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郭姓文化研究网
中华郭姓文化研究网 > 阎广勤 > 郭子仪的早年生平初探 [精品] > 打印文档
郭子仪的早年生平初探

郭网(www.guo.ac.cn) 2012/10/23 17:09:30

                            ——阎广勤

  唐朝名将郭子仪以他平定安史之乱,抵御外族入侵,维护国家统一的功勋而彪炳史册。但《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等著名史籍,主要记载的是他在安史之乱以后的生平业绩,而对郭子仪在此之前的经历,只有“以武举异等补左卫长史,累迁单于副都护、振远军使。天宝八载,木剌山始筑横塞军及安北都护府,诏即军为使。俄苦地偏不可耕,徙筑永清,号天德军,又以使兼九原太守。”(《新唐书》本传)等寥寥数语。一些稗史、笔记对此也是语焉不详。因此,许多研究郭子仪生平的论著,对其早年经历的记述,大都是一片空白。

  所幸的是,现仍屹立在西安碑林博物馆中的“郭氏家庙碑”的碑阴上的一段文字,提供了郭子仪早年生平的一些资料,使我们略见这位名将在安史之乱前的简历,可以填补郭子仪研究的这一段空白。

  “郭氏家庙碑”为郭子仪在唐代宗广德二年(764)十一月,为其已故父亲郭敬之建家庙时所立。碑的正面,为著名书法家颜真卿撰写的碑铭并序;碑的背面,刻有郭子仪的兄、弟,郭子仪之子及部分侄、孙、侄孙的官衔、勋爵,对郭子仪从武举及第开始,至广德二年(764)为止的履历,更有详尽记载,对研究郭子仪生平,弥足珍贵。现将其中有关郭子仪在安史之乱爆发前的履历,转录如下(格式依原文):

  子仪武举及第授左卫长上 改河南府成皋府别将 又改同州兴德府右果毅左金吾知队仗长上 又改汝州鲁阳府折冲知右羽林军长上   又迁桂州都督府长史充当管经略副使 又改北庭副都护充四镇经略副使 又除左威卫中郎将 转右司御率兼安西副都护 改右威卫将军同朔方节度副使 改定远城使本军营田使 又加单于副大都护东受降城使左厢兵马使 又拜右金吾卫将军兼判单于副都护 又拜左武卫大将军兼安北副都护横塞军使本军营田使 又兼充天德军使安北副都护 又兼丰州都督西受降城使右厢兵马使

  现试对上述资料作一初步释析:

  ⑴武举及第授左卫长上

  “武举及第”指郭子仪武举考试中选。据颜真卿在“郭氏家庙碑”正面碑文中称郭子仪“弱冠以邦乡之赋,骤膺将帅之举,四擢高第,有声前朝”来看,郭子仪武举及第在“弱冠”之时,即二十岁左右。武举为科举制度中专为选拔武官而设的科目,始于武则天长安二年(702)。考试科目有射箭、马枪、举重、负重等内容。参加武举,要先由州县选拔,合格后再送朝廷考试,合格者授予武职。

  “授左卫长上”,即郭子仪武举及第后,授予的武职为左卫长上;“左卫长上”为禁军左卫中的武官。唐朝负责宫禁宿卫的禁军统称“十六卫”,即左右卫、左右骁卫、左右武卫、左右威卫、左右领军卫、左右金吾卫、左右监门卫、左右千牛卫,“左卫”即这十六卫之一。“长上”是左卫中的低级武职,共设25人,其官品为从九品下。唐朝官品共分九品三十阶,即自一品至九品各分正从,而自正四品至从九品又分上下阶,共三十个等级。郭子仪“左卫长上”的官品为从九品下,也就是官品等级中的最末一级。

  新旧唐书的郭子仪传,皆记郭子仪武举及第后“补为左卫长史”,与此碑所记的“授左卫长上”不同。左卫长史是左卫中负责具体事务的官员,从六品上。武举及第后,立即就授予级别较高的官职,似不大可能。此碑为当代人记当代事,又为郭子仪在世时树立,当以“左卫长上”为是。

  ⑵改河南府成皋府别将

  河南府为一行政区划名,唐开元元年(713)改洛州置,治所在洛阳县(今河南洛阳市),辖洛阳及其周围各县。成皋府为一折冲府名称。唐代前期实行府兵制,在全国(主要在关内、河南、河东等道)设置了六百多个折冲府,分隶上述“十六卫”的前十二卫和东宫六率。凡被拣点充当府兵的,平日务农,农隙教练,征发时自备兵器资粮,分番轮流宿卫京师、防守边境。每府兵额八百人至一千二百人,设折冲都尉和左右果毅都尉统领,其属官有别将二人。成皋府是设在河南府境内的一个折冲府,其位置,似在汜水县,即今河南荥阳县的汜水镇。因荥阳汜水镇为古代著名的成皋关之所在,汉朝曾在此设成皋县,唐初并入汜水县。

  各折冲府分为上中下三等,成皋府不知何等级。郭子仪在此任别将,其官品:如为上府,则是正七品下;中府则为从七品上;下府则为从七品下。

  ⑶又改同州兴德府右果毅、左金吾卫知队仗长上

  此指郭子仪改任同州境内的兴德折冲府右果毅都尉,并宿卫京师,在左金吾卫中为知队仗长上。

  同州治所在冯翊县(今陕西大荔县),唐时辖境相当于今陕西大荔、合阳、韩城、澄城、白水等地。

  兴德府是同州境内的一个折冲府,其位置,据《新唐书·地理志》:冯翊县“南三十二里有兴德宫”,似在兴德宫一带,即在今陕西大荔县南。

  果毅都尉是折冲都尉的副手,分左右二人,其官品:上府为从五品下,中府为正六品上,下府为从六品下。

  “左金吾卫”即上文提到的“十六卫”之一,掌管宫中及京城的巡警等事。

  “知队仗长上”:唐时,各折冲府的折冲都尉和果毅都尉等,要轮番宿卫京师,供职于其折冲府所隶属的禁军十二卫中。其中有能力者,任仪卫的展仗押官,称为“知队仗”。折冲都尉、果毅都尉宿卫京师时,一日上,两日下,称为“长上”, 与前文的“左卫长上”的“长上”有所不同。

  ⑷又改汝州鲁阳府折冲、知右羽林军长上

  此指郭子仪又改任汝州鲁阳府折冲都尉,并在皇帝的卫军——右羽林军中宿卫。

  汝州,治所在梁县(今河南临汝),辖境相当于今河南省北汝河、沙河流域各县。

  鲁阳府,折冲府名,在汝州境内。可能在鲁山县(河南今县),因鲁阳为春秋、战国时的楚邑;汉置鲁阳县,北魏置鲁阳郡,其治所皆在鲁山县。

  折冲,即折冲都尉,折冲府的主官,掌管府兵的操演、调度和宿卫京师等事务,必要时领兵戍边或作战。其官品是:上府正四品上,中府从四品下,下府正五品下。从下文的“桂州都督府长史”为正五品上来看,鲁阳府折冲都尉的官品可能为正五品下。

  知:主持、知掌之义。右羽林军是皇帝的卫军之一。

  ⑸又迁桂州都督府长史、充当管经略副使

  桂州,治所在今广西桂林市。

  都督府长史:唐时,各地按等级分别置大、中、下都督府,总揽本地区的军事、民政,长官称都督,往往兼任驻在之州的刺史,其属官有长史一人。长史的官品按大、中、下三级都督府划分,分别为从三品、正五品上、从五品上。《旧唐书·地理志》记“桂州中都督府”,故郭子仪任都督府长史的官品为正五品上。

  “充当管经略副使”,指郭子仪在任桂州都督府长史时,兼任桂管经略副使。充,谓以本官兼任他职。唐时,于沿边重要地区设经略使,为边防军事长官,后多由节度使兼任,其副职称经略副使。桂州设桂管经略使,管兵千人。经略使及下文的节度使、城使、军使等为使职差遣,无品秩。

  ⑹又改北庭副都护、充四镇经略副使

  北庭副都护即北庭都护府副都护。唐时,设置安西、安北、单于、北庭等六个都护府,管理辖境的边防、行政和各族事务。北庭都护府治所在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北破城子),统辖天山北路各部族。都护府有大都护府和上都护府之分,大都护府设大都护(从二品)、副大都护(从三品)、副都护(正四品上)。上都护府设都护(正三品)、副都护(从四品上)。北庭为上都护府,故郭子仪任北庭副都护的官品为从四品上。

  四镇,为唐代方镇,因治所在安西都护府,故亦称安西四镇,统辖龟兹(今新疆库车)、疏勒(今新疆喀什)、于阗(今新疆和田)、焉耆(在今新疆焉耆西南)四镇。唐玄宗开元六年(718),设四镇节度使,并兼四镇经略使。据《旧唐书·玄宗纪》,开元二十三年(735)冬十月,移北庭都护属四镇节度;据《资治通鉴》,开元二十九年(741),又分北庭与安西四镇为两个节度。所以,郭子仪以北庭副都护,而充任四镇经略副使的时间,当为北庭与安西四镇合为一个节度时的开元二十三年(735)至开元二十九年(741)之间。

  ⑺又除左威卫中郎将

  “除”,拜官授职之义。左威卫为“十六卫”之一,十六卫中各设中郎将,为正四品下。

  ⑻转右司御率兼安西副都护

  “转”,一般指按资历升迁官职。

  右司御率,为东宫太子的武官。太子卫队中有左司御率府、右司御率府,负责兵仗仪卫。左右司御率府的主官称率,正四品上。郭子仪任此职时的太子是李亨,即后来的唐肃宗。李亨于开元二十六年(738)六月被立为皇太子,郭子仪任右司御率应在此时后。

  安西副都护即安西大都护府副都护,正四品上。安西都护府治所,当时在龟兹,统辖上文提到的安西四镇。

  ⑼改右威卫将军、同朔方节度副使

  右威卫将军,为“十六卫”中右威卫的武官,从三品。“十六卫”的最高武官是大将军,其次即为将军。

  同朔方节度副使,是朔方节度使的属官。节度使总揽数州军事,兼理民政、财政。节度使的属官有行军司马、副使、判官各一人,另有同节度副使十人。朔方节度使治所在灵武(今宁夏灵武西南),辖境约为今宁夏和内蒙的中西部一带。

  ⑽改定远城使、本军营田使

  唐代为了保卫边境安全,设立了许多军事据点,大的叫军,小的叫守捉、城或镇。军、城、镇都设“使”,主持该处的军事。定远城,属朔方节度,在今宁夏平罗东南。

  营田使,掌管屯田事务。屯田,即利用军队垦种土地。当时定远城守军在戍边的同时屯田,郭子仪即以定远城使兼任本军营田使。

  ⑾又加单于副大都护、东受降城使、左厢兵马使

  单于副大都护,即单于都护府副大都护。单于都护府治所在今内蒙古和林格尔西土城子,统碛南突厥部落诸府州,属朔方节度。单于副大都护官品为从三品。

  东受降城在今内蒙古托克托县西南黄河东岸,为三受降城之一。三受降城即西受降城、中受降城、东受降城,为唐景龙二年(708)由张仁愿主持修筑,是防备北方游牧部落进犯的著名军事要塞,属朔方节度。

  兵马使为节度使下将官,分左厢兵马使、右厢兵马使,也称左兵马使、右兵马使。郭子仪任左厢兵马使,为朔方节度使麾下重要将官。

  ⑿又拜右金吾卫将军兼判单于副都护

  右金吾卫,“十六卫”之一,右金吾卫将军官品为从三品。

  判,以高官兼任低职为判,单于副都护为正四品上。郭子仪前为单于副大都护,此任单于副都护,不知何故。

  据新旧唐书的郭子仪传,郭子仪此时还兼任振远军使(振远军在单于都护府境内),但此碑未提此职。

  ⒀又拜左武卫大将军兼安北副都护、横塞军使、本军营田使

  左武卫为“十六卫”之一,大将军为诸卫的高级武官,正三品。

  安北都护府统碛南铁勒等部族,治所屡迁,此时治所在横塞军。

  横塞军在今内蒙古乌拉特中后旗西的阴山北麓。参阅《旧唐书·郭子仪传》:“天宝八载,于木剌山置横塞军及安北都护府,命子仪领其使,拜左卫大将军。”可知郭子仪任左武卫大将军兼安北副都护、横塞军使、本军营田使的时间为天宝八载(749)。《旧唐书》所记的“左卫大将军”,当为“左武卫大将军”之误。

  ⒁又兼充天德军使、安北副都护

  天宝十二载(753),因苦于横塞军地方偏僻,不适合屯田耕种,朔方节度使安思顺奏请废横塞军,另在永清(一名永济栅)筑城置军。当年十二月,朝廷准请,并定名为天德军(先名天安,后改天德)。天德军在今内蒙古乌拉特前旗、乌拉河东岸。安北都护府也随之迁至于此。郭子仪当在天宝十二载(753)十二月,以左武卫大将军兼任天德军使、安北副都护。

  ⒂又兼丰州都督、西受降城使、右厢兵马使

  丰州,治所在今内蒙古五原县西南的黄河北岸,属朔方节度。丰州于天宝元年(742)改称九原郡,因都督兼任所在州的刺史(州改郡后称太守),故新旧唐书的郭子仪传都记郭子仪兼九原太守,但未提任丰州都督。丰州为下都督府,都督为从三品。

  西受降城为三受降城之一,位于今内蒙古乌拉特中后旗的乌加河北岸。

  此次任命后不久,于天宝十四载(755)爆发了安史之乱,郭子仪升任朔方节度使,投入了平叛战斗。此后的郭子仪生平,史籍有较为详细的记载。

  从上述郭子仪的履历,可以略见他早年生平之一斑。郭子仪在二十岁左右时,以武举及第担任武职,从官品最低的“长上”(从九品下)做起,开始了他的军事生涯。凭着才干和忠贞,一个台阶一个台阶的逐步提升,在安史之乱爆发前夕,担任了正三品的高级将领。而且我们还从中得知,在安史之乱爆发前,郭子仪活动于今陕西、河南、广西、新疆、宁夏、内蒙一带。青壮年的大部分时间,他戎马于大漠边关,仗剑于行间军旅。他从中锤炼了坚强意志,增长了军事才能,增加了对社会人生的洞察力和驾驭能力,从而使他在安史之乱爆发后,在被推到历史舞台中心时,能在政治、军事漩涡中,平乱复安,抵御外侵,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建立了不朽的业绩和功勋。

  郭子仪在安史之乱爆发后的生平,史籍有较为详细的记述,而在此之前的情况,我们知之甚少。希望这里披露的资料,有助于对其早年生平的研究。

                                  1995年4月

录入:郭池 [5297次浏览]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