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郭姓文化研究网
中华郭姓文化研究网 > 贾祝文 > 中国唐史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杜文玉教授评《汾阳王郭子仪》一书 [精品] > 打印文档
中国唐史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杜文玉教授评《汾阳王郭子仪》一书

郭网(www.guo.ac.cn) 2012/5/1 0:41:59


    中国唐史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陕西师大教授、博士生导师、隋唐五代史专家杜文玉评贾祝文所著长篇历史小说《汾阳王郭子仪》(代序一)      

                              史家精神  文学品质

    以历史著名人物为主题而创作的文学作品,这些年来出版了不少,至于影视作品就更多了,再加上专家学者们所撰写的历史人物传记之类的作品,从而在当今的中国社会掀起了一股探索历史的热潮。在这类别众多的作品中,有成功的,也有粗制滥造的,可谓良莠不齐。但是当我收到这部书稿打开一看,便被其精彩的内容所吸引,全书共六十回,洋洋数十万言,将唐朝著名统帅郭子仪波澜壮阔的一生呈现在读者面前。细读全书,以我不成熟的看法,认为主要具有如下几个特点:

    首先,以基本历史史实为基础,对重要的历史人物及重大历史事件进行描述和展现。书中的内容主要取材于唐朝中期的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约七十年的基本史实,以“再造唐室,功盖天下”的汾阳王郭子仪为贯穿全书的主要人物,再以众多不同类型、不同阶层、不同阵营的历史人物和虚构人物为烘托和映衬,把郭子仪的一生以及大唐帝国由盛转衰的这一段历史活生生地展现了出来。读者阅读此书不仅可以获得文学方面的享受,还可以获得丰富的历史知识,这种双重收获不是阅读一般书籍可以得到的。在我国文学史中,历史演义小说还是不少的,其中影响最大的当属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向来有“三分虚构,七分真实”的说法。许多人关于三国的历史知识,便是来自于此书,影响之大,已经超越了国界。《汾阳王郭子仪》一书,就历史的真实性而言,比之《三国演义》有过之而无不及。书中的重要人物全部都实有其人,虚构的人物多是出于烘托和映衬的需要,均为次要人物。就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而言,亦是如此,没有半点虚构。先前,曾有一部写郭子仪的小说《月唐演义》(亦名《男女英雄会》),然而,该书基本情节纯属虚构,远非郭子仪本貌。2002年,澳籍华人萧玉寒先生著有《郭子仪传奇》一书,然其采用了纯文学的虚构手法,从根本上远离和改变了郭子仪的本来面貌和唐朝的历史。正因为如此,此书的出版便显得更加重要,相信定会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其次,不是简单复述历史,而是通过虚构辅助人物及一般情节,对重要历史人物及重大历史事件进行了充分的文学塑造和渲染,使主要史实的展示更震撼、更深刻、更具悬念;使主要人物形象的塑造更典型,更有个性,更能给人思索和启示。同时,又融入了传记式的写实文笔,描述了郭子仪的传奇经历、人格魅力、处世哲学、生存智慧及其所蕴含的民族传统美德。郭子仪作为一个杰出的军事家,又处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转折时期,率军作战,平定叛乱,保卫边疆,不可避免地成为此书描写的一个重要方面。同时,这一历史时期唐朝的统治阶级内部矛盾重重,政治斗争十分激烈。郭子仪功勋卓著,难免会引起皇帝、权臣、宦官的猜忌和诬陷。大小百余场兵谋博弈的战争场景,残酷的政治斗争和权力搏弈,都在此书中得到了很精彩的描写。因此,读者阅读此书不仅可以感受到一千多年前古代战争场面的波澜壮阔,而且还可以学习到郭子仪修身、齐家、统军、治国的经验,同时还能从中获得宝贵的政治智慧。

    再次,语言风格独特。采用了不多见的文言与白话夹杂的语式,以白话文为主,根据人物身份、情节语境的不同,或采用白话文,或使用文言文。作者之所以这样做,主要是为了使书中事件描述与人物塑造更符合历史背景和时代特征,因为毕竟写的是一千多年前的古代故事,注重史实时空与史人语境的协调一致,也是非常必要的。具体来说:在客观叙述时,皆用白话,但文字尽可能精练,避免使用明显的现代语式、口语。在写人物对话时,用语则根据人物身份、性格的差异而加以区别。一般情况下,帝王、官员及文人用语以文言为主,辅以白话;个性鲜明的人物,为充分表现人物性格,即便其为官员,亦不拘身份,使用白话、文言及俗语混杂的表达方式;少数民族人物及社会普通人物的语言以白话为主,某些情况下,因情节所需,也使用文言表达一些“风雅”,既使人物语言不显单调,亦使不脱离书中的时代语境。此外,书中还照录了一些比较浅显的文言文史料,这也是情节发展的需要,比如皇帝的诏书、官府的公文,往来的书信等,这样做则更具有真实的历史感和时代感。考虑到读者中的种种实际情况,作者还做了一些注释,用简明的文字把一些难懂的字词进行了解释。除此之外,对古代的一些人物、典故、制度、地理、习俗、用品等,一一进行了解释。所有这一切都采用了页下注的形式,非常方便读者阅读。因此,阅读此书不仅可以学习历史,赏析文学作品,而且还可以增长知识,提高文化素养,可谓一举数得。其实,在我国古典题材小说中,采用这种文白夹杂写法的,并非仅此一例,比如大家都非常熟悉的《三国演义》便是如此,同样都取得了雅俗共赏的艺术效果。因此,凡小说不一定非全用白话文不可,关键在于运用得当,能取得更加突出的艺术效果为好。

    通读全书使我深深地感到,创作一部既具有文学感染力,又符合基本历史史实的作品实属不易,其难度远远超过了其它小说的创作。我之所以这样说,并非无原则地一味虚美,完全是出于真实情况的反映。前面已经说过,此书的内容基本符合历史史实,而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就必须查阅大量的历史资料,调查民间传说,访问郭子仪的故乡,从后记所述看,作者还尽可能地到郭子仪作战的地区进行考察,先后到达过今山西、陕西、河南、河北、内蒙古等省区,积累了大量的文字、图像和口头资料。我是专门研究隋唐历史的学者,从事这一工作已经数十年了,深知仅仅掌握丰富的资料,只不过是研究的第一步,后面的具体工作则更为艰巨。从书中的内容看,作者显然对这一段历史已经非常熟悉了,没有艰苦的研究分析过程,是不可能达到这种程度的。

    在这里举一个例子,在有关郭子仪的文学作品和民间传说中,几乎都有郭子仪年青时与安禄山武举考场比武或擂台打擂的内容,郭子仪出生地陕西华县就有“节度使安禄山于华州北门外摆擂台,与年方十六的郭子仪比武”的传说。可是根据史料记载,安禄山的年龄要比郭子仪小六岁。郭子仪十六岁时,安禄山才十岁,怎么可能以节度使身份到华州摆擂台并且与郭子仪比武呢?其实安禄山长期生活营州,即今辽宁朝阳,他是一个混血儿,从父系血缘看,应该算是一个粟特人。因为他懂得数种语言,所以年轻时做过互市牙郎,也就是在边境地区充当内地与少数民族之间贸易的经纪人,所以他很可能早年根本就没有来过长安,更不用说华州了。作者认为这些都只不过是一种憎爱分明的情感表达,因此不予采纳,而是另外进行了更为合乎情理的安排,让安禄山年轻时与郭子仪打过照面,也算是一个主要人物的出场亮相,这种安排从文学的角度看是完全合理的。关于此书创作的艰辛过程,作者在书的后记中已有详细的回顾,这里我就不再多说了。

    我作为一个历史学者,经常思考一个问题,就是如何使历史研究的成果走出学术的象牙塔,为广大人民群众所了解所接受。读了《汾阳王郭子仪》一书后,认为这不失为一种很好的解决方式,因此我要对作者表示深深谢意,并希望作者今后能创作出更多更好的历史题材的文学作品来。当然,要彻底改变这种状况,仅靠一个人是不行的,希望有更多的作家投身到这一工作中来,当然,我们历史研究工作者也负有不可推缷的责任,最好能够采取合作的方式,这样才能发挥各自的优势,更快更好地创作出更多的作品来。

    作者贾祝文先生作为一名退休干部,不顾年事已高,热心于历史小说的创作,历时十余年终于完成了此书的创作,这种精神是非常可贵的,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因为我是一名从事隋唐史研究和教学的学者,所以作者请我审阅其书,并谈谈对内容的看法且以代序,盛情难却,于是便写了以上这些话,也可以视为读后感 。
                              
                                                  2011年9月于古都西安

( 杜文玉:中国唐史学会副会长、秘书长,隋唐五代史专家,西安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录入:贾祝文 [3443次浏览]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