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后才可以搜索) 登录
郭网 www.guo.ac.cn
当前位置:  郭网首页 > 郭世科 > 致郭荣生的公开信 [精品] 最新评论 | 最新文章hot | 热门文章 | 热心宗亲
郭网首页 >>  起源繁衍 | 郭姓名人 | 宗族文化  家族动态 | 研究专栏   在线读书   浙江联谊会 | 虢国博物馆
       郡望堂号 | 子仪世家 | 文史论坛  大众探讨 | 郭养法专栏  郭世和著作  郭姓起名 | 寻根 | 交流
→ 投稿
致郭荣生的公开信

郭网(www.guo.ac.cn) 2011/8/14 19:16:22

荣生先生:

  可曾记得,两年前你来汾阳,在寒舍与老朽相见,言称你与姜国民、郭红栓的看法不同:一是你认为序封阳曲不在他们所说的地方,是在白家社;二是汾阳王封地就在今汾阳而不在阳曲。我听后用山西省社科院李吉、马志超编著《郭氏史畧》一书的考证论述,世界郭氏宗亲总会郭时礼秘书长的考证认定,《山西日报》2003年发表的马晓东对阳曲县的考证,《阳曲县志》、《山西通志》对阳曲县的记载等,说明序封今阳曲的认定有误,赞赏你对汾阳王封地就是今汾阳的认定,並建议你对序封阳曲再作考证,以辨明史实。

  汾阳相见后两年来,发现你在网上不断发表高论,用一些与古虢国毫无瓜葛的古迹古董说事,大言不惭地肯定这些古迹古董就是序封白家社的证物。不仅如此,你还因为我不支持你序封白家社的臆造,便彻底************原来的认定,将汾阳王封地今汾阳也改说成今阳曲。更为悪劣的是,由于对你的说法无人相信,无人附和,为了将你的意图强加于人,你的调子越唱越高,你的文字越来越粗野,竟然公开地对山西省郭氏文化研究会,对研究会领导,对与你持不同看法的专家学者,特别对老朽本人,既含沙射影,又指名道姓,你竭尽攻击污辱诋毀谩骂之能事,你笔下无亷无恥,不文明到极点,简直到了野蛮地步。

  夲来老朽对不同观点,或着一般过激语言是持宽容态度的,可是对于你这样妄自尊大的无理取闹,老朽不得不说两句。不过,为了家族的凝聚,宗亲的和陸; 为了不违背郭氏家族的祖德家风,还是本着坚持“以史作证,以证佐事,以事明理,以理服人”的原则,再用历史事实给你提醒提醒:

  其一,你对序封今阳曲白家社有诸多理由,但不知是属于无知还是故意,你廻避了这样一个重要的历史事实:《山西通志》载:“阳曲在汉代为狼孟,魏武(曹操)始徙阳曲(定襄)民于太原郡北四十里狼孟南境筑城居之,阳曲之名始此。”《阳曲县志》载:“阳曲之名始于汉。”以此史实说事,且不说东周初周平王封序阳曲之名是泛指还是实指,就按实指而言也到不了今之阳曲。今之阳曲始名的东汉,距序封阳曲的东周,时隔980年之遥。别的不讲,仅此一点,如果高明的荣生大师能夠************,我老朽就信服于你。

    其二,你对汾阳王封地今汾阳的认定改口,強调汾阳王封地在今阳曲。其理由是今阳曲在唐初曾称名汾阳(共四年),而今汾阳到明代万历二十三年才始名汾阳。单讲今汾阳称名是始于明代万历二十三年这一点,就足见你为无知。历史上今汾阳称名汾阳,不仅累见于唐代诗人之诗句,宋金时期汾阳就有过汾阳郡、汾阳军、汾阳节度使的设置与官吏。更为铁证的,近十年来汾阳城郊建筑工地陸续出土的唐代墓志中,就有七块明确刻记汾阳在唐代就称名汾阳,而且恰好就在子仪公封汾阳王之前后。此外汾阳还有许许多多有关汾阳王的史迹史证故事传说,还有有关汾阳王的建筑遗址,还有汾阳王后裔世居村庄、后代及外迁记载等,你荣生先生如能将此一一************,我老朽将拜你为师。

  末了,还要明确告诉你:我这个被你诋毁的无能老朽,从1959年开始,就开始在省、地、县及中央报刋上公开发表各类文稿。在评定职称中,只凭老朽那被公开发表的重点评论文章,就在1990年2月24由山西省高级职称评委会评审通过,由山西省社会科学院于1990年4月18日下文,取得社会科学副研究员职称资格。还有,汾阳现在正建的是汾阳王府,並非你说的汾阳宫,不知你是从哪里揀来的说法?

  你痴迷于郭氏文化是好,但不可凭空想象,更不可诋毁他人。今具细相告,不知荣生大师又有什么高见与指教?老朽将洗耳恭听!

                                   郭世科
                                  2011年8月14日


附一:

                       今阳曲县考

                            马晓东

  我国地名中常以“曲”来表示出可迂曲的地方。如“城中有阜,委曲常数里,故名曲阜”,“沃水潆回盘旋,是为曲沃”等等。

  阳曲县名的由来也与河水弯曲有关,但两千年来,由于阳曲县治所的迁徙变化,人们对这一“曲”也有种种不同的解释。

  东汉应劭在《风俗通义》中解释:“黄河千里一曲,当其阳,故曰阳曲。”可是阳曲距黄河甚远,此说很难令人们认同,因之清道光《阳曲县志》中又提出一说:“阳曲乃汾曲之阳。”这一说法很快又被专家否定,因为最早的阳曲县城并不在太原,也不在黄寨,而在今天的定襄县城附近的“阳曲古城”,其地距“汾曲之阳”还在百里之外,故断定也非确解。

  后来还有些学者撰文提出:汉代古阳曲城位于牧马河的北边,“阳曲”应指牧马河之曲。这一提法几乎没有人响应,因为牧马河只是条名不见经传的河,它流经定襄也没有明显的曲折,故以牧马河命名可能性也不大。

  直到20世纪80年代在地名普查工作及地名志编纂工作的过程中,阳曲县有关专家才提出阳曲应是滹沱河之曲”的新观点。他们认为,滹沱河流经忻口后,向东南折下,曲经阳曲故城,然后折向东北,在宏道镇东出境。这样滹沱可在定襄县境形成一大弯环,如“U”形,县境北部几乎被这一弯环包括,且弯环朝北,故名阳曲。这一解释已为史地界所广为采纳。

  阳曲县置于西汉,县治所即今定襄县城,只是汉阳曲城要比定襄城大得多,定襄县城只占汉阳曲城的北隅一部分而已。近年来,考古工作者对汉阳曲古城遗址进行了测量,其遗址在定襄县城四周,呈正方形,城周长达17公里。现仅存西、南部分城墙,当地群众俗称“南古城”。城址中多次出土秦半两钱、五铢钱范及秦汉器物等。《山西通志·定襄辨》:“今之定襄古阳曲也”,即指此地。东汉建安年间,曹操平定并州,遂徙阳曲县民越过系舟山,来到今太原北郊阳曲镇筑城居之,从此阳曲县迁到太原。

  西晋末,狼孟县并入阳曲县,县城扩大至今黄寨以北。北魏时,盂县又并入阳曲县,县域又北扩至今石岭关,县治随之移至今石城村。隋开皇三年[HTF](公元583年),隋文帝其为杨姓,认为“阳”谐音杨姓,又恶其“曲”名,故改名为阳直县。十年,移县治于今古城村(属大盂镇)。十六年,改阳直县为汾阳县。大业初年复名阳直县,移县治于木井城(今故县村)。唐武德七年(公元624年),再改为阳曲县。宋大观 ,作为太原府首县的阳曲县迁于太原城西郭外,原唐明监地也并入阳曲县。金天会年间,阳曲县县治迁入府城西门正街(今水西门街)。大定年间,割榆次县西北乡八百户并入阳曲县,其县域南扩至今平阳路中段、并州路中段一线。明洪武初,在今府西街中段(原县前街)新建阳曲县治所。

  宋代以来,阳曲县就有“三晋首邑”、“太原首县”之称,因为这里一直是河东路、山西省及太原府的驻地。1927年,山西省根据国民政府颁布的《省组织法》,采取省、县两级制,宣布阳曲县为山西省省会,定为一级县。

  1943年,阳曲县所辖的新城以南、西山白家庄以东地域,包括太原城区划归太原市管辖。太原解放后,阳曲县先后4次把阳曲镇、向阳镇、小返、柏板等127个自然村划归太原市郊区。1958年又将河口、阁上、嘉乐泉等168个自然村划入河口工矿区(今古交市前身)。所余地域成为阳曲县今境。

  阳曲县人民政府驻地于1948年11月1日迁建于黄寨。黄寨原名黄土寨,又名黄头寨。战国时期为越国狼孟邑,《史记》中记载秦庄襄王三年“攻越榆次、新城、狼孟”,秦始皇十五年,秦军“至太原,取狼孟”均指这里。西汉在此置狼孟县,现在黄寨附近还有狼孟故城遗址。

              此文原以《阳曲县—沱水东流直北回》为题载于2003年《山西日报》

附二:

                   定襄县古称“阳曲县”之考

                            郭先治 郭如孝 郭通亮

  一、据段天虎著《忻州历史建置考》载:山西忻州始建于东汉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称九原县,属新兴郡,太原郡地。故治九原城,即今忻州市。考古发掘表明本境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繁衍生息。据史料记载,西周至春秋前期为戎狄所居,春秋后期属晋,战国属赵。秦庄襄王二年(公元前248年),使蒙骛攻赵,夺取太原等地,三年,初置太原郡,本地在其辖境。西汉至东汉后期,为并州郡阳曲县(治所在今定襄县)境地。东汉末,军阀连年混战,匈奴乘机南下,并州北境之郡县,相继残破荒弃,人民流离失所,待到曹操消兵占据冀、燕、青、并四州的袁绍父子统一北方之后,始驱聚塞下流民,在本境置新兴郡及九原县。《晋书地理志》载:“灵帝末羌胡大扰,云中、定襄、五原、朔方,上郡等五郡,并流徙分散,建安十八年并州省入冀州,二十五年始集寨下荒地立新兴郡”。《三国志魏武帝纪》说:“建安二十五年,省云中、定襄、五原、朔方郡,郡置一县领其民。合以为新兴郡。”按云中郡原治云中县,在今内蒙古托县东北,东汉领云中等11县;定襄郡西汉治成乐县,在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土城子,东汉移治善无县,在今右玉县南,领善无等5县,五原郡原治九原县,在今内蒙古包头市西北,领九原等10县;朔方郡西汉朔方县,在今内蒙古杭旗西北,东汉移治临戎县,在今内蒙古磴口县北,领朔方、广牧等6县。建安二十年,并云中郡为云中县,移置于今原平县楼板寨;褡定襄郡为定襄县,移置于汉阳曲县旧址,即今定襄县;并五原郡为九原县,移置今忻州市城址;并朔方郡为厂牧县,移置于今寿阳县西北古城。以上四县,合为一郡,移新兴郡,郡治九原县境。其先在县南20里,在城明建安城,为新兴郡治所,后徙于九原县城。《忻州文史资料》第八辑《忻州历史上的建置》一文说:“忻州历史上的正式建置,最早始于汉初。其时以境内九原冈取名,置九原县。”所谓忻州历史上的九原县建于汉初的说法没有根据,如上所述,西汉至东汉建安中,本地一直是汉阳曲县的一部分,其时九原县是五原郡的首县,郡名倒是正因有九原县,城西之丘陵才叫做九原冈。至于汉阳曲县归于所处?《忻州市地方志通讯》第一期《历史沿革》说:“东汉末阳曲县并入九原县。”这同样是不附合实际的。新编《定襄县志》交代的很清楚:“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移阳曲于太原界,遂于阳曲故城置定襄县属新兴郡”。

  二、另据刘纬毅著《山西历史地名词典》记载[定襄县]东汉建安末年置属新兴郡。三国魏,晋因之,北魏永安中为永安郡治。北齐省,北周武成帝时平冠县来治,隋开皇十年(公元590年)平冠县徙往崞城,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复置定襄县,属忻州。宋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省入和秀容,元佑初年复置,仍属忻州。金、元、明、清仍旧。民国迄今县名不改。故治在今定襄。《晋书·地理志》并州:新兴郡,领有定襄县。《元和郡县志》忻州:定襄县,“本汉阳曲县……后魏(应为“后汉”)末移阳曲县于太原县界,仍于此城置定襄县,属新兴郡,高齐省。武成帝移平冠县于此……武德四年,分秀县于汉阳曲城重置定襄县。“《元一统志》:(定襄县)”宋熙宁五年省;元佑年复置;属忻州、金不改,元因之(《永乐大典》卷五二OO引)。

  唐贞观十四年(公元640年)移置,属云州,永淳元年(公元682年)废。故治在今大同市西北14公里。(《元和郡县志》)云州;贞观十四年,自朔州北界定襄城移云州及定襄县于此,后为默啜所破,移百姓于朔州”《旧唐书·地理志》云州;永淳元年为贼所破,因废”。《读史方舆记要》大同府大同县:“定襄城,府西北二十八里……此即贞观时之定襄也”。

  三、据《山西历史地名词典》载:定襄县西汉置,属太原郡,东汉末年移往太原县北。故治在今定襄县。《元和郡县志》太原府:阳曲县,“本汉旧县也,属太原郡,故曰阳曲,今忻州定襄县是也(意谓滹沱河从繁峙桥儿沟村发源,西南流径代县、原平,进入现在定襄境内,后突然流向东边,沿凤凰山、漆郎山的南侧向东流去,所以称阳曲。)后汉末移于太原县北45里故城是也。《清一统志》忻州:“阳曲故城,即今定襄县治,汉置县,后汉建安二十年改置定襄县”。金、元、明、清均未改。

  四、汉阳曲古城(今山西定襄县城),汉阳曲治此,抗日战争期间,日伪曾在这里发掘,盗窃古物甚多,古城遗址,周围三十四华里范围,东自今定襄县城关关帝庙,西至西邢村东五里郭正修所建茶坊,南起南关奶奶庙,北至北关村之南为界。绵延12.5公里的西汉阳曲古城遗址,早在2000多年前,此地已为人烟辐辏,经济发达的通都大邑。

  定襄县1937年12月抗日民主政府在本县蒋村成立,归晋察冀边区领导。1948年全县解放。1958年与忻县合并为忻定县,1961年又恢复定襄县至今,为山西忻州市管辖。

  五、西晋惠帝时(公元290-306年)从弘农地区迁来定襄三千余户人家。又在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从大同府朔州迁徙来大量移民定居。

  主要参考文献:
  1、《定襄县志》
  2、山西省图书馆《山西历史地名录》
  3、段天虎著《忻州建置历史考》
  4、刘纬毅著《山西历史地名词典》
  5、定襄县《西邢郭氏族谱》(公元1369-2004年)
  6、陈茂山撰《定襄汉阳曲古城遗址》

                           ——作者藉贯山西定襄县,现居忻州市

录入:郭池
 发表评论  [已有8个评论] [4893次浏览] [进入打印页面]
重要提示:该文由原作者委托郭网为其独家互联网首发或由作者亲自发表,
版权归其原作者所有。该文观点不代表郭网及郭网站长郭池的观点。
上一篇: 郭氏辗转迁徙
下一篇: 郭氏与汾阳
文章评论
郭池(2011/8/14 19:23:16):
抱歉,由于服务器的自动关键字筛选系统的原因,文中多处“*”应均为“推×翻”中的第一第三字所组成的词语。
60.223.247.33(2011/8/26 21:56:47):
郭【虢】国故地,世界奇迹。中华之最,郭氏族造。爱我中华,爱我郭族。和谐郭族,和谐中华。身为中华族裔深感自豪,身为郭氏宗室最大光荣。天下郭氏同根祖,天下郭族是一家-----家和万事兴-----观点归观点主张归主张,多团结和多奋斗和多自尊和多宽容-----郭国汾阳正气天地郭氏阳曲雄风乾坤-----汾阳阳曲乃郭氏祖籍之地天地不变只道根与源宗与支--尊敬的;郭荣生宗长郭老世科宗长拜访您,郭氏八家郭郭仲烟族裔,郭氏宗族一块小小石头郭天,望诸郭族宗老多批评多赐教-----公元2011年8月
郭发源123(2012/6/23 8:11:53):
现在高级职称评定还是什么新鲜事,我觉着郭世科老先生有点显摆,教授多的是,
郭发源123(2012/6/23 8:15:01):
对研究会领导,对与你持不同看法的专家学者,特别对老朽本人,既含沙射影,又指名道姓,你竭尽攻击污辱诋毀谩骂之能事,你笔下无亷无恥,不文明到极点,简直到了野蛮地步。
这就是老人修养的表现。智者不语,你大动干戈只能让人说你歇斯底里
郭发源123(2012/6/23 8:41:11):
”。《三国志》二十卷 、《山西通志》、《太原府志》、清康熙、道光《阳曲县志》载:郭淮阳曲人,被封阳曲侯(北社有大刀墓)。其子郭统袭封,其孙郭正,袭封汾阳子(因阳曲当时称汾阳县)。郭子仪子郭曜封为太原郡公,孙郭钅从 袭封太原郡公、重孙郭仲文也袭封太原郡公等都是因其得姓地为太原郡而封的。以郡而言,阳曲历代均为太原郡管辖,且汉、隋、唐三次称汾阳。按历史贯例,外臣封王封侯都以其祖籍地或得姓地而封,阳曲为郭氏得姓地,因其古称汾阳,故而唐代宗才封郭子仪为汾阳王。
郭发源123(2012/6/23 11:34:51):
曾经被命名过“汾阳县”的有:

1、静乐县与宁武县之间,曾经有汉代时期的汾阳县。《汉书·地理志》上说:“太原郡汾阳,北山汾水所出。”《水经》:“汾水出太原汾阳县北管涔山。”可见当年确有该县份存在过。

2、如今的静乐县在唐代曾被命名过“汾阳县”。《唐书·地理志》中说:“岚州静乐,武德四年(622)析置汾阳县,六年,省。”

3、阳曲县曾经一度定名为“汾阳县”。《唐书·地理志》中说:“阳曲在隋朝曾更名为阳直,武德三年(621)分置汾阳县,七年,省。”封郭子仪为王的汾阳,实际上在这里。

4、《晋书·地理志》载:“司州河东郡有汾阳县。”晋代时的司州河东郡,包括如今临汾市与运城市各一部分县份。据《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中介绍,该“汾阳县”当在如今的河津县境内。

5、《史记·晋世家》中载:“夷吾遗里克书曰:‘诚得立,请遂封子汾阳之邑。’”据古人分析,此“汾阳”当为如今襄汾县境内的古汾阳铺一带。汾阳铺为原汾城境内的七大名铺之一。古春秋时之邑者,相当于后来的县城。

6、如今的汾阳县,曾经被称之为兹氏县,隰城县,唐时为西河县,宋、金、元皆沿因之,直到明代万历二十三(1596)升为汾州时,才定名汾阳县,此名一直沿用至今。
可见现汾阳县的名字很晚 ,唐是不可能封郭子仪 与一个根本与古汾阳无关的地方,按祖制是封祖先之地,而当时现在的汾阳根据 地理根本没有现在位置的汾阳。

221.238.197.227(2012/6/23 11:42:19):
历史学家 也得有地理知识 。现在的名字和昨天的名字形同,当时 历史变迁也要考虑地理位置,和地方区域理论不能一言堂 ,容不得不同的意见,老子第一不是学术,是自大。
221.131.4.146(2012/6/23 17:28:58):
终于有人站出来说话,主持正义了。
共有8个评论  

 
登录后可评论
 

相关精品

子仪公李光弼迥异结局原因浅析
汾阳王府楹联及释义(转载)
《汾阳军太守谢雨祭文碑》佐证金..
勿忘“九·一八” 追念郭松龄
家和万事兴
愿天下郭氏能精诚团结
春联贺春节
子仪公先辈是从由汾阳移居仕地的
春联贺春节
《打狗棍》编导郭靖宇

相关热点

郭氏与汾阳
汾阳称名历史久远
郭德广入闽及汉回之辨
致郭荣生的公开信
清·康熙《汾阳县志》有关汾阳称..
必须澄清的几个问题——史实佐证..
郭世科先生对郭氏文化的研究成果
七块唐代墓志 佐证汾阳称名
子仪公先辈是从由汾阳移居仕地的
壬辰年春节感谢信

联系郭网

郭池

郭网站长:郭池
aymi@163.com(投稿专用邮箱)
7749027(QQ)
(+86)13660070101

郭网 郭网 www.guo.ac.cn © 中华郭姓文化研究网(郭网) 版权所有 TOP

关于郭网 | 贺信贺赠 | 投稿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天文爱好者无心插柳

 鸣谢!郭养法、郭一民、天府游侠、郭征记、郭浩军、郭荣生、郭青萍、郭世科、郭道梦、宁根峡、郭世和、郭升平、阎广勤、贾祝文、郭亚阔、郭发源、郭安胤(不分先后)…… 

知乎 豆瓣 新浪微博

Copyright © Since 2004.5.7 郭池作品 郭池 By Aymi贴吧_C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