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后才可以搜索) 登录
郭网 www.guo.ac.cn
当前位置:  郭网首页 > 郭泳 > 晋祠藏《郭公庙碑铭》 [精品] 最新评论 | 最新文章hot | 热门文章 | 热心宗亲
郭网首页 >>  起源繁衍 | 郭姓名人 | 宗族文化  家族动态 | 研究专栏   在线读书   浙江联谊会 | 虢国博物馆
       郡望堂号 | 子仪世家 | 文史论坛  大众探讨 | 郭养法专栏  郭世和著作  郭姓起名 | 寻根 | 交流
→ 投稿
晋祠藏《郭公庙碑铭》

郭网(www.guo.ac.cn) 2014/12/20 20:43:59

                           ——贾莉莉

  太原市晋祠博物馆藏有《郭公庙碑铭》。这篇碑文准确无误地记载了郭姓的来源,“其先盖出周之虢叔,虢或为郭,因而氏焉,代为太原著姓。汉有光禄大夫广意,生孟儒,为冯翊太守,子孙始自太原家焉,后转徙于华山之下,故一族今为华州郑县人。”碑文中的“虢叔”以能征善战著称,虢叔即是天下郭姓的始祖。晋祠藏《郭公庙碑铭》,为研究郭子仪祖籍地、得姓地,为研究太原郭氏文化起源,提供了实物资料,弥足珍贵。

  一、《郭公庙碑铭》的发现

  1992年春夏之季,我们对晋祠文化内涵之一碑碣石刻进行了调查、整理、分类等工作。根据当时整理统计,保存于晋祠内外的碑碣石刻约有400余通,同时对其作了大致分类,初步分为文章碑、诗文碑和散碑三类。1995年初,我们又对晋祠碑碣石刻进行了案头释文点校工作。特邀请了当时的太原市南郊区政协委员、区文史工作者袁汉臣来释文注解,我也参加了这一工作。散碑类主要收藏了晋祠周边的外来碑碣。在点校散碑中,我们无意中发现了保存在晋祠的《郭公庙碑铭》。这一发现引起了笔者极大的兴趣。为了解《郭公庙碑铭》藏于晋祠的具体情况,几年来,笔者先后查阅了一些典籍史料,多次访问了当时的知情者,并多次到实地丈量、调查分析,对石刻现状和其藏于晋祠的来龙去脉有了较为清晰的了解。

  二、有关《郭公庙碑铭》的情况

  《郭公庙碑铭》碑,又名《郭敬之家庙碑》,全称《有唐故中大夫使持节寿州诸军事寿州刺史上柱国赠太保郭公庙碑铭》,是唐代书法大家颜真卿56岁时书写。太保郭公即郭敬之,系唐中兴名将郭子仪之父。郭敬之官终寿州刺史,天宝三年(744年)卒,乾元元年(758年)追赠太保。郭子仪在广德二年(764年)为其父立此家庙碑。中唐之世,即使高官豪爵,为先辈修立家庙,亦属罕见。故立此碑亦非同寻常。清孙承泽评此碑云:“一代伟人之家庙,非得一代伟人之书,不足以当之。”颜真卿撰书碑铭,唐代宗御笔题额,足以印证此言。

  颜真卿(708-784年),祖籍琅琊临沂(今山东省费县方城),字清臣,少年由孤母抚养成人。既博学又工辞章,尤善书法,是唐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书法家。他一生历事四帝,官至吏部尚书、太子太师,谥号“文忠”,世称“颜鲁公”。颜真卿是继“书圣”王羲之之后出现的又一位伟大的书法家,也是唐代新书体“颜体”的创造者。在书法史上,“颜体”缔造了一个独特的书法境界,世称“亚圣”。

  颜鲁公书碑喜作正书,更显见其凛然正气,观其书而思其人。苏轼曾有“诗止于杜子美,书止于颜鲁公”之说。启功曾评其曰:“鲁公书,非独为有唐八法之宗,亦古今书苑之祖。其铭石之作,上下千年,纵横万里,莫不衣钵相沿”(《启功论书绝句百首》自注)。

  《郭公庙碑铭》其书法笔画庄重雍容,用笔流畅爽朗,圆劲雄健,丰腴恬适,气骨风流,且具清灵古拙韵趣,可为颜真卿晚期书法艺术典型作品。清王澍跋此碑说:“今观此书,与《自书告身》略同,而朗畅处更出《自书告身》之上”(《虚舟题跋》)。戴熙跋此碑亦云:“观碑中之用笔结字,灵秀独运,深得《兰亭》、《圣教》两序之余韵。典雅清新,流露右军之法独多。”(《郭家庙碑》,中国书店1993年)

  保存在西安碑林的《郭公庙碑铭》原碑为螭首方座,高318厘米,宽170厘米,碑文凡30行,每行58字。碑额题“大唐赠太保祁国贞懿公庙碑”12字,为唐代宗李豫隶书题;碑阴行楷书,3列,34行,字形略小,刻有郭子仪兄弟子孙的官职名字,未署书者姓名。碑额3行11字,碑署唐广德二年(764年)十一月二十一日立。

  三、《郭公庙碑铭》与郭氏祖籍起源

  根据专家的说法,中国姓氏的形成,以国为姓是主要的因素。夏、商、周三代,尤其是周代,大兴赐地封侯之风,其时大小诸侯遍及华夏,这些诸侯国的王族和臣民,因为封国地位显赫,以国为姓,郭姓也是由此而来的。

  郭氏是中华民族古老姓氏之一,也是我国姓氏中人数较多的一个。据史书记载,自郭氏始祖虢叔被封于山西太原阳曲后,郭氏一族遂世居太原,繁衍生息,历世不衰,他们的杰出贡献在许多史籍中都有记载。其宗族因有郭淮、郭子仪、郭守敬等功垂千古的杰出人物而名扬天下,因而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

  史学界对于郭氏起源于何处,专家学者考证观点各异,大多数研究者能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以求历史本来面貌。

  郭子仪(697—781年),唐代名将。《新唐书》记载:“郭子仪,字子仪,华州郑人”(今陕西省华县人)。其出身在唐中层官吏家庭,是通过武举考试走上政治舞台的。郭子仪历事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皇帝,以一身系天下安危长达二十年之久。他驰骋沙场,武功卓著,是平息“安史之乱”的主帅,是“再造唐室”的功臣。他出将入相,忠心护主,是反对分裂、维护统一的忠臣。他襟怀坦白,不计荣辱,是安邦定国的名相。他精于谋略,用兵持重,治军宽严得当,深得部下敬服。他以身许国,临危不惧,身经百战,功勋卓著,被史学界誉为“权倾天下而朝不忌,功盖一代而主不疑”的“完人”。

  《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郭氏出自姬姓。周武王封文王弟虢叔于西虢,封虢仲于东虢。西虢地在虞、郑之间。平王东迁,夺虢叔之地予郑武公。„„平王求虢叔裔孙序,封于阳曲,号曰郭公。‘虢谓之郭,声之转也。’因以为氏。后汉末,大司农郭全代居阳曲,生蕴。蕴生淮、配、镇。镇,谒者仆射、昌平侯。裔孙徙颍川。”

  《山西通志》和《阳曲县志》记载:阳曲县得名,并非于周,而在汉代。西汉为孟县、汾阳、狼孟三县,均属太原郡;历史上曾改名阳直县、汾阳县等。序封阳曲也非今之“阳曲”,而在平陆一带。因此,阳曲郭氏,同样也是汾阳郭氏的一个支流。

  阳曲县建县历史悠久,历代属太原郡(府)辖,随着朝代的更替,疆域的盈缩,有时称“狼孟”,有时称“阳直”,有时为“汾阳”,或数县并存,版图广阔,为今辖地数倍。古代汉、隋、唐一定时期内曾三次叫做“汾阳县”,地境均在阳曲县。《新唐书》记载“华阴郭氏”出自太原,实指太原郡驻地阳曲县。

  综述以上记载,我们清楚了四个问题:一是郭氏来自姬姓,由虢叔之“虢”声转为“郭”;二是阳曲为郭姓得姓之地,因虢叔裔孙序封于阳曲,号曰“郭公”;三是阳曲为郭氏居住延续传宗之地;四是郭氏祖籍地在阳曲,裔孙徙颍川,后代离开阳曲迁往他地,逐步分散于国内外。

  由山西省姓氏研究学专家王振芳所著的《历史文化丛书·汾阳王郭子仪》一文指出:“身为太原望族郭氏后裔的郭子仪,凭着高超的武艺、智能的头脑和对唐王室的忠心,几度扶危济困,再造唐朝,勋高一代,被封为汾阳王。不过唐朝的‘汾阳’指的却是今太原阳曲这块地方。”将郭子仪封汾阳王及汾阳王与阳曲县的关系介绍得清清楚楚。台湾郭氏也承认郭氏授姓始祖所在地是山西省阳曲县。在台湾编印的《山西文献》上发表的《太原郭氏源流》一文说:“郭氏是中华民族古老姓氏之一,其肇始于西周,自东周平王求虢叔后裔序,封于山西太原阳曲后,郭氏一族遂世居太原,繁衍生息,历世不衰,枝繁叶茂,族远宗大。郭氏授姓始祖所在地:山西省阳曲县。”

  颜真卿为当朝中书令(宰相)、为郭子仪之父撰写《郭公庙碑铭》时,每句话都是经过再三推敲的。其中关于追溯郭氏起源的记述,无疑是按郭子仪及其家族的意见书写的,是经过郭子仪及其家族审阅并同意的。颜真卿写此碑文时郭子仪68岁,他对碑文详加审核后方许上碑。《郭公庙碑记》是当朝人记述当朝事,属于第一手史料,是最可信、最权威的。碑文记载与《新唐书》记载一致,故太原阳曲县为郭姓得姓处,阳曲即为太原郡代之。

  四、《郭公庙碑铭》现状

  晋祠藏《郭公庙碑铭》,全文石刻当有18块,今仅存石刻14块。其中缺少4块(第2、第16、第17、第18块)。还有第10块缺2l字,第15块缺12字。石刻高38厘米,宽47厘米,厚7—10厘米不等。每块碑文凡11行,每行8字。碑文字迹清晰,为颜体寸楷,保存基本完好。碑文记载:“其先盖出周之虢叔,虢或为郭,因而氏焉。代为太原著姓。”第l碑落款为: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刑部尚书上柱国鲁郡开国公颜真卿撰并书。

  关于《郭公庙碑铭》如何保存在晋祠博物馆内?就这一问题,笔者走访了多位上世纪70-80年代在晋祠工作过的老同志。据原晋祠文管所(晋祠博物馆的前身)副所长常文林回忆说:“那是在1978年的秋天,我到太原市革委开会,走在府西街西口,看见靠北的路边有一堆石块,由于出于对文物的关心,便走过去看个究竟。当我看清楚是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写的《郭公庙碑铭》后,感觉到很有文物价值,便建议把它收购回晋祠文物管理所收藏。于是,我就和有关部门协商,用200元钱买下了这堆石块,又雇用拖拉机拉回晋祠庙里,保存在祠内北库房至今。”至于这一国宝级碑碣是怎样流落街头的?据笔者初步分析推测:在唐朝时期,今太原城属于太原阳曲境内,当时可能有郭公庙祠堂,由于战乱和自然灾害的原因,祠堂摧毁,致使碑碣埋藏地下。改革开放之后,城市改造日新月异,当地施工建设高楼,挖地基时使之重现天日。

  晋祠藏《郭公庙碑铭》原来究竟存放在何处?它和西安碑林保存的《郭公庙碑铭》有何关系?以上问题尚需继续进行调查考证研究。

  后记:笔者在调查考证晋祠藏《郭公庙碑铭》的过程中,得到了晋祠博物馆苏振偏和晋阳文史研究者韩铁牛两住先生的鼎力帮助,在此表示真诚的感谢。

  (作者工作单位:太原市晋祠研究所)
  标题:晋祠藏《郭公庙碑铭》.
  作者:贾莉莉.
  期刊;年,卷(期):“文物世界期刊”,2010年第一期.
  发表时间:2010年.

录入:郭池
 发表评论  [已有4个评论] [3399次浏览] [进入打印页面]
重要提示:该文由原作者委托郭网为其独家互联网首发或由作者亲自发表,
版权归其原作者所有。该文观点不代表郭网及郭网站长郭池的观点。
上一篇: 宣徽南院使镇州都部署郭公墓志铭并序
下一篇: “全国郭氏文化阳曲学术研讨会”综述
文章评论
郭謙賢(2014/12/22 22:14:46):
解读晋祠藏《郭公庙碑铭》第3块

    贾莉莉女士于 2010年发表的這一篇〝晋祠藏《郭公庙碑铭》〞,2013年11月我去太原期间专程到晋祠求见《郭公庙碑铭》,只可惜导游及相关人员均不知道晋祠藏有《郭公庙碑》。
    唐广德二年(公元764)十一月,郭子仪为其父郭敬之建庙立碑,唐代宗御题额,颜真卿书正文,徐浩书碑阴。陕西省博物馆现藏此碑石於碑林(陈列在西安市碑林博物馆第三室东侧)。此碑书势朗畅,碑高一丈八寸,宽五尺一寸,文共三十行,满行五十八字。1978年在山西太原亦发现“郭公庙碑铭”,此残碑现藏于太原晋祠博物馆。不知两地之“郭公庙碑铭”有何关联?不论如何此碑在研究郭氏历史方面碑文提供了真实可靠的資料,是一件珍稀的历史文物。

    2014年7月9日三晋郭氏宗亲会郭全有,郭学文,郭福东等与福建郭养法,再一次来到晋祠求见【郭公家庙碑铭】。诚心所致宗祖保佑,在晋祠张晓峰,贾莉莉等带领下,终于见到千年祖碑。

    贾莉莉描述太原晋祠所收藏的《郭公庙碑铭》现状:晋祠藏《郭公庙碑铭》,全文石刻当有18块,今仅存石刻14块。其中缺少4块(第2、第16、第17、第18块)。还有第10块缺2l字,第15块缺12字。石刻高38厘米,宽47厘米,厚7—10厘米不等。每块碑文凡11行,每行8字。碑文字迹清晰,为颜体寸楷,保存基本完好。碑文记载:“其先盖出周之虢叔,虢或为郭,因而氏焉。代为太原着姓。”第l碑落款为: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刑部尚书上柱国鲁郡开国公颜真卿撰并书。

    最近三晋郭氏宗亲貼出一張晋祠藏《郭公庙碑铭》图片,这一块石碑大概就是其中的第3块,所刻内容如下:
图片(待補)

     為太原著姓漢有光

     祿大夫廣意生孟儒

     為馮翊太守子孫始

     自太原家焉後轉徙

     于華山之下故一族

     為今華州鄭縣人夫

     其築台見師瘞子致

     養家承金穴之貴政

     有露冕之高或哲或

     謀或肅或乂皆海有

     珠而鳥有鳳也閥閱

     因為西安碑林保存了《郭公廟碑銘》的原碑,且碑文正文亦散见於《全唐文》卷三百三十九、《金石萃编》卷九二、四庫全書顏魯公集卷七等處。

所以我们能轻易的解读这块石碑内容。以下参考摘录郭泳、郭青萍等宗亲所发表的资料来解读这块石碑内容。

首先将这这块石碑文字加上标点符号如下:

其先蓋出周之虢叔,虢或為郭,因而氏焉,代為太原著姓。漢有光祿大夫廣意,生孟儒,為馮翊太守,子孫始自太原家焉,後轉徙于華山之下,故一族為今華州鄭縣人。夫其築台見師,瘞子致養,家承金穴之貴,政有露冕之高。或哲或謀、或肅或乂,皆海有珠而鳥有鳳也。閥閱之盛,其流益光。

接着让我们逐句解读这段文字的内涵:

一、代为太原著姓

太原郭氏族属中,阳曲郭氏最显达。阳曲郭氏发迹于西汉阿陵顷侯郭亭,至汉末魏初,经郭遵、郭全、郭缊、郭淮等四世经营,遂成为太原望族,名声振于天下,亦由此位列魏晋隋唐名门,为隋唐山东八大族之一。太原郭氏为中华郭氏最大郡望,其影响最深、持续时间最长,其分支最广、后裔人数亦最多。

㈠西汉郭亭家族。西汉太原人郭亭,汉朝开国功臣,封阿陵侯。曾孙郭广意,汉武帝末年官至执金吾、光禄大夫。广意之子郭孟儒,一名郭延,汉宣、元帝两朝官至左冯翊。亭玄孙郭贤,茂陵公乘。

㈡东汉郭全家族。东汉时,太原郡阳曲县人郭遵历任兖州刺史、光禄大夫。郭遵族子郭全官至大司农。又有郭泰,太原介休人。

郭全之子郭缊,汉末雁门郡太守。缊生魏大将军郭淮、城阳太守郭配、配弟郭亮及谒者仆射、昌平侯郭镇。镇子郭奕,晋尚书、平陵县男。晋散骑常侍、冠军县侯郭彰,佐著作郎郭琦,鹰扬将军郭铨,江州刺史郭昶之,昶之弟南丰侯郭澄之,皆大司农郭全之后裔也。

郭淮子郭统,曹魏荆州刺史。统七世孙郭崇,西魏尚书右仆射。

郭淮弟郭亮,亮五世孙郭逸,出仕北魏,为徐州刺史、榆次候。逸生郭洪之,洪之生尚书右仆射、太子少师、东光县伯郭祚,居太原晋阳。祚长子郭思恭,并州主簿;次子郭延伯,为北魏骠骑大将军、将作大匠;三子郭景尚,中书侍郎;四子郭庆礼,著作佐郎、通直郎。庆礼子郭元贞,北齐扬州刺史。另有北魏灵武令、太原阳曲人郭胤。胤子郭彦,北周骠骑大将军、龙门县伯,声名显赫。

后赵有荆州刺史郭敬家族,郭敬为太原郡邬县人。族兄名郭阳,为司马腾部下将军。阳兄之子郭时。

㈢北魏太平县令郭文恭,太原平遥人。隋有郭世俊,太原文水人。西魏郭崇之子郭衍,隋光禄大夫、左武卫大将军、真定侯。

唐有宰相郭待举,太原人。待举孙郭湜,唐大理司直。后梁宿州刺史、检校右仆射郭言,后晋彰德军节度使、太师郭谨,宋宣徽院使、赠谯王郭守文,崇仪使、全州刺史郭崇俨以及画家郭若虚,金有辽州刺史、晋阳公郭文振,皆并州太原人。唐有郭虚己,太原人。

㈣华阴郭氏出自太原。郭孟儒后裔有北魏中山太守郭智,郭智生西魏同州司马郭徽,郭徽生隋大将军郭荣、尚食奉御郭弘道。郭进生郭履球,履球生郭昶,郭昶生郭通,郭通生寿州刺史郭敬之,敬之生汾阳郡王郭子仪。子仪为汾阳堂郭氏开基始祖。华阴郡望系出冯翊,故亦为太原郭氏之分支。郭进,为郭智次子。华阴郡,唐置。

为了避唐太宗李世民的名讳,〝世代为太原著姓〞就略以〝代为太原著姓〞。

二、冯翊太守

    左冯(音平)翊,为两汉三国时期三辅之一,负责管理当时京畿附近地方行政事务,类似太守之职。始于汉武帝改左内史更名左冯翊所置,治所在长安。东汉时治所移至高陵,三国时改为冯翊郡,官名改称冯翊太守。左冯翊既可以指此官名,也可以指所辖地区。

    碑铭中「孟儒为冯翊太守」这句话是有问题的。汉朝的郭广意,在汉武帝时期。那么郭孟儒也应该再汉武帝稍晚的汉昭帝、宣帝、元帝时期。所以,郭孟儒的官职不应该是冯翊太守,而应该是左冯翊。

    《汉书 百官公卿表》中记载了所有当过左冯翊的人物,整个西汉时期,姓郭的只有郭延一人,在宣帝、元帝时期三度出任左冯翊,时间跨度长达30多年。且就任时期稍微晚于郭广意。推测他有可能就是《郭公庙碑铭》中所记载的郭孟儒,因为古人有名有字有各种称号。

三、夫其筑台见师

    此是燕昭王「金台事师」之典故。【战国策】郭隗战国时燕国人,燕昭王在被齐国攻破之后即位,为富国强兵,招贤纳士。谓老臣郭隗曰:“齐因孤之国乱而袭破燕,孤极知燕小力少,不足以报。然诚得贤士以共国,以雪先王之耻,孤之愿也。”郭隗曰:“王必欲致士,先从隗始。况贤于隗者岂远千里哉?”并用「欲求千里马,千金买马骨」的故事讲与昭王听。燕昭王果以师礼相待,筑金台师事之。于是乐毅自魏往、邹衍自齐往、剧辛自赵往,诸贤纷纷投効燕国,燕国遂成战国七雄。郭隗是第一位在历史上大放异彩的郭姓杰出人物。

四、瘗子致养

    瘗(音意)即埋葬的意思。此是廿四孝之一「郭巨埋子养母」的故事。郭巨河内温(河南温县)人,父去世,他把家产分给两个弟弟,自己留母亲供养。妻子生一男孩,不喜反忧,他担心为了养儿子便无力养母亲,于是与妻子商量,埋葬亲儿以尽孝道。郭巨挖地三尺准备埋儿,突挖出一罐黄金,上面放着一封天书写道:“天赐郭巨,官不得夺,人不得取。”后人把郭巨作为行孝的表率,作诗赞曰:“郭巨思供给,埋儿愿母存,黄金天所赐,光彩照寒门。”

五、家承金穴之贵

    汉光武帝郭皇后弟郭况,贵为皇亲国戚,为人谦逊,行事谨慎,得光武帝赞许。十六岁被封黄门侍郎,姊立为皇后后,受封绵蛮侯。因地位显赫又恭谦下士,宅第常常高朋满座,宾客盈门。后郭况为城门校尉,徙封阳安侯,迁大鸿胪。光武帝不止一次在他的府第大宴公卿诸侯,通霄逹旦。每每赏赐他大量金钱、丝绸布匹。以致京城的人把他家称为金穴。光武帝又将自己的女儿淯阳公主许配郭况的儿子郭璜,再次联姻。堪称高贵显赫之家。

六、政有露冕之高

    郭贺,字乔卿,洛阳人。王莾篡位后,能保持清节,不为名利所诱,不仕王莾。后汉建立,光武帝建武年中任尚书令,他通晓政务,辅助朝廷不遗余力,得光武帝赏识。他在任荆州刺史期间,尽心解除百姓疾苦,努力为百姓办事,百姓作歌赞其功德:“厥德仁明郭乔卿,忠正朝廷上下平。”汉明帝(显宗)巡狩到南阳,赐郭贺三公服饰。并且敕令行部揭去幕帏,使百姓看清其冠服与容貎,以表扬其功德。正所谓「政有露冕之高」(冕是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所戴的礼帽。天子十二旒,诸侯九旒,上大夫七,下大夫五。旒是礼冠前后下垂的玉串。)幕帏是官轿或朱轮门窗的遮幕(布),帏同帷。

七、或哲或谋

    或哲:郭氏历史上最贤哲之人郭泰。郭泰字林宗,世居山西介休。东汉时儒林领袖,一生博学多闻,素有“林宗振汉”之令名。他虽淡于利禄,不求仕爵,却心藏高深的政治见解。贵为太学生之首领,对宦官集团口诛笔伐,褒贬朝政。具有明哲保身之绝招,永不抛头露脸,党锢之祸没有涉及其身。死后万人致祭,著名书法家蔡邕为他撰写碑文。与郭子仪一文一武,一前一后地成为世人所敬仰的镶嵌在郭氏历史上的两颗明珠。

    或谋:比较出名的三国时曹操的谋士郭嘉、郭淮。袁绍的谋士郭图。

八、或肃或乂

    肃是受尊敬的人,乂是有才德的人,如俊乂。比如秦汉时的刑法世家郭弘、郭躬、郭晊、郭禧、郭鸿;政通人和,竹马相迎的郭伋;商业巨才,铸造致富的郭纵;医术超人的郭玉是汉和帝的御医;得北魏孝文、宣武两帝重用的郭祚;东晋著名文学家郭澄之;兼备军政才能的郭彦;精于诗赋,尤妙于阴阳历算五行筮卜的郭璞;精通经义多才多艺尊师重道的郭瑀;魏晋时期玄学家郭象;历事汉武帝、昭帝、宣帝三朝,一生戎马倥偬干城大将军郭昌;苏武式汉武帝使节,客死匈奴,不辱使命的郭吉;春秋战国时期杰出大夫郭荣、郭最、郭重不胜枚举。

九、皆海有珠而鸟有凤

    珍珠产于东海,而凤乃鸟中之王。可贵者,明月夜光之珠。【南越志】“越南海中有明月珠。”。“凤毛麟角”容形不可多得的人才。

十、阀阅之盛 其流益光

    皮日休诗:“既无阀阅门,常嫌冠冕累。”古代仕宦人家门外左右两柱用来贴榜书或报功文状,左曰阀,右曰阅。所以“阀阅”称仕宦人家门第。

郭泳(2014/12/23 14:44:12):
“天下郭氏出太原”虽不能完全概括天下郭氏源流去向,但总得来说太原阳曲(定襄-阳曲-晋阳)郭氏分支确实最广,封王(郭子仪、郭英乂、郭守文、郭师禹)封侯(郭淮、郭祚、郭文振等)特别多,地理文化丰富和产生的影响特别深远。言郡望地、祖籍地或籍贯地时“太原郡望”、“太原阳曲”、“太原晋阳”、“并州太原”、“太原”几乎成为郭氏子孙出口必言的名词,如郭知运祖先“其先太原著姓”、“自太原阳曲徙居西平”,如郭淮“太原阳曲人也”、郭淮七代孙郭祚“太原晋阳人也”、隋朝大将军郭荣“公讳荣字太原晋阳人也”、与郭知运同祖的唐汾阳王郭子仪“其先太原著姓”、五代时期后汉大臣郭谨“太原晋阳人也”、郭子仪五代孙后晋富平令郭在严“其先并州太原人也”、北宋郭守文“并州太原人也”、金朝晋阳公郭文振“太原人也”等等。无论是并州太原故地的郭氏子孙,还是迁徙他地的郭氏子孙,都高度认同“太原郡望”、“太原阳曲”、“太原晋阳”、“并州太原”、“太原”等地理文化名词。
郭荣生(2014/12/23 19:06:50):
欣见仙长发表这篇文章,很好,很好。
郭宏之(2014/12/31 0:44:51):
郭氏源远流长,宿儒辈出,名将如云,功盖天下。
共有4个评论  

 
登录后可评论
 

相关精品

张家界中湖郭氏源流概述(修改稿)
“郭子仪封地汾州”证据漏洞考释
“和谐中华,和谐郭氏”——兼谈..
南北朝时期华阴郭氏祖上线索探究
隋代蒲城公郭荣家世介绍“太原晋..
晋故承务郎守耀州富平县令太原郭..
处士郭图南墓志铭(申斋集)
唐开国功臣郭君籍贯考释(郭泳)
“全国郭氏文化阳曲学术研讨会”..
晋祠藏《郭公庙碑铭》

相关热点

唐开国功臣郭君籍贯考释(郭泳)
“天下郭氏出太原”
晋祠藏《郭公庙碑铭》
简叙太原郭氏门阀与郡望之发展历..
北宋郭源明墓志铭解说(附墓志铭)
晋故承务郎守耀州富平县令太原郭..
南北朝时期华阴郭氏祖上线索探究
宣徽南院使镇州都部署郭公墓志铭..
史实佐证郭子仪封地“惟豳與蒲,..
赠凉州都督上柱国太原郡开国公郭..

联系郭网

郭池

郭网站长:郭池
aymi@163.com(投稿专用邮箱)
7749027(QQ)
(+86)13660070101

郭网 郭网 www.guo.ac.cn © 中华郭姓文化研究网(郭网) 版权所有 TOP

关于郭网 | 贺信贺赠 | 投稿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天文爱好者无心插柳

 鸣谢!郭养法、郭一民、天府游侠、郭征记、郭浩军、郭荣生、郭青萍、郭世科、郭道梦、宁根峡、郭世和、郭升平、阎广勤、贾祝文、郭亚阔、郭发源、郭安胤(不分先后)…… 

知乎 豆瓣 新浪微博

Copyright © Since 2004.5.7 郭池作品 郭池 By Aymi贴吧_C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