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郭姓文化研究网
中华郭姓文化研究网 > 郭世科 > 汾阳称名历史久远 [精品] > 打印文档
汾阳称名历史久远

郭网(www.guo.ac.cn) 2012/7/31 21:11:02

                        郭世科

  现今汾阳这块地方,不论历史上因设县、设州、设郡、设军、设府冠以何名,在跨越2660余年的历史长河中,无论史书记载,还是碑碣勒刻,以及古诗印证,汾阳之称一直延续至今。

  《史记•晋世家》:“春秋时(公元前651年)晋国公子夷吾欲复辟,曾对大夫里克允诺,一旦里克帮其复国成功,即封汾阳之邑与里克。其后里克家族为避不测,迁相城(今汾阳大相、小相),改姓相里,是相里之祖。”

  《国语》一书也有“夷吾封中大夫里克汾阳之田”,“诚得立,封子汾阳田百万”之表述。

  对于夷吾封里克汾阳之田,《辞海》解释为:“古邑名。春秋晋地。在今山西静乐西。晋惠公(即夷吾)未立时,许封里克于汾阳,即此。”此释“古邑名”、“春秋晋地”皆对,而“静乐西”不准。晋惠公夷吾时期,晋国的疆域尚未越过今之汾阳,“静乐西”并不属晋地。

  对印《史记晋世家》所记,清•乾隆《汾州府志》载:“今汾阳小相里之北太师墓有二碑,并列,一为上骑都尉相里瑞碑,漫灭特甚,其可识者:曰《唐上骑都尉相里瑞府君之碑》,曰‘夫人任氏’;一为后晋《建雄军节度使相里金碑》,碑云:‘颛顼生大业,大业生庭坚,庭坚仕尧,为大理官。至殷末,有理徵为殷(敖)伯,其孙仲师,逃纣之祸,故(徵)去王而称里氏。至周时,晋有大夫里克,其妻同成氏携小子季连,避地居于相城,时人遂呼为相里氏。(后人)相里武为汉御史,相里览为赵将军。’”

  清•乾隆《汾阳县志》载有朱彝为相里碑所撰跋云:“汾阳县有大相里、小相里,相里氏聚族居焉。按相里氏东周时即有之,庄子称相里勤之弟子是也。”

  现存古相里村相里墓地有后晋《晋雄军节度使相里金碑》,与清乾隆《汾州府志》有相同记载:“晋有大夫里克,其妻同成氏,携少子季连,避地居于相城,遂呼为相里氏。协避囗全身之道,见因地得姓之由。”碑铭还载:“理徵因官,臣殷见忌,仲师逃祸,去其玉字,里克罹难,季连避地,潜居相城,配姓有自。”“后晋天福五年(公元940年)十月所立。”

  以上史书记载与碑铭所刻,清楚地表明夷吾封里克汾阳之田就是“汾阳之邑”;里克妻避难之地就是今汾阳大、小相(里);今汾阳称名由周而始。

  沿至唐代,又有改革开放以来先后岀土的七块唐代墓志,明确刻记从公元735年到871年,在郭子仪公封爵汾阳郡王的前前后后,汾阳就称汾阳(详见《七块唐代墓志  佐证汾阳称名》一文)。

  唐代之后,记载更多:

  清•康熙《汾阳县志•沿革》:“金天会六年(公元1128年),置汾阳军节度。”

  清•乾隆《汾州府志》引《宋史、地理志、河东路》:“金天会六年,当宋建炎二年(公元1128年),置汾阳军节度使”。“宋初……汾州兼西河郡节度使,后又改汾阳军事”。“许文简安仁,字子静……明昌中(金,公元1190年),为汾阳军节度使。”“胥鼎,贞佑二年(金,公元1215年)五月,宣宗将南度,留为汾阳军节度使。” “乌本论德升……集庆军节度使改为汾阳军节度使。”

  明•万历《汾州府志》:介休县“靖康(宋,公元1126)后没入于金,置汾阳郡,管介休。”孝义县“金天会四年,娄室入汾州,后定为汾阳军节度孝义县。”

  《汾州府志》在介绍《介女祠辨》中有:“唐史载则天皇后幸汾阳宫。”

  清•乾隆《孝义县志》:“金隶河东北路汾阳军”。“金天会四年丙午,娄室人汾州后,定为汾阳军节度孝义县。”

  《大金故敦信校尉飞骑尉麴公墓志铭》:“大定四载(公元1165年)四月二十八日逝”,“汾阳贺邦囗刊。”

  《兴福大师勤公之碑》:“大德四年(元,公元1301年)岁次丁酉下元日记囗院习经论沙门行瑛行”,“立石汾阳郭春弟。”

  民国年间汾阳县长王堉昌所编《汾阳县金石类编》中更有:

  1、宋太宗十年(公元986年)《重修祖茔记》:“惟田氏之居汾阳,远世序”。“汾城之民。”“世居汾阳。”
  2、宋嘉佑二年岁次丁酉(公元1058年)《汾州大中寺太子神院坟塔围葬定光佛舍利塔记》:“曰汾之阳,厥姓惟张。”
  3、金天会十三年(公元1135年)《重建郭林宗碑阴寺铁钟》:“汾阳张萃刊。”
  4、金天眷二年(公元1139年)汾阳军节度使王寿(寿加人字偏旁)题《狄武襄公诗纪》立石于茔:“汾阳遗美迹,千古话芳规。”“汾阳贺邦 刊。”
  5、金皇统六年岁次丙寅(公元1147年)四月八日立石《香积寺如来佛像碑铭》:“则为汾上之新闻。”“汾阳张萃书并刊。”
  6、金皇统七年岁次丁卯(公元1148年)《金 显庆寺铁钟》:“振威将军汾阳军定义都指挥周清。”
  7、金承安二年(公元1198年)《大金汾阳六师院宝公禅师碑铭》:“请师住持韵山之门禅院,复住汾阳天宁万寿禅寺。”
  8、金刻《汉郭有道先生碑铭并序》:“汾阳张萃刊。”
  9、金《忠武任君墓碣铭》(元好问撰):“任氏世为汾阳人。”
  10、元太宗十年(公元1238年)《重修祖茔记》:“惟田氏之居汾阳。”“世居汾阳。”
  11、宋理宗保佑五年(公元1258年)《汾南渊公禅师碑铭》:“汾阳节副请开堂于古魏之梵天及翠山峰普照。”
  12、元至元十四年(公元1278年)《创建长春观碑铭并序》:“汾阳郭秀弟郭润刊。”
  13、元至元十四年丁丑(公元1278年)《古宣秘大师潮公塔记》:“汾阳郭润、任英刊。”
  14、元至元二十四年(公元1287年)《西河尉陵里刘王庙碑铭并序》:“汾阳张荣刊。”
  15、元延佑三年(公元1317)《重修仙姑庙记》:“夫汾阳之西乃庆云乡者,名曰魏家庄。”
  16、元至正元年(公元1341年)《元 皇甫氏贞节记》:“汾阳西河人姜公凤举。”
  17、元至正五年(公元1345年)《重修仙姑庙记》:“汾阳石匠提控郭瑛、男仲诚刊。”
  18、元至正十二年(公元1352年)《故总管吕承事墓道碑铭并序》:“皆初学于汾阳君祥王材数(数加山字头)门。”“葬于汾郡之西洪哲里。”
  19、元至正十四年(公元1354年)前《大元创建卜山书院省部符文碑》:“汾阳石匠提控郭泽刊。”
  20、元至正二十八年(公元1369年)《元 孙静斋先生诗记》:“汾阳邦宗坊刊。”
  21、元至正二十八年(公元1369年)《狄武襄公祠记(一)》:“汾阳囗囗囗郭囗义、成克中镌。”
  22、明景泰二年辛末(公元1452年)《御祭永泽庙文并序》:“汾阳驿驿丞程浩。”
  23、明弘治九年岁在丙辰(公元1497年)《处士吕公墓铭碑》:“吕氏之先世为汾阳之望族。”
  24、明正德四年岁次己已春(公元1510年)《李公弘济墓表》:“李公弘济,讳子浩,汾阳望族。”
  25、明嘉靖改元岁次壬午仲秋(公元1522年)《重修清凉寺纪》:“汾阳白云寺后学抄门妙用书篆。”“寺在汾阳艮方,约城三十里许大夏之乡、大比郭里。”
  26、明嘉靖四十五年(公元1566年)《重修天宁寺万佛阁记》:“胡僧金锡光,为法到汾阳,六人成大器,劝请为敷扬。”“是时,地以人胜,故称汾阳门下西河师子。”

  史书记载与碑碣勒刻之外,还有古诗印证:

  在郭子仪公封爵汾阳王7年后去世的唐代诗人岑参,有一首游汾州七言诗:“却投晋老山,愁看汾阳花”。

  另一唐代诗人徐安贞在《奉和圣制答二相出雀鼠谷》诗中写到:“还望汾阳近,宸游自目(目加穴字头)然。”

  魏博郑国仕有一首诗,题记《汾阳怀古》,开头句为:“君不见汾阳宫,昔时殿阁连碧空。”此句还言证隋代汾阳宫之雄伟。

  晚唐诗人杜牧在一首《云梦泽》为题的绝句中写道:“日旗龙旆想飘扬,一索功多缚楚王。直是超然五湖客,未知始终郭汾阳。”此前杜牧还有一首《长句四韵》的律诗与此呼应:“九金神鼎重丘山,五玉诸侯杂佩环。星座通宵狼猎暗,戌楼吹笛虎牙闲。斗间紫气龙理埋,天上烘炉帝铸颜。若念西河旧交友,鱼父应许出函关。”杜牧这两首赞颂汾阳王和赞美汾阳景的诗篇,既佐证唐代汾阳称谓,又佐证汾阳王封地。

  金代汾阳军节度使王铸《谒狄武公祠》中写道:“汾阳遗美迹,千古话芳规。”

  金代还有一位许安人,也作一首《送二道者归汾州》:“介休上下两闲人,来访汾阳旧使君,明日却归尘外去,一双白鹤上青云。”

  金代还有一位诗人观赏汾州狄公庙后吟诗:“汾阳留壮迹。”

  清代辛显祖的三首组诗;《谒汾阳王庙》、《过向阳峡》、《汾阳宫怀古》及诗中汾上句,既言证隋代所设汾阳行宫之存在,又书指汾阳、汾上皆汾州所在同一地名。

  唐代韦应物《送汾城王主簿》诗开头写道:“少年初带印,汾上又经过。”

  唐代薛能两首写汾阳诗,题目就是《留题汾上旧居》、《怀汾上旧居》。

  汾阳称汾上,更有《汾州府志》载:“唐代宗广德二年(公元764年)仆固怀恩反,寇太原。帝谓子仪曰:“怀恩父子负朕实深,闻朔方将士思公如枯旱望雨,公为朕镇抚河东,汾上之师必不为变。”顿军汾州谋反的仆固怀恩在呈唐王的奏章中也有:“臣息军汾上。”

  其实,《汾州府志》与《孝义县志》早以写明,宋金时代,就有“汾阳郡”、“汾阳军”之称。而且,早已出现的汾州、汾上、汾隰、汾浦,就是汾阳称名之证。没有汾阳,何有汾州?没有汾阳,哪有汾上?

  特别是子仪公爵封汾阳郡王更是铁证。“食邑于此,厥后子孙遂著籍焉。”子仪公后裔至今在古汾州大地(汾、平、介、孝)及毗邻文水县仍居住着庞大人口,现有家谱、有碑记、有世系准确记载的就有郭村(含孝义市吕居堡、交口县花寨、郭家掌等村)爱子村郭暧一支,孝臣村(含孝义市前驿马、胡家窑与平遥县洪善等村)郭曜一支,还有与汾阳市毗邻的孝义市瑶圃、河底等村郭氏,也明确记载是汾阳王子仪公后裔。诸多海内外郭氏,史书、史料、家谱都明确记载迁自汾阳,为“汾阳郭氏”、“汾阳堂”,公认汾阳为祖籍,是“汾阳衍派”、“汾阳世第”。

  现存国家图书馆(原北京图书馆)《大元故赠亚中大夫东平路总管轻车都尉追封太原郡侯郭公神道碑》:“公郭姓,讳让,字周臣。汾州西河人也。其先出自有周王季之穆,文王季弟虢叔,以其懿德,受封囗囗建国,或谓之郭,即其后也。公之显祖曰之仪,是唐为中书令,历考二十四,以功封汾阳王,食邑于此,厥后子孙遂著藉焉。”“祖汾州元帅公也”,“世居汾阳”。

  还有,宋代名僧善昭本太原人,长期住持汾州海洪寺,备受海内外佛教界推崇,其代号有汾州、汾阳、西河狮子等。由此可证历史上汾阳之名与汾州,西河等名是同时存在的。

  汾阳由于称名久远,汾阳郭氏源远流长,汾阳郭氏播迁四海而不忘其根,汾阳郭氏声名远播而五湖皆晓。汾阳已成为天下郭氏和所有汾阳人乃至古汾州人引以自豪、感到荣耀的历史性称谓。

录入:郭池 [13条评论] [7574次浏览]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