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郭姓文化研究网
中华郭姓文化研究网 > 郭青萍 > 郭氏源流真与假之三——如何認識《汾陽衍派》 [精品] > 打印文档
郭氏源流真与假之三——如何認識《汾陽衍派》

郭网(www.guo.ac.cn) 2012/1/19 10:12:14

                如何認識《汾陽衍派》

  當你看到一座屋的門匾書有“隴西衍派”你便知道這家姓李;如書“潁川衍派”此家姓陳;書“太原衍派”此家姓王;書“清河衍派”此家姓張;書“敦煌衍派”此家姓洪;如書“高陽衍派”此家姓許、姓紀;書“濟陽衍派”此家姓蔡;書“汾陽衍派”此家必定姓郭。所謂“衍派”就是宗族的族源。衍是水的流布,派是水的支流,“某某衍派”是指你們這個宗族由哪里流布而來?

  郭姓稱《汾陽衍派》即是指郭姓之源是山西汾陽。奇怪的是山西有兩個縣叫汾陽:一個是古汾陽(今陽曲)漢、隋兩代三次稱汾陽;而今汾陽據記載明朝萬曆二十三年才叫汾陽,兩個汾陽縣均隸屬太原郡。據史書記載:由於西周京都鎬京被犬戎攻破,周幽王被殺,周平王被迫東遷洛陽。西虢(地在今陝西寶鷄市)隨平王東遷聚居於黃河千里一曲之上陽(今三門峽市)史稱“南虢”。由於鄭桓公在保衛鎬京戰斗中牺牲,其子鄭武公保護平王東遷又立下汗馬功勞,周平王奪東虢之地(今河南縈陽)給鄭武公立國。對於周平王無故把建國三百多年的東虢國滅掉,招致眾諸侯國的不满,拒不納貢。為了平息眾怒,周平王尋求虢叔裔孫虢序,封於下陽也叫夏陽(其地在山西平陸縣,因地瀕臨黃河北岸,周時平陸一帶稱陽曲),號郭公。從此虢改為郭,這是郭姓受姓的開始。據【山西通誌•沿革譜】陽曲條目下載:“縣名。屬山西。秦狼孟縣地,漢置陽曲縣,屬太原郡。故城在定襄縣境,黃河千里一曲,縣當其陽,故名陽曲。東漢未移治太原縣北。”又“東漢未年,魏武(曹操)始遷陽曲(平陸)之民於太原郡北四十里狼孟南境,築城居之,陽曲之名始此。”可見陽曲縣的建置是魏武(曹操)遷北虢陽曲之遺民(北虢早於公元前658年被晉獻公假虞伐虢所滅)於晉北後才有陽曲縣的產生。山西社會科學院研究員李吉教授有這樣的論述:“春秋時郭序所封陽曲,只是一個較為寬泛的歷史地域名稱,陽曲正式建縣,當在漢代,是依據郭序後裔聚集之地的陽曲,而建縣命名的。”因陽曲是太原郡的首府首縣故有“表望太原,建社陽曲”之說。由於郭姓出自太原郡望,王氏也出自太原郡望,為區別於王姓書“太原衍派”,因此郭氏書“汾陽(古汾陽)衍派”也是名正言順。

  我們要更進一步認識的是“汾陽”兩字有四種含意:

  <一>汾陽是地名。“汾陽衍派”的汾陽就是代表郭氏的發祥地。指郭氏由山西古汾陽這個地方流傳而來。
  <二>汾陽代表姓郭,是郭姓的代號。汾陽氏就是郭氏,當代名人郭沬若(1892一1978)四川的故居門庭上懸掛《汾陽世第》表示這是姓郭世代居住的祖厝。(郭沬若四川樂山人,祖藉福建寧化縣,先祖於乾隆四十六年入蜀,到郭沬若是第六代。)
  <三>汾陽也代表堂號。“汾陽郭氏”就是郭子儀後裔的堂號。“汾陽郭氏”是堂號不是郡望。郭姓的郡望有太原、馮翊、華蔭、西平、河東、穎川、敦煌、中山等。郭子儀世居陝西華州,郡望屬“華蔭郭氏”。史學家歐陽修所撰【郭氏舊譜序】指出:「唐末兵亂,五季援攘,以故子孫分適他國,所至皆以『汾陽』為封郡望,此汾陽郭氏之攸始也。」這說明『汾陽郭氏』的燈號是從唐末五代開始。
  <四>汾陽代表郭子儀。郭子儀平安史之亂,再造唐室,封“汾陽郡王”,功高名震。後人尊稱郭汾陽或汾陽令公,郭子儀官封中書令、尚書令(宰相)所以也稱郭令公。

  比喻“汾陽世澤”這裡的汾陽是指郭子儀。世澤是祖先的遺蔭,“汾陽世澤”就是以郭子儀為祖、為榮的意思。“汾陽世裔”也是指郭子儀的後裔。唐諫議大夫守中書舍人上柱國高參所撰『故汾陽郡王尚父郭公廟碑銘并序』一文中有「上以恢聖朝之耿光,次以播汾陽之德聲。」同文「時有艱屯,亶生汾陽。」、「千祀遺躅,汾陽繼之。」這裡的汾陽均代表郭子儀。

  但是許多人歪曲了“汾陽衍派”的含意,將“汾陽衍派”理解為汾陽王衍派,因此凡見到書寫“汾陽衍派”就認為是郭子儀的子孫,這就大錯了。

  究竟錯在哪裡?

  1、盖郭姓兆於太原其布於天下者不知凡幾,郭氏是中華民族大家庭中一支源遠流長,人口較多,英賢薈萃的著名姓氏。郭姓全國人口有1500多萬之眾,分布在全國各地及海內外,在百家姓中居第十六位。郭姓這棵大樹千枝萬柯,而“汾陽郭氏”即郭子儀之裔只是郭氏萬派之其一,不是郭氏全部。太原汾陽雖然是郭姓最大發祥地,然而也不代表全國郭姓全部由汾陽衍派。比喻「西平郭氏」、「敦煌郭氏」是由西虢國故地的後人遷徙而去的;「中山郭氏」是古郭國後人;「潁川郭氏」是由南虢國及東虢國遺民聚居而成的;還有少數民族的郭姓及為數不少的回回郭,這些郭氏都不稱「汾陽衍派」更加不認為是汾陽王子孫。

  2、自上古夏、商、周以來,郭氏族人的發祥、發展、繁衍、播遷可以說非常興旺,非常復雜。郭氏這棵巨樹之興旺是有着上述千枝萬柯,千流萬派。眾所週知郭氏有「太原郭氏」、「潁川郭氏」、「馮翊郭氏」、「華蔭郭氏」、「西平郭氏」、「河東郭氏」、「敦煌郭氏」、「中山郭氏」、「昌樂郭氏」等等。奇怪的是根雖正,却枝己枯。這棵巨樹只剩下「汾陽郭氏」一枝獨秀。目下全世界有百分八、九十郭氏後人都承認是郭子儀的後裔,難道上述各派郭氏無一傳世?這是不可思議的絕對不可能的事。這証明無數郭氏族群忘却自己的祖宗源流,紛紛攀龍附鳳。此陋習己令「崇韜拜墓」的笑話再現海內外,這種誣祖混宗數典忘祖的怪現象,禍延各地宗祠、族譜。一個宗族的流源不依照歷史實況寫作是嚴重錯誤。

  3、郭子儀的父親郭敬之生十一個兒子,郭子儀排行第二,試問郭子儀其餘十個兄弟沒有後裔流傳嗎?其後裔可以稱汾陽王子孫嗎?當然不可以,兄弟昭穆是一樣的。在族譜系統中兄弟就是派別。

  4、據贛南郭氏族譜記載:由郭序(郭氏受姓之祖)傳至郭子儀是四十一世,你能說郭子儀的歷代祖伯叔所傳之裔屬汾陽王衍派嗎?同樣不行!福建十二使公榴陽王郭魚後裔(包括漳州地區、泉州地區、台灣地區、)郡望是“太原郭氏”。 榴陽明朝建的大宗祠對聯是這樣寫的:“祖始太原派入漳泉分二水,裔蕃閩土流傳岱海總同源。”。郭子儀遠祖也是來自「太原郭氏」,但此支郭氏你能說他是汾陽王衍派嗎?不行。榴陽王十二使公名郭魚,字里之,號覽溪,任京城十二衛指揮使。唐高宗朝奉命隨陳政、陳元光父子入閩平亂,開基漳州榴陽,至今一千多年。出生於唐貞觀十五年(公元641年)較郭子儀早56年出世;較之郭子儀後裔郭嵩隨王審知從弟王想避亂入閩早220年之多,故此派當然不屬汾陽王郭子儀派系。

  5、如果郭子儀的遠祖是西虢公,那麽東虢公所傳之裔可以稱汾陽王衍派嗎?同樣不行!否則歷史名相郭崇韜拜祭郭子儀之墓為什麽會成為千古笑話?因為認錯祖宗。

  由於郭氏族人很多人不理解什麽是汾陽衍派,甚至有錯誤看法,縱觀諸子百家對郭氏源流的諸多論述,無一對此錯誤認識有所責疑,自宋至清以至今代,數不清的族譜世源存有疑問,甚至錯誤。有抄襲、有移花接木、有刻意抬高門第而投靠皇室、將相、卿侯而引以為榮。不可否認郭子儀的不世勳業是中華郭氏的驕傲,但是當代這股人為颶風己將中華郭氏後人引入盲目崇拜的迷魂陣,這是最嚴重的造假,不能不引起所有研究郭氏源流的專家學者的注意,否則研究族源就失去意義,認祖歸宗便成為一句空話。百善孝為先,孝不忘祖。我認為各個族群必須尋找自己真正的祖宗源流,我們要勇敢的面對歷史的誤傳,勇敢地修正失誤。上不致廢祖辱宗,下不愧對子孫后代。何樂而不為?遺憾的是目前研究郭氏源流的學術界糾纒在汾陽衍派的『汾陽』是今汾陽或古汾陽?進而公開論戰;郭子儀封『汾陽郡王』究竟是今汾陽或古汾陽而你爭我奪。如果把追本溯源此等嚴肅的課題再混入旅游的經濟效益的元素何嘗不是中華郭氏的不幸啊!
 
 
 
                   歷史的誤會

  【歷史真相】一書說:“歷史總有戲說演義的成分”。清晰的是史書上不可置疑的墨字,迷離的是那些語焉不詳的句子。如果說對【左傳】、【史記】記載的「楚子伐陸渾之戎,遂至於雒,觀兵於周疆。定王使王孫满勞楚子,楚子問鼎之大小輕重焉。」而判斷是楚莊王攻打陸渾這個移民小民族的話,有必要提出責疑。

  歷史上根本就沒有「楚王伐陸渾之戎」這回事。然而看過好多歷史名著,都是同出一轍將「伐陸渾之戎」解釋或理解為楚王攻打陸渾這個戎族。而著名歷史學家歐陽修在【新唐書•宰相世系表】中是這樣寫的:「楚莊王起陸渾之師伐周」。

  太史公曰:“儒者斷其義,馳者騁其辞”。“伐”字在這裡的字義是誇耀、炫耀。【史記•屈原賈生列傳】“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為非我莫能為也。”唐德宗在哀悼郭子儀的詔書中:“功至大而不伐,身處高而更安。”如果你把這個“伐”字解釋為攻伐、征伐。你能不能講出楚莊王攻伐陸渾這個移民小民族是勝利或者失敗嗎?如果是勝利,有沒有伐滅陸渾族?或重創陸渾族?答案肯定『沒有』。自晉惠公於公元前638年將陸渾戎從瓜州(今甘肅敦煌一帶)誘遷至伊川(今河南),陸渾戎屹立於中原一百多年。如果是失敗,楚莊王如何向周定王耀武揚威呢?

  【通典】卷一百八十九有載:【左傳】魯昭公九年,晉大夫梁丙率陰戎,以伐潁。潁,周邑。陰戎即陸渾戎也。景王使詹桓伯責晉平公曰:「允姓之奸,居於瓜州,伯父惠公歸自秦,而誘以來,使逼我諸姬,入我郊甸,戎有中國,晉之咎也。」秦、晉之所以誘徙陸渾戎到伊川,都有自己的目的。陸渾戎是一支勇猛善戰的少數民族(類似唐時的迴訖),處於秦國西北,長期成為秦之外患。秦王卧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而晉國之所以誘陸渾至伊川,目的在於為自己築一道防線,設一道屏障,預防日益強盛的楚國北犯。

  究竟楚莊王有沒有攻伐陸渾戎?我們不妨看一看【楚史】(張正明著)是這樣描述的:“陸渾戎在伏牛山与熊耳山之間的伊水流域,自顧不暇,未曾開罪於楚。楚莊王伐陸渾之戎是假「尊王攘夷」之名,到中原去試探,醉翁之意不在酒。楚師在陸渾虛晃一槍,就開到伊水与洛水之間在周都的南郊舉行盛大的閱兵儀式。”根據【楚史】的描述,所謂“虛晃一槍”顧名思義即楚莊王路經伊川之時,根本沒有觸及陸渾戎之「肌膚」,絲毫沒有征伐攻打的迹象。河南大學出版社出版李玉洁著之【楚國史】第四章是這樣寫的:「楚莊王八年(公元前606年)楚莊王伐陸渾之戎。陸渾之戎在今河南嵩縣及伊川縣境。楚莊王既至伊川,稍北行即抵洛陽市南的洛水,於是遂至於雒,在周的郊境陳兵示威。」文中所寫楚莊王既至伊川,稍北行。這就再清楚不過指明楚莊王根本沒有攻伐陸渾戎。与張正明的【楚史】虛晃一槍異曲同工。其次“觀兵於周疆”“觀兵”之義,類似今日的軍事演習。楚王以問鼎大小輕重為由,陳兵周都洛陽對周定王進行武力威協,戰爭訛詐。實際在於覬覦王位,政治企圖昭然若揭。說明“伐”是炫耀不是攻打。具體表現在楚莊王對周大夫王孫满盛氣凌人的威協:“子無阻九鼎,楚國折鈎之喙足以為九鼎。”所謂「折鈎之喙」是折下戈援的尖端部分(銅),就能鑄成九鼎。即表示楚國完全有能力取而代之,其口吻与前秦苻堅的「投鞭斷流」一樣高傲不羈。【史記】“王(定王)使王孫满應設以辞,楚兵乃去。”也說明楚莊王并沒有伐周。

  楚莊王被史家評為第一流政治家、第一流軍事家。而且楚國奉行「民為神主,民為邦本」的國風。況且陸渾戎也未曾開罪於楚,楚莊王是明智君主,怎會濫殺無辜。而招安、收偏或聯合異軍為己師,是一個軍事家的基本手段。所以說「伐陸渾之戎」其實是楚莊王以陸渾這支精銳之師對周定王炫耀武力。也因為對“伐”字的誤讀而誤會,進而誤傳變成誤信。

  其實利用少數民族的勇猛贏得戰爭的勝利,歷史上事例很多。比喻上述晉大夫梁丙率陰戎(陸渾戎)伐潁;晉太叔帶以狄人之師攻佔洛陽,襄王逃奔至鄭國;唐郭子儀利用迴訖敉平「安史之亂」;唐叛將僕固懷恩聯合吐蕃、先零、黨項等少數民族圍攻長安都城,天子(代宗)避狄,幸陝州等等。

  【顏氏家訓】說得好:「空守章句,但誦師言,施之務世,殆無一可。」迷信權威往往衍生奴性。【顏氏家訓】中指出的文學上出現諸多字義、句義的誤解誤用,尤其出自一些名人之筆,當今之人不能不引以為鑑。「蚕則績而蟹有匡,范則冠而蟬有緌。」你把蟹匡(蟹的背壳)解釋為蚕匡(緝絲用的筐);把蟬緌(蟬的喙)演繹為蜂的冠(蜂的針吻),非原意也!將「楚子伐陸渾之戎」解釋為楚莊王攻打陸渾戎,頓成郢書燕說的天大語病。【論語•微子】「往者不可諫,來者犹可追。」以上管見臆說,如鯁在喉,不吐不快,望批評指教。

                         香港郭青萍

录入:郭池 [2条评论] [10803次浏览]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