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郭姓文化研究网
中华郭姓文化研究网 > 郭升平 > 也谈“匡晋”与“匡齐” [公告] > 打印文档
也谈“匡晋”与“匡齐”

郭网(www.guo.ac.cn) 2016/3/24 15:19:33

                       ——郭升平

  现存西安碑林的《郭氏家庙碑》正文开头“昔,申伯翰周,降神於维嶽;仲父匡晋,演庆於筮淮······”。其实这是一副九字对联。上句说申伯辅佐周宣王中兴,下句是指王导出谋划策,联合南北士族拥立司马睿为帝,建立东晋,定都建邺(今南京)。他出将入相,官居宰辅,功高被尊为“仲父”。这便是“仲父匡晋”典故!

  《四库全书》记载没错,但《金石萃编》卷九十二,清人 王 昶在录入时误为“匡齐”。香港郭青萍先生,不愧为当今郭氏的“一支大笔”,令人钦佩。他在《太原郭氏金石注集》中,也倾向“匡齐”。但华县阎广勤先生收藏的《郭氏家庙碑》影印帖,系天津杨柳青画社1988年据宋、元拓本出版的“影印本”,其中“匡晋”二字十分清晰。通常而论,铅字印刷时代,从手抄文件到排版,都难免出错。唯独这碑拓影印,可说是原件一模一样的再生。以故,这个影印版的“匡晋”,足可以为 “铁证” !(附:阎老收藏的该社拓片影印2幅,来历1篇,东晋地图1幅)

  一,历代有多少位“仲父”?

  查得以下五位,明白称之:

  管夷吾,齐国。
  孔子,鲁国。
  吕不韦,秦国。
  张昭,东吴。
  王导,东晋。

  下面四位,不叫“仲父”的“仲父”:

  姜尚,西周。
  范增,楚汉(亚父)。
  诸葛亮,三国(相父)。
  多尔衮,清代(顺治帝继父)。

  这九位“仲父”,唯管仲、王导与本文有关,其余暂不赘述。

  郭子仪,唐德宗尊为“尚父”,这也应该在“仲父”之列 !

  管夷吾,字仲(?----前645)颖上(今安徽)人,先助公子纠与公子小白(即齐桓公)争位,失败后经鲍叔牙再三推荐,被齐桓公任为上卿,执政四十余年,分设各级官吏,实行改革,发展生产,破格选士;对外“尊王攘夷”、“九合诸侯”,使齐桓公成为“春秋第一霸”!齐国霸业在山东,这些功绩,名副其实,称“仲父匡齐” !

  王导,字茂弘(276----339)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北)人,(王祥侄孙)。任琅琊王司马睿之安东司马。睿为安东将军,出镇建邺(今南京)他主动献策谋划,拥立司马睿为帝,建立东晋政权,官居宰辅,总揽东晋元、明、成三朝国政,以司徒进太保。党亲连体,其势始终不衰。此即所谓“仲父匡晋”!

  二,“演庆於筮淮”何意?

  这是紧接着“仲父匡晋”说的。“演、延、衍”音、义相近;“演庆”、“延庆”、“衍庆”虽然各有侧重,但大致近义。如用于功业、事绩、名望的经久延传,几代不衰等。而这“筮淮”,就清楚地说明了“演庆”的所在地域是秦淮一带。因此,我认为“演庆於筮淮”是对王导所建功业,在江、淮广泛延传的赞颂,进而佐证这“仲父匡晋”,是在江南大地的准确的说明。也从侧面证实,西周时管仲辅佐齐桓公成霸业的“匡齐”的“演庆”地域,只在山东,决非“筮淮”!

  还有几句话,开头未说。颜真卿生于中宗景龙己酉(709),京兆万年人,开元进士。历官殿中侍御史,肃宗封鲁郡公,为太子太师。德宗时,李希烈叛乱,奸相卢杞对他衔恨,借皇命以“遣往晓谕”而赴许州,被希烈杀害。77岁为国捐躯,不愧为唐朝铁骨大臣!

  颜鲁公精通经史,楷书端庄雄伟。《郭氏家庙碑》建于764年,正面由他撰文并书写,最合适不过了。巧的是王导之伯祖王祥、从兄衍、敦等族亲,前朝颇有功绩。而他尽全力扶助司马睿建立东晋,此后总揽“元、明、成”三朝国政二十六年 。郭家上辈六代,从汉朝起就有显赫的仕途、业绩,子仪公忠君爱国,再造唐室,功盖天下,名垂青史。王、郭两家功勋,一起在历史长河中先后辉映! 颜鲁公在正文开头引用了这个典故,足见匠心独具 !

  尽管1252年来,碑文受损,有些字笔划模糊,以至《金石萃编》作者清·王 昶,误将其录作“匡齐”,但《全唐文》,《四库全书》及这宋元拓本(天津艺博)尚在。这珍贵的碑拓、影印,将永远是“仲父匡晋”的铁证 !

                           南山 2016年3月16日
                              3月20日 修改

  声明

  学术探讨,只论事不对人。好友、宗亲,尽管批驳,不伤交情。
  向福建养法老、香港青萍先生致敬!

                           南山 3月24日

录入:郭池 [1条评论] [2832次浏览]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