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郭姓文化研究网
中华郭姓文化研究网 > 郭泳 > 史实佐证郭子仪封地“惟豳與蒲,皆汾陽舊封” [精品] > 打印文档
史实佐证郭子仪封地“惟豳與蒲,皆汾陽舊封”

郭网(www.guo.ac.cn) 2014/12/19 23:09:11

             ——从《汾阳王庙碑》与《郭钊墓志》之“当代人记叙当代事”谈起

  1.材料《汾阳郡王尚父郭公庙碑铭并序》(高参撰,张谊书)记载的明明白白:“邠宁节度使、尚书左仆射韩公,天姿炳耀,棱角雄毅,威重殊俗。知探无形,扬大节以弼中兴,由至公而嗣徽烈守。公之土宇,实公之门生以为公作捍御。归藩居邠,则政存化修,惠泽结耆艾。”

  以上碑铭说明,郭子仪的庙碑(也是第一座)在邠州,郭子仪作为“藩王”,“归藩”乃是归居邠州之地,既有郭子仪封户在邠州,也是郭子仪大历三年之后长期镇居之地,可以直接否定“汾州为郭子仪的封地”。该碑铭也属于当朝人记叙当朝事,其可信度非常高。反观汾州(今汾阳)无法找到相关“郭子仪封地在汾州”的任何记载。

  2.《唐故撿校司空兼太常卿贈司徒郭公墓誌銘並序》(即《唐郭钊墓志铭》)记载:“時以孟津要地,控臨河朔,非勳德重望不可以任,遂作鎭河陽,就加左僕射。其年遷領河中,且曰:‘惟豳與蒲,皆汾陽舊封,祖孫續之,爲公之榮歸閼。’拜兵部尚書。又出鎭東川,加撿校司空。”该墓志作者李虞仲,系李端之子。李端曾经“游于驸马都尉郭曖之门”。李虞仲生年正与郭暧、郭钊父子同时。豳即邠州,今陕西彬县。(既然邠、蒲都是“汾阳旧邑”,“盍有丕承”亦在理。)

  李虞仲撰写《郭钊墓志》,正是当代人叙述当代事,“惟豳與蒲,皆汾陽舊封,祖孫續之,爲公之榮歸閼”,郭钊也曾镇守河中,也曾镇邠州,所以说“祖孙续之”。与郭钊同时的李虞仲,记载郭子仪的封居之地乃在邠州、河中,而且记载更加直接、更加明了,不容否定。墓志末尾铭曰:“蒲邠之人,世思遺美。”可以与前文相佐证。

  3.韩游瓌,非韩游环。这是个常识字,省写后为“瑰”,很多人读“环”。是误读,还是有意写成“环”,我们不得而知。

  4.邠州。《旧唐书》《新唐书》皆记载,邠宁庆节度使下辖邠州、宁州、庆州,三州无一地在山西者(乃今甘肃正宁、庆阳和陕西彬县)。邠州乃是大历三年之后郭子仪长期“防秋”镇守之地。所以,郭子仪长期镇守的邠州,怎么有人误为“汾州”,确实不能理解。

  5.蒲州,查《旧唐书 地理志》《新唐书 地理志》,唐肃宗、代宗之时属河中府。河中府也有郭子仪的封户。郭子仪封汾阳郡王,封地总共2000户(大历十四年),其中至少有900户以上的封户在河中。《旧唐书 郭子仪》记载,宝应元年郭子仪平定河中之后,“入朝”,“加实封七百户”。郭子仪单骑退回纥和打败吐蕃之后:“入朝,加实封二百户,还镇河中”,说的明白白。郭子仪封户在河中,乃是因为郭子仪长期镇守河中之故,为了方便其“防秋”,皇帝直接加封户在其镇守之地。

  举个例子,就地加封户,不按祖籍地封王,李光弼就是很好的例子。李光弼芒山之败后,朝廷派其镇守临淮,封临淮王就地加封户。按说他的祖籍地在柳城,之前封蓟郡公,按祖籍地封王,也应该封柳城郡王。可是朝廷封的是临淮王,封户在临淮、江淮之地,没有按照祖籍地封王。这也可以说明李光弼与郭子仪有类似的赏赐封户的经历,即都因镇守该地后就地加赏的封户。“止临淮”之后“宝应元年,进封临淮王,赐铁券,图形凌烟阁。”“光弼以久须诏书不至,归徐州收租赋为解。”徐州为临淮之地(《旧唐书  李光弼》)。

  6.关于韩游瓌与李虞仲所处时代。韩游瓌郭子仪部将,与《汾阳王庙碑》作者高参、张谊皆同时;《郭钊墓志》作者李虞仲,与郭暧、郭钊父子同时。所谓“当代人记叙当代事”,我们大概可以了解这句话的含义。

  综上所述,无论是从文献明明白白的记载来看,还是从情理之中,郭子仪封汾阳王爵位,都不必一定按祖籍地;其封户2000户,多在河中(《郭钊墓志》可证,当代人记叙当代事)、邠州(《汾阳王庙碑铭》和《郭钊墓志》也可证,都属当代人记叙当代事)两地,不闻有在汾州者。有人说,找到了大量郭子仪在汾州的记载,可是我们经查证发现,郭子仪即使也有到汾州的日子,但我们仍然没有找到郭子仪的封地“就在汾州”的明确记载。有人拿什么《因话录》等文献来搪塞,是站不住脚的,他们也没有明确说明郭子仪的封地就在汾州。故而真理只有一个,如《汾阳王庙碑》与《郭钊墓志》所载,郭子仪的封户在邠州、河中,郭子仪的首庙在邠州,墓志铭的作者与当事人同时,他们撰写墓志铭乃属当朝人记叙当朝事之性,可信度高,不容否定。

录入:郭池 [4条评论] [2134次浏览]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