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后才可以搜索) 登录
郭网 www.guo.ac.cn
当前位置:  郭网首页 > 郭世科 > 郭德广入闽及汉回之辨 最新评论 | 最新文章hot | 热门文章 | 热心宗亲
郭网首页 >>  起源繁衍 | 郭姓名人 | 宗族文化  家族动态 | 研究专栏   在线读书   浙江联谊会 | 虢国博物馆
       郡望堂号 | 子仪世家 | 文史论坛  大众探讨 | 郭养法专栏  郭世和著作  郭姓起名 | 寻根 | 交流
→ 投稿
郭德广入闽及汉回之辨

郭网(www.guo.ac.cn) 2014/2/6 21:48:22

  山西省社科院家谱研究中心所藏家谱资料子仪公后代从汾阳向南方和海外迁徙情况中记载:

  (四)郭德广福建泉州分支

  暧公后代有一支于五代时迁至杭州富阳县,称该村为郭家村。八传至郭德广,元末官至太常寺卿宣慰使,以督需供应来到泉州,泉州兵起,不能回朝,便纳室于泉州晋江县(今福建泉州市),卜居晋江县三十五都法石里。德广子子洪,子洪三子:长和卿、次仲远、三季渊。和卿二子:长仕显、次仕彬。仲远五子:长仕初、次仕源、三仕壁、四仕敏、五国斌。仕初七子:长孟俊、次孟伟、三孟杰、四孟佳、五孟传、六孟侗、七闰。仕源三子:长邦永、次邦纶、三邦爵。仕壁九子:长应、次孟、三童、四应嗣、五应祖、六荣、七宁、八凤、九连。仕敏九子:长崇、次亮、三福、四惠、五楚、六善、七奴、八季、九顺。国斌七子:长孔宪、次孔惠、三孔定、四孔周、五孔容、六孔佳、七孔渊。 郭德广后世以仲远公一族最盛。仲远公字毅轩,生于元至正八年(公元1348年)二月二十三日卯时,卒于明永乐二十年(公元1422年)七月十三申时,享年七十五岁。夫人陈氏,生于元至正十一年(公元1351年)十月初一日巳时,卒于明宣德八年(公元1443年)二月二十二日申时,享年83岁。合葬泉州晋江县三十五都龙头山阳。其后世陆续迁往海外。

  福建省福州市《汾阳玉湖郭氏族谱》记载:

  第三批郭氏入闽的时间是四百年后的元末。

  自从唐末五代战乱,郭氏“漂泊无稽”,“支分叶析,蔓延四方”。有一支徙居浙江杭州府富阳县,繁衍成村,其地遂名郭家村。其曾孙辈有名郭德广者,于元朝中任大常寺卿,宣慰使。元末,郭德广奉派出朝,至福建泉州督察军需供应。而其时正值红巾军起义后军阀混乱,尤其泉州地区更甚,罗良、陈友定、阿迷里丁、赛甫丁、那兀纳等枭雄如走马灯似地你争我伐,使生灵涂炭,交通断绝。郭德广因此无法回朝。

  郭德广既不得返京述职,也不能回杭州府富阳县家乡,便只得在泉州留下,“纳室于泉”,娶妻吴氏。洪武初,郭德广卜居晋江县三十五都法石里,而以疾卒于该地,享年八十四岁。其孙仲元,“择地于惠邑海滨、百奇山下”,“筑室居焉”,随后便“以例占籍”惠安。

  时至今日,惠安郭姓及其各地分支提出他们是少数民族——回族,也曾出示一些有力证据,如伊斯兰文墓碑等等。因此事关系到福建区的宗教、赋役等领域的变迁史,当然也直接关系到福建郭氏的谱系问题,故本文不能不加以考辨。

  伊斯兰教又名清真教或天方教,在唐朝由回讫(今新疆)地区传入中国内地,故又称为“回教”。其实伊斯兰教传入我国的途径是有两条:一是由陆上“丝绸之路”通过回讫地区传到内地;一是由海路(即著名的“海上丝绸之路”)从巴林、波斯沿海一带直接传入广州、泉州和扬州。阿拉伯人就是由这条航路陆续来泉州从事经商和传教的。据何乔远《闽书•方域志》记载:“……门徒有大贤四人,唐武德中(公元618-628年)入朝,遂传教中国。一贤传教广州,二贤传教扬州,三贤、四贤传教泉州,卒葬此山”。此山,即泉州灵山“圣墓”,今遗地尚存。除传教与经商之外,还有不少伊斯兰教的教徒,是跟随西域金吉军队经邵武到福州、泉州等地,后来就在这些地方安家落户。

  宋元时期,泉州已成为海外商人汇集的一个都会,旅行家马可波罗称之为“东方第一大港”。据当时人估计,阿拉伯波斯人侨居泉州者“数以万计”。他们大都信奉伊斯兰教,在他们聚居的地方建寺作礼拜。至今在泉州还有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伊斯兰教清净寺,它就是阿拉伯人于北京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建造的。泉州是我国最早的三个伊斯兰教教区之一。泉州的“清净寺”(原名“圣友寺”)和广州的“怀圣寺”、杭州的“真教寺”,合称我国沿海三大古伊斯兰教寺。

  至于发祥地泉州的惠安郭氏是否回族,还是让我们来考察他们信仰伊斯兰教的历史真相。最初入教的是郭德广,估计他在朝中任职时即已入教,来泉州定居后继续保护教徒身份。据族谱记载,促使他这样做有三个原因:①“清真教于元朝最炽——元统治阶级利用色目人(或曰回回人)来帮助维护他们的统治,便将回教——伊斯兰教抬到很高的地位,十分提倡鼓励入教。而在元朝时南方人民(被称为“南人”)是元朝四个社会等级(蒙古人,色目人,北人,南人)中最低下一个等级。一些南方人为了提高自己的社会身份,便踊跃入教;②当时“色目来踞闽,我泉为盛”。泉州本来就是阿拉伯人、回族人聚居的场所,财大气粗的商人,叱咤风云的军人,多有信仰伊斯兰教。郭德广处在这样的环境气氛中,入教是很自然的事;③“清真教即回是也或曰回,当元之时,免其差扰,世人因避难而从回”。元朝的赋税差役负担之重。是历史上比较突出的。元代役法曰科差,有丝料、包银、俸钞之别。仅据《续文献通考》载:丝料每户出一斤六两四钱,纳银四两,俸钞则自五钱至一两不等。三项合计负担颇重。此外还有本省许许多多的苛捐杂税。所以朱德润的《存复斋集》例有“产业既微差役重”之句。而入教者则有免役的特权优待。元代圣旨明确规定:“地税商税休纳者!”“大小铺马休当、休与、休著者!”(《元代白话碑集录》)既然入教能“免其差扰”,何乐而不为?因此,郭德广入教是极正常的。

  不过,不知后来由于什么原因,“相传吾宗至八世九世乃出教”。大概是由于历史背景变了,当时已是汉族的朱明王朝,并不对元回有什么特殊优待,再继续信伊斯兰教意义不大了。后来到第十世郭宏隆时,又重新入教。他“原居百奇铺贺厝乡,因强干弱支之分,子孙衰微,念先人从清真教,遂搬入(泉州)通淮街礼拜寺内居住”。因子孙衰微,而搬入礼拜寺人居住,得一个安身之所,倒也是一个很现实的诱惑。不过族谱中也还有另一种说法:“康熙已丑年间陈都督讳有功仕于泉,重兴清真教,故宏隆公复入教”。康熙年间这位陈有功都督为什么又来倡兴清真教,我们且不去论它,有一点是明白的,即泉州郭氏信仰伊斯兰教一向是出于某种现实的社会原因,而不是由于血统上是回回人的缘故。

  其后从郭宏隆下传五代,至该族谱的撰修者,仍是在伊斯兰教之人。其历代坟墓,按“教法墓而坟制綦严”,所竖坟墓上的墓碑,“但自天国流芳,非华厦之书,若无异商……所綦经典,如引如绳,音殊字别,至今仍而不绎(译)”。郭氏祖先的这些墓碑,既然是“非华厦之书”,“如引如绳,音殊字别”,无疑是伊斯兰文。往后年代久远,子孙更加不识。由此而当今惠安郭姓从人便以为自己是阿拉伯人,至少也是西域回族之人。其实,按当时教规,凡入伊斯兰教之汉人,死后其墓碑除镌上汉字外还必须写上“如引如绳”的回文。祖先墓碑上有刻回文的人,并不一定是阿拉伯人。况且,这里有一个很简单的问题:假设惠安郭姓是回族的话,他们又怎么能够认郭子仪为祖先呢?他们所竭力要往上溯源的所十分尊崇的祖先郭子仪是周文王姬姓的后代,正宗的汉族,郭子仪是不会有回族的后裔的。

  然而郭子仪有一些信仰伊斯兰教的后裔倒是可能的。泉州惠安郭姓信仰伊斯兰教是事实。其不仅墓制按照教规。其家规也符合伊斯兰教教义,如该族谱中所开列的“以训诰后嗣”的“禁条”:“禁用道释数”、“禁用神佛医法”等等。

                          郭世科搜集

录入:郭池
 发表评论  [已有2个评论] [6304次浏览] [进入打印页面]
重要提示:该文由原作者委托郭网为其独家互联网首发或由作者亲自发表,
版权归其原作者所有。该文观点不代表郭网及郭网站长郭池的观点。
上一篇: 春联贺春节
下一篇: 必须澄清的几个问题——史实佐证汾阳郭氏
文章评论
guojinwei(2014/4/18 13:38:46):
郭德广应该是信伊斯兰教,但不是回族,就像现在人一样入教后取个洋名字,老将不就有洋名字吗?福建郭氏的研究应该与浙江郭氏联系起来考虑,浙江郭氏南迁较早且有再南迁的历史可能性。郭子仪孙子郭鑈848年到金华,后避居台州驻兵仙居,唐末抗击黄巢军、镇守睦州都有记载。仙居郭氏与钱武萧王是从小的朋友、是亲家,关系很渊。在五代与北宋时期郭家多有在外做官,多处家谱记载北宋末期从北方返回浙江,这是因为在北宋初郭家人在北宋初随吴越王钱俶北上做事,故而也有北宋高官司马光、吕好问为郭家做的谱序。浙江这一支郭氏主要分布在仙居、东阳、义乌、诸暨、萧山,到钱武萧王老家临安必须经过富阳,其实这条路也是一条亲戚之路。在五代时期郭氏就已经定居义乌在金衢盆地北端的官道边上,出山口就到诸暨继而萧山、富阳。五代时富阳有郭氏也很正常。我这一思路应该是对的。
guojinwei(2014/6/29 9:17:46):
章公就是我们郭宅人的几点思考:
1、白奇郭氏是入教不是真正的回族人。不能凭一处阿拉伯文就说是回族人,入教也是当时生存的需要。伊斯兰教和佛教同样都是宗教,我们信佛教不能说我们就是印度人吧。浙江的嘉兴掼牛被誉为“中国式斗牛”就是回族人留下习惯,但不能说嘉兴人就是回族人。
2、杭州、萧山、诸暨、义乌、东阳以前没有其他外来郭氏,都是有谱可查,在南宋朝廷有做大官历史的就是我们郭宅。
3、我们谱郭奇章兄弟是“奇”字辈应该与“百奇”地名有关。用一个形容词“崎”字做地名与习惯不太符。
4、两谱中章公与奇章公所处的时代时间一致。上辈都有在杭州朝廷做官的历史,做的官是“巡按使”。
5、我们谱在南宋有“文”字辈的取名,其他谱没有。在南宋我们祖上有做大官的,其他支系没有。
6、参照我们谱及德广公所处的时间应该是子仪公22世,章公是21世。我们谱郭奇章就是子仪公21世,郭奇章兄弟后面就没有记载。白奇以章公为21世算,最快的已经繁衍了46世,我们村是到了45是,应该说是一致。郭德广元武宗至大年间1308-1311年奉命来泉,可以知道章公德广公父子是目睹东阳长衢被毁灭(1289)这一惨剧。
7、白奇谱记载的“郭家村”地址有误,当大官的家在当时都是用“宅”,不会用家、村的名字。我们村附近就有李宅、孟宅、蒋宅都是有过当大官的历史。李宅就是明朝嘉靖皇帝的老师李鹤鸣的宅邸。富阳郭家村是个虚拟的地址,当时他们根本就不想让人知道曾祖父被朝廷所杀,我们的家族长衢(十里长衢几省闻名与义乌很近)被人毁灭了。
8、元朝当时的政治环境复查,没有真确记载地址是有原因的,分析我觉得应该是故意而为之,白奇谱记载回不来也不是真,也需根本不想回来。1289年同一家族的东阳长衢一夜之间十里长衢被烧杀,二万多人死亡。1308-1311年章公的儿子郭德广到福建泉州(郭秋君资料)。此时距长衢毁灭约20年,所以章公父子是目睹这场郭家灾难。据吕氏记载元末“吕望潮任福建泉州知府,因上奏总兵郭华俊违法事,村遭郭率兵抄杀。”死亡上万人。吕家与长衢郭家不远,发生了两场灾难,可见元朝局势动荡。
9、义乌谱记载的“云南刺史”有误,南宋时期云南不在南宋版图内,南宋没有刺史。所以不可能是云南刺史,应该是“巡按使”,“巡按使”变成“云南史”多加一个字就成“云南刺史”了。“巡按”在唐朝开始就有,“巡抚”从明朝开始有,是地方官。白奇谱记载“巡抚杭州”应该是“巡按杭州”才对,也就是做了“巡按使”的官。两地具有共性。
10、根据郭秋君资料1308-1311年章公的儿子郭德广到福建泉州分析,章公所处的时间是宋末元初交替的时代,文宪公是南宋的高官,文宪公的儿子章公怎么一下就成为元朝的官呢?不太合理。结合义乌谱看文宪公(文佳)应该是章公的高祖父。曾祖父宗海公(巡按使)被朝廷所杀这一难以启齿的历史被抹去了。
11、白奇郭氏也说是暧公后裔,这与我们这里出现的错误完全一样。暧公是驸马名气大,因为对以前历史的模糊认识,误认为就是郭暧后裔。其实驸马另有一个,也是最直接最近的一个,就是浙江的吴越国驸马郭大郎(太初)。
12、三项共同点:一、白奇章公与我们的谱的奇章公对应(奇字辈)。二、时间符合。三、上辈都有“文”字辈,做官地点杭州,官名都是“巡按使”。

13、百奇谱记载的七世不是乱写的是有传承的。郭暧是有名的驸马,郭暧就是驸马的代名词。由于历史模糊,驸马就认为是暧公。子仪公“七世孙驸马”指的是吴越国驸马大郎公。“暧公七世孙”,百奇谱含糊不清的。其实只要有“七世孙驸马”的意思就可以断定了。
百奇谱记载:暧公七世孙——文憲公——章公——德广公——————

14、义乌奇章公一族是住在义乌县城里的,很可能当时就在政府里当差。这一族在义乌消失了。

共有2个评论  

 
登录后可评论
 

相关精品

子仪公李光弼迥异结局原因浅析
汾阳王府楹联及释义(转载)
《汾阳军太守谢雨祭文碑》佐证金..
勿忘“九·一八” 追念郭松龄
家和万事兴
愿天下郭氏能精诚团结
春联贺春节
子仪公先辈是从由汾阳移居仕地的
春联贺春节
《打狗棍》编导郭靖宇

相关热点

郭氏与汾阳
汾阳称名历史久远
郭德广入闽及汉回之辨
致郭荣生的公开信
清·康熙《汾阳县志》有关汾阳称..
必须澄清的几个问题——史实佐证..
郭世科先生对郭氏文化的研究成果
七块唐代墓志 佐证汾阳称名
子仪公先辈是从由汾阳移居仕地的
壬辰年春节感谢信

联系郭网

郭池

郭网站长:郭池
aymi@163.com(投稿专用邮箱)
7749027(QQ)
(+86)13660070101

郭网 郭网 www.guo.ac.cn © 中华郭姓文化研究网(郭网) 版权所有 TOP

关于郭网 | 贺信贺赠 | 投稿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天文爱好者无心插柳

 鸣谢!郭养法、郭一民、天府游侠、郭征记、郭浩军、郭荣生、郭青萍、郭世科、郭道梦、宁根峡、郭世和、郭升平、阎广勤、贾祝文、郭亚阔、郭发源、郭安胤(不分先后)…… 

知乎 豆瓣 新浪微博

Copyright © Since 2004.5.7 郭池作品 郭池 By Aymi贴吧_C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