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后才可以搜索) 登录
郭网 www.guo.ac.cn
当前位置:  郭网首页 > 最新研究 > 一个唐代长安豪族的兴衰——郭子仪家族研究(王威) [精品] 最新评论 | 最新文章hot | 热门文章 | 热心宗亲
郭网首页 >>  起源繁衍 | 郭姓名人 | 宗族文化  家族动态 | 研究专栏   在线读书   浙江联谊会 | 虢国博物馆
       郡望堂号 | 子仪世家 | 文史论坛  大众探讨 | 郭养法专栏  郭世和著作  郭姓起名 | 寻根 | 交流
→ 投稿
一个唐代长安豪族的兴衰——郭子仪家族研究(王威)

郭网(www.guo.ac.cn) 2012/10/24 9:54:27

                             ——王威
                (渭南师范学院 人文学院,陕西 渭南 714000)

  摘要:中唐长安豪族郭氏自郭子仪以军功身居使相高位而起家。至郭暧一代八子八婿,皆贵显朝廷,衣冠之盛,自汉唐以来无与伦比。后世虽也能传承其忠孝家法,或为尚书或为侍郎等朝廷股肱之臣,但及至第四代郭承嘏时,家族终难逃衰落命运。郭氏豪族兴衰的轨迹告示了向士大夫世家转化是中唐军功豪族发展的大趋势,家族的婚姻关系、标杆人物的仕宦、时代环境及家族成员的寿命都是影响家族兴衰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中唐;长安豪族;郭子仪;兴衰;婚姻

  郭子仪家族以郭子仪军功起家终成为中唐长安军功豪族的典型代表,郭子仪作为再造唐室的人物备受学界瞩目,到目前为止,针对郭子仪本人的研究成果专著主要有彭世杰、王雄译、崔明德和岳纯之的《郭子仪》三部,郭裕怀主编的《汾阳王郭子仪谱传》,穆渭生的《郭子仪评传》;论文主要有李树桐的《郭子仪的为人处世》,李裕民的《郭子仪年表》、《郭子仪祖籍考》等,但对郭子仪身后的家族则研究相对薄弱。鉴于此,本文拟综合关于郭氏家族的一些石刻材料、家谱及传统文献对郭子仪家族世系、婚姻关系、城居生活进行考察,探索其兴衰轨迹,分析其沉浮原因。

  一、长安郭氏家族世系探源

  1.郭氏起源阳曲

  据史书记载,郭姓源于姬姓,以封国为姓。

  在唐《元和姓纂》、宋《古今姓氏书辨正》等典籍中都有郭氏祖籍在山西阳曲的记载。另《新唐书》记载:

  “郭氏出自姬姓。周武王封虢叔于西虢,封虢仲于东虢,西虢地在虞、郑之间。平王东迁,夺虢叔之地与郑武公,楚庄王起陆浑之师伐周,责王灭虢,于是平王求虢裔孙序,封于阳曲,号曰郭公。

  虢谓于郭,声之转也。引以为史。后汉末,大司农郭全代居阳曲,生蕴。蕴生淮、配、镇。镇谒者仆射、昌平侯。裔孙徙颖川”。[1]134

  郭氏家谱如光绪年间乙亥春编写的《宁波勤县郭氏宗谱》第3辑载《历代郭氏世系考》、由台湾郭氏宗亲总会编《环球郭氏宗谱》第2辑载《山西醇县郭氏源流》以及《百家姓探秘》等都以《新唐书》记载为主要依据,确定阳曲为郭氏发源地。据此,郭氏以封国为姓,所说的阳曲在今山西太原市。

  2.里籍变迁,从阳曲到长安

  清道光23年版《阳曲县志》第1卷正文第2页记载:

  阳曲之得名始于汉……隋隶太原郡,开皇六年文帝自以姓杨恶其曲之名,改日阳直。十六年改曰汾阳,因汉故名。又分置盂县,大业初省,入汾阳。末年复曰阳直,移至木井城。唐属并州,武德三年于隋之故城西四十五里又置汾阳县,七年省,复阳曲。

  这个记载同《汉书》《后汉书》《晋书》《隋书》《旧唐书》《新唐书》中的地理志关于阳曲的记载是一致的。我们可以看到,汾阳、阳曲在地理上实际却是一个地方。故而,郭氏起于阳曲并居于阳曲当是无误的事实。

  后来郭子仪因武举入仕,安史之乱凭借赫赫军功,封汾阳王,食邑山西。封地在汾阳(即阳曲);当时内忧外患交杂,郭子仪常年在外专事征伐,郭子仪妻王氏曾“处于西土,三徙其居”。[2]326

  《全唐诗》卷499载有姚合《题郭侍郎亲仁里幽居》诗。后经谢荣福考证“郭侍郎”为任刑部侍郎的郭家第4代郭承嘏。[3]

  《全唐文》卷756中歧阳公主墓志里也有“宪宗皇帝即位八年,出嫡女册封岐阳公主,……主外族因请愿以尚父汾阳王大通里亭沼为主别馆。”的记载。[4]754据此推之,郭子仪园在唐长安城大通坊内。[5]16

  《全唐诗》卷332羊士谔有《游郭驸马大安山池》一诗,同书卷371也有吕温的《春日游郭驸马大安亭子》诗,[6]347

  据考证郭驸马为尚顺宗女汉阳公主的郭子仪孙、郭暧三子郭鏦。据此推之,郭鏦的大安山池园林在长安大安坊内。[5]17

  具体霍国夫人王氏三徙其居,是从汾阳始,前后迁往何地,史料未及言明,但是最后其家族却是终举家迁往长安无疑。

  3.“长安郭氏”之世系

  唐《元和姓纂》卷10载:“隋大将军、蒲城公郭荣,称本为太原人,迁居华州;生福善,……太尉、中书令、汾阳王子仪,云荣父叔進之后。”[7]1552

  《全唐文》卷353载:郭子仪“曾祖广意,光禄大夫。……烈祖履球,金州司仓。大父昶,涼州司法。……皇考通,美原主簿。”[8]364

  据《郭家庙碑》记载:最早能追溯到的先祖为郭履球,仓州司仓参军。郭履球之子郭昶为凉州法曹。郭昶之子、郭子仪的祖父郭通为美原尉。郭通之子、郭子仪的父亲郭敬之历吉、渭、寿、绥、宪五州刺史。[9]

  比及《郭家庙碑》和苗晋卿所纂碑文上的记录。我们能够确定郭子仪家族中可考的祖先有:郭子仪的曾祖郭广意;列祖郭履球;大父郭昶;皇考郭通以及郭子仪的父亲郭敬之。

  实际上的“郭氏”家族,从开宗到郭子仪的曾祖郭广意这一代,中间具体传了多少代,鉴于史料原因,目前已然难以确考。

  综上所述:《新唐书》作为官方正式审定的二十五史之一,记载应为信史。由此可以推断,在郭子仪之前,实际上这个家族虽为仕宦但并不显赫。所以直至唐天宝年间安史之乱起,郭子仪通过军功起家,这种现状才得以改变。

  二、长安郭氏的崛起:郭子仪鸣唐

  郭子仪(697—781),字子仪,山西阳曲人,父亲郭敬之曾历任五州刺史。史料载,“子仪长六尺余,体貌秀杰,始以武举高等补左卫长史,累历诸军使。”由此可见,相貌不凡的郭子仪凭借科考武举出身补左卫长史即皇家禁军的幕僚长而起家。

  1.武举出身,崭露头角的郭子仪

  郭子仪任职期间多次得到提升,史载:“天宝八载,于木剌山置横塞军及安北都护府,命子仪领其使,拜左卫大将军。”

  在安史之乱的前一年,即天宝13年,“移横塞军及安北都护府于永清栅北筑城,仍该横塞为天德军,子仪为之使,兼九原太守、朔方节度右兵马使。”[10]2345郭子仪就是这样凭借自己的才能,终致显用。短时间内就官至一方节度使,手握重兵。但真正使他成为唐代中期举足轻重的人物,封汾阳郡王,并被尊为“尚父”[11]53并带领郭氏家族走上崛起之路,还是凭借着历史车轮转动带来的一次契机——安史之乱。

  2.安史之乱,青云直上的郭子仪

  自贞观之治以来,大唐文嬉武戏,军备废弛。天宝14年(公元755年),安禄山率领20万大军以“奉密旨讨杨国忠”为名杀奔中原,可以说安史之乱是安禄山和史思明为推翻唐王朝而发动的一场有预谋的军事叛乱。

  史载:天宝14年11月“安禄山反,诏子仪为卫尉卿、灵武郡太守,充朔方节度使,率本军东讨。”[12]3617郭子仪“遂举兵出单于府,收静边军,斩贼将周万顷,传首网下”,“进收云中、马邑,开东隆”。

  天宝15年2月,与所荐河东节度使李光弼攻克井隆关,拨常山郡,斩伪太守郭献珍,获兵仗数万。6月,大破叛军大将史思明、蔡希德、尹子奇于嘉山,斩杀4万,俘获5千,“思明露发跌足奔于博陵。于是河北十余郡皆斩贼守者以迎王师,[10]2348官军声势大振,形成逼敌巢穴之势。[13]2046只因渔关失守,京师沦陷而未能如愿。师沦陷后,玄宗奔蜀,肃宗在灵武即位,“以贼据两京,方谋收复,诏子仪班师’。班师后的郭子仪功进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之职,位极宰相高位。

  至德2年(公元757年)3月收复潼关及陕郡永丰仓,“自是渔陕之间无复冠钞”。10月18日,官军收复东都洛阳。当郭子仪返回长安时,唐肃宗迎之于灞上,劳之曰“虽吾之家国,实由卿再造。”在安史之乱爆发及至收复两京的过程中,郭子仪奉玄宗命率领唐军与叛军作战。平叛过程中表现出色,立下赫赫战功是不容争辩的事实,也正是因为这些军功郭子仪被封为代国公,成为李唐皇室感谢的对象。

  乾元元年(公元758年)7月,郭子仪挥师北向吹响了大唐官军战略反攻的号角,大破叛军于黄河之滨,擒叛将安守忠,以功进位中书令。

  3.吐蕃之乱,力挽狂澜的郭子仪

  宝应元年(公元762年)10月唐军收复河北,持续了7年3个月的安史之乱最终平息。可令人万万没想到的竟是前门驱虎,后门迎狼。史书记载,安史之乱刚刚平息,即发生发梁崇义和仆固怀恩反叛的事。仆固怀恩勾结回绝、吐蕃侵扰河西。广德元年(公元763年)10月,叛军攻陷径州,抄掠奉天、武功、周至,进逼京师,唐王朝出现了新的危机。一时间朝野震动,“君上计无所出,逮诏子仪为关内副元帅,出镇咸阳”。[10]2347毫无悬念,郭子仪不负众望,极短时间内就成功收复被吐蕃侵占的京师长安。由此唐代宗赐他丹书铁卷,画像于凌烟阁,一将功成!

  此后,郭子仪还曾多次抗御吐蕃。镇卫边疆,抵御少数民族侵袭,无疑是对李唐王朝的重大贡献,可以说这对当时政局的稳定发挥了相当意义上的积极作用。

  综上所述:安史之乱是历史契机,乱世易出豪杰。战场血阵、兵戎相见直接扭转了安史之乱发生之前李唐王室文臣把持朝政的社会风气,朝廷被迫一改往日右文抑武的政策。毕竟只有稳定政局,平息兵祸,才是保江山不灭的直接选择。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郭子仪才能以乱世匡扶社稷者的身份荣享高位。且,诸如郭子仪这样的以军功步入仕宦的武士地主阶层才有机会登上政治舞台,带领家族逐步崛起,终成世家豪族。

  唐德宗建元2年(公元781年)6月10日,85岁高龄的郭子仪辞世德宗在《郭子仪太师陪葬建陵制》中说:郭子仪“训师如子,料敌若神。……翼扶肃宗,再造巨夏。国有患,劳其勘定;边有寇,藉其驱除。……勋高古今,名普夷遨狄”[12]3619唐人李肇在《国史补》中说:“郭汾阳再收长安,任中书令,二十四考,勋业福履,人臣第一。”[14]147唐朝史臣裴垍说:“汾阳事上诚草,临下宽厚。……天下以其身为安危者殆二十年。……权倾天下而朝不忌,功盖一代而主不疑,侈穷人欲而君子不之罪。”[12]3623

  史家对郭子仪的评价虽然略有溢美之处,但无可否认的是郭子仪的一生是与叛军战斗的一生,是有价值的一生。郭子仪直到84岁高龄才离开军队,正是由于他的存在,李唐王朝才得保20年间无乱。同样,也正是有他的存在,阳曲郭氏才能走向繁华的都城——长安,通过自身及其后人的共同努力,位居高位,使其家族得到发展和壮大。

  三、长安郭氏的盛衰

  安史之乱平息之后,郭子仪在唐朝政府中的地位日益提高。长安郭氏(阳曲郭氏)向着世家大族这个方向成功迈进一大步,其子郭曜、郭晞、郭曙和郭暧一代八子七婿,皆贵显朝廷,门族大盛,终将郭氏家族推向其发展的顶峰。唐代诗仙李白曾作诗《汾阳王赞》有言:忠武英灵震德威,恩光荡荡古今稀。八男受封黄金印,七婿封官碧紫薇。半壁宫花歌宴罢,满床牙笏肃报归。北宋著名宰执吕蒙正诗《赞郭子仪》中也有“满门俱将相,百世仰勋劳”的句子。一时间,郭氏家族冠冕盛于朝。

  1.兄弟群从皆显贵的郭氏二代

  郭子仪由武举起家,凭借军功而高居显位,为他的后人做出了极好的示范。郭子仪八子七婿,皆显达于朝野。

  史载:郭子仪的儿子“曜、旰、晞、昢、晤、暧、曙、映等八人,婿七人,皆朝廷重官。参佐官吏六十余人,后位至将相,升朝秩贵位,勒其姓名于石。”[10]2355

  郭曜,郭子仪长子。性情孝谨,姿貌瑰杰。因为破虏有功,为开阳府果毅都尉。至德初年,因郭子仪军功推下,被李唐皇帝赐授卫尉卿,累进太子詹事、太原晋公。[12]3624郭子仪出征于外,留郭曜治家。“少长千人,皆得其所。诸弟争饰池馆,盛其车服,曜以俭朴自处。累迁至太子宾客。……建中四年三月卒,赠太子太傅。”[10]2356

  郭晞,郭子仪三子。善于骑射。年青时就常随父征伐,因勇敢善战而被授于左赞善大夫。安史之乱时,从郭子仪参加收复长安、洛阳的战斗。屡出奇兵克敌,战功卓著,加授银青光禄大夫、鸿胪卿。

  唐肃宗宝应元年(公元762年),与安史叛军对峙的绛州(今山西省新绛)唐军发生兵变。郭子仪奉诏平乱,诛杀首恶,但其党羽仍图谋翻变。郭晞得知其谋,即埋伏亲兵4千,严加戒备,并亲自持弓警夜70余日,使兵乱再未发生。

  唐代宗广德二年(公元764年)8月,吐蕃等入侵围攻邠州(今陕西省彬县),郭晞被加授为御史中丞前往救援,大破敌军。此年冬,吐蕃等再次攻邠州,列阵于泾河北岸。郭子仪令郭晞率步兵5千,骑兵5百进击。郭晞兵微将寡,因而持兵不战,以观时机。待傍晚时,乘敌人正在渡河,郭晞却突然出击,灭敌5千。以后又连战连捷,朝廷加封为御史大夫,因郭子仪坚辞,而未授。

  郭晞在邠州时,纵士卒欺凌百姓,邠州节度使白孝德因郭子仪之故,不敢制止。泾州刺史段秀实自愿作白孝德的执法官,将杀人越货的17个士卒斩首示众。郭晞的士卒极为不满,鼓噪披甲,欲生事逞威。段秀实只身入营见郭晞:“郭子仪副元帅勋塞天地,你今天纵卒为暴,将罪及副元帅。这样,郭氏的功名能存在多少?”段秀实之言未毕,郭晞下拜说:“您直言相劝,恩情甚大。我一定约束士卒,听从您的教诲。”郭晞对周围士兵喝道:“还不解甲归营,胆敢闹事者处死!”段秀实当夜特意留宿郭营,郭晞彻夜不眠,予以保护。第二天一早,郭晞进见白孝德,请罪悔过,邠州遂安。以后,郭晞历任检校左散骑常侍、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工部尚书等职。唐德宗建中4年(公元783年),发生了以原泾原节度使朱沘为首的叛乱。叛军攻入长安,唐德宗逃奔奉天(今陕西乾县)。郭晞正在家居父丧,朱沘派人至郭宅,欲令郭晞掌兵。郭晞佯作口哑,来人以武器威胁,他终不出一言。叛军知其不可用,方作罢。不久。郭晞潜出长安,投奔奉天,恢复了检校工部尚书之职。朱沘之乱平息后,又随唐德宗回长安,改任太子宾客。贞元10年(公元794年),郭晞去世,被赐为兵部尚书。[12]3624

  郭暧,郭子仪第6子。郭暧在官位为太常主簿的时候娶唐代宗第4女昇平公主。“昇平公主出降驸马都尉郭暧”[15]63郭暧年与公主年龄相近,10余岁许婚。拜驸马都尉,试殿中监,封清源县侯,宠冠外戚。大历末年,郭暧任检校左散骑常侍。建中时,公主坐事,留在禁中。朱泚叛乱,逼郭暧出任官职。郭暧辞以居丧被疾,既而与公主逃到奉天。唐德宗嘉奖他们,赦免了公主的罪,进升郭暧为金紫光禄大夫,赐实封50户,寻迁太常卿。贞元3年,袭代国公。郭暧逝世时,年48,赠尚书左仆射。[10]2357死后,父凭女贵再次获封,《旧唐书》穆宗本纪载:“三月癸卯朔,赠皇太后父郭暧太傅,母虢国大长公主赠齐国大长公主。”[16]78

  与郭晞、郭暧同代者,仍有郭子仪长子郭曜官银青光禄大夫、太子詹事、上柱国、太原郡开国公;五子郭晤官开府仪同三司、行尚书吏部司封郎中、上柱国、乐平开国郡公;七子郭曙官银青光禄大夫、守殿中少监;八子郭映官朝散大夫、守秘书省著作佐郎。[2]326还有庶出均赠开府的二子,郭旰官鸿胪卿同正;郭昢官试鸿胪卿。[7]1554

  郭氏家族一门多显贵,不止是八个儿子位居朝廷高官,七个女婿也在仕途任官,比如说太仆卿赵纵、少府少监李洞清、光禄卿王宰等。

  2.曲折迂回持续发展的郭氏三代

  长安郭氏家族发展到第三代,即名以“金”为偏旁的一代,人数众多,家族繁衍已是十分庞大。《旧唐书》上有记载曰:郭子仪有孙数十人,每到群孙来向他问安,就连他自己也不能够完全辨认他们的姓名,只好微笑点头而已。[10]2348第三代中有郭钊、郭钢、郭钧等人或累封或袭爵为国公进入仕途,还有郭念云被宪宗聘为王妃,后生唐穆宗李恒,承延了家族兴盛之绪。

  郭钊,郭子仪之孙,父郭暧,母昇平公主。史书载其身长七尺,方口丰下。唐代宗时,以皇帝的外孙身份为奉礼郎。累官至左金吾大将军,改检校工部尚书,为邠宁节度使,入为司农卿。唐宪宗寝疾,宦竖或妄议废立者。当时为太子的唐穆宗问计于郭钊,郭钊答曰:“殿下为太子,当旦夕视膳,何外虑乎?”唐穆宗即位,郭钊任检校户部尚书兼司农卿。不久被任命为为河阳三城节度使。徙河中尹,领晋绛慈隰节度。唐敬宗即位,下召任命他为兵部尚书,又帅剑南东川。太和年间,南蛮寇蜀,取成都外郛,杜元颖不能抵御。皇帝下诏郭钊兼领西川节度。未行,蛮众已入侵梓州。州兵寡,不可用。郭钊贻书谯蛮首帟巅以侵叛意。帟巅曰:“元颖不自守,数侵吾圉,我以是报。”乃与修好,约无相犯。皇帝嘉奖他,立即升为西川节度使。郭钊以有病例请人代替,为太常卿,逝世后,赠司徒。[12]3626
懿安郭皇后,名郭念云,郭子仪孙女,郭暧与昇平公主之女。唐宪宗为广陵王时,聘为王妃。“顺宗以其家有大功烈,而母素贵,故礼之异诸妇,是生穆宗。”[17]2867唐穆宗继承皇位之后,奉她为皇太后,后来移居到兴庆宫,穆宗常前往请安。穆宗死后,有人劝她效仿武后称制,遭她怒斥,然“历五朝母天下”。[18]2346

  与郭钊、郭皇后同代者,还有郭曜子郭锋官光禄少卿;郭晞子郭钧官兵部员外,郭钢官监察御史,郭鍊官太常丞,郭锜官京兆仓録;郭暧子郭鏦、郭铦为顺宗朝驸马。[7]1555

  3.落日余晖殁无丧葬的郭氏四代

  郭承嘏,字复卿。郭子仪曾孙,郭晞孙,郭钧子。郭承嘏生来就仪表堂堂,乳保之年的时候就爱好笔墨纸砚。《新唐书》记载其“比及成童,能通五经。”[19]2941可以说郭承嘏算是传统意义上的神童了。元和4年,通过科举,进入仕途。先后做过渭南尉,监察御史,迁起居舍人。史书记载他在大和6年的时候,官拜谏议大夫,为人刚正不阿,“频上疏,言时政得失。”曾经还弹劾过太仆卿郑注,通过努力终于凭借自身出众的才干得到了唐文宗的赏识,加封刑部侍郎。

  与郭承嘏同代者还有郭钊子“郭仲文官殿中少监”。[10]2348郭仲词,官检校殿中少监、驸马都尉,袭太原郡公。郭仲恭历詹事府丞、驸马都尉。[12]3625

  综上所述:纵观郭氏家族4代兴衰,初以郭子仪借安史之乱鸣唐,家族从阳曲迁入京师长安,封王拜将,余荫整个郭氏家族。后有子仪八子,史书谓之,八子七婿,皆贵显于朝廷。截止郭子仪身殁,这段时间可以说是郭氏家族发展的黄金时段和鼎盛时期。“家人三千”、“侈穷人欲”等等描述虽略显夸张,但家族产业丰厚,人多势大可见一斑。

  到第3代仍有郭钊等朝廷股肱之臣,再加上外戚的身份,郭氏家族虽然略有衰微,但其成员在仕途发展上仍十分顺利。懿安郭皇后在朝历五帝而终,也为郭氏家族在仕途方面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援助。此时可谓是子孙开枝散叶,郭氏遍及天下,虽然仅仅是郭晞、郭暧两支发展较好,但仍算是延续了其家族的荣耀。

  到郭家第4代的代表人物郭承嘏时,郭氏终归还是出现盛极而衰的迹象。虽然郭承嘏在朝为官,甚至做到了实授礼部侍郎的重臣一职,但第4代中诸如郭承嘏者,史书可考竟寥寥。即便显要如郭承嘏,史料记载其:“身殁之后,家无余财,丧祭所费,皆亲友共给而后具”。身死灯灭之时,连收殓的丧葬费用都没有,如此可见家境已然破败到几何?

  四、郭氏家族的婚姻极其家庭生活

  郭氏家族的发展,自郭子仪通过军功来获取功名高位及其富足的经济基础,以提高个人及其家族的社会地位。也正是由于郭子仪功勋卓著,深受唐朝皇室青睐,因而其子孙多与皇室联姻。经由婚姻关系的确立,进而扩大和巩固其家族荣宠倍致的显要地位。尤其是家族第2代中的代表人物郭暧,因联姻昇平公主而使得家族成员的婚姻与政治圈的关系更显紧密,由此也为郭氏家族第3代、第4代的仕途发展创造了坚实基础。

  1.婚姻特点及代表人物

  郭氏家族早期的姻亲状况与其家庭本身的社会地位紧密相关。郭家真正起家的关键人物是郭子仪。在他父亲郭敬之时,虽然算得上官宦之家,但因是地方官故而并不显要,故而虽然郭敬之生11子,[1]134但史料可考的配偶却是一片空白,无任何事迹流传于世,由此可见郭子仪的母亲或是没有任何家世背景的平民女子或是小官宦家庭出身,而非大家著姓。

  如果将起家人物郭子仪算成长安郭氏的第1代,那么不得不提的郭子仪的妻子受封霍国夫人的王氏。有与郭子仪活动于同一时代的宰相杨绾撰写的《唐汾阳王夫人王氏碑记》记载:“秉一心而辅佐君子,则有夫人王氏,有唐元辅汾阳王之伉俪”。[2]326伉俪者,夫妇、配偶。由此可断定汾阳王郭子仪原配夫人为王氏,确凿无疑。

  考其夫人王氏,出身太原盛族王家,高祖王长谐是唐高祖李渊时的皇左武卫大将军、秦州都督、平原郡公,赠荆州大都督,死后获享陪葬献陵。曾祖王玄德和祖父王士会都是官宦出身。父亲王守一,为宁王府掾,赠衮州大都督。虽然王氏是官宦家庭出身,但通过三代人所历官职来看同郭子仪的家庭并非相差悬殊,不存在攀附,仅仅是门当户对。按照碑文所记,衮州府君的长女王氏在15岁的时候与郭子仪结为夫妻。婚后勤俭持家、尊老爱幼、家庭和睦,远近闻名。与官宦家庭联姻,是凭借着婚姻关系建立起人际网络,扩大家族成员的政治圈、交流圈,并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同时,借婚姻关系,还可以共同维护相关的经济利益,政治上也可以相互援引,荣辱与共,以此形成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

  若说郭子仪通过联姻受惠于官场仕途,史料上并不可见,若有受惠恐也不多,毕竟郭子仪是56岁时才真正凭借安史功勋发迹。反倒是郭子仪老来得志,安史之乱中勋劳卓著,“再造唐氏”之功,夫贵妻尊。王氏先后由琅邪县君加封为太原郡君,最后又封为霍国夫人。

  郭子仪发迹后,家族由阳曲迁往繁华的都城长安。深受李唐皇室青睐的郭子仪倍受荣宠,郭氏家族中的第2代也多与当朝官宦联姻,霍国夫人的八个女儿均下嫁于官宦。《唐汾阳王夫人王氏碑记》记载:长女适成都县令卢让金;次女适鄂州观察使吴仲孺;次女适卫尉卿张浚;次女适殿中少监李洞清;……幼女适太常寺丞王宰。[2]326

  然而第2代中姻亲关系最为显赫者,无出其右当属郭暧。

  昇平公主(753—810),唐代宗之女,“甲午,昇平公主出降驸马都尉郭暧。”[15]306推算得永泰元年(公元765)年嫁于郭暧。郭暧这一支更是枝繁叶茂,生女懿安郭皇后,郭皇后生李恒继位是为穆宗,郭家从功臣良将的后代一跃成为地位尊崇的外戚。不仅使郭氏子弟的仕宦发展的道路得到保障,又进一步巩固了其家族的经济基础,可谓是获利颇丰,直接反映在他这一支脉的后裔婚姻情况。

  史书载:郭暧子郭钊,妻沈氏,沈氏母为唐代宗女长林公主。郭暧子郭鏦,娶唐顺宗女汉阳公主李畅。郭暧子郭銛,娶唐顺宗女西河公主。郭暧孙郭仲词娶唐穆宗女饶阳公主。郭暧孙郭仲恭娶唐穆宗女金堂公主。

  一门5驸马、一位皇后,由此可见与李唐皇室的关系是多么亲密。

  2.家庭生活

  天宝13年,郭子仪官九原太守、朔方节度使。[10]2343天宝14年,安禄山反,郭子仪初战告捷,加封御史大夫。御史大夫在唐朝官制中仅仅是从三品的职官,唐朝虽然奉行高薪养廉,但天宝年间土地兼并就已经很严重了,所以实际上这个时候,郭氏家族的家庭生活仅仅只能算作平常,并非大富大贵。

  及至郭子仪在不断征伐中屡立战功,官职和封赏不断上升。

  《新唐书》云:“麾下宿将数十,皆王侯贵重”,“幕府六十余人,后皆为将相显官”……郭家“宅居亲仁坊四分之一”,“家人三千相出入,不知其居。”[12]3627唐代时,亲仁坊毗邻皇城,位于长安城的核心地区,距国子监仅一坊之隔,紧邻京兆府万年县廨(即万年县县衙,相当于现在的首都北京东城区区政府),是典型的“黄金地段”,多为名门望族、公卿大臣所居。[20]98

  《长安志》中说:“(郭子仪宅)其西本于志宁宅”,(“于志宁宅后并入相府”)。可见,占亲仁坊四分之一的郭宅在坊内西北区。[21]34

  《封氏闻见记》中说:“中书令郭子仪功伐盖代,所居室内诸院往来车马、僮客于大门出入,各不相识,词人梁锽尝赋诗曰:‘堂高凭上望,宅广乘车行’”可见其宅规模之大,此地一直到唐末仍为“郭家地”,所以当时长安城中有“亲仁里郭家”的称谓。[22]61

  《旧唐书》卷一二零《郭子仪传》:“城南有汾阳王别墅,林泉雅致,莫之与比,穆宗常游幸之,置酒极欢而罢。”[10]2358

  由此可见,在郭子仪立功之后,郭家的经济条件迅速改善。唐使臣裴垍说其“侈穷人欲”[12]3627可见未必是空穴来风。

  《唐汾阳王夫人王氏碑记》上也有记载:“每令节嘉赏,长筵高会,青紫照庭,佩环盈室,薰灼人代,莫之与京。”[2]326意思是每年佳节,郭家就像举办盛大宴会一样,长宴连绵,高官显爵、贵妇佳丽云集,整个郭府气势恢弘,全天下找不到第二家。

  《旧唐书》曰:郭子仪“岁入官俸二十四万贯,私利不在焉。……前后赐良田美器,名园甲馆,声色珍玩,堆积羡溢,不可胜纪。”

  《旧唐书》上记载了一个比较能说明郭子仪立功后家庭生活奢华的例子,大历“二年二月,子仪入朝,宰相元载、王缙、仆射裴冕……内侍鱼朝恩共出钱三十万,置宴于子仪第。”[10]2355仅一次宴会就耗费了30万钱,使人咂舌。

  及致郭子仪人死灯灭,郭家传入第4代,家族入仕显要者如郭承嘏身死之时,却连收殓裹尸之棺的余钱都没有,窘迫至此,实在令人嗟叹。

  五、长安豪族郭氏衰微之缘由

  长安郭氏家族以郭子仪“再造唐室”军功起家,至第2代郭暧娶昇平公主为妻时达到全盛,郭子仪身殁之后仍有第3代懿安郭皇后在朝位及太皇太后,再耀门庭。自安史之乱爆发(公元755年)至郭子仪官拜“使相”封汾阳王再至郭承嘏在开成年间官拜刑部侍郎,时间长达近百年。

  宋朝总结历代兴衰有“无百年之家”的说法。[23]349郭氏家族也终未逃脱由盛转衰的命运。至开成2年2月郭承嘏身死,却无收殓之财。究其原因,这与当时的历史条件及唐朝的社会大环境密切相关。

  首先,家族成员入仕为官的多少和官位高低直接影响其家族事业的发展。

  官封“使相”汾阳王的郭子仪自不用说。史书载其八子七婿(实为八子八婿)皆为朝廷官员,兄弟8人有4国公、1个兵部尚书。至第3代,仍有郭钊、郭钢兄弟位及人臣,郭钊更是官拜兵部尚书,更有一女郭念云入朝为妃,后生穆宗李恒,贵为皇太后、太皇太后。第4代时,其家族人员数远比第2代、第3代为多,然而仅仅史料又传者仅郭承嘏一名臣,而郭承嘏却是通过科考中进士才走上仕途,并非蒙荫、袭爵。最高也只做到刑部侍郎,惜其早殁,否则官位应不只如此。从官位方面来看,郭氏家族4代人是走下坡路的。由于家族成员入仕为官的多少和官位高低直接影响其家族事业的发展,从这方面来看,由盛转衰似乎是必然。

  其次,“宣宗恶郭太后”对其家族给予了致命打击。

  《新唐书》载:“宣宗立,于后,诸子也,而母郑,故侍儿,有曩怨。帝奉养礼稍薄,后郁郁不聊,与一二侍人登勤政楼,将自陨,左右共持之。帝闻不喜,是夕后暴崩。”[17]2869郭太后死后,太常官王暤上书唐宣宗,请郭太后合葬景陵。宣宗很不高兴,不允,还贬谪了王暤。由此可见,郭氏家族走到这一地步,已经失了李唐皇室的恩宠与信任。竟然连郭太后死后合葬帝陵都不允,此时的郭氏家族的穷困窘迫之情状可见一斑。

  再次,郭氏家族成员生活的年代,正是李唐王朝逐渐走入末日余辉的时代,宦官当权、土地兼并严重、党争炽烈、藩镇割据等等,社会俨然千疮百孔。再由于其家族家大业大,势必引起众人仇嫉。然而李唐皇室想必对这种现象也是喜闻乐见的。从第1代郭子仪起即不可避免,宦官鱼朝恩与郭子仪不睦,“素疾其功,因是媒谮之”[12]3627,乾元二年(759年),唐军在相州失败后,鱼朝恩乘相州之败诋毁郭子仪,郭子仪因此被罢兵权。

  《资治通鉴》卷224载:郭暧尝与升平公主争言,暧曰:“汝倚乃父为天子邪?我父薄天子不为!”公主恚,奔车奏之。上曰:“此非汝所知。彼诚如是,使彼欲为天子,天下岂汝家所有邪?”慰谕令归。子仪闻之,囚暧,入待罪。上曰:“鄙谚有之:‘不痴不聋,不作家翁。’儿女子闺房之言,何足听也!”子仪归,杖暧数十。[24]2098这就是民间戏剧《醉打金枝》的出处了。虽然当时李唐皇室并未因此而降罪于郭氏家族,并仍旧恩宠有加,但是皇帝做为一个正常人,不可能不介怀于此事,只是念及郭子仪平乱之功,且当时的军国大事还需仰仗他,这才大度地说几句题外话,将此事大化小、小化了。郭暧做为郭家嫡系子孙,从小深受王氏教诲,仍旧免不了因功倨傲,可想而知郭家其他亲属在外又如何不可一世。此势必遭主上猜忌,惹众官嫉恨。《旧唐书》载:“子仪薨后,杨炎、卢杞相次秉政,奸谄用事,尤忌勋族。子仪之婿太仆卿赵纵、少府少监李洞清、光禄卿王宰,皆以有人告讦细过,相次贬黜。曜家大恐,赖宰相张镒力为庇护。奸人幸其危惧,多论夺田宅奴婢,曜不敢诉。”[10]2360果不其然至郭子仪身后,素来嫉恨郭家势大的宵小之辈相继露头。由此而推,郭氏家族由盛转衰似乎已是必然,呈不可避免态势。

  最后,值得注意的是:家族成员中当家代表人物的寿命也是影响其家族发展的原因之一。

  郭子仪享年85岁,84岁高龄才请辞军中职务。郭念云,即懿安郭皇后,历“五朝而母天下”,在他们爷孙两代间,正是郭氏家族发展鼎盛之时。而第4代的代表人物郭承嘏未及重用,即身死灯灭。史书上没有记载他的生卒年月,仅有“元和四年擢升进士第,开成二年二月卒”,[19]2941从中进士到死,也仅有二十八年,比起祖辈来,真可谓是英年早逝了。

参考文献:

[1] [宋]宋祁,欧阳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M].北京:中华书局,1975.
[2] [清]董诰.全唐文·卷331·汾阳王妻霍国夫人王氏神道碑[M].北京:中华书局,1983.
[3] 姚合.姚合诗人名考[J].徐州教育学院学报,1988,(4)22-23.
[4] [清]董诰.全唐文·卷756·唐故岐阳公主墓志铭[M].北京:中华书局,1983.
[5] 李浩.唐代园林别业考录·长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6] [清]彭定求等.全唐诗·卷371[M].北京:中华书局,1960.
[7] [唐]林宝.元和姓纂·卷10[M].北京:中华书局,1994.
[8] [清]董诰.全唐文·卷353·寿州刺史郭公神道碑[M].北京:中华书局,1983.
[9] [唐]颜真卿·有唐故中大夫使持节寿州诸军事寿州刺史上柱国赠太保郭公庙碑铭.现藏陕西碑林博物馆.
[10] [后晋]刘昫.旧唐书·卷120·郭子仪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5.
[11] [宋]宋敏求.大唐诏令集·卷61·郭子仪号尚父制[M].北京:中华书局,2008.
[12] [宋]宋祁,欧阳修.新唐书·卷137·郭子仪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5.
[13]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218·肃宗至德元年[M].北京:中华书局,1956
[14] [宋]宋敏求.大唐诏令集·卷63·郭子仪封汾阳王[M].北京:中华书局,2008.
[15] [后晋]刘昫.旧唐书·代宗本纪[M].北京:中华书局,1975.
[16] [后晋]刘昫.旧唐书·穆宗本纪[M].北京:中华书局,1975.
[17] [宋]宋祁,欧阳修.新唐书·卷77·列传第二[M].北京:中华书局,1975.
[18]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248·唐宣宗大中二年[M].北京:中华书局,1956.
[19] [宋]宋祁,欧阳修.旧唐书·卷165·郭承嘏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5.
[20] [清]徐松撰,李建超增订.增订唐两京城坊考[M].西安:三秦出版社,1996.
[21] [宋]宋敏求.长安志·长安亲仁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22] [唐]封演.封氏闻见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8.
[23] [宋]朱熹.河南程氏遗书·卷15·伊川先生语一·入关语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5.
[24]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224·唐纪40[M].北京:中华书局,1956.

录入:郭池
 发表评论  [7579次浏览] [进入打印页面]
上一篇: 郭氏源流考之三
下一篇: 江西万安郭子仪后裔溯源与发展(郭敬华)

 
登录后可评论
 

相关精品

福建长乐《汾阳王庙碑》断句(四..
《关于烟台福山郭氏祖宗及辈序的..
关于烟台福山郭氏祖宗及辈序的探讨
新疆库车县克孜尔千佛洞发现武威..
汾阳王妻霍国夫人王氏神道碑
《郭仲恭-金堂公主金石版》文史..
汉魏隋唐郭氏著名郡望录(郭泳)
江西万安郭子仪后裔溯源与发展(..
一个唐代长安豪族的兴衰——郭子..
郭氏源流考之三

相关热点

江西万安郭子仪后裔溯源与发展(..
关于广东吴川郭氏的考证
《关于烟台福山郭氏祖宗及辈序的..
一个唐代长安豪族的兴衰——郭子..
吴川郭氏源流考
关于烟台福山郭氏祖宗及辈序的探讨
汉魏隋唐郭氏著名郡望录(郭泳)
吴川腾蛟郭屋族人源流考
汾阳王妻霍国夫人王氏神道碑
郭子仪得名汾阳王的几点商榷

联系郭网

郭池

郭网站长:郭池
aymi@163.com(投稿专用邮箱)
7749027(QQ)
(+86)13660070101

郭网 郭网 www.guo.ac.cn © 中华郭姓文化研究网(郭网) 版权所有 TOP

关于郭网 | 贺信贺赠 | 投稿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天文爱好者无心插柳

 鸣谢!郭养法、郭一民、天府游侠、郭征记、郭浩军、郭荣生、郭青萍、郭世科、郭道梦、宁根峡、郭世和、郭升平、阎广勤、贾祝文、郭亚阔、郭发源、郭安胤(不分先后)…… 

知乎 豆瓣 新浪微博

Copyright © Since 2004.5.7 郭池作品 郭池 By Aymi贴吧_CMS