事萧华书

    译者按:本文是在郭青萍宗长《太原郭氏金石注集》基础上翻译而成的。这么好的郭氏文化瑰宝,应该完整、全面地呈现在全体郭姓宗亲面前。衷心感谢郭青萍宗长为郭氏文化所做的贡献。本文记叙的是先祖汾阳王郭子仪的父亲的事迹。在先祖郭子仪使郭姓在唐代达到繁花似锦的高潮中,郭敬之此时的郭姓应该是属于“花开半时偏艳的”。即郭姓处于上升阶段的时机。也就是说,这一支郭姓兴旺,离不开郭敬之等父辈连续潜移默化的家风的影响。而郭敬之一生中为人处世是最值得全体郭姓称道的,这也是郭姓文化中最为精彩的内容。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翻译汾阳王郭子仪家族的碑文,使我进一步认识了郭姓文化的博大精深。三峰拨地而削成,九派浮流而激喷。江山如此美好,使郭姓英豪为此尽折腰,人民多么美好,使郭姓儿女甘为孺子牛。

    郭敬之,字敬之。昔日在周朝时候,虢仲虢叔是周文王兄弟,分属左右。虢叔的后裔后来“建国命氏”,“虢”转为“郭”。历史上曾有燕昭王筑金台求贤的故事,那次求贤,首先以郭隗为师,郭隗成为很有名的郭姓杰出人物。汉代的时候,汉高祖起兵反对秦朝的统治时候,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郭亭在连敖(今山西省长治市)跟着高祖起兵,以都尉(比将军稍低一点的官)的身份,打败项籍的军队,使秦国灭亡,因功于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七月封“阿陵侯”。曾祖郭广意,做过光禄大夫,生儿子郭孟儒,在陕西冯翊是很有名的。在离西安京城不远的山西太原,有这一支郭姓的先祖。后来这一支郭姓迁徙于陕西的华山脚下,就是今天的郭敬之一家。
    郭敬之的曾祖是郭履球,做过金州司仓,即金州管理公廨(xie) 、度量、庖厨、租赋征收、田园、市肆的官吏。祖父郭昶, 凉州司法,即凉州掌律令、定罪人、盗贼臓赎的官吏。父亲郭通,是美原县主薄。连续几代先祖做官,其家庭仁德天下,在当地很有声望。这个家族的人品行端正,一直操守有德,因此,当地的人都以他们为楷模、榜样,积极同他们交友、来往。
    敬之公经常对人说:“我在没有事做的时候也不感到空虚,看到别人荣华富贵时也不羡慕他们。有命的话就去做官,俸禄多少不是主要的,在家自行修养,恬淡自适,顺势而为也可以。所以,到不了大的地方,当不了太大的官,这是正常的,人各有志,有什么可以再说的。”
    他的父亲郭通,是美原县主薄,他博览群书,学问渊博,见识超人,志大才疏,是一个贤明的有识之士。最初上任的时候,当地有名的人士对他期望很高。认为此人日后必有大的前途和发展。然而,不如意事十有八九,仕途有时并不是仅靠自己的能力也能发展的,还的看上司的度量或者说环境是否利于个人发展才行。因此,他的父亲郭通虽有经世之才,然英雄无用武之地,一辈子也没有出头机会,官运平平。
    敬之公受天造化,继承家庭的良好风范和家风,从小潜心学习,后以武功入仕,进身官门,踏上仕途。此人身材伟岸,仪容庄重,学识渊博,谈吐不凡。到任以后,经常变换职务,变换职务的时间不是太清楚。大体上说来,在州掾(yuan)至别驾岗位上有三次变动;从府僚岗位迁朗将岗位五次;兼团练监牧使各一;任吉(今江西吉安)、渭(今甘肃陇西县)、绥(sui今陕西绥德县)寿(山东东平县)、泗(江苏宿县)州刺史;累勋上柱国(唐代军队最高勋绩等级、享受正二品待遇),进阶中大夫(从四品下为中大夫)。
    敬之公做官经历复杂,时间长,跨度大。在没有背景人物支持的情况下,一路高升,最后建功立业到军队最高等级,可以说经受了唐代很严肃的官场考验。但是他仍然能脱颖而出,这说明了一个事实:他“幼而好仁”、“长而全德”。是一个走到哪里都有着一颗“忠君爱国”、“ 爱民之心”的好人,所到之处皆政治清明、社会安定、是受到当地人民称赞的好官;他“化行千里”、“变俗施恩”,也就是说,他不论在哪里当官,都首先推行教育,教化当地人民,移风易俗,使人人守法、尊礼,达到社会安定、国泰民安的目的;他“酌(zhuo)物从宜而节费尚俭”,就是说他为国分忧,办事情的时候尽量做到量才使用,量入为出,这样为唐朝节省了大量花费和支出;他“用俭镇静、清可率下、宽可安众、举事皆当、察情必尽”。就是说他廉洁奉公,谨慎小心,严以律己,宽以待人,所办的事情都那么中规中矩,掌握和了解的信息是那样的准确无误。这样为民办事,视人民为父母,为国尽忠,视国家为自己家业的父母官,是国家的栋梁,人民的希望。他走到哪里,就好像哪里下起了仁风细雨,默默无闻地恩泽了当地的一切。因此,唐肃宗在乾元元年—乾元三年二月(公元758--760年)下昭赠郭敬之“太保(最高荣誉称号)”封号。以表彰他为国担当,为民办事的宏大功业。
    长期的仕途生涯,使其积劳成疾,郭敬之在天宝三年(唐玄宗时期公元744年)正月十日病逝于西安常乐里自己家里,终年七十八岁。听到其去世消息的人们,无不伤心怀念。夫人向氏,是平原郡君,追赠魏国夫人。她与郭敬之琴瑟相合,前后生下了好多听话、能干的儿孙。
    郭敬之有儿子十一人:
    1郭子琇—昭武校尉、
    2郭子仪—官职和贡献最大,声望最高,另外补叙,这里省略、        
    3郭子云—左领军将军、
    4郭子昕xin—安西大都护,四镇节度使,检校右仆射、
    5郭子瑛ying—延州司法参军、
    6郭子珪—盈州县尉、
    7郭幼贤—副都护、
    8郭幼儒—成都少尹、
    9郭幼明—少府监,安西大都护四镇节度使,太原郡公,赠太子太傅、
    10郭幼沖—太子詹事,左庶子、
    11郭幼谦)
    这些儿孙都是在父母严格管教和至善至美的家风潜移默化中成长起来的,他们使这一支郭氏家族承前启后,互相映衬,繁花似锦,繁荣昌盛。
    呜呼!敬之公的福禄可以延长,但是神灵不能长久保护自己,此时此刻,他已经离别了居住的地方而羽化升天了。于是在天宝十三年(公元754年)四月二十日,埋葬于西安京郊少陵原。
    公元755年,天宝十四年,安禄山叛乱,历史上有名的“安史之乱” 爆发,消息传到西安皇宫,皇帝命令讨伐叛乱。郭敬之的二儿子郭子仪,身兼灵武太守,任朔方节度使,奉旨讨逆。在河北常山(今石家庄北面)一带擒敌以后,到在灵武辅助唐肃宗李亨之时,唐肃宗命令郭子仪为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右仆射,灵州大都督府长吏,朔方节度使,统帅六军,同敌人进行殊死的较量和斗争。
    公元757年3月,唐肃宗至德二年,郭子仪又破贼于潼关(西安的东大门),打败叛军崔乾佑。
    公元757年9月,唐玄宗天宝十五年(唐肃宗至德二年)郭子仪在河东大地(今山西省南部临汾往南)打败了叛军安守忠、李归仁的部队。
    公元758年,乾元元年七月,郭子仪在黄河流域再战叛军,生擒安守忠到西安皇宫。十月,又渡过黄河围攻卫州(今河南卫辉市)打败安庆绪叛军。使陕西的西安和河南的洛阳,这两座唐朝重要的京城始终处于比较安全的状态。
    在三年多的同叛军连续奋战中,郭子仪身不卸甲,马不停蹄,身先士卒,南征北战,虽然有时感到疲惫不堪,但是,紧急的军情迫使其丝毫不敢懈怠。在“沉谋密于鬼神,精义贯于天地”的同时,“推赤诚以许国,蹈白刃以率先”,似鹰鸠捕食,猛虎下山,终于取得了初步平复叛乱,再造唐室的旷世奇勋。
    有人对郭子仪说:“您对国家的贡献实在太大了,论功封赏,当之无愧”。
郭子仪回答:“我们国家经受了叛乱以后,总有一天会丕极泰来。在这种情况下,作为皇朝的将领,谁敢不仰仗皇朝的圣威而奋勇向前,谁敢不极尽自己的智慧去同叛军战斗?打败敌人是上天的暗中安排,不是我个人的功劳”。
    唐肃宗说:“我要好好嘉奖你这样衷心耿耿,平凶除恶,为国分忧的爱臣”。于是颁布赐令,先授郭子仪为“汾阳王”,后又自御史大夫拜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后又改司空、仆射,又任司徒兼中书令。封“代国公(今山西省北面忻州代县)”,管理一千多户人家的田地并税赋做为待遇。
    公元762年,上元三年二月,唐肃宗封郭子仪为汾阳郡王。同时,
唐肃宗又命郭子仪为朔方、河中、北庭、潞、仪、泽、沁等州节度使、兼兴平、定国副元帅,继续同叛军史思明作战。四月,唐代宗即位。
就是在这几年中,皇帝追赠郭子仪亡祖郭通为兵部尚书,父亲郭敬之“太保”, 祁国公,谥曰“贞懿”。郭敬之夫人为魏国夫人。兄弟、侄子、孙子等都被封以各种各级官位。个个都金紫冠带,蟒袍玉饰。享受到了李朝皇家的特殊恩赐。
    郭敬之的葬礼完成以后,坟墓周围都置上了树木,表示万古长青,永垂不朽。
    今天,宏大的福禄在后代身上延续,广泛地沐浴着皇帝的恩泽。这是因为前辈们忠心爱国、尽忠职守、爱民如子、积德积善的结果。这样尽善尽美的事情,是应该很好地宣传和发扬光大的,也是应该很好地记录做为后代人的楷模和榜样的。
    铭日:
    遥望北方那令人尊敬的地方,那里有郭姓诞生的源头。
    从源头开始,代代郭姓都无违德,都有良好的品德。
    今天延续到了唐代郭敬之这一代人身上。
    他们代代都用“仁爱”的心地对待人民。

    忠诚无私,善良正直,诚实守信,廉洁奉公。
    在那里做官,那里的百姓都十分爱戴。
    在那里做官,都使那里风清气正,国泰民安。
    他们是一群忠君爱国、超凡脱俗,博学多才的人物。

    他们全面发展,可以接受任何挑战。
    他们不论是在地方任任何官职,
    或者从军担任军队职务,
    都能公平正直地处理公事,
    妥善地应付各种事务。

    一匹好的骏马,驰骋疆际,
    可以带领一群马,很好地奔向目的地。
    走到那里,都可以给那里人民带来幸福和安康。
    走到那里,都可以使那里政通人和,造福一方。
    遵章守纪,惩恶扬善,
    这是唐代王朝带给人民的福祉,
    也是郭姓家庭历代教育的结果。

    今天,敬之公逝世,使后代儿孙失去了一位可依可附的、德高望重的先辈,
    实在让人无比的悲泣和万分的痛苦啊!
    京郊西安的少陵原上,尽是长满野草的坟墓。
    是那一代的土堆,那一家的树木?
    郭子仪的父亲,被唐朝肃宗赠为“太保”,
    不论是生前荣光,还是去世以后祭祀,都是得到国家最高礼遇和奖赏的。

    人生像一张白纸,个人的所做所为如果尽善尽美,自然会得到人们的赞美,名誉也会口口相传。
    把敬之公他们的事迹刻在石上,立于自家的坟前,
    让后代儿孙知道先辈们的事迹,
    让别人知道郭家这一代人的做为。
    永垂千古,万世流芳。

    译者:  郭荣生

                                2016年12月24日星期六


    原文:

    公讳敬之,字敬之。昔王季之列乎周,虢叔之允或谓郭。建国命氏,百代可知。则有燕昭筑台,尊贤师隗;汉祖分邑,行赏封亭。曾祖广意,光禄大进修生。益儒为。冯翊之表也,鸡犬之声相闻。公先祖後徙宅於华山之下,今为华州郑县人也。烈祖履球,金州司仓。大父昶,凉州司法。并丕绪齐美,不殒其名,端操履正,有恒其德。故乡党交友,以为法度。尝谓人曰:“吾居闲而不闷其寂,望荣而不贵其厚。有道则仕,岂牵乎禄?则居之所以从好,利贞亦其自然,所以不至大官大邑也。各尚其志,夫复何言?”皇考通,美原主簿。器大孤特,识兼精照,明究群书,英声夸迈於远近矣。初履畿甸,缙绅归高;将台阁,€霄自远。惜乎才仰馀地,命嗟促龄!公受天正性,承家高范,致用成於私室,可试进於公门,望形而高深莫窥,听言而是非不惑,所莅造适,不可得其详也。凡历州掾至别驾者三,转府僚迁郎将者五,兼团练监牧使各一,除吉渭绥寿刺史共四州,累勋上柱国,进阶中大夫。其牧守之理,皆政闻一方,化行千里,变俗思义,酌物从宜。而节费尚俭,用简镇静,清可率下,宽能安众。举事皆当,察情必尽。所谓恺悌君子、人之父母,何异乎仁风甘雨,被於万物也?故天子玺书慰勉,以彰分忧休责之闻焉。未尽百禄,可延三寿。享年七十八,以天宝三年正月十日,遘疾终於京师常乐里之私第。闻者永怀,咨嗟挥涕。夫人平原郡君河内向氏,配哲生才,夫贤子令,德高佐美,慈加训深。呜呼哀哉!庆可延而灵不,先穷泉而别华堂。天宝十三载四月二十日,合於京兆少陵原,礼也。顷羯虏犯顺,王师讨逆,公之子仪,任总元戎,誓清大盗。常山擒敌之後,灵武诩圣之初,成我六军,前驱效死。於是扫秦里之寇,复开奉天;系陕郊之俘,更收洛邑。加以蒲坂之下,淇水之上,摧暴廓地。二城无虞,况师不迁延,功皆战伐,岂敢言病,必先启行。此由许国捐躯,输忠奋勇。或谓公曰:“书勋畴赏,莫与为二。”公曰:“我国家将去否,复必反正。仗圣威而谁敢不雄?奉睿谋而举无遗策。非为己力,所谓天功。”帝曰:“朕嘉尔竭诚禀命,平凶除恶。”遂自御史大夫拜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俄而改司空、换仆射,又除司徒、兼中书令。列爵代国,实赋千户。盖武定声伟,若兹巍巍者也。他日又追赠公亡祖兵部尚书、亡考太保、亡妣魏国夫人。弟侄子孙,皆进禄位,纡金紫,此又殊常之恩也。太保公礼毕封树,悲深岁月。今庆延身後,仰雨露而无涯;德发生前,比金石而不朽。永言淑懿,实在昭宣;无穷之闻,光乎刊刻;铭曰:

  北州望崇,左辅源同。代无违德,庆延我公,仁能济众,信必由衷。邑裹(疑)支持,凛凛清风。知周才美,君子不器。掾州佐藩,戎秩军使。砥开直道,笔遣流事。骐骥长途,可遣百辔。四郡循良,政一人康。道之轨度,终焉允臧。於惟圣善,辅训义方。何怙何恃?痛极悲长。少陵原上,尽为幽宅。何代邱陇?谁家松柏,司徒所天,太保追策。哀荣超冠,千秋圣泽。行由已全,名自人传。勒兹铭记,表於墓田。继代者未知先德,行路者过想遗贤。纪实昭懿,俾奋亿年。

录入:郭荣生 [1504次浏览]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