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郭姓文化研究网
中华郭姓文化研究网 > 郭升平 > 也谈宗谱 [精品] > 打印文档
也谈宗谱

郭网(www.guo.ac.cn) 2013/10/6 11:16:59

  历代对谱牒的称谓甚繁。绍兴市家谱协会编的《家谱编纂指南》中提到37个。这里抄了三组:家谱、宗谱、家乗;世家、世典、族世;支谱、房谱、谱志。此外还有图、录、传、书等等名称。我的理解是:一个拥有数百、数千户,上万人口的“大家族”之谱,就叫宗谱,并在此前冠以地域和姓氏名。比如我们的,就叫--仙居郭氏宗谱。相对地说,只记载某个家庭成员的谱,称作家谱。只有这样,概念与内涵才相称,族大家小,恰如其份。

  许多关于谱牒的著作称:“家谱萌于汉,盛于唐宋”。汉朝皇家有谱,汉献帝称刘备为皇叔,是因为查证了皇家的谱系。但汉代大臣与民间姓氏之宗谱,却很少见。经三国、两晋、南北朝、隋代,直到唐朝貞观十二年(公元638年)唐太宗命高士廉、岑文本等四大臣修《氏族志》告成,并颁于天下,这才是官方修谱的最先亮相。北宋文坛领袖欧阳修倡建的谱法,被后人称为“欧式谱”。文学家苏洵(老泉)创立的,被称作“苏式谱”。康谷郭氏宗谱建于南宋淳熙己亥(1159),长衢谱首届为1196年,仙居则在1210年。可见南宋才是民间谱牒真正的兴起,而盛行还在后代的明、清朝。

  “欧式谱”的特点,简而言之就是世系图与简历,不在同一本谱。它是把某人的功名、官职、娶妻生子、生卒墓葬,按世别,论先后(出生早一个时辰就在前),依次用序号编在一本。这种编排的好处,不用查算就能读出某一辈男丁的人数,全族男丁总数也便于统计。但要查不同代的多个人,就必须翻阅多本,那就麻烦了。

  “苏式谱”却是把“高、曾、祖、考”、己(自己)五代人排在一版。上面四代人的生平简历,分别编排在他们名字下边。自己是第五代,启下的,则在下一辈版面的开头。这样一家直系四代,清清楚楚,不用去翻他谱,确实比较便捷。但改为“苏式谱”最大的好处是节省下全套宗谱一半的版面啊!我1996年编仙居谱时,上届1947年老谱,共40本,改为“苏式”只20本,宗谱及字体大小基本相同。2006年为宁海长洋郭氏编谱,也从原来8本,省到4本,还增加了许多照片和题词。当年铅字排板,手工印刷,而今用电脑、激光排印,应该还要省下一些。

  宗谱是中华民族独有的氏族文化史册,历来被誉为一族之“瑰宝”。而她的品式也独特:右边线装,自右至左竖行排印,古朴古香。但有人认为,时代向前,还直行排版,墨守成规,死死抱住老皇历等等。我以为其实不然,这不是“泥古”,这是传承,是保持宗谱特色,是不同于其他书刊的、最鲜明的特征!改为横排论者,名为革新,实则摈弃,丢掉“独特”,也即丢掉了传统!

  行文至此,心情激动。觉得有必要提醒一下,正确认识和评价宗谱的问题。谱中入编当代人的出生、职业、业绩、所取得的科技成果以及婚配、子女等,应当可信、可证。但宗谱创建前的源流、迁徙、世系、人名等,因时空千载,地域相隔,客观上必然存在着或大或小的、莫名的错乱和遗漏。任何人都不可认为自己的宗谱是金科玉律、字字珠玑!

                             郭升平
                            2013.9.22

录入:郭池 [1条评论] [2467次浏览]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