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后才可以搜索) 登录
郭网 www.guo.ac.cn
当前位置:  郭网首页 > 郭荣生 > 资料三:十大实事证实:现在的阳曲县白家社(百家社)村是郭氏祖先定 [精品] 最新评论 | 最新文章hot | 热门文章 | 热心宗亲
郭网首页 >>  起源繁衍 | 郭姓名人 | 宗族文化  家族动态 | 研究专栏   在线读书   浙江联谊会 | 虢国博物馆
       郡望堂号 | 子仪世家 | 文史论坛  大众探讨 | 郭养法专栏  郭世和著作  郭姓起名 | 寻根 | 交流
→ 投稿
资料三:十大实事证实:现在的阳曲县白家社(百家社)村是郭氏祖先定

郭网(www.guo.ac.cn) 2009/11/3 22:55:23

实事求是1—郭序封阳曲定论

  这几天看了许多关于郭氏起源的文章及文献记载,基本上形成了这样的条理:

  1、公元前1121 年,周武王灭商后,周武王的俩个弟弟分别被封为虢国国君。虢仲封东虢,在今河南省荥阳市汜水镇;虢叔封西虢在今陕西宝鸡市东。虢国是西周初期的重要诸侯封国。俩虢起着周王室东西俩面屏障的作用。

  公元前770年,西周东迁。西虢随着东迁入今三门峡市和山西省平陆县,地跨黄河俩岸。公元前767年,东虢被郑国消灭。公元前655年,东迁到三门峡和平陆的前西虢被晋国所灭。春秋后西虢东迁遗留的小虢被秦所灭。

  周平王时,郑武公灭郐和东虢有功,建立郑国,都今河南新郑,平王遂将虢叔之地分封给郑武公。周平王的作法引起了诸侯的不满,位于南方的楚国从楚庄王时起不断发动对周的战争,兼并了周围许多国家,被分封给郑国的虢叔之地就在其中,周平王不得不将东虢叔的裔孙序封于阳曲(今太原市北)作为补救。

  2、近年来,山西社会科学研究院的李吉研究员说:他在考察郭氏渊源的过程中,于2000年又在汾阳县大向善村发现了一幢唐高宗麟德元年(664)的石碑——《唐故上大都督骑都尉郭府君之碑碣并序》,碑文在追述郭氏渊源时说到:“自姜嫄履迹,乃诞隆周,王季君临,爰生虢叔,褒称郭氏,命翼宗周,表望太原,建社阳曲。”(此碑现存汾阳市博物馆)。文中姜嫄,即周人始祖母,王季即季历,为周文王和虢仲、虢叔之父。虢叔后裔郭序,被周平王封于阳曲,褒称郭氏,望著太原,而建宗庙社稷于阳曲。

  这幢石碑刻于唐代初年,比《新唐书》问世早397年,印证了《新唐书》关于郭氏起源于阳曲的历史记载,尤其是它发现于郭氏后裔较多的汾阳,说明早在汾阳王郭子仪出生之前,郭氏之源在阳曲已有定论,太原阳曲是毋庸置疑的郭氏祖庭。

  自郭氏始祖虢叔被封于山西太原阳曲后,郭氏一族遂世居太原,繁衍生息,历世不衰。这样的历史事实可以通过史书、碑文、通记、家谱、宗亲认同、专家认定。


实事求是2—郭序族人当时背景

  祖先被封阳曲的时候,是西周迁都后不久发生的事。东虢这个“子男之国”被郑武公打败以后,下落不明,过着从巅峰跌落到谷底、寄人篱下的日子。西周时期,天子保持着“天下宗主”的威权,禁止诸夏各侯国间攻战兼并。原来比宗周落后得多的各诸侯国,因长期休养生息,经济逐渐兴盛起来。宗周灭亡,平王迁都洛邑,王室衰弱,不再有控制诸侯的力量;侯国互相兼并,大国陆续出现,打破了诸侯并列、王室独尊的局面。后来侯国大夫互相兼并,强宗陆续出现,打破了宗族并列、公室独尊的局面。在兼并过程中,西周旧制度逐渐被破坏,特别是宗子世袭不得买卖的宗族土地所有制向个人私有可以买卖的家族土地所有制转化,成为东周社会各种变动中最基本的一个变动。一般说来,西周社会是比较安静的,东周则进入动荡时期,频繁的兼并战争,加重了人民的痛苦,但也推动了社会向前进步。

  西周以来,宗族占有大量土地。这种土地占有制度,以封建剥削为其内容,以氏族组织为其外壳,宗子则是宗族全部土地的所有者。卿大夫受封土作为自己的采邑,在采邑内可以收族聚党。受封人的嫡长子世世相传为宗子,其余子孙以及异姓的姻亲称为族党。他们多数耕种宗子的土地,身体被束缚不能自由迁徙,精神上也被尊祖敬宗的信条所束缚,惟恐自己失去了宗族的庇护。宗子统率宗男,宗妇统率宗女。宗子宗妇受一族人的尊敬。族中如有贵或富的人,不敢显出贵富的样子走进宗子的家里。族人得衣裘车马等贵重器物,要选择好器物献给宗子,次等器物归自己服用。族中富人祭祖先,必须备两副祭品,好的一副献给宗子。宗子与族人的关系,名义上说是“异居而同财”(《仪礼·丧服》),实际是宗子同享贵富族人的财物。贫贱族党耕种宗子的土地,算是宗子和他们同财,实际是宗子剥夺他们劳动生产品的大部分。

  宗族有土地、刑法(杀人权)、军队(私卒、私属)、臣属(士)、农民(耕田的族党)、农奴(非族党的农夫)、隶农(耕田奴隶)和奴隶(包括手工业商业及家内役使的奴隶)。替宗子管理宗事的人叫做“宰”或“宗老”。又有管祭祀的祝、史,管军事的司马,管手工业的工正,管商业的贾正。宗族实际是一个小国家,所谓氏,如鲁国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就是这个小国的国号,宗子就是这个小国的国君,他在这个小国里强有力地统治着全宗族。

  宗族土地大小不定,齐卿管仲曾夺伯氏三百邑,又齐子仲姜宝镈铭文记齐侯赏给一个大夫二百九十九邑。《左传》襄公二十七年所谓“唯卿备百邑”,大概只是一种名义上的制度。侯国内宗族对诸侯要缴纳贡赋,并服各种徭役。有时被诸侯惩罚,加倍出赋,有时被逐甚至被灭族。诸侯权力足以控制各宗族的时候,割裂土地封给有宠或有功的卿大夫,“公食贡”,并不感到损害了自己的利益。但当宗族变成强大,诸侯失去或削弱了控制力的时候,宗族兼并便盛行起来。强宗夺得土地,设地方官(县大夫或邑宰)管理民事,并不分封子弟,停止了新宗族的再发生(宗族中“侧室”“贰宗”为数至少)。亡了宗的族党,失去宗子的庇护,同时也免于宗子的同财,在对地方官有义务缴纳贡赋的条件下,一个家庭自成一个独立的经济单位。家长有权力处理自家的财产,有兴趣增加自家的财产,这就形成了一种以家长为主体的家族制度。

  家族制度代替宗族制度,也就是以一个家庭为单位的土地所有制度代替以一个宗族为单位的土地所有制度。一个家庭占地多便成地主,占地少或种别人田地便成农民。不论地主或农民,都需要建立起家长擅权的家族制度来。家族制度的内容是子弟服从父兄(儒家所谓孝悌),妇女服从男子(《仪礼·丧服篇》所谓“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儿子和媳妇不得有私财私物,不敢私自借用别家的财物,也不敢私自送财物给别人,一切听家长支配。父母死后,兄弟可以异居异财,每个男子都有可能作家长,参加社会活动,建立在宗族制度上的旧国家因之也就逐渐变为建立在家族制度上的新国家。

  东周是个动荡的时期,在动荡中,各阶级、阶层都起了变化。特别是家族制度的地主阶级开始出现,政治、经济、文化逐渐受这个阶级的支配,由此产生地主统治的封建社会。西周领主统治与秦汉地主统治的中间,东周和战国,正在进行着两种统治的交替运动,东周则是这个运动的开始。


实事求是3—郭氏族人当时地位

  祖先当时属于统治阶级。但是随着社会变革,统治阶级也可能沦为被统治阶级。这里我把东周社会各阶层分类说明,希望我们能站在祖先的立场上,替祖先想一想当时的情况。

  一 统治阶级

  王国贵族 平王东迁,七个异姓小宗族从王,供给祭品,平王很感谢,保证他们世世有职位。西周周、召、毕、毛等大宗族,东周都不大显赫,想见西周灭亡时,大宗族几乎全部没落。东周王室衰微,天子丧失威权,王国内新立的宗族,势力远不及西周,天子与王国贵族地位的降低,对整个宗族制度说来,是很大的削弱。

  诸侯 西周时期“礼乐征伐自天子出”(《论语·季氏篇》),这就是周天子和王国大贵族组成的第一等宗族在政治上有最高的地位。东周前半期,齐晋两国先后霸诸夏,秦霸西戎,楚霸诸蛮,霸主在他的势力圈内有最大威权。其他诸侯在本国也有大权力。政令攻战自诸侯出,这就是诸侯和本国卿大夫组成的第二等宗族在政治上代替了周天子为首的第一等宗族。

  卿大夫 东周后半期诸夏各国“政逮于大夫”,政“自大夫出”(同上),诸侯的土地民人逐渐被少数强宗夺去。公室同东周王室一样,只保存尊贵的名分。强宗所依靠的力量,主要是士。这种在卿大夫家里任职的士也叫做家臣,家臣对家主效忠,不知道有国君,《左传》昭公二十五年所谓“家臣也,不敢知国”,就是卿大夫和士组成第三等宗族,夺取第二等宗族的权利。

  士 东周战争以车战为主,晋楚等大国兵车多至四五千乘,中等国也在千乘上下。每车甲士三人,一国有甲士数千人以至万数千人,捍卫国家的主要武力,就是这些车战的甲士。其中有些偏重在文事方面,他们的主要职务是做侯国小官吏和采邑官吏。又一种是食客,投靠强宗,替主人奔走,谋取衣食。士大抵受过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教育,是军事上政治上必不可少的一群有力人物,因此得到卿大夫的重视。士生活主要是依靠“食田”。“食田”就是食若干田的租税。例如鲁国大夫施氏宗族的宰,有“百室之邑”(一百田)作食邑。士所食的田邑,去职时要交还主人,不能当作私产。齐君曾把石窌(音叫jiào在山东长清县)地方的田赏给一个女子,又曾把五家赏给一个立军功的人,这些被赏的田和被赏的五家所出租税,成为受赏者的私产。东周后半期,战争愈益激烈,为奖励军功,士得受赏田。例如前四九三年(鲁哀公二年)晋赵鞅与范氏中行氏大战,悬赏:“克敌者……士田十万”(十万当是十田之误,十万亩合千田,赏似乎过重)。田既赏给立功的士,自然成为士的私产,既是私产,也就可以自由买卖。军功愈多,受赏田的士也愈多。食田变为赏田,这样,拥有小块田产的新兴地主大量出现了。他们是强宗的有力支持者,因之某些强宗如齐国陈氏,晋国韩赵魏三家变为代表领主也多少代表一些新兴地主利益的国家。

  大商人 西周时期王国商业比诸侯国发达。到东周,诸侯国里出现了大小都邑,其中若干大都邑便是当时的商业中心地。卫文公兴复卫国,齐桓公晋文公经营霸业,都重视通商。齐自太公开国以来,一向是东方大商业国,桓公用商贾出身的管仲为相,奖励商人通行各国间,探知政情。晋国大商人,坐着金玉装饰的车子,穿着刺绣华丽的衣服,交结诸侯卿大夫,可见大商人在政治上是有地位的。特别是地处南北交通中枢的郑国,国君和商人订盟约:国君不侵犯商人的利益,商人不迁移到别国去。郑国重视商业,商人参加政治活动也更为显著。例如郑商人弦高路遇秦兵,假托君命犒师,秦兵不敢袭郑。晋国贵族荀罃(音英yīng)被楚俘获,郑商人想藏他在货车里逃出楚境。东周愈到后期,大商人地位愈益上升,越国上将军范蠡弃官经商,孔子弟子端木赐(子贡)买贱卖贵,都成巨富,各国闻名。土地自由买卖,给商人以兼并土地的便利,成为新兴地主阶级的一部分。

  二 被统治阶级

  庶民 宗族制度的土地,由嫡长子世袭。旁系子孙,五世亲尽,从贵族下降为庶民。他们大抵受过六艺教育,有些上升为士或作在官的庶人,但大部分只能耕种宗子的田地当农民。还有一种是丧失宗族的人,例如齐国援助晋国范氏中行氏,范氏中行氏被赵鞅战败后,族人逃到齐国去务农。这一类庶民保有自由民身分,很可能利用自己的财富和智能,役使贫弱,占有耕地,在土地制度变革时,有些人成为新兴的地主。因为从贵族下降的庶民数量很大,所以庶民也称为百姓,百姓失去了贵族的意义。

  低级庶民 这种庶民是农奴身分,不得仕进上升为士。《左传》所记卿大夫受若干邑,或受若干田,田邑都附有耕种的人,所谓“土著”、“地著”,就是附著在田地上的农奴。还有一些人,或在田野当仆赁(如鲁襄公二十五年申鲜虞“仆赁于野”),或投靠强宗当隐民(如鲁昭公二十五年季氏养隐民,攻走鲁君),仆赁是雇佣,隐民是游民,这两种人的存在,想见庶民和低级庶民正在失去自己的耕地。

  工商 各国都邑里有大小市场,市上贩卖的货物,有珠玉象牙等贵重物,也有普通用品,如酒脯冠履以及受刖刑人用的踊。这种普通用品,很多是小手工业者自己制造,自己设肆(摊)出卖,《论语·子张篇》所说“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墨子·尚贤篇》所说“工肆之人”,正是这一类人。他们制造物品时是工,陈列制成物品出卖时是商,通称为工商、百工或工肆之人。工商地位和低级庶民一样,不得仕进上升为士。这种民间百工和小商贾以及贵族所占有的工业商业奴隶,大都居住在都邑中。他们受严重的剥削和压迫,往往起来反抗暴政杀逐国君。属于低级贵族的百工之长也有因丧失官职而叛逃的。如前五二○年(鲁昭公二十二年),周失职的百工叛变,悼王“盟百工于平宫”(平王庙),要求他们不要叛逃。衰国与亡国的百工丧职后变为民间百工,战国时民间大手工业者,当是出于这一类人。

  奴隶 任何一个贵族(国君、卿、大夫)都要占有奴隶,因为奴隶是手工业商业方面的剥削对象。西周以来,庶民、低级庶民、民间工商被看作国家或宗族所公有的人,从他们身上榨取得来的赋税力役,主要用在国家或宗族的军备、丧祭、贡献、建筑等公事上。奴隶被看作“私人”,同牲畜一样,为主人所私有。奴隶大致分三类,第一类奴隶如小臣、仆侍、妾婢、阍(音昏hūn)人、寺人(阉宦)等专供贵族家内各种役使,完全不从事生产。第二类奴隶用在手工业生产,生产品供贵族享用。一个国家有管百工的大官称为工正、工师或工尹,一个宗族里也有工正。工正管理多种手工业,最重要的是车工、金工。车工制造战车与贵族所用的车舆,金工制造兵器与礼器乐器,这些手工业不仅是因为需要专门的技术,更重要的原因还在贵族独占武器制造,借以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有关贵族生活的饮食衣服及用具,也必需有专门技术的工作者,才能制造出合式的器物。这一类手工业奴隶虽然从事生产,但生产品的原料和资财是贵族从庶民、低级庶民、民间工商剥削得来的,生产出战争器械以及生活用具,是供给贵族使用的。还有第三类奴隶在贵族专利的山、海、林、薮、川、泽、田地、园圃里从事樵采、矿冶、畜牧、煮盐、捕鱼、耕种等劳动,生产品全部为贵族所有,通过贾正管理下的商业奴隶,变卖出去,获得财物,供给贵族的消费。工商业奴隶的存在,阻碍民间工商业的发展,对贵族却有利,所以贵族都需要奴隶,人数愈多,贵族愈富。奴隶来源主要是俘虏,例如晋国大夫荀林父伐赤狄有功,晋景公赏荀林父狄臣一千家。又战争获胜后诸侯对天子,小国对大国,同盟国间有献俘典礼,贵族分享战胜的利益。又弱国向强国求和,有时也用奴隶作礼物,例如前五八九年(鲁成公二年),鲁国献给楚国木工、缝工、织工各一百人。东周战争频繁,战败国兵士和民人被俘作奴隶,再加上罪人和被掠卖及穷困卖身的奴隶,可以想见东周奴隶数量是巨大的。

  东周时期,由于铁器在农业上的使用,生产力提高了。由于兼并战争的推动,既破坏了宗族制度,又扩大了华夏文化地区。生产力的提高与兼并战争的推动,促使东周社会发生大变化,主要是土地所有制度发生大变化,私家占有土地的地主与私有小块土地的农民出现了。西周以来的宗子(天子诸侯卿大夫)与农奴两个阶级逐渐衰落,新起的地主与农民两个阶级逐渐成长,东周后半期正是这种变化的开始。


实事求是4—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

  二〇〇九年八月二十七日是孔子诞辰2560年。“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是孔子提出来的。但是,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是中国文化的传统思想。中国古代的政治思想,是由宗法社会的基础而来的,“兴灭国,继绝世。”过去已经灭掉的国家,万一这个国家没有后人,就要把他远支的宗亲找出来。

     周武王统一了中国以后,分封诸侯达两三百个国家,而所封的并不全是周文王的儿子,如当时的宋国,就是殷商的后代,许多都是曾经一度灭亡的,周武王再封建,也把这种国家重新建立起来。这种思想一直影响到后世,如刘邦、项羽他们起来推翻秦始皇的暴政,当项家初起的时候,还不敢自己称王,要找出楚国最后一个皇帝的孙子怀王出来,奉为义帝。在我们现在看来觉得奇怪,项家起来就起来了,为什么要找个小孩子出来为帝?这就是宗法社会的思想,必须要找个帽子戴上。这固然是项家的权术,但从道德的观点看,中国人始终有这种“兴灭国,继绝世”的精神。后来刘邦称帝,却封赠了项家和战国时代好些后人,这便是汉代初兴时的可爱可敬之处。

  周平王把虢叔裔孙序封于阳曲,就是为了中兴东虢继承虢氏先祖大业的一个举措。但是,这里有一个疑问,就是周平王颁部这道圣旨时是秘密的还是公开的。如果是公开的,则不利于郭氏祖先后来的中兴、发展;如果是秘密的,又咋样来平息众怒呢?这里有一个肯定的答案——是秘密颁布的圣旨。如果不这样的话,咋能起到“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的作用呢,这个举措如果让敌人知道了,肯定是要赶尽杀绝的。这应该是郭序被封阳曲后,阳曲这个地名从此消失了好长时期的原因。这样就很好地保护和隐藏了郭氏祖先的踪迹。给郭氏祖先以休养生息、发展生产的极好机会。按照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经济增长速度考虑,郭氏中兴没有长时间的储蓄和积累是达不到预想目的的。          


实事求是5—帝王血统不服输

  任何民族都有奋发向上、自强不息的精神。祖先这个统治阶级被郑武王打败以后,自己经营二百多年的基业从此被别人抢占,自己的地位一落千丈;曾经拥有的奴隶和财富成为别人的享用品……。这个曾经呼风唤雨、叱咤风云、颐指气使,能用双手缚住大老虎的“虢”氏祖先肯定不甘心落后,更不甘心自己被别人打败沦为阶下囚。祖先在逃亡和以后的日子里,肯定一方面认真总结失败的教训,另一方面狠下决心,希图东山再起。

  从东虢建都以后到灭亡二百多年的时间,东虢没能居安思危,而是过着享近荣华富贵的日子,再加上他是西周最初封分的“子男之国”。相比较西虢当初封分的地位和后来在西周的作用、而且西虢东迁后又繁荣昌盛了好长一段时间、西虢到灭亡时积累的财富是相当多的。这个事实从三门峡出土的虢国大量文物就可以看出。

  还可以看出的一点就是,东虢被打败以后,不应该就一无所有,而且他逃亡的地方也不会太远,因为这时西虢已经东迁到了三门峡一带。周平王封分虢氏裔孙郭序的时候,肯定不可能分在离周都洛阳等河南、山西南部地区。如果那样的话,郭氏祖先肯定还要被郑国追杀,就不可能出现郭氏后来发展壮大的机会和局面。

实事求是6—聪明与智慧

  祖先作为当时最高地位的一族,他的思想教育、文化素质、社会修养都是一流的。那时他们在征服自然、征服社会的过程中,最崇拜的是周易八卦和天文地理等重要知识。现在的人们和以前的人们都相信,要想成就一项事业,除了要有一颗忍辱负重、奋发向上的心以外,还应有天时、地利、人和等条件、还必须顺应条件的变化而采取相应的对策应对。

  祖先被封阳曲以后,西周给其提供了一个东山再起、发展壮大的机会。太原阳曲离西周国都和中原地区较远,当时祖先被封阳曲应是情理之中、合乎逻辑的事情。当祖先得到这样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以后,他们考虑的是如何很好地利用这次机会,先在阳曲选择适宜的地理位置安顿下来,然后再发展生产、休养生息、厉兵秣马、寻找机会,一旦条件成熟,就可以果断出击,报仇雪恨。同时,他们吸取以前的教训,居安思危。一方面要想发展壮大,另一方面还要隐藏自己,不能暴露自己的踪迹和意图。从以后的太原郭氏后裔发展壮大的许多实例可以证明,他们当初选择的地理位置和隐姓埋名等措施是适宜他们发展的。他们的努力和决策是成功的。

实事求是7—选择风水地利

  风水对于古代的劳动人民是很重要的。尤此是周王室建立以前,姬姓的周王室早年生活在陕西泾水、渭水流域,他们最早的都城是邰,位于今天的陕西武功县西南。这里土地肥沃,草木茂盛,周始祖弃,就选定这里作为都城。弃精于农耕,史称后稷;他播种百谷,让人们丰衣足食,人称他为百谷之王。人民在这里生活富足,安居乐业。他们在稻浪翻滚的田头,喝着春酒,在晚霞满天的黄昏,看儿孙嬉戏、鸡鸭归巢,感觉格外心满意足。方术之士对弃说:“这里充其量只是一个富足的小镇,要选择风水佳地,建立强盛的国家!”弃对方术之说不屑一顾,他只是热衷于农业,看见果实累累的谷子,心里感到十分得意。

  四世孙的公刘继承了先祖的美德,继续倡导农桑,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农业繁荣。经济富裕,人口猛增。但这块丰腴的土地,这座美丽的都城,公刘仍然感觉不能满足他那颗不知疲倦的勃勃雄心。他常常在心里嘀咕:太狭窄了!方士们鼓动说:“应该迁都。” 公刘眼睛一亮:“如何迁都?”方士们兴奋起来:“佩上美玉,带上刀子,选择风水吉地!” 公刘沉吟片刻说:“好!将舆图拿来。我要亲自选择,实地踏勘,迁一处风水吉地,兴我周室!”

  公刘佩带着五彩美玉,系着绿莹莹的丝带,拿着木鞘镶嵌玉石的刀子,带领着文武百官和方术之士,跋山涉水,寻找吉地。公刘爱民如子,让百姓家家富裕,户户粮食满仓。人民感念他的功德,望着他们一行离去之后的滚滚风尘,久久不忍离去。主张民贵君轻的孟子,十分称赞公刘的贤德,感叹:公刘好货!
公刘一行来到特产丰富的胥,这里天高地远,视野开阔,特别是这里的女人分外美丽,让百官们为之兴奋,嚷嚷着:“迁都于胥。”公刘摇头,方士们也摇头。他们继续前进,来到山清水秀、视野开阔的原。许多官员被眼前的美景所吸引,不想走了,叫喊着:“迁都原!”公刘仍然摇头,方士也是摇头。

  位于陕西省岐山县城西北凤凰山南麓的周公庙他们一行走到地势高旷、藏风蓄水且充满野性和活力的高地豳时,公刘眼前一亮,方士们也为之赞叹:“这就是风水吉地啊,迁都于豳!”公刘兴奋地点头:“好,迁都于豳!这样气势磅礴的高原土地,适宜于建造半地穴的房子,穴下竖立柱,出穴是土阶,屋顶盖木梁、陶瓦,形成一个街道纵横的都城,这就是京师之地。把王朝最精锐的军队驻守在这里,就是守卫京师的王师!这样的吉地,大周必兴!”

  史称:周道之兴,自此始。

  太原是一座有着二千五百多年的古城。太原自古被人称为“龙兴之地”。但是,在阳曲县的地面上,翻开阳曲县的地图,从西面相接壤的静乐到东面相接壤的盂县,从北面相接壤的五台到南面相接壤的太原北郊。那里是能够聚集人气、将来能腾空而起的“龙兴之地”呢?

  实事求是而言,风水是一种传统文化现象,一种广泛流传的民俗,一种择吉避凶的术数,一种有关环境与人的学问。它是带有神秘文化科学成分和合理因素的经验积累。

  风水这门学问很深。笔者只知道周王室起家的地方是陕西宝鸡市的岐山。现在哪里有周公祠堂。哪里的地势是三面环山的簸簱形状,而我们白马掌的形状也是三面环山,一面被兰岗岭拦挡形成一种簸簱形状,汾河支流从南面经向阳店流向太原市,这种山环水抱的地势最能聚集人气,形成风水宝地。

  我在前面的文章《百家社白马掌历史故事》中已经说明了百家社白马掌就是聚集人气、藏龙卧虎的地方。君不见,当年宋太宗赵光义火烧水浸太原城以后,又挖断了系舟山的山顶。“挖断兰岗岭,空出白马掌“这件事情应该也是他们干的。现在的太原市草坪区兰岗村的村门楼上的对联“路朝白马财亨富庶,家倚卧龙宝聚金瓴”充分证明这一点。

  白家社(百家社)是在太原市北四十来里的地方。只有白家社(百家社)的地理条件符合祖先选定建都地的目标。这个地方,既可以把自己隐藏起来,又可以实现自己的宏图大业。


实事求是8—休养生息、隐姓埋名

  白家社四面被高山和岗岭包围,形成天然屏障。百家社村庄这块地面是处在面朝东南,地势西北高、东南低的向阳地带。从百家社现在的祖先坟墓分布情况看,自从祖先郭序带领他的兵马、随从、千里迢迢从河南来到此地以后,大概就占领了现在的百家社村庄以北的大片地方。

  在我们村里,现在有二千亩耕地。当时整个泥屯镇的北面,包括现在的伽东村、南路村、北路村、归朝村、西思村、山根底村,应该都是白家社(百家社)的(大约二十万亩)土地。现在的我的堂哥(现有七十多岁)还记得小的时候跟着大人到几十里外的北山根底上坟。

  我们村的地理位置由于在整个山谷的中央。以前的时候,青山绿水、鸟语花香、潺潺流水、绿树成行。一到夏天,麦浪翻滚,泉水叮咚。记得文化大革命时期的一九七三年,天下大旱。附近的村庄没有粮食吃,只好吃国家返销的稻糠、红薯干。而我们村相对要比他们吃的好多了。

  整个村庄从我记事的时候起,到我在村里当会记时,一直到现在,村里人口不增加。老是百十来户,五百来口人。村里90%的居民都姓郭,而且凡是郭姓人都是一家子。只不过有的出了五服了。难怪村名以前叫“百家社”。

实事求是9—白家社独特的遗存

  从白家社现在遗留的祖先遗迹看,第一是古城堡遗址,第二是遗留的大量古建筑用高级石级、石鼓,第三是村里七八个大型石臼,第四是村里遍布的三十多个长达二十多米到三十米的大“防空洞”,第五是城堡主人的坟墓,第六是村里的祠堂遗址第七是村民郭巨珍家保存的石斧和郭栓全家保存的舀水的“盛子“等等。这些特殊条件在阳曲县的其他郭氏居住地是没有的。至于现在叫“郭家堡”等名字的村庄,从祖先被封到阳曲县的情况看,当时绝不可能明目张胆地暴露身份。那样是有满门被杀的危险的。

  从白家社村民口口相传和劳动记录遗留的官道、官道西、寨騅坪、圈马沟、骑马沟、教场坪、北征、凉亭上、大小龙沟等地名这一文化现象来看,阳曲县的其他郭氏居民村庄也是没有的。

  上述这些同祖先被封到这里后的实际情况是相符的。祖先是贵族后裔,在东周哪个时代,祖先肯定是有许多奴隶和大量物资的。就是被打败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当他们接到圣旨后,肯定是祖先带着自己的随从、奴隶、家人、车马,千里迢迢,从繁华的中原逶迤而来。来到阳曲县,选中白家社(白家社)这个三面环山、一面被兰岗岭切断的独特地理位置的地方后安顿下来。然后按照八卦原理,在村的中央修建城堡;在村的西南坤的位置深挖洞、广积粮;在村的西北乾的位置屯兵防守、安营扎寨;在村的北面和东北面教练兵马、进行演习军事;为防止敌人追杀,不暴露自己的目标,巧妙地把村名叫成了“百家社”。

  村中的城堡遗址就是郭序的建都地;村中遗留的大型台阶石头是他们建造城堡用的材料;那些大型石臼是他们用来加工粮食的器物;那些大型土洞明处的是储藏粮食和草料用的,暗处的则是为了战时躲藏敌人用的。

  从我在前面文章中所叙述的故事,后来宋太宗赵光破坏白马掌的风水的事例,还有“太原郭氏”历朝历代的名望,现在郭氏后人在世界各地取得的骄人业绩表明,祖先的选择是正确的;祖先的努力是没有白费的。他们后来是相当成功的。


实事求是10—阳曲县的由来

  从二千七百多年祖先被封阳曲后,泱泱中华又经历了春秋、战国、秦朝、汉代。这么长的时间,“阳曲”这个地名被史书遗忘,现在考证这一历史大都依据的是汉代以后的文献记录。这些文献记录上把阳曲县叫成“狼孟、盂、汾阳、阳曲、阳直。”

  山西社会科学研究院李吉研究员曾经写过这样一篇文章《郭氏之源在阳曲》。在这篇文章中他指出“先有郭氏后有阳曲,阳曲建县缘于郭氏”。

山西大学历史系王振芳教授在《郭氏研究以史实为准》上说的一段话:“据《喀国地名辞源》一书”‘阳曲县’条中说‘汾水由西而来,形成一大弯曲,城设弯曲之北,即在汾曲之阳。故名’”

  白家社(百家社)是泥屯镇的一个村庄。阳曲县的泥屯镇,地处太原市以北四十来里的地方,这一带有一个没有被官方承认的名字叫——白马掌。面积大约一百多平方公里。此地东、西、北、三面环山,南面是兰岗岭,古时候进出太原的通道只能顺着一条古河道南北通行。这条古河道贯穿白马掌,向北一直通向北山里,向南在向阳店北,同从西向东而来的汾河水汇合,构成汾河水系的一大支流。汾河由西而来以后,在现在的上兰村、下兰村、向阳店拐弯以后向南流往太原市城区。这个地理位置正好印证了山西大学历史系王振芳教授引用的“‘汾水由西而来,形成一大弯曲,城设弯曲之北,即在汾曲之阳。”这句话。因此,也印证了阳曲县历史上叫“汾阳、阳曲、阳直”。的由来。

  白马掌这个地方,形状就像是“盆、盂、孟”的样子。由于它三面环山,东西距离大约只有四公里,古时候和现在野猪、野山羊、金钱豹、狼等动物经常出没。“光绪三年狼吃人”的故事让人听后毛骨悚然。我的一个远方哥哥就是被狼把嘴给咬坏了。这样的地理条件,历史上把阳曲叫做“狼孟、盂”也是符合实际情况的。

作者     郭荣生      2009年5月15日

录入:郭池
 发表评论  [已有1个评论] [4988次浏览] [进入打印页面]
重要提示:该文由原作者委托郭网为其独家互联网首发或由作者亲自发表,
版权归其原作者所有。该文观点不代表郭网及郭网站长郭池的观点。
上一篇: 资料二:白马掌百家社历史故事
下一篇: 资料四之一:天下郭氏一家人 姥姥伯伯分不清
文章评论
116.55.250.211(2011/6/19 21:14:15):
赞同你的观点!你的研究是专家级别的水准!佩服。
共有1个评论  

 
登录后可评论
 

相关精品

郭氏之源最后推定---太原阳曲..
耿彦波谈人生选择:要为往圣继绝..
五个碑文!
《康谷郭氏宗谱》记载郭氏起源考
《汾阳祖庙》碑全文初译
相比较而存在 相斗争而发展
郭子仪就是现在阳曲县人的重要证..
白家社的文化底蕴足以解开郭氏起..
对郭姓取名的建议
郭氏后裔对祖先起源资料应正确理解

相关热点

白(百)家社村郭氏家谱
资料三:十大实事证实:现在的阳..
明珠埋土日久深 无光无亮到如今
资料一:现在的阳曲县白家社村就..
郭子仪就是现在阳曲县人的重要证..
纪念活动邀请通知
祝贺白家社郭氏祠堂顺利奠基
每年农历六月十八是郭氏复兴纪念日
专家初步断定--白家社(百家社..
白家社是郭氏心中的圣地之三--..

联系郭网

郭池

郭网站长:郭池
aymi@163.com(投稿专用邮箱)
7749027(QQ)
(+86)13660070101

郭网 郭网 www.guo.ac.cn © 中华郭姓文化研究网(郭网) 版权所有 TOP

关于郭网 | 贺信贺赠 | 投稿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天文爱好者无心插柳

 鸣谢!郭养法、郭一民、天府游侠、郭征记、郭浩军、郭荣生、郭青萍、郭世科、郭道梦、宁根峡、郭世和、郭升平、阎广勤、贾祝文、郭亚阔、郭发源、郭安胤(不分先后)…… 

知乎 豆瓣 新浪微博

Copyright © Since 2004.5.7 郭池作品 郭池 By Aymi贴吧_C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