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郭姓文化研究网
中华郭姓文化研究网 > 郭荣生 > 作品说明书 > 打印文档
作品说明书

郭网(www.guo.ac.cn) 2015/9/15 19:46:32

一、内容简介
1、作品名称:《郭氏之源最后推定---太原阳曲泥屯白(百)家社村》系列文章。
2、作品类别:文字。
3、中心内容:寻根问祖是全世界郭姓宗亲几千年以来的梦想。中华郭姓从哪里来?郭氏之源在那里?郭姓是咋样发展起来的?这个问题困扰了全世界郭姓几千年。今天,在习主席大力提倡发掘、发扬中华文化的时期,我用将近八年的时间走访、观察、分析、研究、探讨、整理太原阳曲泥屯白(百)家社村以及历史记载有关郭姓起源的各种郭氏文化资料。在“中华郭姓文化研究网”、“中华郭氏网WWW.ZHGSW.COM”上开辟专栏,陆续发表有关论文59篇。在二零一五年二月一日终于做出了“郭氏之源最后推定---太原阳曲泥屯白(百)家社村”这一历史性的结论。
4、作品特点:整个作品的系列文章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由浅入深,由近到远。先从生我养我的家乡阳曲县白家社遗留的郭姓文化入手,然后同其他所有的郭姓村庄、地点等对比,再结合历史上有关郭姓文化资料,形成一种完整的,比较有说服力的证据链条,比较完整地把白家社这颗郭氏明珠捧出来,呈现在全世界郭姓宗亲面前。
    整个系列文章很多都是独创性的资料。如“古汾阳”的历史,“白马掌”的变迁,“白家社”的历史文化遗存等等。很多推理和判断分析,具有很高的前瞻性和预见性。同后来全国热爱郭姓文化的宗亲专家考证,基本上都得到了很好的印证。既以“金石为据”又大胆判断,既见树木,又见森林。而且,在研究的过程中,不断地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同各种不正确的思想和行为做合情合理的辩论和斗争。最终被全国大多数宗亲承认和认可。
二、创作过程
1、作者,郭荣生,男,现年59岁。一九五七年二月十四日(农历正月初五)出生于太原阳曲县白家社村。一九七八年考入石家庄铁路运输学校学习财务会计专业。一九八一年八月在北京铁路局岩峰水泥厂参加工作,任会计员职务。一九八五年四月调入太原铁路局榆次工务器材厂工作至今,历任会计员,助理会计师等职。
2、出于对祖国人民的热爱,对郭姓历史的热爱,对生我养我的阳曲县白家社村我的父母,我的兄弟姐妹、我的父老乡亲的感恩。工作之余,为社会、为郭姓、为家乡做些事情是应该的。
3、创作的起因大概是二零零八年八月的一次同事儿子结婚的喜宴上。那次喜宴有幸同榆次铁路医院的许副院长坐在了一起。当他知道我姓“郭”以后,就滔滔不绝地讲起了有关“郭”姓的历史。那次聚会对我震动很大,我作为“郭”姓一员,活了五十来年,竟然对自己的姓氏文化,不如外姓人了解的多。
    从那以后,我就开始关注我们的“郭”姓文化了。
    首先,我从报纸、电台等媒体了解到,一九九四年,海外郭姓宗亲曾来到山西省吕梁地区的汾阳市寻根问祖,从那以后,国内的好多知名的文化学者对这件事情做出了很强烈的反应。反应的焦点就是“现在的汾阳市不是历史上唐代郭子仪所封‘汾阳王’的汾阳”、“现在的汾阳市不是郭氏文化的发源地”、“郭氏之源在阳曲”。到了这里产生了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就是“郭氏之源在阳曲,在阳曲县的那里呢”?
对于国内的文化学者的上述反应,我从那时开始,多次走访了太原市内的山西省社会科学院研究院李吉教授;拜访了山西大学王振芳教授,多次到阳曲县拜访了研究郭姓问题的姜国民专家,还到山西省汾阳市拜访了郭姓历史问题的主要研究者郭世科先生。多次虚心请教,亲耳聆听教诲,越来越感觉到“郭氏之源确实在阳曲”。
    阳曲县的郭姓居住地主要有,白家社、北社、南社、东盘威、东南洼、大卜等村庄。这些村庄分布在阳曲县的地面上,既然郭氏之源在阳曲,那就应该在上述阳曲县的郭姓村庄里的可能性最大。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认真考察一下这些村庄,看一看那个村庄地理位置优越,那个村庄的郭姓祖先生活轨迹遗留的文化内涵丰富,那个村庄最符合历史资料中郭姓“序封阳曲”的可能性。那个村庄就有可能是“郭氏之源”。
    带着这个思路,带着这个问题,回想地处阳曲县白马掌内生我养我的泥屯镇白家社村。我从一九五七年到一九七八年,整个年轻时代就是在那里渡过的。哪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我都印象很深。尤此是该村存在街头和村里的“大石臼”、“大土洞”、“大石槽”等郭姓文化遗存物。这些东西从古到今,多少年过去,人们不知道他的真正用途,它的真正来历。垒基盖房,它秃头性脑不能用,搬开扔掉吧,它又大又重挪不动。联系到村里村外还有特殊的地名,如“教场”、“官道”、“寨咀”、“龙沟”,以及附近村庄的名称“南路”、“北路”、“思西”、“向阳店”、“西焉”、“兰岗”等等。好像都存在某种关联,好像都有一定的历史文化内涵。
    带着这些问题,我一方面详细考察白家社村以及附近的村庄的历史情况,另一方面带着相机,四处出入,翻山越岭,走南到北。分析山川地理形势,判断河流道路走向变化。越考察越觉得白家社所处的地理位置不一般,白家社所遗留的郭氏文化古迹不一般。于是,就在二零零八年九月开始在西安宗亲郭建荣开设的全国性网站“郭氏宗族谱”上发表有关郭氏起源的帖子和文章。后来在阳曲县开设的“郭氏宗源网”上发表有关帖子和文章。
    二零零九年四月,有幸得到消息,知道湖北省的郭池早在二零零五年就开设了“中华郭姓文化研究网(简称‘郭网’)”。于是在当月二十七日给郭池宗亲去电,告诉他“我们的根在阳曲县的白家社村,哪里遗留着祖宗活动的痕迹。我可以用比较准确的资料回答大家”。于是从当年五月二十二日起陆续在该网站发表自己的文章。当年九月,郭池宗亲在该网上开设了“郭荣生”专栏。后来又在注册为“WWW.GUOHOME.OR中华郭氏网”和注册为“WWW.ZHGSW.COM中华郭氏网”上相继发表文章。
    在陆续发表文章的时候,认识了全国许多热爱郭氏文化的有知识的宗亲和其他外姓人员,并同他们经常在网上交流,提出问题,然后探讨解答。不断学习,不断前进,不断交流,不断进步。特别是加入郭池主办的QQ“郭网之群”以后,我同全国宗亲更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极大地丰富了我的知识,开阔了我的视野,提高了我的素质。使我不断地从中吸取营养,完善资料,在二零一二年三月就拿出了《十大线索指明方向路径――郭氏发源地就是阳曲县白家社村》这篇初步总结性文章。
    我在同编写《中华郭氏大典》的郭世和老先生(已经在去年去世)交流的时候,知道他是一个几乎用毕生的精力、用残废的身体研究郭氏文化,一只胳膊打字的时候,十分尊敬他。并在二零一二年初,让他书写了白家社建立的五座丰碑之一的“郭序分封阳曲纪念碑”碑文,又知道他年龄比较大,可能一生不能看到或者回到郭氏之源白家社寻根问祖的情况,在他书写碑文的时候,让他把自己的经历另外写成了一小部分,同碑文一同刻在了石碑上。用这种永世难忘的方式,很好地怀念和纪念了这位伟大的研究郭氏文化的先行者。
当我所研究的郭氏之源问题越来越成熟的时候,公元二零一二年龙年到来了。这一年全世界风起云涌,农历六月十八日是白家社村的传统节日。在这传统节日到来之前,我精心组织全国知名的郭姓宗亲郭世和、郭朝肃、郭振华一起,起草了白家社将要建立的五座碑文的内容。五座郭姓丰碑是:
    1、世界郭氏得姓纪念碑
    2、祖先郭序分封阳曲纪念碑
    3、汉隋唐古汾阳故地纪念碑
    4、大唐汾阳郡王郭子仪纪念碑
    5、汉魏阳曲侯郭淮纪念碑
    随后,又同白家社村郭氏之源组织者之一的郭旺秀同志,一同到太原市恒山路新城桥上把这五座丰碑刻好。
    在这一年以前,为了宣传白家社在历史上对全世界郭姓宗亲的贡献,我多次自费把有关郭氏之源资料打印出来,邮寄到全世界郭姓宗亲会那里;并同泰国宗亲会郭远功会长取得了联系。
    二零一二年九月三十日,我自费报名参加了陕西郭氏宗亲会郭兴鹏会长和郭在权联合举办的“壬辰年郭氏宗亲公祭大唐汾阳王郭子仪大典。会议期间,我向来宾散发了自费编印的郭氏之源有关资料,使郭氏之源—白家社村以书面宣传的方式呈现在全世界郭姓宗亲面前。
从二零零八年九月开始,到二零一五年二月一日,将近八年的时间,自己一共在上述有关郭氏文化的网站上发表论文54篇,最终写出了《郭氏之源最后推定―――太原阳曲泥屯白(百)家社村》文章,得出了“郭氏之源在阳曲县泥屯镇白(百)家社村”的结论。全部论文共308页,有的几十页,有的一页,大约二十万字之多。
三、申请说明
1、权利归属:由于创作过程基本上都是在平常业余时间内完成的,在创作过程中未受任何人委托,著作权利归属郭荣生本人。
2、上述所有研究论文都已经陆续在全国有关郭姓网站和本人的QQ空间里发表。
3、已经发表的论文在网站发表情况是:
(1)中华郭氏文化研究网(简称‘郭网’)上开设了“郭荣生”专栏;
(2)中华郭氏网(WWW.ZHGSW.COM)上开设了“郭荣生”专栏;
(3)其他郭姓网站上的“寻根问祖”栏目不同程度地发表了本人的作品。
未发表的作品将来视情况适时陆续发表。
4、由于本人的这一成果得到了全国郭姓宗亲的认可。有些人见有利益可图,借此机会大做文章。他们鸟尽弓藏、兔死狗烹,见利忘义,在不经过我本人同意或者不同我协商的情况下擅自施工,在白家社村建设“郭氏文化园”,并且做出各种侵犯本人声誉和利益的举动,极大地伤害了本人。世界自有公道,付出应该回报,为了公平起见,特地申请登记。
    本人的作品涉及到的是郭氏起源地---太原市阳曲县泥屯镇白(百)家社村,因此,本人的作品使用范围为泥屯镇白(百)家社(村、镇内以及村镇外土地范围)内,从二零一五年二月一日开始的有关郭氏文化的任何投资建设、活动、产品品牌命名等。

                      说明人:郭荣生     (签字和盖章)

                                                二零一五年六月二十五日


注:
首先,由于这一研究成果涉及的知识面广、信息范围量大,创作过程所用的时间较长,过程中得到了四川宗亲郭振华和郭朝肃、浙江宗亲郭升平、江西宗亲郭世和、福建宗亲郭养法,湖北宗亲郭池、郭聪贤的大力支持。
其次,在创作过程中参考了宋代欧阳修等人编著的《新唐书。宰相世系表》、《郭氏古谱序》,现代《太原府志集全》和《山西古今地名词典》,引用了郭世和先生著作、大梁郭氏古谱序和四川育贤郭氏家族家谱上的《乐章七首》等。


录入:郭荣生 [1235次浏览]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