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郭姓文化研究网
中华郭姓文化研究网 > 郭世科 > 重庆璧山《郭氏家谱》序 > 打印文档
重庆璧山《郭氏家谱》序

郭网(www.guo.ac.cn) 2015/12/11 22:36:42

  吾璧山支系2005年第八次续修了《郭氏家谱》,第一次在清乾隆(1740年)择定的“20个字辈”基础上,将2001年新择定的“30个字辈”一并载入史册,这是璧山郭氏宗亲的一件大喜事。增加了大量族人名录,这是难得可贵的。但内容不够完善,世系不够清晰,族人名录缺乏出生时间和地址,“发、继、祖、永”四代人衔接不清。

  为了完善璧山《郭氏家谱》,弘扬名族文化,弘扬传统美德,弘扬郭氏家风,铭记过去,以开创未来;缅怀先祖,以激励后代。2007年火祖公倡议用三到五年时间,进行第九次续修璧山《郭氏家谱》。族长刚祖公积极响应,于当年下年召开清明筹备会,讨论续谱问题。在统一认识的基础上,成立了第九次续修璧山《郭氏家谱》委员会。委员会由:火祖、刚祖、银良、永元、永礼、永章、永寿、永友、永纪、鸿林、鸿伦、鸿庆、鸿桥、鸿明、鸿其、昌禄、昌武、昌其、佳、世华、昌武组成。刚祖任主任,下设资料、续修、集资三个组。 总编:火祖。   主编:鸿林、鸿庆。

  在会上,确定我和鸿庆负责修编工作。情挚意重,不好推辞。我们俩对谱牒知识和续谱规范所知甚浅,能否完成这个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实无把握。为了完成续谱任务,我们千方百计想尽一切办法,与山西省郭氏文化研究会取得了联系,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郭世科先生大力支持和鼓励我们续谱,并在网上发送家谱资料,免费邮来由他和郭志强主编的郭姓家谱五本书籍,受益匪浅。从而增强了我们续谱的信心和决心。

  为使续谱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在2008年清明聚会上,鸿林代表火祖公进行了动员,讲清续谱的目的意义,方法步骤和要求。广大郭氏宗亲提高了认识,主动积极向续谱成员提供资料,不少宗亲还将家庭成员姓名、出生时间、地点及世系源流写成材料交给续谱人员。族长刚祖率永元、永章等先后到重庆市沙坪坝区青木关镇、璧山县城关和大路镇郭氏宗亲家中收集或电话联系索取资料。

  根据收集和火祖公提供的资料以及第七、八次家谱史料,主编鸿庆绘制了《自正礼第33代至第48代世系源流示意图》,在2010年清明聚会上公示,广泛征求意见。

  在续修家谱仲,我们以世科先生主编《汾阳郭氏郭村支谱》为蓝本,对第八次璧山《郭氏家谱》进行补充、修改、完善。

  吾璧山支系在福禄镇土田村一带,凡郭姓堂屋神龛上的楹联写的“汾阳遗业家声远,世代流传永鸿昌”为确切依据,吾璧山郭氏是山西太原汾阳人氏,是汾阳郡王郭子仪的后裔,汾阳是璧山郭氏的发源地,始迁地。据历时记载:公元1644年明朝总兵吴三桂引清兵入关,农民起义闯王李自成进京做了八十天位逼迫下野,落荒而逃。吾太原有根之家只好随明王朝的残余势力向南转移。吾郭姓支脉正礼公携子安帮公等不少族人流落于福广鄱阳湖一带。但清兵声势浩大,步步为营,正礼公和安帮公等郭氏支系只好向贵州迁徙,落脚于遵义府桐梓县通平里一甲麻柳湾屋基开拓,繁衍生息。经过30多年辛勤劳动,建起了郭家寨。安帮公婚配杨氏,生三子,长子光钦、次子照钦、三子元钦。由于战乱、瘟疫和灾荒,四川人口锐减,“土满人稀”,天地荒芜。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圣祖仁皇帝施仁政(详见附件一)。安帮公于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携三个儿子(即入川鼻祖)到四川省重庆府璧山、铜梁二县插站开拓。光钦公落脚于璧山县福禄里二甲沙帽山坎下水井塆屋基;照钦公落脚于福禄里七甲消水洞坎上老河面屋基;元钦公落脚于铜梁县永嘉石。因平时联系少,故本次续谱仍以光钦公、照钦公两大房合续谱。

  据第八次《郭氏家谱》载:子仪公为第一代,到子享、子京、子雍为第二十八代,这与江津支系第八次《郭氏家谱》代次、名录不谋而合。第二十九代至正礼公第三十三代之间相差四代,用时间推算差一百多年。由于时代殊则,流转多变,剥蚀久则,考核多疎,太原族碟已不知去向,沉沦于何日,散于何地不清楚。查世科先生寄来的资料亦无结果。安帮公为第三十四代;光钦、照钦、元钦公为第三十五代;奇章、永章、成章、彦章、天章、世章、元章、明章为第三十六代;荣祥、荣振、荣富为第三十七代(自始统一用字辈起名);宗刚、宗常、宗乾为第三十八代……,泽字辈为第四十八代,直到承字辈为四十九代。

  经过五年的艰苦努力,第九次续修璧山《郭氏家谱》现已完成。基本达到了预期的目的。这是璧山郭氏宗亲的一件大喜事,亦是璧山郭姓族人,世科先生大力支持的结果。对比,一并表示诚挚的感谢!亦感谢捐资续谱的仁人志士。由于年代久远,查询困难,资料有限,族人名录、出生时间和地点还没有收齐。只能凤毛麟角,略知一二。误记、漏记在所难免,谨请列祖列宗在天之灵不记其过,璧山郭氏宗亲大度包容!

                   入渝第十一世裔孙 鸿林 敬撰

录入:郭池 [2371次浏览]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