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郭姓文化研究网
中华郭姓文化研究网 > 阎广勤 > 郭子仪的官职 [置顶] > 打印文档
郭子仪的官职

郭网(www.guo.ac.cn) 2012/6/28 20:26:40

                           ——阎广勤

  郭子仪二十岁左右投身军界,从下级军官逐步升为唐朝的高级将领,曾担任过许多重要官职,出将入相,权任很重。但古代官职的职权、级别,我们现代人很隔膜;光怪陆离的官名,常使人云山雾罩,不得要领。为了深入了解郭子仪,准确把握郭子仪的生平,笔者试图将郭子仪一生所任过的各种官职,梳理浅析于此,以飨读者。

  在此之前,先要说明一下,唐代官员的等级,也称品秩,共分九品三十阶。即官分九品,以一品为高。每品又各分正、从,自第四品至第九品,正、从品又各分上、下阶。这样就形成九品三十阶,即三十个等级,自高向低排是:正一品、从一品、正二品、从二品、正三品、从三品、正四品上,正四品下、从四品上、从四品下、正五品上、正五品下、从五品上、从五品下、正六品上、正六品下、从六品上、从六品下、正七品上、正七品下、从七品上、从七品下、正八品上、正八品下、从八品上、从八品下、正九品上、正九品下、从九品上、从九品下。

  郭子仪二十岁左右时参加武举考试,因成绩优等,授为左卫长上,“左卫长上”为中央禁军左卫中的武官。唐朝负责宫禁宿卫的禁军统称“十六卫”, “左卫”即这十六卫之一。“长上”是左卫中的低级武职,其官品为从九品下,为最低一级官员。附带说明的是,新旧唐书皆记他在武举考试后任“左卫长史”,但颜真卿《郭氏家庙碑》碑阴上记为“左卫长上”。 《郭氏家庙碑》以当代人记当代事应是准确的。以后他历任河南府成皋府别将(七品)、 同州兴德府右果毅都尉(六品)、汝州鲁阳府折冲都尉(五品)、桂州都督府长史(正五品上)、北庭副都护充四镇经略副使(从四品上)、左威卫中郎将(正四品下)、右司御率兼安西副都护(正四品上),右威卫将军、同朔方节度副使(从三品)。又任单于副大都护、东受降城使、左厢兵马使(从三品),右金吾卫将军兼判单于副都护(从三品)。以上是郭子仪在唐玄宗天宝八载(749)以前的历任官职,其详细情况,见本人《郭子仪的早年生平初探》一文。

  天宝八载(749)三月,他又任从三品的左武卫大将军兼安北都护府副都护、横塞军使。安北都护府治所当时在横塞军,横塞军在今内蒙古乌拉特中后旗西的阴山北麓。

  天宝十二载(753),横塞军及安北都护府移至今内蒙古乌拉特前旗乌拉河东岸,改横塞军为天德军,郭子仪为安北副都护、天德军使。郭子仪后又任九原郡(治所在今内蒙临河市东)太守、西受降城(在今内蒙古杭锦后旗乌加河北岸)使、朔方节度右兵马使,直到天宝十四载(755)。兵马使是节度使手下的将领,分左兵马使、右兵马使。节度使是一方统帅,总揽一个地区的军政、民事、财政,兼任驻地州郡的长官。朔方节度使统辖今宁夏和内蒙古西部地区,治所在灵武(在今宁夏)。上文提到郭子仪任职的单于都护府、安北都护府、横塞军、天德军等,皆为朔方节度使所辖。

  天宝十四载(755)十一月,安史之乱爆发。郭子仪被任为卫尉卿、灵武郡太守、充朔方节度使,率军东讨叛军。这三个职务中,卫尉卿为职事官、本官,是有品秩的,为从三品。卫尉卿是中央九寺之一的卫尉寺长官,充,谓以本官兼任他职。节度使为使职差遣,无品秩。上文说过,节度使都兼任驻地州郡的长官,朔方节度使驻地在灵武,故郭子仪兼任灵武郡太守。从表面看,郭子仪是以卫尉卿的身份,充任朔方节度使,实际上,朔方节度使的职务为重,是他的主要职权。下文提到的,郭子仪掌控兵权的同时,另担任有品秩的职务,都类此。

  天宝十四载(755)十二月,因郭子仪率朔方军屡破安禄山叛军,加官为御史大夫。御史大夫为御史台长官,从三品。御史台主管纠察、弹劾官吏的过失。

  安禄山叛军在占领东都洛阳后,又攻破潼关(在今陕西),威胁西京长安(今陕西西安),唐玄宗及太子一行从长安出逃。玄宗逃至成都,太子至灵武即位,为唐肃宗。肃宗令正在河北作战的郭子仪率军返回灵武。至德元载(756)八月,拜郭子仪为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仍任朔方节度使。“兵部尚书”为中央六部之一的兵部长官,正三品。兵部主管武选、地图、车马、甲械方面的事务。“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之衔。唐初以尚书令、中书令、侍中为宰相职,后因官品太高,不轻易授人,往往让一些官员以其它职务行使宰相职权,而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一衔。

  至德二载(757)四月,唐肃宗为了收复叛军占领下的西京长安、东都洛阳,对郭子仪委以重任,加任为司空、天下兵马副元帅。司空,与太尉、司徒并称“三公”,正一品,无实际职掌,只用以赠官。唐代战时有元帅、副元帅为最高统帅,元帅常以皇子亲王担任,副元帅常以有威望的大臣担任,有战则设,兵罢则省。郭子仪这次任副元帅即为征讨安禄山,元帅为唐肃宗长子、广平王李俶,就是后来的唐代宗。

  至德二载(757)五月,郭子仪与叛军在长安近郊作战,败于清渠。郭子仪自请贬官处罪,遂被免去“司空”一职,改任尚书左仆射,其它职务不变。尚书省有左右仆射各一人,为尚书省副长官,从二品。因唐太宗即位前曾为尚书省长官尚书令,故尚书令不常置,以仆射主持尚书省工作,但如不加“同平章事”衔,不能算宰相。

  至德二载(757)十二月,因郭子仪从叛军手中收复了西京长安、东都洛阳,加官司徒,封代国公。司徒为太尉、司徒、司空“三公”之一,正一品,位略崇于司空。代国公为爵位名,国公是亲王、郡王之下的第三等爵位,从一品。

  乾元元年(758)八月,郭子仪又进为中书令。中书令是中书省长官,正二品,为宰相职,佐天子掌大政,主管朝廷的册、制、敕、旨、谍等书的草制。

  乾元二年(759)三月,郭子仪等九节度使围攻相州失败后,以郭子仪为“东畿、山南东道、河南诸道行营元帅,东京留守”。 东畿,又称东都畿,即东都洛阳及其附近地区;山南东道,为今河南南部、湖北北部地区;河南,这里指今河南东部一带;行营:唐在安史之乱后,往往调集数道军队,设帅统领,集中作战,叫做行营,这里的行营元帅是东畿、山南东道、河南三个节度使军队的总指挥;留守,皇帝不在京城长安时,指定大臣留守京城,得便宜从事,称京城留守,其陪都东都洛阳常设留守。

  乾元二年(759)七月,由于宦官鱼朝恩的挑拨,唐肃宗解除了郭子仪的全部军权,任李光弼为朔方节度使及副元帅,将郭子仪召回长安。

  上元元年(760)正月,党项等部族入侵关中西部,肃宗命郭子仪为邠宁、鄜延两节度使,仍留长安。邠宁节度使治所在邠州(今陕西彬县),鄜延节度使治所在坊州(今陕西黄陵东南)。郭子仪名义上兼这两个节度使,实际上只是借其威名,他仍在长安,并无实权。

  上元元年(760)九月,有人认为郭子仪有大功,而安史之乱尚未平息,应重用郭子仪。肃宗乃命子仪为诸道兵马都统,计划从今陕北、晋北一带直捣叛军老巢范阳(今北京市)。都统为部队出征时临时任命的统帅。但这个任命下达后,因鱼朝恩阻止而未能实行。

  宝应元年(762)二月,驻绛州(今山西新绛)的唐军发生兵变,朝廷虑变兵与叛军合,而新进将领又不能镇抚,就封郭子仪为汾阳郡王,知朔方、河中、北庭、潞仪泽沁等州节度行营,兼兴平定国副元帅,屯绛州镇压兵变。郡王为二等爵位,从一品。一等爵位为亲王,只封给皇子和皇帝的兄弟。“知朔方、河中、北庭、潞仪泽沁等州节度行营”,即统帅朔方节度使、河中节度使、北庭节度使、潞仪泽沁节度使的总指挥。河中节度使管辖今山西西南部,北庭节度使辖今新疆北部地区,潞仪泽沁节度使辖今山西东南部。

  宝应元年(762)八月,郭子仪平定了绛州兵乱后,又因宦官程元振进谗而被解除兵权,时逢肃宗去世,即位的代宗任他为肃宗山陵使。山陵使以宰相为之,负责皇帝的墓葬事宜。

  广德元年(763)十月,安史之乱已经平息,而吐蕃却入侵关中西部,长安危急,代宗命皇子雍王李适(后为唐德宗)为关内元帅,郭子仪为关内副元帅,至咸阳抵御,李适实际未出征。不久长安沦陷,代宗逃至陕州(今河南陕县)。郭子仪率军收复长安,代宗任他为西京留守。

  广德二年(764)正月,朔方节度使仆固怀恩在太原一带叛乱,又以子仪为关内河东副元帅、河中节度使,几天后,又任朔方节度大使平定了仆固怀恩之乱。仆固怀恩逃到朔方节度使治所灵武。

  广德二年(764)九月,郭子仪进太尉,兼领北道邠宁、泾原、河西通和吐蕃及朔方招抚使。太尉为三公之首,正一品。“北道邠宁、泾原、河西通和吐蕃及朔方招抚使”,指在邠宁节度使、泾原节度使、河西节度使辖区之内处理与吐蕃的关系,并招抚仆固怀恩率领的朔方军众。泾原节度使治所在泾州(今甘肃泾川),辖今甘肃、宁夏交界处一带。河西节度使辖今甘肃河西走廊一带。郭子仪坚辞太尉一职而未授。

  广德二年(764)十二月,因郭子仪击退吐蕃入侵,又授他尚书令。尚书令是尚书省长官,正二品。尚书省主管全国行政事务,属下有吏、户、礼、兵、工、刑六部。唐太宗即位前曾任尚书令,故后世皇帝不轻易将此职授人。因此,郭子仪坚辞不任,代宗不得已而未能实授此职。

  大历十四年(779)五月,代宗去世,遗诏子仪摄冢宰,总揽新帝为旧帝治丧期间的全国政事。

  这时,郭子仪实际保留的职务为:司徒、中书令领河中尹、灵州大都督、单于镇北大都护、关内河东副元帅、朔方节度使、关内支度使、盐池使、六城水运大使、押蕃部并营田使、河阳道观察使。

  河中尹为河中府的长官,河中府辖今山西永济、运城、临猗一带,治所在今山西永济市蒲州镇。

  灵州大都督为灵州大都督府的长官,总揽该地区的军政、民政。灵州即前文中的灵武郡。

  单于镇北大都护,指单于都护府和镇北都护府的长官。都护府、大都护、单于都护府见前文。镇北都护府以安北都护府改名,治所在天德军。

  支度使职责是征集军资粮仗,多由节度使兼任。

  盐池使,负责盐池的管理。郭子仪辖区的灵州、河中等地皆有盐池。

  六城水运大使,负责朔方塞下六城的水运。朔方塞下六城在今宁夏至内蒙的黄河沿岸,这六城是:丰安军、振武军、定远城、西受降城、中受降城、东受降城,皆属朔方节度使辖区。

  押蕃部并营田使,负责管理少数民族及屯田事宜。

  河阳道观察使是河阳道的行政长官。观察使本负责考察州县官吏的政绩,后演变为统领一道军、民、财政及司法的行政长官。安史之乱后,全国分为四五十个道,河阳道当是其中之一。

  郭子仪官高位显,权倾天下,代宗生前欲分其权而未果。德宗即位后,于大历十四年(779)闰五月下诏,尊郭子仪为尚父,加太尉,保留原职中的中书令,其余官职一律免去。“尚父”意为可尊敬的父辈。周文王称太公吕望为尚父,德宗为表示对郭子仪的尊重,比之于吕望。

  建中二年(781)六月,郭子仪去世,德宗又赠郭子仪为太师,太师是三师之首,这是最高一级荣誉官衔。

  在郭子仪一生所担任过的官职中,最重要的是中书令、朔方节度使及副元帅之职。

  中书令是当朝宰相之一。郭子仪从乾元元年(758)担任此职,直到建中二年(781)去世,共二十四年,这在历史上是罕见的,所以古人有诗云:“汾阳器宇真天人,二十四考中书令。”不过郭子仪任宰相,只有宰相之名,而无宰相之实,他以军人入相,只是 “加宰相衔以宠之”(岑仲勉《隋唐史》),《资治通鉴》说:“时郭子仪、……朱泚虽以军功为宰相,皆不预朝政。”

  郭子仪从天宝十四载(755)起,直到大历十四年(779)止,除中间5年外,前后担任朔方节度使累计达二十年。他率领的朔方军始终是平定安史之乱和抵御吐蕃入侵的主力。节度使以军管民,多兼任驻地的行政长官,所以,郭子仪以朔方节度使兼任朔方治所灵州的大都督,又因长期驻防河中,还兼任河中尹。因节度使权任极大,以军管民,所以郭子仪还兼任了支度、盐池、水运、营田等有关财政的官职。

  郭子仪从至德二载(757)后多次担任各种名称的副元帅。最后一次担任副元帅是广德二年(764)的关内河东副元帅,直至大历十四年(779)卸任,共16年。关内指今陕西秦岭以北、宁夏及其毗连的甘肃、内蒙部分地区,河东指今山西省及河北省的西北部。元帅由皇子担任,多是虚名,副元帅实际掌握这一地区的军事指挥大权。

  综观郭子仪一生所任官职,可以看出郭子仪在当时政治军事舞台上的位置。安史之乱爆发前夕,59岁的郭子仪,仍不过是一个中级军官;安史之乱的爆发,将他推向了历史舞台的中心。他不负众望,两次收复西京长安,一次克定东都洛阳,痛击安史叛军,抵御吐蕃入侵,一再建立大功,从而确立了他至高的地位和威望。

录入:郭池 [8468次浏览]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