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郭姓文化研究网
中华郭姓文化研究网 > 郭姓起源、发源地、始祖 > 两点浅见——评郭世科先生的《书面发言稿》 [精品] > 打印文档
两点浅见——评郭世科先生的《书面发言稿》

郭网(www.guo.ac.cn) 2013/12/14 19:37:05

  世科先生在他的郭网专栏,发表了他在浙江省郭子仪后裔联谊会的“文化论坛”的一篇题为《走出迷团,正本清源,摒弃偏见,共谋发展》的书面发言稿。郭 泳先生于11月30日,接着对此发表了《文章评论》。通读这二篇,我也谈点粗浅看法:。我觉得郭泳的文章所举是事实,有理有据,以理服人。世科先生的讲话是老调重弹,把子仪公的一些事情都拉到今汾阳。作为一个有名望的研究者,这是骗人。我视力不好,偏瘫多年,行动困难。不想全面评说,只扼要说两点。

  一、序封阳曲

  先秦时期,秦始皇推行郡县制度,把全国分为三十六郡,阳曲隶属于太原郡,据《汉书•地理志》载:太原郡,秦置,县二十一……汾阳……阳曲”这就是说,汉代的阳曲是从秦朝沿袭下来的,并非从汉代开始,也不是泛指,从地理形态上看《阳曲县志》直书“阳曲乃汾曲的阳”,所以,秦、汉、隋、唐四朝四称汾阳,阳曲就是处于汾河北岸的弯曲处。公元前606年周定王封虢叔裔孙序于阳曲就是这个地方。《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更详细,“郭氏出自姬姓,周武王封文王弟虢仲于西虢,封虢叔于东虢,东虢地在虞郑之间。平王东迁,夺虢叔之地与郑武公,楚庄王起陆浑之师以伐周,责王灭虢,于是,定王求虢叔裔孙序封于阳曲,号曰“郭公,”虢谓之郭,声之转也,因以为氏。后汉末,大司农郭全,代居阳曲,生蕴,蕴生淮、配、镇、谒者仆射,昌平侯,裔孙徙颖川“。唐代宗广德二年(公元764年)十一月郭子仪为其父郭敬之,建立家庙,刑部上柱国鲁郡开国公颜真卿亲笔撰书《郭公庙碑铭》载:“其先盖出周之虢叔,虢或为郭,因而氏焉。代为太原著姓,汉有光禄大夫广意,生孟儒,为冯翊太守,子孙徙自太原家焉,后转徙于华山之下,故一族今为华州郑县人。”此表来源于唐宪宗元和年间林宝的《元和姓篡》,就是说“序封阳曲”在唐代就有此说。今汾阳市博物馆收藏一幅唐碑《唐故上大都督骑都尉郭府君碑谒并序》载:“自姜源履迹,乃诞隆周,王季君临,爰生虢叔,褒称郭氏,命翼宗周。表望太原,建社阳曲” 虢叔世系,源于阳曲。毋庸置疑。

  二、古汾阳与今汾阳

  前题对古汾阳说得很清楚,它的位置在太原北,汾河北岸的弯曲处,早在唐肃宗封郭子仪为汾阳郡王是在公元762年,今日的汾阳县是在明万历23年,即1595年。也就是郭子仪被封为汾阳郡王后的833年才开始用这个今日的汾阳县(市)名”,而位置在太原南,文峪河西边,唐时叫西河县。西安碑林博物馆的《郭家庙碑》可见证郭子仪祖上及其子孙根本就不在今 “汾阳县郭家庄” 应该认定是华州郑县人。。所以汾阳王府,汾阳王庙都在长安而不在今天的汾阳县。今天汾阳县里的汾阳王府,汾阳王庙,汾阳王的衣冠甍都是假的。郭子仪没有封地,郭子仪的食邑也不在今天的汾阳县,稍有历史知识的人都知道,您是研究郭氏历史的专家,不会不知道,如果是装煳涂或者有意欺骗,为打造“汾阳” ,发展当地经济而不遗余力、固执己见,搞偏见,这样,不但害了自己,更害了全族。

                           郭世和
                          2013.12.14

录入:郭池 [6条评论] [2625次浏览]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